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曾對座頭鯨跟蹤觀察了6個月,作了大量的水下錄音和攝影,發現鯨每年回遊之後返回原地時,先是唱去年的歌,然後才逐漸變化,隻是在繁殖期間的歌曲沒有變化。這說明,鯨的智力能記憶一首歌中所有複雜的聲音和順序,並儲存這些記憶達半年之久,然後再加上新的變化。
講完這些,王老師鄭重地說:“同學們,生物世界是神奇而美妙的,有許多的謎還要靠你們去解開。將來有一天,你們中間的一些人就將揭開鯨魚唱歌的秘密。”
“我猜你不知道”
1977年夏季,美國向銀河係發射了探索其他星係的宇宙飛船,裏麵裝有一張能保存10億年的唱片,唱片裏除了有古典和現代音樂,以及聯合國成員國的55種語言的問候語外,還特意錄製了一段鯨魚的歌聲,希望在茫茫的宇宙中,能找到會識別這神秘歌聲的知音。
“眼界大開”
許多人都說蚯蚓會唱歌,後來人們發現蚯蚓習慣於在地下鑽來鑽去,於是就留下很多的小隧道。而螻蛄卻常常借住在蚯蚓的隧道裏振翅而鳴。所以人們就“張冠李戴”,送給蚯蚓一個“歌唱家”的美名。
“想一想”
沒有聲帶卻能唱歌,你想過這個問題嗎?
大象墓地在哪裏
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傳說:年老的大象在預知自己將要死去的時候,就會主動離開象群,獨自跑到密林深處一個神秘的處所,靜靜地等待著死亡。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話,那麼在密林深處的大象墓地裏,肯定遺存下了許多象牙象骨。因為象牙是用來製造高級工藝品的珍貴原料,售價昂貴,所以,在偷獵大象成風的非洲,許多人幻想著,按照這個傳說,終有一天能夠找到大象的墓地,發一筆意外之財。
這不,前蘇聯探險家布加萊夫斯基兄弟,就追尋這個傳說,前往非洲的肯尼亞尋覓象牙。一天,他們在一座高高的山頂上,望見了對麵山上有無數白森森的動物屍骨。正當他們感到奇怪的時候,一頭大象走進了他們的視野。隻見這隻大象搖搖晃晃地走到屍骨旁邊,無力地哀叫了一聲,然後就倒地不起了。兄弟倆非常高興,他們斷定那裏就是大象的墓地。於是兄弟倆立刻奔向那個他們夢寐以求的地方,但是他們在中途遭到了野獸的襲擊,接著又被深不可測的沼澤地攔住了去路,隻好無功而返,但他們仍然堅信那就是大象的墓地。
是否存在大象的墓地,還是個懸案,但大象臨死之前行動確實反常,往往要離開象群,步履艱難地在某個地方銷聲匿跡。即使人們在動物保護區內可以偶爾看到大象的屍體,但與大象自然死亡的數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其餘死亡大象的屍骨哪裏去了呢?
“我猜你不知道”
非洲象中有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最大的非洲象,其肩高的紀錄為3.96米,體重的紀錄為11.75噸,牙長的紀錄為3.5米,107公斤。相比之下,亞洲象要小得多。
“神遊天下”
大象一直被認為是智商較高的動物。2005年2月19日,在泰國清邁府的一個大象園中,8隻大象在2.4米高、6米長的帆布上創作了一幅丙烯畫,這幅畫最後以大約3.9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打破了大象繪畫出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想一想”
為什麼人們很少能發現象的屍骨?你覺得存在神奇的大象墓地嗎?
破譯動物做夢之謎
動物能否做夢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長久以來吸引了科學家們的注意和研究。
有一次,一位動物學家正在非洲跟蹤考察長頸鹿的生活。這一天,他發現一隻長頸鹿正在“呼呼”大睡,於是他就饒有興致地在一旁觀察。突然,這位動物學家發現這隻正在睡覺的長頸鹿一下子高高跳起,臉上明顯露出一副非常驚恐的表情。
這位動物學家對這種不可思議的行為感到十分驚訝。起初他還以為是周圍有什麼東西驚動了它,但是經過四處查看後,他發現,周圍的一切都很平靜。同行的科學家們對這一現象都感到迷惑不解。後來經過反複分析才想到,原來,這隻長頸鹿白天曾經受到過獅子的襲擊,差一點喪命獅爪。因此他們大膽地做了個推測,這隻長頸鹿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做了一個和獅子有關的噩夢。
動物為什麼能做夢呢?科學家們通過用科學儀器檢測得知,原來,動物在睡眠時,大腦也能像人腦那樣發出電波,也會做夢。而且有的動物做夢多一些,時間長一些;有的則夢少一些,時間短一些。例如,鬆鼠、蝙蝠經常做夢,而鳥類則夢較少,爬行動物幾乎不做夢。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它們必須隨時對天敵保持警覺,以便能夠及時逃脫有關。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知識鏈接”
做夢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科學家們曾做過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結果發現,時間一長,就會導致人體一係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係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係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看不看隨你
美國科學家為了研究動物的做夢問題,曾對猴子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他們在一隻猴子麵前放了一個屏幕,而這個屏幕上反複出現的都是同一個畫麵;每當屏幕上映出這一畫麵時,科研人員就強迫猴子推動身邊的一根杠杆。如果猴子不推,科研人員就用電棍擊它。過了一些日子,猴子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每當它看見那畫麵,它就主動去推杠杆。後來,科學家發現,這隻猴子在睡眠中也會不時地去推那杠杆。這表明猴子在睡夢中“看見”了那幅畫麵。
“想一想”
你見過貓在睡覺的時候也有異常舉動嗎?你認為它們會不會做夢?
喜歡與人類親近的海豚
1898年,新西蘭北島和南島間的庫克海峽裏,出現了一條海豚,這條海豚生性活潑,更奇怪的是它一見輪船駛來,就在船前歡躍地跳動。海員們知道,在海豚跳躍的地方,水一定很深,不會觸礁。所以輪船就在海豚的指引下順利地渡過了海峽。從那以後,這條海豚在別洛魯斯海灣迎送著往來的船隻,每次都很負責地把輪船引進港內。海員們都非常喜愛這隻海豚,也都很感激它。他們還把這條海豚命名為“別洛魯斯·傑克”。
由於這隻海豚的特殊貢獻,1909年9月26日,新西蘭政府特地頒布了保護海豚傑克的法令:嚴禁傷害在庫克海峽護送船隻的灰海豚。人們第一次見到它時,它長約4米,隨著年齡的增長,傑克的灰色愈來愈淺,個兒也大了。24年來,它始終做著義務“領航員”。
1912年4月22日,這條海豚不幸被挪威捕鯨船殺死了。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後傷心極了,決心找到傑克的屍體,終於有人在水底岩石縫裏找到了它的屍體。為了表彰它的功勳,人們特地為它舉行了一個隆重的葬禮,而且在惠靈頓市還為它建造了一座紀念碑。
“故事主角介紹”
海豚分喙吻海豚與鈍吻海豚兩大類,喙吻海豚通常有喙狀吻部,而且身體比粗壯的鈍吻海豚細長。喙吻海豚大多長2.5米,而鈍吻海豚則很少超過2米。此外,海豚很喜歡親近人類。
“神遊天下”
20世紀初,毛裏塔尼亞瀕臨大西洋的地方有一個漁村艾爾瑪哈拉,這個村子裏的人們生活很貧困,生活在大西洋上的海豚似乎知道人們在受饑饉煎熬之苦,常常從公海上把大量的魚群趕進港灣,協助漁民撒網捕魚。
“想一想”
你還聽說過別的有關海豚的故事嗎?不妨把它講給周圍的人聽。
放牧者若拉
20世紀80年代,在蘇聯的一個村莊,有一隻鶴,名叫“若拉”。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鶴。說它不普通,是因為它能幫助人們牧羊。相信人們都聽說過犬牧羊,卻沒聽說過鶴也能牧羊吧?可是若拉卻能,它每天從早到晚一刻也不離開自己放牧的羊群,要是有一隻羊跑遠了,“若拉”立即就會張開雙翅撲過去,使這隻羊乖乖地回到羊群。
其實若拉來到這個村莊也是一次偶然。
有一年春天,切霍維奇在一塊草地上發現了一隻鶴,當時它躺在草地上,翅膀受了傷。切霍維奇想救治這隻鶴,於是就把鶴帶回家,給它熬藥治傷,並同孩子們一起仔細地照料它,並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若拉。
孩子們都很喜歡若拉,每當去放牧時,常常把若拉帶去,孩子們或許由於好玩,就指揮若拉去趕回跑散的羊群,若拉很聰明,很快學會了這一切。
秋天到了,鶴群飛經這個村子上空。若拉一衝而起,向鶴群飛去。但在空中盤旋了3圈以後,又回到地麵。它沒有跟鶴群走。冬天,它就同切霍維奇的家禽棲居在一起,同家禽友好相處。第二年春天,鶴群再次飛過村莊上空,可是若拉再也不想回到鶴群中去了。它與這一家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每天早晨飛到草地羊群中,執行自己的放牧任務。
當地人也都很喜歡它,親切地叫它“放牧者若拉”。
這隻鶴為什麼甘願告別鶴群而選擇在村子裏幫助人放牧呢?至今沒有人能準確回答上來。
“知識鏈接”
鶴是一種少見的長壽飛禽,它一般能活60年以上。因為它身姿秀麗,舉止優雅,所以多為畫家所矚目,詩人所讚頌。仙鶴通常都是雌雄成對的,一對仙鶴一旦在一起就絕不輕易分離。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將終生不配,而且時常哀鳴,聲調淒慘。
“我猜你不知道”
人類根據鶴的動作創立了鶴拳,後來它成為南少林武術的一大流派,可分為飛鶴、鳴鶴、
宿鶴、食鶴、縱鶴五大類。
“想一想”
你還聽說過或見過類似的故事嗎?在你看來,若拉為什麼要留下呢?
科摩多島的巨龍
傳說中,在印尼的科摩多島上有一種神奇的“巨龍”。這種龍力大無窮,尾巴一擺能將一頭牛擊倒;而且它的胃口很大,能將一頭100公斤的野豬一口吞下。最讓人奇怪的是它的口中能夠噴火。
1912年,一位荷蘭飛行員因飛機故障,最後隻好將飛機降落在科摩多島。他在島上見到了那種傳說中的動物。返回駐地後他寫了一份關於發現一種怪獸的報告。他的這份報告激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後來就有一位名叫安尼龍寧的荷蘭軍官登上了科摩多島,在島上,他打死了兩頭怪獸,並將這兩頭怪獸的獸皮運到了爪哇。其中一張獸皮長達3米。科學家們對其進行鑒定後,確定是一種巨型蜥蜴的皮,於是,他們為這種巨型蜥蜴取名為“科摩多龍”。
湊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古生物學家就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科摩多龍的化石,經測定,他們發現這是6000萬年前的史前生物。同時,地質學家又發現,科摩多島形成時間不到100年,它是一座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海島。
這兩個發現使人們徹底掉進了迷惑的旋渦:澳大利亞的這種龍早在科摩多島誕生之前就已經滅絕,那科摩多島上的巨蜥又來自何處?它們幾千萬年以來是如何生存的?這在當時成了不解之謎。
1962年,蘇聯學者馬賴埃夫率領的探險隊為了解開科摩多龍之謎,在科摩多島實地考察了幾個月。根據後來發表的考察報告能看出,科摩多龍體長可達3米,它們長著令人恐怖的巨頭,2隻灼灼逼人的大眼,頸上垂著厚厚的皮膚皺褶,四肢粗壯,尾巴很大,嘴裏長著26顆長達4厘米的利齒。從遠處看,它們口中像是在不停噴火,但走近細看,那口中噴出的“火”原來是它們的舌頭,因為它們的舌頭顏色鮮紅,裂成長長的兩片,經常吐出口外,猛一看,確實像火焰。科摩多龍以獵取海島上的野鹿、鳥、蛇、猴子、老鼠和昆蟲為生。由於它們會遊泳,所以也會到海邊捕食一些海洋生物。
但是現在對於科摩多龍仍有不少未解之謎。例如,人們走遍整個海島,隻看見活的科摩多龍,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它們的屍體,甚至連一根骨頭都找不到。另外,科摩多龍的祖先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它們是如何來到科摩多島的呢?這些謎仍然有待於那些有興趣的科學家去探索研究。
“知識鏈接”
蜥蜴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所以喜熱怕冷,需要經常曬太陽,也需要經常洗澡和飲水。它一般生活於平原、山地、樹上或水中,需要溫度較高的環境。因為適當的溫度變化可以刺激它的消化和對營養的吸收,增強它的免疫能力,抵抗感染。蜥蜴們大多數以昆蟲作為主要食物,也有一些蜥蜴喜歡吃其他各種肉類,像石龍子等品種,還有的喜愛吃蔬菜、南瓜和水果等植物飼料。
“我猜你不知道”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最初是指某些罕見的爬行動物,後來這些爬行動物逐漸被神化了,還被別人賦予很多不同的傳說。後來的藝術家,則根據這些傳說以及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的特點,加以藝術創造。這才有了今天騰雲駕霧、雄姿英發的龍。
“想一想”
你認為真的有龍這種動物存在嗎?
人體經絡與穴位的功效之謎
我國北宋時期有一位皇帝宋仁宗,有一次,宋仁宗因病昏厥,禦醫們都束手無策,最後聽說一位民間醫生的醫術很高明,於是隻好找到這位民間醫生來給皇帝治病,這位醫生在查明了皇帝的病症後決定對皇帝進行針灸。隻見這個醫生用針刺進了仁宗腦後一個不知名的穴位,剛一出針,宋仁宗就蘇醒過來了,睜開雙眼,連聲稱讚“好惺惺”,並不斷誇讚醫生的醫術高明。“惺惺”在當時就是高明的意思,惺惺穴這個名字便由此而來。
我們都聽說過中國針灸的經絡、穴位在世界醫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功效讓世人不可思議。那麼這一神奇的醫術是怎麼發現的呢?考古學家從不同地方的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用來戳皮膚的石製尖銳工具推斷,這種醫術的起源似乎可追溯到石器時代。
據史料記載:針灸學在秦漢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1993年春天,四川省綿陽市永興鎮雙包山發掘的2號西漢木槨大墓後室中,出土了一件髹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質人形,上麵有一些針灸的經脈循行徑路,但沒有文字和經穴位置的標記,隻用紅色的漆線來表示這些徑路,在黑色烘托下格外清晰分明。這是迄今為止在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標有經脈的木質人體模型。中國古代醫學寶典《黃帝內經》中,就介紹9種不同的針,按用途不同可分為大針、長針、毫針、圓針、鋒針等類型。各種針有3~24厘米長。書中還編列了醫治各種病痛和疾病的365個穴道,並為之一一命名。書中指出,金針能刺激身體,對某些疾病有特效,但價格較貴。而銀針的鎮靜作用顯著。
中國曆代還有許多帝王,對生理學,特別是對神經係統,有濃厚的興趣。例如,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個銅人,銅人身上顯示出人體的整個神經係統。這個銅人還用來作醫官院學針灸的學生學習和考試的指導實物。據史料記載,當時參加針灸科考試,先在銅人體外塗蠟,把水灌到體內,要求被考查者向指定的穴位進針,下針準確,則蠟破水出,否則就是下針不準,往往代表著考試不合格。
至於經絡和穴位的功效,至今仍是個謎。
“知識鏈接”
針灸法的種類很多,常用的針灸法包括毫針、灸法(附:拔罐法)、三棱針、電針、穴位注射、耳針、頭針及針刺麻醉等。
“我猜你不知道”
攢竹穴、絲竹空穴、太陽穴都是能夠緩解眼部疲勞、促進血液循環的穴位。當你長時間睡眠不足,或長時間麵對電腦時,可按壓這些穴位,黑眼圈就會有所緩解。
“想一想”
你見過周圍的人生病時,醫生用一些細細的針給他們針灸嗎?接受治療的人病情是不是能很快好轉?這是為什麼?
牡丹依舊笑春風
暑假的一天,小華和爸爸都坐在沙發上。爸爸在讀當天的報紙,而小華呢,則在讀一本北宋大文豪歐陽修的著作。小華平時有個習慣,如果是詩詞歌賦,他就想高聲朗讀。這次也不例外,當他看到一篇題為《仙人洞看花》的詩時,他就又朗讀起來。還別說,讀得還真不錯。
本來正在讀報的爸爸,聽到這首詩後就放下了報紙,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當小華讀完後,爸爸就笑著說:“你知不知道這牡丹後來怎麼樣了?”
“怎麼樣了,都一千多年了,早就沒有了吧?”小華疑惑地說。
“嗬嗬,這你可就錯嘍,這株野生的牡丹今天還在安徽巢湖市的銀屏山中,而且它是生長在34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的。”爸爸笑著說。
爸爸接著告訴小華這株奇花不論遇到旱災、澇災、嚴寒、酷暑,一直都能夠安然無恙;它雖曆經千年風雨洗禮,卻不長高、不縮小,每年穀雨前後三天準時開放,從古至今,它吸引無數遊客如癡如醉地觀賞。但至於它為什麼能在淩空石崖中生存下來,千年不減芳姿綽容,現在還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神遊天下”
傳說我國第一個女皇武則天酒後醉言,下令百花於隆冬時節同時盛開,諸花不敢違抗,唯獨牡丹抗旨未開放,顯示出了堅貞的氣節,武則天大怒,降旨將牡丹貶謫洛陽。盡管這樣,牡丹卻因此贏得許多人的喜愛與讚賞。人們把它稱為“花王”。至今,洛陽的牡丹仍極負盛名。無數的文人墨客紛紛留下詩篇讚美牡丹。唐朝詩人李正封曾寫道: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後來,人們常用國色天香來形容牡丹,便是從這句詩中演化而來的。
“我猜你不知道”
牡丹不僅有供人觀賞之用,而且它的根還有藥用價值。在牡丹分株的時候,人們將它的根取下,用水洗幹淨,把外皮刮去,並把根內木質部分抽出去,曬幹後便成為“丹皮”。丹皮是一種中藥,它有瀉火、散血、止血衄、除煩熱等作用。
“想一想”
你還聽說過有別的花像故事中的這株牡丹一樣長壽嗎?
世界上的第五種人
放學後,小彤和小蘭一起回家。小蘭問小彤:“你說世界上有幾種膚色的人啊?”
小彤想了想說:“不是我們都學過了嗎?有四大人種: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嗎?你忘啦?”
“嗬嗬,我還知道有第五種人呢。”小蘭神秘地笑了。
“第五種人,哪有啊?你淨瞎扯。”小彤不信。
小蘭說:“告訴你吧,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黑白鴛鴦人’。”“‘鴛鴦人’?那是什麼人?”小彤又問。小蘭說:“這種人頭部像白人,而身體卻是不折不扣的黑人。”
小蘭還告訴小彤這個奇異的“鴛鴦人”部族,是遺傳學專家在印度尼西亞婆羅洲一處與世隔絕的偏僻森林中發現的。那裏有一個小村莊,村裏一共住著157名土著人。讓他們吃驚的是,這個村裏的人全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有一個白人的麵孔和一個黑人的身體。
遺傳學家認為,這絕對不是什麼皮膚色素變異造成的。至於這些土著人究竟是從哪裏來的?他們的膚色為何是黑白兩色?這仍然是一個謎。
“我猜你不知道”
有人認為吃泥能治病。今天的食泥族通常分布在非洲、亞洲。他們吃黏土,是為了改善飲食或治療疾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不少美洲土著人愛將泥土混入磨碎了的橡實一塊兒吃。
“眼界大開”
隨著人們的進一步考察發現,在地球上還存在一些奇異人種,如在非洲發現的綠色人種,全身的顏色像草一樣翠綠,就連血液也是綠色的。據統計這個人種隻有三千多人,至今還過著穴居生活。另外人們在撒哈拉沙漠中還發現了人數很少的藍種人,因其避開和其他人接觸,所以至今還沒查清他們生活的習性和人口數。
“想一想”
你還聽說過第六種人嗎?
鹿的變色之謎
上課前,小春拿出一幅畫給小陽看。小陽接過畫來看了看,畫上畫的是一隻長著嫩綠色茸毛、粉紅色鹿角的小鹿。
“怎麼樣,漂亮吧?”小春看著這幅畫說。
“是很漂亮啊,但是哪有綠顏色的小鹿嘛。你的想象力也太豐富了吧?”小陽說。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畫的是春天的鹿。”
“照你這樣說,冬天的豈不是白的?”
“對啊,冬天就是白的,這種鹿會變色。”
小春接著就告訴小陽自己畫這種鹿的根據。原來1991年春季,我國的科學考察人員到神農架自然保護區考察時,在當地的密林裏,發現了一種十分美麗的“變色鹿”。如果從外形看它與梅花鹿相似,也長著一對美麗的鹿茸角。所不同的是,它身上的毛色能隨著周圍環境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在春夏之季,變色鹿的毛會變成嫩綠色,粉紅的茸,綠綠的毛,看上去油光水滑的,美麗極了;到了秋天,變色鹿的毛又變成了金黃色,紅紅的角,黃黃的毛,雍容華貴,瑰美無比;而嚴冬降臨後,變色鹿的毛色又變成了純白色,黃黃的角,白白的毛,高潔文雅,著實令人喜愛。
“怎樣?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畫綠色的鹿了吧?”小春高興地說。
“那它為什麼能變色呢?”小陽不解地問。
小春說:“據科學家考察說這種鹿變色的原因,肯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繁衍而形成的特有本領。但是變色的奧妙何在,還需進一步的觀察研究後才能解開呢。”
小陽聽後,遺憾地說:“原來是這樣,但願能早日解開這個謎底。”
“知識鏈接”
鹿,是一種哺乳動物,屬反芻類。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鹿共有四十幾種,而我國就有二十多種,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鏡泊湖周圍森林裏生棲的梅花鹿。
人們平時所說的鹿茸,是由茸根、主幹和數個側枝構成的。鹿的茸角外皮生有一層纖維茸毛,內部是結締、軟骨組織,有血管和神經分布,為肉紅色,也有杏黃色的,像一叢晶瑩美麗的珊瑚。每年從清明開始,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便可以鋸頭茬茸角了。鋸下的茸角經過煮炸加工,就是寶貴的鹿茸。
“眼界大開”
鳥類大家族中有一種“巨嘴”鳥,它的一大特點是:多彩。此鳥體色十分鮮麗,特別是嘴啄,更是華麗得令人驚奇;上半部是黃色的,略帶淡綠;下半部是蔚藍色的,啄尖則是一點殷紅。再配上眼睛四周一圈天藍的羽毛,橙黃的胸脯,漆黑的背部,組成了一幅諧調而又多彩的絕美圖畫。
“想一想”
由鹿的變色,你還想到了那種動物能變色呢?
野人之謎
“爸爸,真的有野人嗎?小華說這個世界上有野人存在。”一天,燕子奇怪地問爸爸。
爸爸沉思了一會,然後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翻了一會兒,終於他笑著對燕子說,在19世紀80年代,西班牙人曾在叢林中發現了兩個皮膚呈綠色,麵龐像黑人,眼睛像歐洲人的孩子。他們的語言十分古怪,以剛從田野裏摘的青豆為食,後來,這兩個孩子被當地人收留,但是不久之後,他們就相繼去世了。
20世紀50年代,美國弗吉尼亞地區一個小村莊也發現了一個野人。當時有一群孩子正在外麵玩耍,突然他們發現從村後麵的樹林裏走出來一個像鮮紅的大球似的怪物。這個怪物長得和人很相似,隻是比人高很多,大約有4米。它身上穿的衣服是用橡膠材料做成,頭上戴著防護帽子,紅紅的臉,但兩眼呈橘黃色,而且身上散發出一股難聞的氣味。前行時,這個怪物是在地麵上移動的,與人的走動不同。
爸爸接著告訴燕子,對於這些類似人類的生物究竟是什麼以及來自哪裏,都沒有人能做出回答,現在,人們還隻能根據一點跡象做出各種各樣的假設。
例如,有一種觀點認為“野人”是殘留下來的古代人類。但這種觀點被證明是不可靠的,因為在現今發達的時代不可能還存在未被發現的古人類,若是真存在,也不能隻是一兩個,而且人們根本無法解釋“綠色孩子”是一種特殊的大猩猩,更不用說解釋4米多高及會戴防護帽的人是怎麼回事。
還有人認為“野人”是外星人,這也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已發現的“野人”的智力都不很發達,至少他們沒有給人智力發達的印象。而能來到我們地球的外星人的智力應當相當發達。這種觀點也不能解釋他們在深山老林裏躲躲閃閃,像地球上沒有智慧的動物一樣在野外活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