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科學家們始終不停地在探索生物界的奧秘,即使這樣,神奇的自然界中還是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仿佛是大自然在跟我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我們不停地探索、不停地發現。所以,我們至今不能完全理解這個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例如:野生油菜千年不絕、跳舞草的跳舞之謎、奇怪的群蛙大聚會、恐龍緣何滅絕、鯊魚防癌的法寶、“計劃”生育的兔子、可以哺乳的鳥、噬人鯊“口下留情”之謎,等等。
這些謎底地揭開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試驗。
野生油菜千年不絕
不用播種就能收獲油菜,這是不是天大的好事呢?
你們也許不相信,但在長江西陵峽王昭君的故裏,也就是湖北省興山縣香溪口附近,就有這麼一塊神奇的土地。昨天下午,當小明他們又去鬧著那位博士爺爺講故事時,爺爺先吊吊他們的胃口,然後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繼續說。小明他們早就等得不耐煩了。
爺爺摸了摸小明的腦袋說:“就你急!聽我慢慢給你們說……”爺爺告訴小明他們那塊油菜地麵積約200平方千米。當地人每年冬天隻需將山坡上的雜草灌木砍倒,用火將草木燒掉,第二年就可以坐等收獲油菜了。等到第二年,隻要幾場春雨,那裏就會長出綠油油的油菜。1935年,當地發生了一次洪水,當時就連坡上的樹根都被撥走了,可第二年春天,野生油菜照樣遍地都是。當地人實在想不出到底是怎麼回事,便傳說當年昭君姑娘出塞前曾在此采藥,種下菜子,並囑咐“連發連發連年發”,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這畢竟是個美麗的傳說,野生油菜為何千年生而不絕,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有待於人們進一步去研究。
聽爺爺講完後,小明他們都說:“如果找到原因,農民伯伯們就不用像現在這麼忙碌了。”
“我猜你不知道”
這片油菜地周圍的二十多個村莊的人家,每戶每年可收野生油菜六十多千克,基本上能解決生活用油。
“神遊天下”
1.湖南省洞口縣有一塊有奇特香味的香地。麵積50平方米左右,但奇怪的是隻要超出香地範圍一步,香味就聞不到了。
2.在海拔一千二百多米高的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有一塊能使普通水稻變成香稻的神奇水田,至今仍沒有人能解開此中奧秘。
“想一想”
你還聽說過哪兒有神奇的土地之謎還未被人揭開嗎?
跳舞草的跳舞之謎
一天上課前,小帥帶著一個大盒子來到教室,他向同學們說自己剛學了一種魔術,能讓植物跳舞。他剛說完,教室裏就像炸了鍋似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植物會跳舞,搞沒搞錯?”
“神經,誰信。”
“小帥又吹牛了。”
……
“不信,下課後我們到操場上,我給你們表演。”小帥急了。終於下課了,夥伴們全湧上了操場,隻見小帥從盒子裏端出一盆綠色植物,然後用手指著它,過了一會兒,奇跡出現了。那株植物的葉子繞著葉柄跳了起來……
“世界上真有這麼一種植物可以跳舞,而且它就生長在我國的南方,人們給它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跳舞草’。”聞訊趕來的老師告訴同學們。
接著,老師告訴同學們跳舞草枝幹上每個葉柄的頂端有一片大葉子,大葉子後麵對稱長著兩片小葉。這些葉子對陽光特別敏感,一旦受到陽光照射,後麵的兩片小葉就會迎著太陽一刻不停地繞著葉柄翩翩起舞,從旭日東升一直舞到晚霞遍地,它才疲倦地順著枝幹倒垂下來開始休息。可是第二天太陽一出來,它就又開始跳舞。更有趣的是,一天中陽光愈烈的時候,它旋轉的速度也愈快,一分鍾裏能重複跳好幾次呢!
但是當同學們問起跳舞草為什麼會跳舞時,老師告訴他們這個問題目前還存在很多疑問,不過,植物學家普遍認為與太陽有關,就像向日葵總是衝著太陽轉動一樣。至於究竟是什麼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我猜你不知道”
跳舞草不但舞姿爛漫,它還是一味藥材,有接骨、鎮靜、抗風濕的功效。
“神遊天下”
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麓,有一種會吹笛子的樹,當地人叫它“蒲甘笛樹”。這種樹的葉子末端有小孔,葉子大小不一,葉孔有大有小。風一吹,每片葉子都會奏樂。而且曲詞和節奏都會隨風變化。在巴西的叢林中也有一種會“吹笛子”的樹,當地人叫它“莫爾納爾蒂”。
“想一想”
你見過跳舞草嗎?你認為它是怎麼做到翩翩起舞的?
奇怪的群蛙大聚會
平時,我們隻會在河邊、湖邊看見大大小小的青蛙,好像它們都是“分散行動”的,平時並不喜歡一大群地聚集在一起。但是我國南嶽衡山廣濟寺的一個丘田上,曾出現過群蛙聚會的奇觀。參加聚會的是一種石蛙,顏色灰黃或褐色,成蛙有碗口大小,憨態可掬。每年3月驚蟄時節,便有成千上萬隻石蛙來到這塊丘田聚會。
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剛從冬眠中醒來的石蛙是到這裏來幽會的。成千上萬隻石蛙有時一對對疊堆而起,形成一個近1米高的蛙塔。如果人們想把成雙成對的石蛙分開,可沒那麼容易。你抓住上麵的雄蛙,下麵的雌蛙不放“手”,於是就一同被提起來,看來它們打算“誓死不分離”了。這種石蛙聚會可持續幾天到十幾天,然後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另外,人們在廣東鶴山縣沙坪鎮也發現過另一次群蛙聚會。這次群蛙聚會不是為了幽會,而是為了打仗。當時剛下了一場大雨,奇怪的是雨後沙坪鎮的一塊大菜田裏聚集了上千隻青蛙,開始打一場世所罕見的青蛙大戰。你看吧:有的單兵對戰,彼此先怒目相視,然後猛撲躍起,纏住對方連咬帶撞;有的幾隻圍成一團,互相亂咬。戰場外還有上千隻青蛙在助陣,叫聲鼎沸。這些助陣的青蛙還當起了“救護員”,它們不時到戰場上拖出精疲力竭的“傷兵”,不知是為了“救護”,還是收容“俘虜”。群蛙聚會為哪般?隻有天知道。
石蛙小檔案
中文名:石蛙
英文名:Ventral?spinedFrog
石蛙俗名坑雞,又稱棘蛙、石蛤蟆、石雞,屬兩棲綱蛙科。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諸省的深山密林的山澗溪流中。石蛙主要食物為蚯蚓、昆蟲、蠅蛆類動物和藻類等綠色植物。其實用價值遠遠高於牛蛙,被國內外美食家譽為“百蛙之王”。石蛙肉可供藥用,有滋補強壯的功效。石蛙藥性平,味甘。心、肝、肺三經,有滋陰降火、清心調肺、健肝腎的功效,對治療癌積、病後虛弱、心煩口渴等有一定輔助療效。
“眼界大開”
在我國安徽省的一個小鎮,一天早晨8點左右,幾隻大蟾蜍率領幾十萬隻小蟾蜍排著隊爬上街道。這支隊伍井然有序地由西向東移動,因為這天鎮上有集市,所以許多車輛、行人都無法通過。這次遊行持續了四個多小時,至於為什麼,人們都不得而知。
“想一想”
你見過青蛙打架嗎?仔細考慮一下,它們緣何打架?
恐龍緣何滅絕
小春是個“恐龍迷”,凡是書上、報上、電視上有關恐龍的信息,他絕對不會放過。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知道的關於恐龍的一些信息告訴同學們。一天放學後,他又手舞足蹈地告訴蘭蘭有關恐龍滅絕的一些事情。
他說2億年前的中生代,大型爬行動物恐龍是地球的主宰,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遼闊的地球上,沒有什麼東西敢與它們為敵。但是厄運還是在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降臨了,這天恐龍們正在悠閑地散步,天空還像往常一樣湛藍,微風輕輕吹來。突然,災難降臨了,這些恐龍沒有任何準備,有的在悠閑地吃著草,有的還在為爭奪食物而大打出手……所有的一切隻在瞬間就被徹底毀滅了。數量眾多的地球主宰者們突然在地球上滅絕了,以至於今天我們要想看看它們也隻有從古化石中去領略了。
對於恐龍的滅絕,人們曾有過種種猜測和探索,有人認為,7000萬年前,比恐龍更高等的哺乳動物已大量存在,它們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生活能力都比恐龍強,尤其是這些哺乳動物常以恐龍蛋為食,在相互的生存競爭中,其他的哺乳動物占了上風,於是恐龍逐漸走向消亡。
還有人從大陸漂移學說出發,提出恐龍生存的時代,地球上的大陸還隻有一塊,氣候溫和,四季常青。到了侏羅紀,大陸開始發生漂移,導致造山運動、地殼變化和氣候的變化,裸子植物逐漸消亡,春華秋實的被子植物成為主導,食物的短缺及氣候變冷,使恐龍迅速走向消亡。
也有人提出,在6500萬年前,曾有一顆小行星墜落地球,引起大爆炸,使大量的塵埃拋入大氣層,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塵霧,地球上的生態係統遭到破壞,恐龍也隨之消失了。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說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而且從某個角度看,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每一個說法經嚴格推敲起來,又都有許多漏洞,都屬於假說,因此恐龍的滅絕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去研究。
恐龍小檔案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骼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烏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隻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骼化石的複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裏遊的,有在陸上爬的。
“我猜你不知道”
1822年,英國醫生曼特爾,在英格蘭采集到禽龍化石,拉開了恐龍科學研究的序幕。1841年,英國解剖學家歐文第一次提出了恐龍這一科學詞語,並將它歸入爬行類。至今世界記述的恐龍屬有四百多個。
1938年,楊鍾健、卞美年、王存義等在雲南省祿豐盆地發現了舉世聞名的中國早期祿豐蜥龍動物群,這一發現奠定了中國恐龍研究的基礎,祿豐蜥龍成為國內第一具裝架展示的恐龍。
“想一想”
你對恐龍感興趣嗎?以前讀過哪些關於恐龍滅絕的故事呢?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恐龍瀕臨滅絕時的情形,並把它講給爸爸媽媽或周圍的人聽。
鯊魚有什麼防癌的法寶
一天放學後,蘭蘭興衝衝地跑進廚房,大聲問正做飯的媽媽:“媽媽,你知道什麼動物不得癌症嗎?”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也是人類至今沒有攻克的絕症之一。許多動物也能患上癌症。誰能逃過它的魔掌啊?”媽媽說道。“哈哈,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有一種動物,不僅自身不會得癌,而且即使在實驗中向其注射大劑量的化學致癌物質,也不會讓它形成腫瘤。”蘭蘭說。媽媽疑惑地看了看蘭蘭,於是蘭蘭接著說:“是鯊魚。”蘭蘭說的沒錯,對此科學家們十分不解,不明白其中的奧秘。有些科學家猜測,可能是鯊魚體內大量的維生素A對防癌有巨大的保護作用;也有科學家認為,鯊魚不得癌的原因在於它們的體內含有一種特殊的活性酶,而其他動物體內的這種活性酶已在進化過程中消失了。
鯊魚為什麼不得癌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研課題,人類一旦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將使人類受益無窮。
實際上,就像對所有未知事物的認識一樣,人們對鯊魚的認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過去人們一直把鯊魚看做是一種性情很凶狠殘暴的動物,但經研究發現,體形最大的鯨鯊和居其次的姥鯊性情都極溫順,居然以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口中連牙齒都沒有。過去人們認為鯊魚視力很差的看法被逐步證明是錯誤的,實際上鯊魚對光線的敏感度超過人類10倍。
因此,我們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人們最終弄清鯊魚不得癌的真正奧秘所在,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貢獻。
“我猜你不知道”
2002年9月的一天,美國水族館的一條雌性鯊魚產下三條幼崽。奇怪的是,這條鯊魚至少六年沒有接觸過雄性鯊魚了。
“眼界大開”
蒼蠅身體上攜帶著數不清的病菌,卻從來不會生病。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這是因為蒼蠅在幼蟲時就合成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稱為抗菌活性蛋白,是蒼蠅身上各種病菌的克星。所以蒼蠅自由出入各種場所卻不會“引禍上身”。
“想一想”
你對鯊魚的哪一方麵感興趣,請在下麵劃“V”。
長相□身體器官□繁殖□遊泳□捕獵□
阿洛沙魚的精確回遊
明明正在看一些魚類的圖片時,爸爸突然指著一張圖片問明明是否了解圖片上那種魚的生活習性及特征,明明告訴爸爸自己不知道。然後爸爸就給他講了一些關於阿洛鯊魚的一些情況。
後來,阿洛鯊魚是鯡魚科中最大的魚類,它們一般體長50厘米,體重達兩公斤,阿洛鯊魚誕生在淡水河中,以後轉移到海裏,在性成熟以前的6年間生活在海洋裏,最後,它們返回河川中產卵。阿洛鯊魚成群地棲身在美國的大西洋沿岸,每年返回河川,它們年複一年地遵照相差不到幾天的日程遊出和遊入河川,這一現象曾令科學家們十分迷惑。後來,科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在魚背上安上水聲發生器,用於了解它們的遊蹤,結果發現,阿洛鯊魚是按照一定的路線和夏季時刻表遊入誕生地——產卵的故鄉河川的。不管是在海洋中還是在江河中,阿洛鯊魚總是在相當狹窄的一定溫度範圍水域中活動,這個溫度範圍是13~19攝氏度,為了滿足這個溫度,阿洛鯊魚在春季成群結隊地北上,秋季則南下,因為沿途的水溫是隨季節而變化的。由於這樣的移動,當其出生地故鄉河川的水溫達到產卵和孵卵的最適宜溫度時,阿洛鯊魚們就會返鄉產卵。
在阿洛鯊魚回遊的過程中,至今有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謎。首先,沿岸逆流而上的阿洛鯊魚是怎樣知道已經到達自己的出生地的?其次,當阿洛鯊魚離開海水進入淡水區時,一定要用兩三天的時間往來於海水與淡水之間,若貿然進入淡水區則必死無疑,這又是為什麼?另外,阿洛鯊魚還能識破河川中布下的漁網,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仍能經常機靈地躲過去,靠的又是什麼為它們導航呢?
知識播放
歐洲鰻魚為了產卵而離開棲息的淡水區,遊向大海。研究表明,歐洲鰻魚的產卵地在大西洋馬尾藻海的深海區,而孵化出的幼魚都能經過數千裏的遠遊,找到出生後就從未去過的淡水區。
“眼界大開”
1943年的夏天,美國的一對夫婦帶著愛犬波比,駕車前往東部觀光旅行,波比是一隻雄性牧羊犬。一天波比在與狗群混戰中失蹤了,夫婦倆多日尋找未果,於是黯然回到西部的家。半年後,波比神奇地回到了主人家中。一般情況,狗能依靠嗅覺追蹤兩天前留下的足跡,但波比橫跨美國東西4600餘公裏行程,又是依靠什麼找回家的呢?
“想一想”
你對阿洛鯊魚的精確回遊感興趣嗎?你還聽說過其他這方麵的故事嗎?
猛獁象化石之謎
看過《冰河世紀》的人們,都還記得電影中那隻善良、勇敢而且執著的長毛大象吧?它就是猛獁象。娟子和爺爺也看過這部大片,但娟子對猛獁象知之甚少,於是就不斷地問爺爺一些關於猛獁象的事。
爺爺告訴她,猛獁象是生活在距今一萬年前的長鼻目動物,後來因冰川的消退而滅絕,現在大多數已成為化石,而且絕大部分被封存在北極圈外永久凍結的土壤中。在西伯利亞,人們發現的猛獁象化石遺骸有兩萬五千多具。
然後爺爺問娟子,象應該生活在熱帶叢林之中,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猛獁象來到西伯利亞呢?娟子搖頭說不知道,爺爺接著說,曾經有許多人對此做出過各種各樣的猜想,排除那些早期荒唐的猜想以外有兩種設想:一是由於地極遷移的緣故,猛獁像原先生活的地方並非十分寒冷,位移即地軸變動才使它們來到了西伯利亞,但古地磁資料無法證明地軸在猛獁象生存的前後直到今天有過突變;第二種設想來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猛獁象並非生活在冰天雪地,而是活躍在比現在的極圈更南的地方,隻是由於大陸漂移將它們的埋葬地移至極圈附近了,可是,目前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的速度每年約為5厘米,甚至更為緩慢,這樣在幾萬年之內根本不能移動那麼長的距離。
而古生物學家則從猛獁象本身特點考慮,認為它們是在凍土苔原上生長的,並就地被埋葬。1972年發現於前蘇聯雅庫次克東北方向的山德林河中遊右岸的猛獁象,從凍結的內髒解剖情況看,這些猛獁像是死於盛夏季節,為什麼在氣溫和食物都對猛獁象的生存有利的時候,猛獁象卻被餓死了,而且是速凍致死的?科學家們的初步解釋是,在北極地區夏末常有氣溫驟降,導致速凍的情況發生,因而,猛獁象可能是在類似速凍的天氣裏,碰巧沉陷於溶洞或泥潭中,導致了瞬間的喪生。仔細推敲一下這也是有漏洞的。
當然,這些還停留在科學推測的階段,既然是推測,就有待於進一步去證實。
猛獁象小檔案
中文名:猛獁象
英文名:Mammuthus
猛獁象屬長鼻目真象科,狹義的猛獁象又名毛象,身上披著黑色細密的長毛,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猛獁象,身長達5米,體高約3米,門齒長1.5米左右,體重可達4~5噸。
“眼界大開”
1.大約在1.1萬年前的冰河時代末期,人類來到了美洲大陸,而與此同時,美洲的許多大型動物在短短幾百年間被消滅了,其中也包括猛獁象。科學家認為這是首次人為性地絕滅事件。
2.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門。
3.前蘇聯生物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了一頭基本完整的猛獁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嘴裏還有青草。
“想一想”
食物豐美,溫度適宜的季節,猛獁象怎麼就突然滅絕了呢?
海龜自埋之謎
1984年2月,一位美國潛水員在佛羅裏達州二十多米深處的海底潛水,突然他發現距離自己不遠處一隻海龜把自己的整個身體都埋到淤泥中,隻露出一小塊背甲,這位潛水員以為小海龜會被憋死,於是就試圖把海龜挖出來,但這個時候它卻慢慢地醒來,抖掉身上的淤泥,遊了起來。潛水員驚訝極了,他告訴別人這件奇怪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此後,又有許多人多次在水下發現把自己埋起來的海龜。
隨著人們的述說,這一現象終於引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關注,並紛紛加以推測。
他們當中有人認為,海龜把自己埋起來是為了冬眠,但據發現者觀察,海龜自埋不過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因此冬眠之說不夠充分;有的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在一些個體較大的雄海龜身上常常寄生著大量的藤壺,因此他們推測海龜把自己埋起來,是為了使身上的藤壺在淤泥中因缺氧而死去,但據觀察發現海龜在埋起來的時候,常常露出背部和尾部,寄生在這兩個部位上的藤壺依然存活,而且,還有大量雌海龜自埋的實例,也無法解釋。
還有人又猜測,海龜埋自己是為了取暖,然而,在海龜自埋的27米水深處,測定的水溫達21攝氏度,不存在海水寒冷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海龜要自埋一段時間呢?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這一奇異現象的答案。
海龜小檔案
中文名:海龜
英文名:turtle,tha?鄄lasslan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在這些海龜中個體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海龜之王。海龜的祖先遠在兩億多年以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後來雖曆經變遷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在我們中國海域中有記錄的海龜有棱皮龜、海龜、蠵龜、玳瑁和麗龜5種,這些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眼界大開”
奇異的雙頭海龜——曾經有一隻罕見的24厘米長的雙頭海龜在曼穀的泰國政府漁業部被展出,這隻海龜屬於有半堅硬殼的兩棲類爬行動物。
“想一想”
你見到過海龜自己埋葬自己嗎?你認為它們的自埋是因為什麼原因呢?不妨把你的想法告訴你身邊的人聽。
毒蛇為何朝聖
在希臘的西法羅尼亞島上,每年的8月6日到15日,都有成百上千的毒蛇從懸崖峭壁和山林洞穴中紛紛湧出,向坐落在島上的兩座教堂爬去,到達教堂之後,它們就盤踞在教堂的聖像下麵,大約十天才紛紛離開。而這期間,恰逢希臘的兩個重要的宗教節日:8月6日是希臘人紀念上帝的日子,8月15日是紀念聖女的日子。奇怪的是,在這期間這些毒蛇從不傷人。更令人迷惑的是,這些毒蛇的頭上,都有一個類似十字架形狀的記號,而且這一奇異景觀已存在一百二十多年了。
關於毒蛇朝聖好象,人們眾說紛紜。在當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許多年以前,一群海盜洗劫了西法羅尼亞島,並把島上的24名修女捉去,圖謀不軌,天上的聖母得知這一情況後,為使這些純潔的修女免受玷汙,就使用神術把這些修女變成了毒蛇,從而擺脫了海盜的魔爪。這些變成毒蛇的修女們為了報答聖母的恩情,於是約定每逢8月6日到15日,便到教堂朝拜感恩。
傳說固然美麗,但終究不能解除人們對這一奇觀的迷惑。有人甚至對這一奇觀本身產生了懷疑。
不過,隨著傳播媒介的日益現代化,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小島上有毒蛇朝聖的奇觀,很多旅遊者就慕名湧向西法羅尼亞島,希望親眼目睹毒蛇朝聖的奇跡。到了這個小島後,人們真切地看到,島上的居民確實與毒蛇和平相處,有些人甚至認為毒蛇有驅邪治病的神力,而有意觸摸它們,或將其纏繞在身上,毒蛇也任憑人們逗引,溫順異常,從不傷人。
提起毒蛇,人們往往談蛇色變,更不要說去和它們親近了。而西法羅尼亞島上的毒蛇,卻讓人們對毒蛇有了新的認識。不過這裏的毒蛇畢竟是個特例,如果你真的在其他地方遇到了毒蛇,要千萬小心喲!
“神遊天下”
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北部一個農民曾咬死一條攻擊他的毒蛇,當時這個農民正向自家的耕地走去,忽然一條有劇毒的毒蛇從草叢中竄出來,咬了他的右腳。這位農民馬上抓住這條毒蛇,不斷地咬這條蛇,直至它死亡。然後用自己的砍刀砍下蛇頭。後來經過治療,這名農民脫險。
“眼界大開”
在希臘的北斯波拉提群島上,有一種叫“夫加”的吐絲蛇。在這種蛇的頭部有一個鼓起的囊包,這種蛇能不斷地射出一種潔白的半透明液汁,這種汁液遇到空氣就會立即幹涸成絲。因為這種蛇吐出的汁液能像蜘蛛結網那樣織成六角形的網,所以當地漁民就把這種網割下來,然後在網的兩邊稍做加工,再穿條拉網繩,一張蛇絲漁網就做成了。
“想一想”
看到毒蛇後,你會有怎樣的感覺?
鯨魚也會歌唱
新學期又開始了,今天是這個學期的第一堂生物課,同學們都很興奮,不知道王老師今天又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驚喜。以往的生物課,王老師總能讓同學們充滿好奇與興奮。
上課鈴聲終於響了,等同學們都坐好之後,王老師突然說:“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鯨魚能唱歌嗎?”同學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很顯然都是在猜測,最後大家慢慢靜了下來,都看著王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能”字,然後王老師接著告訴同學們,美國動物學家羅傑·佩恩夫婦經過12年的研究,用儀器記錄下大量鯨魚在水中的叫聲,然後用電子計算機加以比較分析,結果發現鯨魚確實能唱出美妙動聽的歌曲,這種歌曲一般長6分鍾到30分鍾,如果將其加快14倍的速度,聲音就像婉轉的鳥鳴。
王老師停了一會兒接著往下講:“眾所周知,鯨魚是沒有聲帶的,它的發聲原理是什麼呢?”同學們都想不出答案,所以都搖搖頭,還是看著王老師。接著老師告訴大家,其實科學家們也對這種奇特的現象百思不得其解,在已經研究的成果中發現,鯨魚無論在海裏單獨遊或成群地遊,唱的都是同樣的歌,但節奏有所不同,科學家們將鯨魚曆年唱的歌加以比較後發現同一年內所有的鯨魚都唱同樣的歌,但不是齊唱,第二年又都換唱新歌,這些歌逐年演變,相近兩年的歌相似處多些,相隔年代久的則變化很大。十分神奇的是,即使是原理上相隔很遠的鯨魚,如大西洋百慕大群島的鯨魚和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的鯨魚,所唱的歌初聽起來是兩樣,但經過認真分析,歌聲的結構和變化規律都是相同的。這又該怎樣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