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螺旋藻
螺旋藻被譽為“21世紀人類最理想的食品”。它的藻體為單一的藻絲,呈有規律的螺旋狀彎曲,整個藻絲為一個圓柱狀的單細胞。在中國,幾種螺旋藻分布在不同的淡水水體中。
3.海藻的大小從幾毫米至幾米不等,最長的可以超過60米。
灰熊溫暖的木房子
冬天就要到了,胖胖的大灰熊急著找一個過冬的地方。最終,它找到了一個大樹洞,藏在裏麵美美地睡了一整個冬天。
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大灰熊鑽出了樹洞,他伸了個懶腰,卻突然發現這個大樹雖然空心了,卻仍然像往常一樣發出了很多嫩芽。
大灰熊想了半天也沒弄明白,於是就問站在樹枝上的灰喜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灰喜鵲告訴它:植物體內有兩條運輸營養物質的運輸線,一條是位於樹皮裏麵韌皮部中的篩管,它把葉片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向下輸送到根部以及植物的全身,隻要樹皮在,這條運輸線就是暢通的;另一條是導管,能把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分和鹽,向上運輸到葉片及植物的全身,它位於樹皮以內的木質部裏。空心的樹幹隻是損失了一部分木質部和髓,靠近樹皮的新生木質部仍然還保留著,所以,導管這條運輸線仍然是通暢的。可是,如果樹幹掉了大片樹皮,第一運輸線也就全部或大部分被切斷了,樹根得不到足夠的有機物,樹就有被“餓死”的危險了。不久以後,上麵的枝葉也會因沒有了水分和鹽,而枯萎死亡。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道理。有些樹的樹皮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比如杜仲等的樹皮可製作中藥,紅豆杉的樹皮還可提取稀有的抗癌藥物。所以有很多不法分子為利益所驅,大量地剝樹皮,造成眾多樹木死亡。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人時,就要盡量勸阻他們不要傷害樹木。
“知識鏈接”
每年到冬天,我們常常看到樹幹的下部被刷成白色,植物刷白能夠預防寒害、凍害和病蟲害。因為冬季天氣寒冷,但是,當白天有太陽出來,植物曬太陽並不像人們曬太陽那般舒服。我們曬完太陽後,沒有太陽的晚上可以鑽進被窩裏,但是植物無論多冷,都是在原來的地方,這樣白天熱、晚上冷,而且冷熱差異很大,植物受害的地方,比我們生凍瘡還嚴重。植物經過刷白,可以反射白天的太陽光以及各種光輻射,及時避免植物體內溫度過高,從而減弱了白天與晚上的溫差,避免植物受到突然變溫的傷害。而且,刷白劑具有隔熱效果,仿佛我們的手和臉塗的防凍霜以及護膚霜。此外,秋末初冬時,許多昆蟲喜歡在老樹皮的裂縫中產卵過冬,將樹刷白對許多害蟲有殺滅作用。
學界名人錄:
梁希(1883~1958),
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近代林學和林業傑出的開拓者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林業教育和林產化學研究,晚年擔任一些領導職務。他的主要業績是培養了大批林業科技人才,在我國首創了林產製造化學,傳播了新的林業科學理論,並提出了全麵發展林業、綠化我國的林業建設方向,把我國林業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想一想”
讀完這個故事後,你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樹皮上亂刻亂畫了吧?
給樹木計算年齡
古時候,有人說他發現了千年古木,人們都不相信,但誰也沒辦法證明。這時,一個木匠站出來說,隻要砍下樹來,數一數它的年輪就行啦。人們照他說的去做,果然戳穿了那個人的謊言。
很多時候,人們都是通過年輪來計算樹木的年齡。
這是因為,在樹木莖幹的韌皮部內側,有一圈細胞生長特別活躍,能夠形成新的木材和韌皮組織,被稱為形成層,樹幹增粗全靠形成層的力量。這些細胞的生長情況,在不同的生長季節中有明顯的差異。春天到夏天的天氣最適於樹木生長,因此,形成層生長迅速,產生的細胞體積大,纖維較少,輸送水分的導管數目多,稱為春材或早材;到了秋天,由於形成層細胞的活動逐漸減弱,產生的細胞當然也不會很大,纖維較多,導管數目較少,叫做秋材或晚材。
早材和晚材合起來成為一圓環,就是樹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也就是年輪了。根據樹木年輪的圈數,我們就很容易知道一棵樹的年齡了。
“我猜你不知道”
柑橘一年能夠有節奏地生長三次,形成三輪,如果按一般的計算樹木年齡的方法,不能得到柑橘準確的歲數。
學界名人錄:
鄭萬鈞(1904~1983),我國著名林學家、樹木分類學家、林業教育學家,我國近代林業開拓者之一。在樹木學方麵有極深造詣,發現樹木新屬4個,新種一百多個,其中不少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樹種。20世紀40年代中葉,他和胡先驌先生定名的水杉新種,被認為是世界植物學界重大發現之一。他一生筆耕不輟,晚年主編的《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中國植物誌》第七卷和《中國樹木誌》第一、二卷出版後,受到國內外林學界的讚譽。
“想一想”
故事講完了,你知道該怎樣計算樹木的年齡了吧?
鬧鬼”的柳樹
很多年前,江蘇某地的一些人在夜晚發現了幾棵會發光的柳樹。當時他們感到又奇怪又害怕,以為是“鬧鬼”了。白天,這些樹樁毫不起眼,可是到了夜間,它們卻閃爍著神秘的淺藍色的光。
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始終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為什麼。後來,人們經過研究發現,發光的不是柳樹,而是寄生在它身上的真菌——假蜜環菌的菌絲體。因為這種菌會發光,人們便給它取名為“亮菌”。這種菌長得像棉絮一樣,專找一些樹樁安身,吮吸植物養料,吃飽了就得意地閃光。
還有一些植物也會發光,但它們發光卻不是這種“亮菌”引起的,而是因為這些植物體內有一種特殊的發光物質——熒光素和熒光酶。植物在進行生命活動的過程中要進行生物氧化,熒光素在酶的作用下氧化,同時放出能量,這種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看到的生物光。
生物光是一種冷光,它的光色柔和、舒適。科學家們受冷光的啟示,模擬生物發光的原理,製造出了許多新的高效光源來。
“知識鏈接”
我國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描繪的神仙,頭上有三圈奇妙的光環。其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會發光。人們把人體發出的這種光稱為人體輝光。不過,人體輝光非常微弱,人的肉眼是看不見的,隻有用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因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發出的這一神奇光芒,一直茫然不知。
“眼界大開”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麵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因此它們都能夠發光,魚類的發光是由一種特殊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應。魚體內的熒光素受到熒光酶的催化作用,吸收能量,變成氧化熒光素,並釋放出光子,因而就會發光了。
“想一想”
植物是如何發出光的?
超級收集器——向日葵
放學後,蘭蘭對濤濤說:“你知道嗎?我們平時看到的向日葵還是一種’超級收集器’呢!”
濤濤聽完後不可思議地搖搖頭,蘭蘭笑了笑接著告訴濤濤,向日葵又名“朝陽花”,它總是從早到晚圍著太陽轉。向日葵還是自然界鼎鼎大名的“超級收集器”,它是吸收放射性物質的大功臣。
向日葵的眾多根係在土壤中可吸收和清除有害的放射性物質銫和鍶,被稱為抗核垃圾的神奇植物。1986年4月,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爆炸,輻射外泄後,人們在附近種植向日葵,用以清除地下水中的核輻射,有9.5%的放射性鍶都被向日葵吸收了。所以,對於“超級收集器”的名聲,向日葵可是受之無愧啊!
自然界中,除了向日葵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植物在為人類無私地奉獻著。它們不僅可以吸收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人們需要的氧氣,而且還可以吸收自然界中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幾百萬年來,無論風吹雨打,它們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知識鏈接”
1.當空氣中的氟濃度僅為億萬分之四十時,劍蘭的葉子就會在3小時內出現傷斑;有一種鴨蹠草,若受到哪怕是很低濃度的輻射,花色即由藍色變成粉紅色。
2.胡蘿卜、菠菜能監測二氧化硫,菖蘭、鬱金香、杏、梅、葡萄能監測氟氣,蘋果、桃、玉米、洋蔥等可以監測氯氣。
“我猜你不知道”
1.科學家們發現,木槿能將有毒物質在體內分解轉化為無毒物質,被譽為“天然解毒機”。木槿是錦葵科落葉灌木,又名朱槿、槿樹條。木槿對有毒的二氧化硫有很強的抗性,二氧化硫很難危害木槿的葉肉細胞。
2.榆樹對空氣中的塵埃有過濾作用。據測定,它的葉片滯塵量為每平方米12.27克,名列各種抗汙能力較強植物之首,有“粉塵過濾器”之稱。同時,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也有一定的抗性。
相一想
你身邊的植物能夠起到怎樣的環境保護作用?
芝麻“搬家”
在動畫片中,那位聰明的阿凡提有句神奇的咒語——芝麻開門。每次他念叨這句咒語時,山洞沉重的大門就自動開了。哈哈,芝麻的力量大吧?雖然一粒芝麻僅有2~5毫克重,但是我們卻不能小看它啊。
芝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芝麻含油量達48%~65%,含蛋白質24%。芝麻油不僅富有營養價值,而且味道十分可口,除直接食用外,在食品工業中,還是生產糖果、點心的重要原料,如芝麻糖、芝麻醬、芝麻餅、芝麻湯圓等。
芝麻還有一個小小的秘密,那就是它必須經常搬家,也就是說一塊田種過芝麻後,第二年就不能再連種芝麻,要換個新地方。因為芝麻在生長時,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鉀等肥料;同時芝麻的根係分布不深,對土壤肥力要求十分高,種過芝麻以後,表層的土壤肥料損耗較大,如果繼續種植,很容易使再次下種的芝麻得不到足夠的肥料。這時候就要換種其他根係分布較深的作物,才可使土壤深層的肥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芝麻的病蟲害也較多,像地老虎對芝麻危害就很大,這家夥常常當芝麻剛剛出苗時就咬斷了它的嫩莖;在芝麻成長過程中,也常常把地下部分的莖稈咬得十分厲害,致使植株倒斃,引起大規模損害。此外,還有棉鈴蟲、草原蟋蟀等也常來損傷芝麻。如果種過芝麻改種其他作物,害蟲們便不會這樣肆無忌憚了。因此,小小的芝麻為了更加茁壯地成長就要常搬家。
故事主要介紹
芝麻是胡麻科胡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個兒可達1.5米,有一人那麼高。芝麻的葉有葉柄,植株下部的葉片為卵圓形,上部的葉片呈披針形。有趣的是,有的甚至在同一植株的中部也有不同的葉片:有完整的,也有殘缺的,邊緣有較深鋸齒的,也有淺鋸齒的。芝麻的花有純白色的、淡紫色的,也有紫色的,花冠有色澤,花瓣有鮮豔的色彩。芝麻的果實是長形的四棱或八棱蒴果,基部圓形,頂端稍尖。蒴果平均有3.5厘米長。蒴果成熟時為棕黃色,成熟末期變為棕色。芝麻種子的顏色,一般都是白色、黑色或棕色。此外,也有玫瑰、淺黃、乳脂、灰、深綠等顏色。
“想一想”
芝麻為什麼要經常搬家?
醉人草與死亡樹的故事
波利尼西亞出產一種草,屬於胡椒屬,當地人民把它叫做“卡瓦”,它就是醉人草。
“卡瓦”,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莖高3米多,葉子形狀像心髒。花開得很多,小小的,黃綠色。
波利尼西亞有野生的“卡瓦”,但是當地人民都熱心栽培這種植物,因為它的根中含有一種樹脂,具有麻醉性,是利尿的藥。當地人民嗜好這種樹脂,就像嗜酒的人對酒的貪戀一樣。
醉人草的麻醉性很像鴉片,但兩者成分又不一樣。
植物界裏不僅有令人麻醉的草,還有使人致命的樹。
18世紀的時候,英國軍隊與東印度群島中的婆羅洲土人交戰,土人把蘆葦薄片的一端削成箭頭,箭頭尖上蘸上毒樹的汁液,善射的人把這種箭射向來犯的敵軍,最遠可射250尺。起初英國士兵不知道這箭的厲害,徑直往前走,但是不一會兒,毒箭的殺傷力使英國士兵驚駭萬分,再也不敢貿然行動了。這種最毒的樹叫“見血封喉”,又稱為“箭毒木”。
箭毒木是一種落葉喬木,一般高25~30米,樹幹筆直,樹冠龐大,枝葉有粗毛。箭毒木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我國的海南島、雲南和廣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它的樹皮和葉子中有一種白色的乳汁,毒性非常厲害。這種毒汁如果進入眼中,眼睛立刻就會失明。它的樹枝燃燒時放出的煙氣,熏入眼中,也會造成失明。“箭毒木”的意思是,這種樹汁可做箭毒,塗在箭頭上可射死野獸。為什麼又叫它“見血封喉”呢?因為用這種樹汁製成的毒箭,射中野獸之後,3分鍾內能使血液迅速凝固、心髒停止跳動而導致死亡。這種有毒的樹汁如果碰到人的皮膚傷口上,也會導致死亡,因此,人們給它起了這個可怕的名字。
“我猜你不知道”
水仙花是十分受人喜歡的花卉,它能在隆冬嚴寒季節開放,尤其是葉子碧綠光潔,從而使室內滿生春意。但是水仙有毒,主要有毒成分為生物堿。
“神遊天下”
人類和動物的報複行為,都不奇怪,但是,植物假如被得罪,也會“尋機報複”,這仿佛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確實是存在的。
當尋找食物的羚羊啃食了金合歡樹葉以後,被吃的金合歡樹葉,仿佛認為羚羊占了它的便宜,於是產生了報複心理,馬上釋放一種毒氣,這種毒氣迅速飄向其他樹葉。得到警報的各種金合歡樹葉便快速地作出反應,從而產生出高劑量含毒的丹寧酸。當羚羊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著金合歡樹葉時,其實也吃進了丹寧酸,於是不久之後,羚羊便死去了。
“想一想”
醉人草與死亡樹各具備什麼樣的“特異功能”呢?
給植物種“牛痘”
一天,小麗和爸爸正在看電視,電視上介紹的是人類如何戰勝天花病毒的過程。爸爸看完電視後,就對小麗說:“植物也可以種’牛痘’。”
小麗以為爸爸在開玩笑,誰知爸爸認真地告訴她那是真的。
原來人會生病,植物也會生病,植物的病蟲害會給農業和林業帶來嚴重的危害。為了確保農業豐收和森林繁茂,植物防病治病的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湧現。給植物種“牛痘”就是一個好辦法。
眾所周知,蚜蟲是植物的大敵。如何對付蚜蟲,一直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不久前,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蚜蟲特別害怕銀灰色光。根據這個特點,科學家為植物配製了銀色的塑料薄膜劑,噴灑到植物身上,就好像給它們穿上一件“隔離衣”,使蚜蟲再也不敢來騷擾了。
森林和農田中,也經常會出現許多可怕的流行疾病,病毒通過昆蟲攜帶,到處傳播。為了及早預防病害的蔓延流行,植物學家發明了給植物“驗血”的方法,使人們能迅速發現植物發病的早期症狀。
這種方法和人類驗血差不多。首先把農田和森林中各種能傳染疾病的昆蟲磨成漿,取出裏麵的汁液,然後再滴到病毒抗血清中進行檢測。如果昆蟲帶有病毒,就會發生一種特殊的血清反應,既靈敏準確,又快速有效。
根據檢測的結果,植物學家為了防止植物患病,創造出“種牛痘”的新方法,它同人類種牛痘的原理有些相似。因為植物病毒會互相幹擾,如果植物體內已經有了一種病毒,它的結構與有害病毒的很相似,就能使植物產生抗體,對付有害病毒。
知識播放
植物學家們通過多年努力,終於使植物在後天獲得免疫力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原來他們用各種誘導因子給幼苗接種,就像接種“牛痘”一樣,使植物獲得整體免疫,從而能抵抗各種病害。
植物學家們找到的誘導因子很多,如非致病性病原體、針對性的非病原體、弱致病性病原體、減毒後的強致病性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等。這些誘導因子都可以誘導植株對病害獲得免疫能力。
“眼界大開”
植物和人一樣也會生病發燒,不過,植物發燒的時間和方法與人相反,人一般晚上發燒,而病樹在早晨燒得更厲害。原來,植物白天以光合作用為主,晚上則以呼吸作用為主。光合作用以吸收能量為主,呼吸作用則要放出能量。進行了一夜呼吸作用的植物,由於生病排熱不暢,積累到早晨,自然便會燒得更厲害了。人們發現了植物的這一特性,就可以通過氣象衛星、探測氣球等,獲知森林病害發生的信息,從而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保護森林資源。
“想一想”
人們為什麼要給植物種“牛痘”?
植物的血型
有一天,日本的一個警察局裏,響起了一陣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有人報告一位婦女在家中被人謀殺。
10分鍾後,經驗豐富的法醫山本茂隨同警察趕到現場,對死者的血型進行化驗。在化驗的過程中,他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個有趣的想法,於是他順便化驗了一下死者枕頭內的蕎麥皮,化驗的結果讓他驚奇地發現,蕎麥也有與人類相似的血型——AB型,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新鮮事啊!
誰都知道,植物和動物是兩類截然不同的生物,但隨著對植物科學的深入研究,人們不僅了解到植物有血型,而且發現在植物體內,還存在著許多其他有趣的動物現象。
最早發現植物血型的人,就是日本法醫山本茂。後來,他收集了六百多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還專門進行ABO係血型的廣泛調查,然後他將這些植物按照不同的血型分別歸類。比如,葡萄、山茶、山槭、蕪菁等植物屬O型植物;桃葉珊瑚等屬於A型植物;而扶芳藤、大黃楊等被歸到B型植物;此外,它還把蕎麥、李樹、珊瑚樹、地錦槭等歸屬到AB型植物。
當然,植物體內的汁液與人體中的血液有所不同,這兒指的血型物質,實際上主要是汁液中精蛋白一類成分,與人體內的血型物質相似。今天,這種新奇的研究方法,成為一種新的植物分類方法——植物血清分類法的重要依據。
“我猜你不知道”
植物也有“脈搏”,每逢晴天,太陽剛從東方升起時,植物的樹幹就開始收縮,直到夕陽西下。夜晚來臨後,樹幹停止收縮,又開始膨脹,直到第二天早晨。周而複始,樹幹的每一次搏動,膨脹都略大於收縮。這樣,樹幹就慢慢變粗了。
“神遊天下”
有些植物的雌、雄株會發生變性現象,雌株會變成雄株。有一種叫印度天南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便是一種典型的變性植物。它的雌株體型高大健壯,營養物質豐富,但開花結果以後,由於大量消耗,第二年便變為小型的雄株。而當它“體力”恢複後,還可還原為雌株。印度天南星一生中可多次反複變性,一會兒做“女人”,一會兒又去做“男兒”。還有一些過渡株,既不能做“男兒”,又不能做“女人”,隻好暫時當當“中性人”了。
“想一想”
人和動物有血型,植物怎麼也會有血型呢?
樹上的“玉淨瓶”
小胖隨爸爸到東南亞旅遊時,曾在東南亞的熱帶森林裏,看到在一些灌木和喬木的枝幹上,懸掛著一些形狀奇特、俊俏非常的“瓶子”。這些“瓶子”形態各異,有的像胖胖的大水罐,有的像細溜溜的涼水瓶,有的像上粗下細的大漏鬥。這些“瓶子”一致向上,在其上方有一個支起如遮陽傘的蓋子。爸爸告訴小胖,有人將這種瓶子戲稱為“玉淨瓶”。
傳說中的“玉淨瓶”是《西遊記》中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的五件寶貝之一。這種“玉淨瓶”可以把人或妖裝入其中,隻需一時半刻就能將其化為膿水。但是有些樹上的“玉淨瓶”也有此神功,不過,它裝的不是人或妖,而是小蟲。
所以,樹上的“玉淨瓶”對於昆蟲來說,可是一些危險的“瓶子”。這種“玉淨瓶”,是食蟲植物豬籠草狩獵用的捕蟲袋。一些饑餓的小蟲被美麗的“瓶子”吸引,興衝衝地爬上“瓶子”,吮吸瓶口甜蜜的誘餌,一不小心便跌入瓶內的“深潭”,被“深潭”中貌似清水實為消化液的各種酶化成“肉湯”,成為豬籠草的營養品。
豬籠草是食蟲植物中的一大類型,全世界共有七十餘種,主要生長在東南亞、我國南部、印度、斯裏蘭卡一帶。它們中的許多種能爬到幾十米高的大樹上,利用大樹的身體,布下捕蟲的天羅地網。在沒有樹木可攀援時,豬籠草就把捕蟲袋放在地麵上,同樣也可捕食到各種小蟲。
“神遊天下”
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一種吃人樹——奠柏。
奠柏樹高八九米,靠枝條來吃人或動物。不小心闖入奠柏領地的人和動物,會被如亂電線般散布空間的枝條纏住,越掙紮纏得越緊,然後,枝條分泌出一種黏性很強的膠汁來,這種膠汁是一種消化液。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被捉住的人或動物就會慢慢化為肉湯,被奠柏當成營養品吃掉。
“眼界大開”
北美洲東部的叢林中,也有一種具有食蟲功能的植物。這種植物叫瓶子草。瓶子草長得非常漂亮,瓶狀葉如蓮座一般圍成一圈。它們與豬籠草一樣,是非常凶殘的殺手。但是瓶子草隻能算是食蟲植物中的一個小家族,隻有9種。這9種瓶子草都是矮小的草本植物,捕蟲的“瓶子”在草中或斜臥,或直立,毫不留情地將過往的小蟲收入“瓶”中,化為髒水。這9種瓶子草的“捕蟲瓶”都是由整張葉卷合而成,但不同種類的“瓶子”各具特色,有的像長長的號管,有的像短粗的牛奶瓶,有的如翹首仰望的鸚鵡。
“想一想”
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神奇的植物像豬籠草這樣具有如此威力無比的“獨門絕技”呢?
生石花的隱身術
如果有一天清晨,你打開房門的時候發現麵前擺著一個裝滿石頭的花盤,你可千萬不要把它給扔掉哦。它不是石頭,而是一種植物在與你玩“隱身術”呢。怎麼樣,有趣吧!
它的名字就叫“生石花”。在非洲南部幹旱季節,你在荒漠上會看到一個“碎石”組成的世界。滿地的“小石塊”半埋在土裏,有的呈灰色,有的呈灰棕色,有的呈棕黃色;頂部或平坦,或圓滑,有的上麵還鑲嵌著一些深色的花紋。這些“小石塊”有的如雨花石,有的如花崗岩碎塊,很美麗。有的旅遊者想拾幾塊美石留作紀念,等到拔起來一看,才驚喜萬分地發現,這並非石塊,而是著名的擬態植物生石花。
生石花並非四季都如石塊。在每年的6~12月,南半球的冬春季節裏,生石花會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美麗的花朵從石縫中鑽出來,一片片豔麗的生石花覆蓋了整個荒漠,這是它們生石花家族最自豪的時刻。
知識播放
生石花的隱身術屬於一種擬態保護,在自然界中靠擬態保護自己的植物不止生石花一類。在森林的下層有一些擬態植物,葉片上有花斑,花斑是對光斑的模擬。有花斑的植物容易騙過食草獸的眼睛,生存便多了一層保障。常常在野外進行訓練的解放軍身上都穿有迷彩服,就是一種擬態保護措施。
“眼界大開”
生活在海裏的珊瑚藻也能“隱身”為“石頭”,剛開始,人們並未察覺,後來發現這種或橘黃,或粉紅、紫紅的“石頭”,竟會生長發育,才開始關注起來。
科學家們仔細研究後,發現它並不以吞食其他生物為主,而是靠光合作用製造養料。它的體內含有葉綠素和藻紅素,與藻類有親緣關係,是一種植物。
“想一想”
生石花是怎樣隱身的,它一年四季都像石塊嗎?
植物的語言
過去人們都以為,植物個個是啞巴,是在無聲無息中度過一生的。後來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植物是有語言的。做實驗時,他們製造了一種高靈敏的傳聲器,用來傾聽植物的語言。這種傳聲器聽到了從植物根部發出的不同聲頻、不同高低的聲音振動。
有趣的是如果將這種振動翻譯成人類語言,便是“渴死我了!”“餓死我了!”這是因為植物的根在缺水或缺營養的時候,能自動發出微弱的聲音來。植物學家們通過這種探測器,傾聽到植物的聲音後,便可及時灌水、施肥,使植物長得更好。
植物的語言有時又通過施放信息物質來表示。可以說,在地球上,植物是第一個進入信息時代的。科學家們發現,不少植物在遇到危險時,能發出SOS求救信號。美國、荷蘭的科學家們發現,玉米便能在遇到毛蟲攻擊時,發出SOS信號,向昆蟲騎士呼救。
例如,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證明,當玉米葉被毛蟲啃食時,被啃食的玉米葉和未被啃食的玉米葉,都會釋放出一些能揮發的化學信息物質。這些化學信息物質是幾種萜源化合物的混合物。寄生蜂通過這種化學信息物質,接收到玉米發出的呼救信號後,就會循跡而來,找到毛蟲,然後向它們發動攻擊,使玉米獲救。當然,寄生蜂並非真正是行俠仗義的騎士,隻是因為毛蟲的身體是寄生蜂最佳的寄生生育場所而已。
研究還證明,不僅玉米會發出SOS求救信號,許多農作物在遭到毛蟲危害時,也都會發出SOS求救信號,引來昆蟲救援。
“我猜你不知道”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植物中也有很多“音樂愛好者”。例如他們將一隻耳機掛在一隻正在生長的西紅柿上,讓它每天欣賞3小時的搖滾音樂,結果,它聽了音樂後拚命地長個兒,居然長到了2千克重,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紅柿了。
“眼界大開”
人們發現植物與人一樣都有午睡的習慣,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就是植物的午睡時間。這時植物葉片氣孔的阻力將達到最高峰值,比平時大70%左右,從而導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花兒們睡眠的姿態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入睡時,所有的花瓣都向上豎起閉合,看上去像一個黃色的雞毛帚;胡蘿卜的花則垂下來,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頭。
“想一想”
我們曆來都以為植物沒有語言,讀完故事後,你知道玉米是怎樣求救了嗎?
地下糧倉
19世紀末,一位祖籍福建的華僑來到了菲律賓。經過多年奮鬥,他終於做出了一番事業。
後來日子久了,這位華僑就很想回家鄉看看。可是,回家鄉總得帶些禮物吧,帶什麼好呢?他苦思冥想著。忽然眼前一亮,對了,就帶番薯!
然而,當時的菲律賓為了阻止人帶番薯出境,規定私帶番薯出境是一種犯法行為。原來,原產於南美洲的番薯,由於產量大,味道好,營養豐富,生吃熟食皆宜,很受人們歡迎。在當時,菲律賓處於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之下,西班牙人為了不使番薯外流,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攜帶番薯出境。
這可把這位華僑愁壞了,他想啊想,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他將番薯切成薯條,然後將薯條密密地纏在船纜上,再把纜繩外麵塗上一層泥巴。他用這種方法巧妙地避開檢查,將薯條帶回了中國。從此,番薯便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繁衍後代,迅速地流傳開來。
後來有人把番薯稱作地下“糧倉”。
原來,番薯的繁殖能力極強,它身上任何一個部位離開母體以後都能獨立發育成新個體。就靠著這種本領,它很快地一分十,十分百,於是就可以子孫滿堂了。因此,假如種植得當,每平方米番薯的產量可高達7.5千克以上。
番薯的塊根因含有大量的澱粉、糖類和多種維生素而備受青睞。除了可供食用以外,它還可用來釀酒,製作糖漿、酒精和味精,在工業上的用途也很廣。
番薯也極易種植:隻要在初夏時節用薯塊育苗,待薯塊上長出薯條後,即可將薯條剪下壓入土中繁殖。
“故事主角介紹”
番薯又名“山芋”、“地瓜”、“甘薯”,屬雙子葉植物,旋花科。它的祖先原是野生的牽牛,經過天然雜交變異和人類的培養選擇,就演變成今天這般模樣。番薯的根可分為能吸收水分和養分的纖維根、停止發育的柴根以及可供食用的碩大味美的塊根。
“知識鏈接”
我們都聽別人說過番薯越藏越甜,這是因為番薯中的澱粉在儲藏中會轉變成糖,所以越藏越甜。但番薯若儲藏方法不當,就會變質難以下咽。要使番薯保藏良久,可在地下挖一壇形窖貯之,天熱時打開窖口出氣,天冷時蓋上窖口保暖。
另外,要使番薯高產、結的薯塊大,就要常翻藤。翻藤的目的是避免藤蔓多處生根鑽入地下,結出許多小薯塊分散營養。
“想一想”
你知道番薯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嗎?它是由地下根還是地下莖發育而成的?
海椰的由來
一提到海椰,你可千萬別以為是生長在海底的椰子,那可就錯了。
相傳很久以前,南亞地區的馬爾代夫的漁民在海邊撿到了海椰的空殼。他們從來也沒有看到過這種東西,它的形狀很怪,個頭也特別大。後來他們想這應該是在海裏長的果實,所以叫它海椰。後來他們才發現,這種海椰生長在數千米遠的普拉斯蘭島上。
在普拉斯蘭島東南的山穀裏,有這種海椰的原始樹林,可見叫它海椰其實是個誤會。
海椰樹高一般為5~6米。它們有一個有趣的生長現象,就是它們總是一高一矮並排生長,原來它們是雌雄異株,高的是雄樹,它像衛士一樣日夜守衛在果實累累的雌樹旁邊。
更奇妙的情景會發生在它開花授粉時。在開花的季節,到了晚上,雄樹的樹冠就會左右搖晃,以便把花粉傳授給雌花。因為它們的這種默契合作,人們便把海椰果稱為“愛情之果”。
海椰樹生長十分緩慢,通常要生長25年才能開花結果,即使結果後,還要再經過8年的孕育,果實才會成熟。可是它的壽命很長,能活上千年,連續結果百年以上。
最為奇異的是,海椰樹的雌雄樹都會結果。雌樹結的果子有臉盆般大,一個可重達30千克;雄樹的果子像彎彎的長棒,長1米多。這種雌雄都能結果的樹實屬罕見。
此外,海椰的經濟價值也很高,它的汁液香醇,椰肉是上等補品,椰殼可以雕成工藝品,椰葉可以編席子……由於島上的海椰樹比較少,也就格外使它受到人們的喜愛,一個海椰果的價值可達200美元呢!
知識播放
椰子為棕櫚科植物。樹幹挺直,高達30米;葉片呈羽狀,長3~4米,裂片線狀披針形;內穗花序腋生;堅果卵形,直徑在15~25厘米之間。椰子常生於熱帶海岸邊,沙質含鹽的土壤成為椰子種子萌發生長的條件。椰子果肉內部中空,能隨海水漂向遠方,借以傳播種子,屬海漂植物。另外,椰子為著名上等熱帶水果,椰仁為果品原料,又可榨油,椰殼可製手工藝品等。
“眼界大開”
世界上有種水陸兩棲的植物,叫兩棲蓼。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於水中,其莖在水麵下是橫走的,節部可以生根,它的葉子有長柄,葉片浮於水麵,呈矩圓形,光亮無毛,長5~12厘米,寬2.5~4厘米,頂部鈍或微尖,基部為心形。
這種草也能到岸上來生活,上岸來生活的跟在水裏生活的麵貌不大一樣。岸生的莖不是橫走而是直立,高30~60厘米,不分枝,其葉有短葉柄,葉片是寬披針形的,葉片上密生短硬毛。葉片長6~14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極尖,莖部近圓形。
無論水生的還是陸生的兩棲蓼,它們都是穗狀花序,水生的花序挺出水麵,花淡紅或白色,苞片呈三角形,並且表麵具有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