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生長在陸地上的椰子樹,為什麼會叫做海椰呢?
植物的無土栽培
19世紀末期,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曾來到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他並沒有見到《聖經》中所描繪的“到處流著奶和蜜”的繁榮景象,相反,那裏滿目瘡痍的破敗狀況使他震驚不已。後來他以近乎絕望的筆調寫道:“在世界上最淒涼的地方當中,巴勒斯坦當屬首屈一指,這裏寸草不生,沒有希望。”然而,20世紀末,以色列人民卻在這塊荒漠中創造了人間奇跡,以色列也一樣成為世界農業強國。它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大規模地進行無土栽培。
早在19世紀中葉,有的科學家提出過不用土壤栽培植物的設想。但是,這種設想當時被人們嘲笑為癡人說夢。1929年,科學家終於在不用土壤而隻用營養液的情況下種出了一株7.5米高的西紅柿,收獲了14千克果實,轟動了全世界。
無土栽培的原理其實很容易被人理解,我們知道,植物種在土壤裏,主要是利用裏麵所含的水分和養料。如果我們能為植物提供足夠的水分和養料,那麼植物就可以離開土壤而生長發育了。這就是無土栽培的原理所在。
有了無土栽培法,就可以在沒有肥沃土壤的地區,例如貧瘠的山區和遙遠的海島,以及在不適宜栽培某種作物的季節裏,栽培出人們所需要的蔬菜和瓜果等。
無土栽培法幾乎可以用於一切農作物。它不會汙染環境,長出來的作物也不會被環境汙染。此外,無土栽培法能節約土地種植麵積,不使用有機肥料,無臭味。它用水經濟,不受旱澇威脅,而且生長速度較快。說不定不久的將來,這種方法就會被廣泛使用。
知識播放
人們在植物的栽培過程中開創了一種可以培植理想的新品種的辦法,這就是把需要繁殖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外一種植物的上麵,使得它們能夠結合到一起,成為一個單獨生長的植物。這種方法稱作嫁接。
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學家米丘林,很早以前就用這種嫁接的方法培植了梨—蘋果。這樣的梨—蘋果的滋味與生活習慣等都具備梨與蘋果的特性,外形既像梨,又像蘋果,深受人們的喜愛。而現在,嫁接的方法已經被人們大量地應用。比如人們在南瓜藤上嫁接西瓜,這樣培育出的西瓜既有耐旱、耐澇、抗蟲害的優勢,又保持了西瓜多汁並且甘甜的特性。
“眼界大開”
生長在海邊的紅樹,每天都麵臨漲潮落潮的威脅,為了保持樹種,紅樹想出了一個奇招:就是像動物一樣,“懷胎生子”!它們長條形的果實像木棒一樣掛在樹上,不忙脫落。果實就這麼掛在樹上,吸收樹上的營養,長成幼苗。當幼苗長到30厘米高時,就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從母樹上掉下來,紮進土裏,並立即生根,在幾小時內就長成一顆小紅樹。如果小樹苗不幸未能及時插入土中,也不要緊,它們會隨水漂流到稍遠的地方或其他海灘去生根成長。
“想一想”
無土栽培可以很好地控製水量與養料的供給,這樣栽培出來的植物是不是產量更高呢?
香蕉的繁殖
小岩最喜歡吃香蕉了,隔幾天他就讓爸爸媽媽給他買些香蕉吃。這天正當小岩在吃香蕉時,媽媽就問小岩知不知道香蕉是怎麼繁殖的。
小岩想了想對媽媽說,香蕉又沒有種子,那應該怎麼繁殖呢?媽媽笑著告訴小岩,其實,香蕉並不是天生無籽的。它的“老祖宗”——野香蕉也是有籽的,它的籽又圓又黃又硬,直徑約有0.7厘米,跟棉花籽很相似。至今在一些野生香蕉裏,偶爾也可發現這樣的種子。有種子的香蕉味道並不好,澀口。經過人們長期的選擇培育,逐漸改變了它的性能,獲得了今天這種又香又甜的無籽香蕉。現在,人們利用香蕉的地下球莖幹和由地下球莖發出的吸芽來繁殖香蕉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現在吃的香蕉就看不到籽了。
知識播放
培育無籽西瓜時,先要用0.01%~0.4%的秋水仙堿溶液浸泡普通西瓜的種子,或者塗抹它的幼芽。秋水仙堿能使西瓜種子中的染色體加倍,從二倍體變成四倍體。然後,用四倍體種子與二倍體正常西瓜種子混種,得到三倍體西瓜種子。三倍體西瓜種子依然要開花,但雄花已失去授精的功能。雌花若得不到花粉授精,便不能生子結果。最後,將三倍體西瓜種子與二倍體正常西瓜種子混種,讓二倍體西瓜種子的雄花給三倍體西瓜種子的雌花授粉,就能結出無籽西瓜了。
“我猜你不知道”
大部分人都喜歡吃草莓,平日我們所吃的那部分主要是草莓的花托,也就是原先花瓣與花蕊所著生的地方。草莓的花朵凋謝以後,花托不但不會萎縮,還會快速膨脹起來,變成肥厚多汁的草莓。那真正的果實在哪兒呢?原來,每一枚雌蕊在接受花粉之後都會結成果實,這些果實非常瘦小,瘦得連果肉都沒有了。當花托膨脹以後,這些小瘦果就會由原先的密生狀態變成稀疏的排列,真正的種子則藏在小瘦果之中。所以我們吃草莓時,總會感到有些小小的、硬硬的東西在牙齒間響。
“想一想”
無籽西瓜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秘魯的“金蘋果”
番茄是人們熟悉的蔬菜,人們又習慣叫它西紅柿。它既可當水果,又可做菜肴,是餐桌上的“常客”。可是,你知道嗎?番茄在剛開始的時候隻是供人看的,因為沒有人敢吃它。
番茄的故鄉在秘魯和墨西哥,最初是生長在森林裏的野生漿果,由於它的莖和葉上長滿了茸毛,並且分泌出有怪味的汁液,當時被當成毒果,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狼桃”,沒人敢嚐一口。希臘人幹脆稱它“狐狸果子”。
就這樣,番茄蒙受“不白之冤”,遭受“冷遇”達300年之久。後來它被引種到歐洲,也隻當作美洲的一種奇花異果作庭園觀賞植物罷了。英國有一位公爵從南美帶回紅豔喜人的番茄送給情人伊麗莎白女王,表示對愛情的忠貞。由此,歐洲人又把它稱為“愛情的蘋果”。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男女青年在戀愛期間都要把番茄當作象征愛情的果子贈給意中人。在意大利,人們欣賞番茄又紅又大的果實,並稱之為“秘魯的金蘋果”。直到18世紀末葉,番茄才終於遇到了它的“知己”,這位“知己”是法國的一名畫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這樣紅豔好看、逗人喜愛的果子,理應是好吃的。於是他安排好後事,壯著膽子,“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靜等“死神降臨”,誰知結果卻平安無事。從此,“毒果”變成了美味佳果,番茄的食用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並以它紅豔美麗的外形、酸甜爽口的味道、響亮動聽的名字一時名聲大噪,身價倍增,就連閉關自守的清末時期的中國也引進栽培了番茄。曾一度被視為“毒果”的番茄,就這樣嶄露頭角,蜚聲寰宇。
“知識鏈接”
蕃茄之所以紅得鮮豔、紅得可愛,是由於它含有一種紅色的色素——番茄紅素。純淨的番茄紅素是一種亮閃閃、洋紅色的晶體,不僅番茄中含有它,在野玫瑰及其他許多花朵裏,也常含有它。
“眼界大開”
人們常以為番茄是一年生的植物。其實,番茄在熱帶,可以長成大樹,而且年年可以開花結果,所結的果子像柿子一樣掛在樹枝上,滴紅溢翠,十分醒目。在我國雲南、廣西一帶,便可以看到這樣的番茄。
“想一想”
你看到紅豔的西紅柿時,首先會想到什麼?
竹子開花
小紅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無意中發現某地的竹子不知由於什麼原因大麵積開花,鄉親們隻得請道士做“道場”,噴“仙水”,說是用此種方法可以“驅邪避災”。
小紅平時常聽老師講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因此,她認為竹子開花一定是有科學依據的,於是她就去問隔壁博學多才的李叔叔。聽完她的話後,李叔叔告訴她竹子開花就像其他的果樹開花一樣,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足為怪。所不同的是:一般的植物開花時,正是它們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然而,竹子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開花的,一旦開花,便表示它的生命力已近枯竭。大概就因為這個緣故吧,迷信的人才會說竹子開花不吉利。
竹子的花有點像水稻的花,屬於風媒花。開花後,結出像稻米一樣的果實,人們稱之為“竹米”。竹米是竹的種子,它能發芽、繁殖。竹在衰老時開花,正是為了結子,以繁殖後代。竹米裏含有許多澱粉,可做糧食。奇怪的是,也有迷信的人卻把竹米說成是“仙米”,吃了後能“延年益壽”,這就和一般認為竹米是邪物的迷信傳說相矛盾。其實,竹米的營養價值和大米差不多,既算不上是什麼“仙米”,也不能算是什麼“邪物”。
另外,竹子開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營養不足,如久不施肥、土地幹旱、竹林太密、病蟲害、土壤硬結等,竹子就會開花。這時的開花,是它即將枯萎的表示,但是如果及時施肥、澆水、修剪、除蟲,還是可以挽回生命的。因為竹子的壽命一般達五六十年,及時補救後,仍能使竹子的壽命得以維持,並且第二年不再開花。
小紅聽完後,高興地說:“我就知道能有個科學的解釋嘛,謝謝叔叔。”
“知識鏈接”
竹子長不粗主要是因為它沒有形成層,通常樹木在樹皮與木質部之間,會有一個薄層,它是分裂能力相當強的細胞,這層細胞就叫做形成層。春夏季節,氣候溫暖,正是形成層細胞最活躍的時候,細胞層向外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並且可內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樹幹就這樣增粗起來了。但是竹子的莖中沒有形成層,它是靠擴大細胞來增粗的。所以,竹子出土以後還能長粗一點,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後(細胞老化),就再也長不粗了。
“眼界大開”
鐵樹很少開花,一旦開花了,迷信的人又有的說了。不同的是,他們認為鐵樹開花是吉利的預兆。其實,鐵樹隻要到了一定的年紀——十多歲以上時,就會年年開花。重慶北溫泉有棵鐵樹,從1929年開始,直到1954年,一連26年,連續開花。不過,由於鐵樹的老家是在熱帶,它特別怕冷,我國地處北半球比較冷,鐵樹一受冷的長得又矮又小,並且不開花。也正因為這樣,鐵樹開花在我國才成了稀罕的事兒。
“想一想”
竹子為什麼會開花?
病菌造就的美味
“開飯嘍。”小明喊著,然後先在桌子前坐下了。
“小明,你不是喜歡吃茭白炒肉片嗎?那你給我講講茭白是怎麼長成。”媽媽有意考考小明。
誰知道,這道題竟然沒有難住小明,因為上周三老師剛在課堂上給他們講過,所以小明就很輕鬆地回答了媽媽的提問。
在我國唐代以前,屬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草本作物的茭白原是一種糧食作物,稱為“菰”,它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穀之一,誰也沒想到將它作蔬菜栽培。
後來,也不知是哪位“神農”,發現有些茭白因感染一種後來稱之為黑穗菌的病菌而不能抽穗結子,但植株本身並無病象,莖部則不斷膨脹起來,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有人將這種肉質莖采下來,當蔬菜烹調,清脆可口,味道不錯!
於是,人們就設法繁殖這種病態的肉質莖。雖然這種肉質莖不能開花抽穗結子了,但是植物可以無性繁殖,所以不用種子,用植株克隆即可。他們將采收茭白後留下的老墩上的黃葉齊水麵割去,讓其萌發新株,然後挖出老墩,將其劈成幾個小墩栽培。
漸漸地,人們拋棄了種植糧食作物菰,從而改種蔬菜作物茭白了。人們不僅克隆茭白,而且不忘克隆造就了茭白的病菌。如果一時疏忽,病菌在栽培的小墩上消失,茭白正常地抽穗、開花、結子了,菜農一定會認為這是異常現象,趕緊拔除這種茭白。其實,這才是“正常化”呢。
“知識鏈接”
有時候,一場大雨之後海水由蔚藍色變成紅色,沒過多久,死魚就大量漂向岸邊,有的人食用了海中的生物就有可能中毒身亡。原來,城市裏的生活廢水和農田裏的化肥給海水帶去太多的營養物質,使海水中一種微小的紅色生物快速繁殖,大量的微小生物漂浮在海水中,海水看起來就像紅色的一樣,這就叫赤潮。這種生物還會釋放出一種毒素,使海中的魚蝦中毒死亡。
“我猜你不知道”
很多人都喜歡吃四季豆和菜豆,但它們卻含一些有毒成分,主要是皂疳和胰蛋白酶抑製物。烹調時,應先將其煮熟,然後撈出,再加上調味作料燜煮。這樣一來,才可以解除它的毒性。
“想一想”
除此之外,你還想到由細菌造就的別的美味嗎?
瘧疾的克星——奎寧
奎寧,又葉金雞納堿,是大名鼎鼎的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如果你打過“擺子”——瘧疾,也許和它打過交道。奎寧是一種白色的粉末,味道很苦,因此,人們常常把它製成藥丸,外頭穿上一件“糖衣”,或者穿上一件透明的“衣服”——糯米紙。
在16世紀,歐洲人剛剛發現新大陸——美洲不久,大批大批的歐洲殖民者就湧向美洲,這些人都想到那裏發橫財。然而,讓他們感到意外的是,一到了那裏,一種可怕的疾病——瘧疾,卻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不久後,他們就發現了一件奇事,那就是,長期生活在那裏的印第安人,卻很少因得瘧疾而死亡。
這個謎到了1638年才被解開,當時西班牙駐秘魯總督欽洪的妻子,得了可怕的瘧疾。在生命危險的時刻,一位秘魯的印第安人醫生,把她從死亡線上救了下來。他用一種歐洲人所不知的、奇妙的樹皮,治好了總督夫人的病。此後,又有許多人也被這種神奇的樹皮救活了。
為了紀念這件事,歐洲人把這種奇妙的樹皮叫做“奎寧”或“金雞納”,意思就是“戰勝瘧疾”。
後來奎寧樹皮能治療瘧疾的事引起了德國化學家們的注意。他們經過近30年的研究,在1820年,終於從奎寧樹皮中提取出一種白色的生物堿——“金雞納堿”(即奎寧),奎寧樹皮之所以具有治療瘧疾的本領,便是含有它的緣故。這樣,人們開始從奎寧樹皮中提取出純淨的金雞納堿,來作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堿的產量,迅速地增加到每年50萬千克!可畢竟奎寧樹皮有限,所以人們又經過多年研究,終於能夠人工合成“金雞納堿”,滿足了人們對這種物質的需要。
奎寧小檔案
中文名:奎寧
英文名:quinine
奎寧是喹啉類衍生物,能與瘧原蟲的DNA結合,形成複合物,抑製DNA的複製和RNA的轉錄,從而抑製瘧原蟲的蛋白質合成。另外,奎寧能降低瘧原蟲的氧耗量,抑製瘧原蟲體內的磷酸化酶,進而幹擾其糖代謝。奎寧也引起瘧色素凝集,但發展緩慢,很少形成大團塊,並常伴隨著細胞死亡。
“眼界大開”
1981年,美國東部的一大片橡樹林,突然遭到一種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蟲襲擊,1000萬畝的橡樹葉子立刻就被吃光了。奇怪的是,這並沒有給橡樹林帶來滅頂之災。1982年,這片橡樹林中的舞毒蛾忽然就銷聲匿跡了,橡樹又鬱鬱蔥蔥地生長起來了。森林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發現,舞毒蛾對大橡樹的攻擊,刺激了大橡樹自身擁有的化學武器——單寧酸的大量生產。單寧酸同害蟲胃裏的蛋白質結合,使得吃進肚裏的葉子難以消化,舞毒峨不是被脹死,就是因行動呆滯而被鳥兒吃掉。所以橡樹又恢複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想一想”
我們是依靠什麼方法來製服瘧疾這一病魔的?
植物也能預測地震
一大早,玲玲就拿著一本書對同桌娟娟說:“地震前,植物也是有反應的。”娟娟接過書一看,書中明確記載了幾次地震前,植物的反常情況。
1970年,寧夏西吉發生5.1級地震前一個月,在離震中66千米的隆德縣,蒲公英在初冬季節開了花。
1972年間,長江口地區發生4.2級地震以前,上海郊區曾出現過不少山芋藤突然開花的罕見現象。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曾發生7.3級地震,而在1974年11月間這個地區就有不少杏樹開了花。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以前,唐山地區以及天津郊區都曾發現竹子開花、柳樹梢枯死和某些果樹結了果又重新開花等異常現象。
看到這些後,娟娟十分驚奇,但她發現,當時的科學家們還無法肯定植物有預測地震的本領,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才對植物是否能預測地震進行了更深入詳盡的研究,他們從植物細胞學的角度,觀察和測定了地震前植物機體內的變化。結果發現,生物體的細胞猶如一個電池,當接觸生物體非對稱的兩個電板時,兩電極之間會產生電位差,出現電流。動物的感覺神經會把興奮送到中樞神經係統,然後通過大腦發出指令,作出相應的反應。而植物雖然沒有分化出感覺器官和專門的運動器官,但它們對外界的刺激仍可以在體內發生興奮反應,就像含羞草葉被觸摸後會立即收縮那樣。科學家用高靈敏的記錄儀對合歡樹進行生物電測定,並認真分析記錄下其電位變化,結果發現,合歡樹能感覺到地震前兆的刺激,產生出明顯的電位變化和過強的電流。
科學的解釋是,在地震孕育的過程中,大地總是伴隨著一係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使地溫、地下水、大地電位、電流以及地磁場出現變化。由於植物的生長環境變了,植物也就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所以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地動儀”。
“神遊天下”
有一種晴雨樹能夠預報天氣,這種樹生長在多米尼加,叫雨蕉樹。雨蕉樹在要下雨時,寬大的葉子上會流出一顆顆晶瑩透亮的水珠來。
“知識鏈接”
公元132年(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精銅鑄成的,形狀像一個酒樽,直徑為八尺。儀器上有一個隆起的頂蓋,儀器的外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有一根柱,這根柱能夠沿導軌向八個方向側移,並以此操縱一個啟(發)、閉(關)的開關。它的外部有八條龍,每一個龍頭的口中都銜有一顆銅丸,在底座周圍則有八隻張著口的蟾蜍和龍頭相對,以便隨時接住從龍口中落下的銅丸。地動儀的牙機製得非常精巧,全部裝在儀器的內部,蓋子蓋得非常嚴密,連一點縫隙也沒有。一旦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就會受到振動,結果就會有一個龍嘴吐出銅丸,由它下麵的蟾蜍把銅丸接住。響亮的聲音就會引起看守人員的注意。
“想一想”
植物為什麼能夠預測地震呢?
蟲草之爭
蟲草就是指冬蟲夏草,顧名思義,人們認為它冬天是蟲,夏天是草。蟲與草截然不同,一個是動物,一個是植物,怎麼能變來變去呢?
原來,冬蟲夏草是蟲與菌的結合體,是一種真菌類植物寄生在一類鱗翅目昆蟲幼蟲身上形成的。這類昆蟲主要是一種叫做冬蟲夏蛾的幼蟲。而這種真菌跟青黴菌相類似,夏秋季節,當它的後代子囊孢子成熟散落後萌發成菌絲體,這種菌絲體在地下到處尋找冬蟲夏蛾的幼蟲,遇到棲息在土中的冬蟲夏蛾的幼蟲,便侵入幼蟲體內,不斷發展蔓延,逐步吸收蟲體的養料據為己有。
從冬季到夏季漫長的日子裏,真菌菌絲體慢慢地把幼蟲內部蠶食耗盡,直到最後,被真菌致死的幼蟲隻剩下一層外表皮,蟲體變成僵殼,殼內包裹著的是嚴嚴實實的、含有大量養料的菌絲體,並已形成菌核。
到了夏天,天氣變得暖和起來,菌絲體在蟲體內蠢蠢欲動,終於從蟲的嘴巴那頭伸出一根像棒一樣的東西,破土而出。這就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冬蟲夏草”了。
所以,冬蟲夏草其實是一種蘑菇,一種從蟲體上汲取養分而長成的非常特殊的蘑菇。
冬蟲夏草不但長在幼蟲或者蛹上,也可以長在成蟲的身上。隻要蘑菇的孢子進入成蟲體內,就會慢慢地長出蘑菇來,神奇吧?
“知識鏈接”
冬蟲夏草是一種名貴的強壯滋補藥材,含有人體所必需的一些營養成分,可以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能力,有益肺腎、補精髓和止血化痰的功效。
我國從清朝開始,人們就用冬蟲夏草來做滋補的藥材,中醫學上以幹燥的冬蟲夏草入藥。它性溫、味甘,補肺益胃,主治虛勞咳嗽痰血、氣喘、腰痛和遺精等症。
“眼界大開”
在深山密林之中,溪流邊上,有一種長達6~10米的攀緣木質大藤本植物纏繞在其他樹木上。它的藤莖呈褐色,圓形,有條紋,砍斷處有紅色汁液流出,因此,稱這種怪藤為大血藤,又名紅藤、血藤、大活血藤。大血藤可祛風濕、通經絡、活血、消炎,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闌尾炎;大血藤與青木香、大蒜配合,可治療急性腸炎。
“想一想”
以前你認為冬蟲夏草是動物還是植物呢?
梅花結果
“梅花能結果。”哥哥說。
“沒弄錯吧,梅花是很香的,哪能結果?”弟弟笑著問。
“那你吃的酸梅是誰結的?”哥哥反問道。
“這個……”看弟弟不吱聲了,哥哥又告訴弟弟,梅花是人們常看見的,但是,梅花會結果卻不是人人都知道的,甚至還有人說他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其實,梅花也和其他花一樣,都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同樣會結果,有的人種梅樹主要就是為了獲得它的果實呢!梅的品種很多,梅的果實的品種當然也就很多了,例如青梅、紅梅、鴛鴦梅、水仙梅等。
梅子以酸味濃烈而著稱。在《三國演義》裏,便有曹操指梅為士兵解渴的故事,我們常說的“望梅止渴”的典故便出自這裏。的確,因為梅子那濃烈的酸味給人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因此,常常一看到梅子,人們便會“條件反射”——直流口水。有時,甚至在黑板上寫“青梅”兩個字後,人們也會直流口水。可你知道嗎?梅子之所以酸,是由於含有較多的檸檬酸等果酸的緣故。我國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谿,均以盛產梅子而聞名。梅子可以製成果子醬,也可以製成梅幹或者進行蜜漬。此外,梅的葉、根、核仁、幹花皆可入藥。
也許有人要問臘梅既要結果,就要找幫手給它傳粉,那麼隆冬臘月,昆蟲稀少,臘梅要怎樣授粉呢?這個你大可放心。原來,它自有“絕技”。臘梅的花香格外濃烈,臘梅的芳香,就是專門用來引誘那些“稀客”——長翅膀的媒人來登門拜訪的;一旦“客人”來做過一番“旅行”,它就“大功告成”了。
“神遊天下”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知識鏈接”
梅,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薔薇科的落葉喬木。常見的梅並不高,猶如灌木;然而,有的梅卻可以高達兩三丈。梅很“長壽”,我國四川、山東境內尚有健在的唐梅、宋梅和隋梅,有的已達一千多歲“高齡”,至今依舊鬥霜傲雪,在寒風中繁花盛開,充滿青春的活力。
梅分為臘梅和春梅兩種。臘梅是在深冬開放,而春梅則在春天綻開。臘梅和春梅的花都是五瓣的,不過,春梅的花瓣要比臘梅的大得多;花的顏色有紅色的,也有白色的。
梅的品種很多,而且雅號動聽,如宮粉梅、大紅梅、朱砂梅、玉碟梅、綠萼梅、杏梅、江梅、白碧梅、龍遊梅,等等。梅與鬆、竹一起,被譽為“歲寒三友”。
“想一想”
你平時見過梅樹結果嗎?想象一下果實應該是什麼樣子。
“玉米夫人”的偉大實驗
1983年10月10日,美國遺傳學家巴巴拉·麥克林托克榮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那年,她81歲。
麥克林托克獲獎,是因為她發現了玉米中的“轉座因子”,現在被人們譽為“當代遺傳學上的第二個大發現”。其實,麥克林托克早在40年前便已經發現了“轉座因子”。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她的成就才獲得科學界的公認!
麥克林托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後,便到紐約冷泉港(又稱“科德斯普林港”)的實驗室裏工作。那座實驗室坐落在森林之中。在那裏,她親自在實驗室附近的試驗田裏種玉米,年複一年地從事玉米雜交試驗,研究玉米的遺傳規律。由於她一生與玉米相伴,人們幽默地稱她為“玉米夫人”。
在1932年,她年方30時,就已經發現,黃色籽粒的玉米的後代未必是黃色的,紫色籽粒的玉米的後代也未必是紫色的。對於這一現象,她進行了深入研究。因為玉米一年隻能收獲一茬,所以她隻能年複一年地播種、試驗、觀察,後來她發覺傳統的“基因理論”,不能解釋玉米籽粒顏色遺傳的不穩定現象。經過大量試驗證明後,到了40年代,麥克林托克提出了“轉座因子”這一嶄新概念。她以為,遺傳因子是可以轉移的。在1947年,她已明確指出,有的遺傳因子可以自動地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這麼一來,玉米籽粒的顏色就改變了。
1951年,麥克林托克在學術會議上,作了關於“轉座因子”的報告,還公開發表了論文。遺憾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此不以為然,甚至有的人還懷疑、嘲笑她。
麥克林托克並未就此罷休,她仍然在自己的試驗田裏,認認真真地從事研究。
終於從1981年起,麥克林托克長達半個世紀的研究工作,引起世界的注意。這年年底,她同時獲得三項科學獎金。緊接著在1983年,她又獲得了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
當榮譽和金錢接踵而至時,我們的“玉米夫人”卻說:“我不在乎金錢,我不喜歡聚積個人財物,我不喜歡宣揚,我不喜歡人多,我想的隻是退隱到實驗室裏一個安靜的地方,繼續進行我的科學研究。”
“我猜你不知道”
16世紀初,玉米才傳入我國。當時外國使者將玉米穗作為貢品獻給中國皇帝。皇帝看完後下令在全國種植。於是這種被老百姓叫做“禦麥”的糧食作物便在華夏大地上生根了。目前,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且是生產工業澱粉和配合飲料的重要原料。人們也很喜歡吃玉米,特別是在山區行路,吃碎玉米粒蒸製的“粘粘飯”特別耐饑,這是因為玉米中的脂肪含量比大米高四倍的緣故。
學界名人錄:
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著名科學家,現代遺傳學的創立者。孟德爾多年專心從事豌豆雜交遺傳的試驗和研究,終於首次發現了遺傳學中兩個基本規律:分離定律與自由組合定律,並寫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基礎。
“想一想”
遺傳因子可以轉移嗎?
韭菜趣談
古時候,有一戶人家一天來了幾位客人。主人在陪客人閑聊時,其中有一位客人向主人談起韭菜可以割了又割的特點。男主人留客吃飯,到廚房裏找妻子做菜,可是,妻子卻不知到哪裏去了。後來,這位男主人在自家後園裏找到了妻子。原來,她一聽到客人講的那番話,便急忙到後園把白菜拔掉,準備種韭菜了!
韭菜,俗稱“懶人菜”。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原來是因為韭菜具有耐肥、耐旱、耐病蟲害以及不擇水土的特性,一般不用噴藥防蟲,不用天天澆水,不用經常除草,隻要每割一次施一次肥就行了,既省工又省力,故此得名。
韭菜在北方都是春播或夏播。春播在四五月下種,到七八月便可定植;夏播在七月下種,到第二年四月定植。南方則大都是秋播,即十月下種,到第二年四月定植。隻要管理得好,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從春天到秋天,都可以吃到韭菜。但是,你一定要記住:最好吃的韭菜,是每年春天韭菜發芽時長出的嫩葉,這被人稱為“春韭”。唐朝詩人杜甫,便有“夜雨剪春韭”的詩句。
不過,春韭終究時間短,不可多得。於是人們又想出這樣的辦法:給韭菜培土,由於下端的韭葉被埋在土中,見不著陽光,便變得白而軟,而上端仍是綠色的。這下端的味道,就同春韭。後來,人們幹脆用缽子把韭菜蓋起來,得到黃白色、柔軟的韭菜,勝似春韭,稱作“韭黃”。不過,在韭黃割後,不可繼續再用缽子蓋起來,隻能一次韭黃一次韭青相間,這樣才能使韭菜割後再長。
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人們給韭菜噴灑了植物生長刺激劑——“九二○”,大大加速了韭菜的生長,隻需半個月便可收割一次,產量大大提高了。
“故事主角介紹”
在植物學上,韭菜是屬於百合科的鱗莖類宿根植物。韭菜的葉子細長扁平,綠色,並且有特殊的香味。
韭菜根部的鱗莖很小,不好吃,但分蘖能力很強,割了一次之後,仍會長出新葉。
韭菜到秋天結粒之後,其生命並未結束,因為它是多年生的植物,它的鱗莖裏貯藏著不少養料,到了第二年,又會長出新葉來,不必再植新苗。這樣大約可以一直割六七年。以後,韭菜才逐漸衰老,需要更換新苗。
“想一想”
如果現在你麵前有兩堆韭菜,一堆是自然生長的,一堆是用“九二○”催長的,你選擇一堆?
天然香料——留蘭香
有一次小華隨爸爸到江蘇的南通去玩,他在田野上看到一種陌生的莊稼:這種莊稼長著方形的莖、橢圓形的葉子,頂上是穗狀的花,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而且這種莊稼不齊,高的有一米多,矮的才半米左右。
小華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莊稼。陪他們一起玩的姑姑摘下一片葉子讓小華聞,小華突然聞到一股清涼芳香撲鼻而來。這香味,小華似乎很熟悉。終於他記起來了,每天刷牙,那留蘭香牙膏不就是這種香味嗎?
姑姑笑著說小華的鼻子不錯,然後告訴小華,他們麵前的莊稼就叫“留蘭香”。本來,小華一直以為留蘭香是一種牙膏的商標,誰知道竟是一種香料的名字。留蘭香牙膏,主要就是用留蘭香做香料的。
姑姑還告訴小華,留蘭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留蘭香的莖、葉、花都含有留蘭香油,一般在留蘭香開花時,含油率最高,在快要結出果實時香味最好。它割了長,長了割,每年可以割好幾次。收割後,蒸餾留蘭香的莖、葉、花提取留蘭香油。留蘭香油是無色或淡黃色的油,有股薄荷香味,常用來做牙膏、牙粉、糖果、糕點、化妝品的香料。更可貴的是,它是天然香料,沒有毒性,因此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姑姑還告訴小華,留蘭香的家鄉在歐洲。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一直未栽種過留蘭香。從1950年開始,引入我國。如今,南通是全國留蘭香的主要產地,河北、浙江等省也大量種植了留蘭香。
“眼界大開”
檀香屬檀香科植物,又名白檀,常綠喬木,原產於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我國台灣、廣東靠引種栽培。由於檀香木材奇香,常用做高級器具、鑲嵌、雕刻等用材。從檀香木中經蒸餾提取出的檀香油,含有90%的檀香醇,是名貴的天然香料。
學界名人錄:
克裏斯蒂安·艾克曼(1858~1930),他於1911年成功地從米糠中提取到了一種晶體物——生命胺。從此,科學家陸續研究發現了二十多種維生素,並開創了一條人工合成維生素之路。維生素,使人類生命之樹常青。人們為了表彰他的功勞,於1929年授予他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想一想”
你家中所用的清洗劑或洗手液、化妝品等,哪種是留蘭香型的?
本章小結
本章介紹的植物豐富多彩、神奇瑰麗,通過閱讀本章,你一定會對植物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那麼讀完本章後,你對植物王國又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