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者一支極其乏味沒勁的樂隊。想知道他們的歌多麼蒼白,聽一聽那首《我是列寧》或《大鬧天宮》就夠了。後者令我想起了四五年前另一首沒勁的作品陳勁的《逼上梁山》。說來也奇怪,塞林格的世紀名著傳到中國多年,名字最後竟會被這麼一支還沒做好“學壞”準備的年輕樂隊借了去。看著磁帶封麵內側那一張張故作深沉的樂手照片,我忍不住想哈哈大笑。這些純真的、清秀的、扮酷的小青年,他們太嫩了!嫩得讓你禁不住會懷疑,他們完沒完成搖滾樂“性與抗議”這一最基本母題的教育和準備?
鐵玉蘭目前的事實似乎在證明,上海人不太具備玩前衛搖滾的血質,當我聽完“鐵玉蘭’樂隊”的同名專輯中的第一首歌《回家的路》,我便立刻作出了這樣的判斷。崔健花房姑娘》中“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的內容,胡建明竟用了整整的一首歌去診釋,實在讓人覺得有些多此一舉。演唱者的聲音和歌曲的旋律倒還可以,可專輯中卻淨是“月亮光月亮光/月亮光照進我的窗/月亮光 月亮光/我躺在床頭看月光/月亮光 月亮光/傳說中嫦娥在何方……”之類簡單而又稍顯哆嗦和浪費的詞句,讓人很懷疑這支媒介上頻頻推薦的上海樂隊究竟處於目前搖滾樂壇的哪個檔次。也許“鐵玉蘭”樂隊追求的目標,是比“零點”和“輪回”更通俗的搖滾流行歌吧。
除了上述幾支樂隊外,更為吸引我注意的倒是頻頻出現在各種搖滾合輯中的“冥界”和“陰影”樂隊。前者獨特的“死亡金屬”風格讓人注目,期望這支半地下的年輕樂隊能在不久的將來,為陳詞濫調、甜膩之音充斥的中國搖滾樂壇帶來一輪新的衝擊。“陰影”則相對時下的流行搖滾各樂隊,有一種小家碧玉式的樸實以及幾許難得的真誠的惆悵。 目前的關鍵則在於,這支樂隊在浮出樂壇的過程中能多大程度地保留自己的樸實,並盡快進入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對世事和世界領悟之中。
有趣的是,上述諸多新進樂隊和歌手的合輯中,人選藝人大多均在磁帶說明上刊印自己的照片,神態一概正顏厲色,扮酷到了極點,讓人看過會生出一種“小孩老臉”的想法,忍不住發笑。也包括我們提到的“冥界”和“陰影”。我覺得這或許也有意無意地顯露出新一代搖滾樂手們的準備不足和較勁心態吧。藝術無論是哪一門類,說到底了就是那麼回事:你越急於要外界認可你,你對你從事的事業欲求越多,你就越可能出洋相。就這方麵而言,老一代的搖滾樂手們確實要從容多了。
中國搖滾,不該越來越浮淺,越來越沒出息,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麵,哪一個角度。
本來不打算掃各位興,說你們家電視裏那個熱熱鬧鬧的《還珠格格》和少年中瘋魔一般的“小燕子熱”。可不久前看一張報紙,得知拍攝方錢賺得不過癮,擬再籌備第三部。於是覺得還是有必要和大夥兒交流一下。
我可不是《還珠格格》的忠實觀眾。之所以對這部劇產生興趣,完全是生活中一些精彩的瞬間疊加到腦子裏的緣故。
瞬間之一:家母
起初我對《還珠格格》沒太留意,因為是瓊瑤編的。瓊瑤是一個成功的靠碼字致富的人,這一點我向來尊敬,可我對她那些“愛情大力丸”式的故事卻實在不敢恭維,也沒興趣。再加上這以前似乎還有個《新月格格》,總之都是關於格格的故事,而我這個人,又大抵是見到清代裝束的影視劇就頭皮發緊的,除了極個別的情形,總不自覺地覺得又被人推進了一二百年前那個瀕於亡國滅種的深井,所以一遇古裝片,我基本是要換台的。家母就不一樣了,退了休看電視,是為了解悶,不像我這麼瞎較勁。所以有時我去看望她老人家,有時她來我這兒小住,我便不得不硬著頭皮跟著瞄幾眼母親愛看的電視劇。《還珠格格》及其續集,都是這麼知道的。第一回有印象是見到趙薇坐在馬車上,路邊一兩個女孩叫她,車上車下都哭,覺得趙薇的眼睛挺大,眉頭上挑又較厲害,生活中這類長相的女孩一般會給人“刁”的印象,現在她在電視裏哭,想必劇情會很感人吧。再看家母,眼也有些紅紅的。於是感歎瓊瑤的煽情功夫,真是曆一二十年而不衰。第二回好像是演續集了,母親在我們這兒,每晚跟我們兩口子商量,能不能不看別的,看《還珠格格》。於是也便認真跟著學習,看漂亮的“小燕子”拿著無知當個性,又哭又笑,穿著古代衣服嘴裏一個勁兒蹦時髦詞兒,怪嚇人的。當時覺得中國之大,真是什麼天才都出,這麼貧氣的東西居然就有人寫了拍了而且大獲成功。
瞬間之二:街上
我這人沒太多特長或愛好。逛街也單調,一般隻揀書店和音像店進,要麼就在報刊攤前傻站或跟賣雜誌的大娘扯上一會兒《後者大約算當編輯落下的毛病》。有一陣我發現滿大街的雜誌封麵和娛樂報紙頭版都是趙薇小姐漂亮的麵容,就連音像店的玻璃窗上,“還珠格格”俏模樣都緊挨著鄭伊健和溫兆倫,可見前後兩部戲的影響力。圖書市場近來也能見到蘇有朋的彩色小書了,封麵照例是電視劇中的扮相。這情形直讓我想起去年滿書攤的狄卡普裏奧寫真集和泰坦尼克明信片。影視的力量果然厲害。還有路邊半大不小的女孩兒們,花枝招展大聲喧嘩爭論著走過,談話內容有一兩句送人耳鼓,還是小燕子、”紫薇、爾康、五阿哥什麼的。前兩天正巧跟著單位到郵局的展廳練攤賣舊雜誌,發現有“小燕子”作封麵的那期走得最快,買主多是那些女孩兒。
瞬間之三:朋友
盛夏那幾天,幾個人應邀去拜訪一老哥們兒。該兄多年以來是從事理論工作的,一貫力推“後現代”和對出現民族文學大師寄予熱望的,還有對古代當代工藝品的愛好,是個十足的雅人。賓主落座,聊了聊近況,談了談文學界今年的論爭和各自對盛夏炎熱的惱火。末了我等告辭,該兄送至門口,微露愧色:“我不送你們下樓了,一會兒《還珠格格》開演,哥們兒實在愛看,沒法子……”眾皆膛目,繼而大笑:“理解,理解。”詠而歸。事後我有些好奇,按該兄之前衛和激情,他本來不會放過跟我們聊賈樟科及其影片《小武》在國際上獲獎的話題,但那天他顯然沒聊這個。他似乎都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的發生。而那個夏天他好像一直沒有出過門,也沒什麼要務忙,除了看《還珠格格》。這在一個研究前衛藝術的人身上是不尋常的。可見《還珠格格》魅力確實太大了!
上述種種情形加在一起,促使我這個兒乎從來不看“瓊瑤牌”電視劇的人開始認真對待<還珠格格》,並且細心留意這一波波熱浪之後,它給我們乏味的生活所帶來的變化與豐富:比如少女們崇拜的偶像又多了那麼一兩位,比如小販們的攤位上又多了“小燕子”們的畫片,比如媒體上陸續出現的趙薇係列報道以及有些關心者對她星運前景的預測,比如周圍人對這種台港內地合資的半“無厘頭”電視劇趣味的爭執,又比如市場上應景推出的一本署名“秦羅敷編著”的題為《還珠妙語錄》的小書。在那本精美的小書上,趙薇小姐一如既往地甜笑著,書的四周印滿了“一個另類壞女孩’的心聲”“嘻嘻哈哈、迷迷糊糊、拚死拚活、敢愛敢恨/任性、叛逆、瘋狂、囂張我就是這個姑娘!”之類的字樣……這些電視劇的副產品激發出了本人的兩個感慨一、“電視就是力量”,二、發明電視劇的人恐怕當初他自己也沒意識到他的偉大,他創造出了一種既可娛樂大眾、又能導致人愚昧的東西。眼前的“還珠格格現象”為這兩點提供了絕好的注釋。
第一個感慨前文羅列的證明已足夠多,現在來說第二個,其實這也正是我一直以為《還珠格格》拍得好拍得成功的原因。一部《哦,現在加上續集,其實是兩部》《還珠格格》,好就好在它暗含了某種陰險。某種為看它的人大腦所預設的陷阱。我這麼說,顯然拍這部戲的人和某些愛極這部戲的人不服,不過沒關係,先不用跳,聽我“回察完下情”,你就明白了。
首先, 目前我們講《還珠格格》“娛樂大眾”,這一點暫無疑義。那麼“大眾”包括哪些人呢?以眼下的情形看,大約主要是老年人與二十歲往下的青少年。至於介於他們中間的那些人,估計謀生幹事業考外語談戀愛之類的事比較多,心有旁鶩,所以收看該劇的態度不似前兩種人那麼虔誠。老年人看電視是為解悶,可以帶過不談,我們重點照顧一下青少年。說白了,這個年齡段長期以來,一直是“瓊瑤牌”小說和影視消費者的最主要構成部分,《還珠格格》的編創角度,也是以他們的好惡為出發點的,這從“小燕子”這個正麵一號人物的性格構成上即可看出:聰明伶俐,快人快語,不讀書沒文化,思想不成熟,但凡事卻偏有自己的一套主見,有時還不乏閃光之處,但總體上渾渾噩噩、稀裏糊塗,頗似今天從小學一直到大一、大二的廣大學齡女孩子。“小燕子”的追求獨立、 自作聰明很對她們的胃口,儼然是她們的代言人。看著趙薇在電視裏和張鐵林之流的大人吵,她們會一麵大笑,一麵在心裏不停地讚同“對呀對呀,那不正是我們的想法嗎”,同時不失時機地瞅兩眼正和她們一同大笑的父母,笑聲中兩代乃至三代人平時觀念上的差別得以暫時彌合或忘卻。隻不過,大家忽略了一點:笑與笑是不同的,有的是覺得好玩有趣,有的則是源於會心。所以看過笑過,那觀念上的差別仍是照常的,人們並沒有由於這一通大笑,從此放棄各自的固執與立場,所以母女、祖孫也照舊覺得對方不可理喻。生活的嚴肅法則依然製約著一切。
其次,在我有限的觀賞印象中,《還珠格格》的對白很當下化、口語化,思維也全是九十年代日常生活中的這一套,看起來固然讓觀眾有滋有味,但有時卻忘了暗示孩子們,直的曆中原不簡單。這一點我以為《還珠格格》要差周星馳的電影太遠,同為“戲說”,後者不會讓偏愛幼稚的觀眾徹底陷進去,反而不時提醒你:這可是假的,弄著玩的。而由於容易信以為真,劇中人許多看起來有趣,但實際上很討厭的品德如無知當個性、貧氣都不知不覺通過“小燕子”的漂亮臉蛋兒傳染給孩子們了。殊不知,這種信息的傳遞,有時可能對孩子們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產生誤導與延誤,並鼓勵他們對任性的堅持。這種影響,有時足以消解父母與學校花很大精力才培養起來的孩子對知識和紀律的肅穆感。
其三,含有商業目的的“電視劇熱”在某種程度上又強化了電視劇給年輕觀眾的不良影響,甚至添加了一些更要命的東西。舉前麵提到過的那本《還珠妙語錄》為例,裏麵到處充滿了對電視劇劇情與對話十三不靠哪兒不挨哪兒的“引文”與“點評心得“
A.【引文】:紫薇的一曲既終,大家的眼眶都是濕的……她和爾康深深凝視,無盡的深情,閃耀在兩人的眼底。小燕子感動得稀裏嘩啦,伸手緊緊地握住永琪的手,含香含淚帶笑看著,好想也握住一個人的手,但是,那個人卻不在眼前。
【點評心得】:流行歌曲是最會賣弄風情和挑逗人的,它獨一無二的煽情功夫把每個人都弄得奇癢無比,卻找不到癢的集中部位在哪裏。情感有寄托的人會換手拭背,在暖昧不清中相互慰藉,而無寄托者在片刻的充實後會覺得心中更加空洞。流行歌曲是精神空虛者們的廉價鴉片,每個人都可以過過鴉片癮,每個人都會在過完癮後越來越空虛。流行歌曲和娥子的共同點在於:挑逗你,讓你沉迷其中,它卻清醒無比。
況禹批語在一本談古裝電視劇的書裏如此大談流行歌曲,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新新人類”流行的思維方式,但我讀後總覺得,作者的憤世嫉俗背後似掩藏著精神分裂症的征兆。最好趕緊去找醫生,退休的也行。至於開口閉口“裱子”,寫給少年人看,是不是過於期望讀者的理解力了?
B.【引文】:小燕子說:“……那個族長的兒子,很像我們其中的某個人,怕老子。”“小燕子,你不要指桑罵槐啊!”永琪皺皺眉頭。
【點評心得】:“指桑罵槐”的人往往是該值得同情的人,他們有勇無膽,憋在心裏的氣又不知怎樣消解。萬般無奈後,隻得出如此下策,以免自己被一口氣憋死。
況禹批語如此鑒賞文字和“哲理引申”實在莫名其妙到了九段的地步,便是我這個不喜愛《還珠格格》的人,都替“小燕子”覺得冤。
【引文】:小燕子也大喊:“爾康!你在幹什麼?看人家長得漂亮,舍不得打嗎?”
【點評心得】:憐香惜玉就是男人的本色,不懂得惜痛女人的男人屬於還沒長大或屬心智不健全的人。而看到別人長得漂亮還舍得打的男人,不是變態就是精神出了問題。
況禹批語如果你有孩子,某一天回家拿回來一本漂亮的書,封麵是漂亮的“小燕子”,書裏還有好多精美的電視劇照,你能想到你孩子的腦袋裏竟已裝進了不少上述內容嗎?但這又能怪孩子嗎?本書的責任編輯叫“於二輝”,出版單位是“吉林人民出版社”,也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