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真正的贏家,是藏家(1 / 1)

常聽人們說,真正的老東西買一件少一件。這話很有見地。所以,現在賣古玩的地攤市場,真正老東西已經很少了。這很正常,古物是一時不可再生之物。而且買進去的,一般不缺錢用也就不會很快再賣出來。縱然有做生意的,一般也不會從地攤上買,又拿到地攤上來賣,通常而言,地攤上很難賣出善價。所以,賣古玩的地攤市場,雖不說將會消亡,規模萎縮,則是絕難避免的。

我十幾年前就曾經說過,各地有那麼多賣古玩的地攤,而地攤上又真能找到那麼多像樣的古玩,這隻能是某一個特殊階段的特殊現象。祖上的好東西,就這麼放在河邊上叫賣,在小巷裏叫賣——早個二三十年還沒有統一的古玩市場的時候,初始的地攤就是這樣。這種情況,國外多嗎?古代有嗎?兵荒馬亂的時候倒有可能,但我們是在結束動亂的時候,這時候什麼都剛剛放開,想賣古玩和想買古玩的人都將憋悶了多年的願望在路邊的地攤上找到了共鳴,乃至逐漸吸引了更多人的參與,也乃至有了政府順勢而為所建立的一座座規範化了的市場,就像北京的潘家園、上海的東台路……各省各地都有。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買方的勢頭不減,隊伍日漸膨脹,賣家卻日漸窘迫,日見捉襟見肘。好東西、真東西被日漸地“走”光了。於是,隻好弄一點假東西出來混充。

於是地攤淘寶率低了,上當率高了,地攤難以維持日後將成為必然。

我相信很多賣假的人其實內心並不希望賣假,賣真畢竟心裏不虛,但無奈的是真貨不可再生。賣出去的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雖然我們常說入行(收藏)沒有早遲一說,說誰早,以前還有比誰更早的,說誰遲,以後還有比誰更遲的。其實相對而言,早與遲,畢竟是不一樣的。起碼一條:早一個二十年,真東西要多一些,遲一個二十年,真東西要貴許多。當然,那時候比現在要囊中羞澀許多。

我們雖說古玩不可再生,但古玩的總量也並沒有因為流通而減少。但現在好玩的玩家卻經常抱怨好玩的古玩太少。那古玩到哪裏去了哩?

古玩的集散地就這麼幾個地方:地攤、古玩店、拍賣行、文物商店、藏家。文物商店是老牌古玩店,現在是坐吃山空。地攤屬於草根,日見萎黃。古玩店尚有東西值得一看,但也已經是入不敷出。拍賣行隻是代理,本身並不囤貨。最後就是藏家。好東西到了後來,大都到了藏家手裏。

再到後來,有錢的都未必買得到好東西,想玩就得看跟藏家的交情了。

我以前碰到過一個老者,北京人,飯桌上他誇耀自己入行如何如何早,有人就提出來想到他的府上飽飽眼福。

他半天沒有搭腔,隻是一個勁喝酒,搛菜。好一會兒才閉上眼睛,神情不無痛苦地說了一聲:慚愧。進來的貨全出去了,中間剝過一層皮,這麼多年也就忙了一個肚子。最後又一聲歎息:

真正的贏家,是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