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晚市(1 / 2)

浙東杭甬鐵路某一個三等小站的邊上,有一個村莊。這村莊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家,都做古玩生意。

據說遠在新中國成立前,這個村子裏的許多人就在從事這項活計。十年動亂期間都偷偷摸摸地沒有中斷。到了開放的時候,壓抑著的祖傳的欲望立即就複活了,許多人馬上重操舊業。

行裏人稱他們是踩地皮的,因為他們挨家挨戶刨的貨,是第一線的,也是最原始的。

這一行裏,城裏人尤其是文化人,往往自我感覺特別優越,如果在潛意識裏,仍然將這些踩地皮的當作鄉下人來輕視,那就大大地錯了。鄉下人並不比城裏人少眼睛缺鼻子。而且這個村裏的人,在這一行,有著祖傳的職業基礎,有著傳統的經營能力。而且肯吃苦,信息來源廣泛。他們知道方圓百裏之內,誰是舊大家,誰的祖上出過翰林,誰家是破落地主,誰家祖上曾經在城裏有過產業……總而言之,誰家裏有可能有些什麼古貨,他們一清二楚。他們勤快,經常前去動員老頭老太賣一點出來。他們執著,不怕別人家後代的臉色有多難看。而且他們很有眼力,知道舊貨的年份,深諳舊貨的價值。

他們手裏往往都有一些東西。

但他們也有弱項。那就是畢竟缺少文化,對盤盤罐罐精通,碰到有字的就難了。另外的缺點是沒有存貨的意識,隻想快出,剝一層皮就“走”,這讓城裏人或文化人撿到了一些便宜。而且一村子裏基本都從事這一行,難免有些鷸蚌相爭,讓漁翁得利。甚至難免有些妒忌,將鄰居手裏的好東西說成差東西,使得鄰居賣不出好價,卻便宜了別人。

這一行,比種莊稼收獲快。這個村裏有許多樓房,都是比鄰近的村莊先豎立起來的。

所以他們樂此不疲。每天早上,男女老少幾乎是傾村出動,散向四麵八方。婦女大多數背著香客那樣的布袋。男人抽著煙,很有派頭,身上挎著黑包,就像過去村子裏去買牛的人一樣,兜裏有一些錢。都奔向已經預定或並不確定的地方。像從這個村子裏撒出去的網。

到了傍晚的時候,有一班上海過來的慢車在村外的小站上停下。於是早上出去的那些男男女女,都不約而同地從四麵八方趕上這趟火車回村,紛紛從車上下來。與早上空手出去不同的是,現在幾乎人人都有“鏟獲”,提著的,背著的。好顯擺的,大聲炫耀自己的收獲。老到些的,則盡量低調,掩飾住自己的喜悅。

車站到村子有一段路。

村口已經聚集著許多人,就像漁販子在岸上等著漁船歸港。

我也曾經和朋友同其他人一樣在村口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