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
水盂
水滴
水注
墨床
硯屏
腕枕
裁紙刀
印泥盒
筆掭
筆洗
…………
如果說筆、墨、紙、硯是文房裏的四大金剛,而四者之外,還有眾多護法、幕賓、清客、劍士、羽流,不妨統稱為文房諸友。
明朝屠隆在其《考盤餘事》一書中提到的文房諸友不下45目之多。至於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明朝文震亨《長物誌》、高濂《燕閑清賞箋》、屠隆《文房器具箋》與《文具雅編》等前人著述中,對此都多有涉及。
筆架
筆架又名筆擱、筆格。
宋人《致虛雜俎》中記載書聖王羲之有巧石,為筆架,名扈班。
筆架者,擱筆之用,歇筆之物,故被稱為扈班。扈班者,文案之隨扈,名稱甚妙。
有筆架,似鱔魚骨,三棱,棱上如鋸齒,擱筆甚宜。
有筆架,取物之造象,或臥馬,或臥駝,尤以臥駝擱筆為佳。
有筆架,如山之數峰,或峰成一排,或層巒疊嶂,俗稱筆架山,峰稱文峰,擱筆最穩。
水盂
水盂從屬於硯,用於供水,為硯側之侍者。盂為敞口器具,如小缽,能蓄水。
宋人趙希鵠曰:古人無水滴,而有水盂,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複磨。
水盂又名水丞,或可謂文房中出謀獻策之丞相。或水丞實為水盛之訛,也未可知。
大概自有硯的時候就該有水盂了。無論硯為研的時候,還是研為硯的時候,磨墨用水,碾墨也要用水。
現在所能見到的水盂實物,以魏、晉、南北朝為早,質乃青瓷。通常為鼓腹,略圓,稍扁,有敞口。還有一種動物肖形水盂,以蛙形器最為精美。
明清以後,水盂材質不一,形式格外繁複。
水盂必配水勺,否則不為全器。
現如今除書畫家仍在實用以外,曆代傳世水盂已成為文房雅器與古董愛好者的案頭清玩。
滬上陳玉堂老人以藏盂為專項,擁盂數百,並有《藏盂小誌》一篇,有數語甚妙:試叩問之,若無盂盛以水,豈能染墨濡筆,揮毫於縑素耶?硯為石,石可煉金,故硯為金。紙以草木為原料,紙可屬“木”。墨乃鬆煙熏製,故屬“火”。筆采羊兔鼠狼,畜以土安身,故屬“土”。唯“四寶”缺水。若以盂為“水”,則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水滴
水滴與水盂功用相同,誕生於水盂之後。
雖是一脈相承,卻也不無分別。
民國《飲流齋說瓷》曰:“水滴象形者,其製甚古,蟾滴、龜滴,由來久矣。古者以銅,後者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滴,而不名盂。
看懂了很有意思,卻又似乎不夠精確。貯水不多者為水滴,可以理解,水滴者,顧名思義,否則便成水壺了。然而,不是動物形狀便不能稱作水滴,顯見略嫌武斷,古有微壺之器,並非動物形狀,卻亦是水滴。
所以有識者給水滴重新定義:有單獨的進水孔和出水孔,且水流細緩者,謂之硯滴。(水滴又名硯滴)。
水滴與水盂的區分更加明了,但尚有欠缺。
筆者就曾經見過一種銅質水滴,形如扁鼓,邊沿伸出銅管,原理如過去的關勒銘鋼筆。指捏鼓麵,一擠一鬆吸水。貯水後略一擠便能出水,可見不是單獨的進水孔也不是單獨的出水孔,而是進水孔與出水孔共同為一,也是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