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書給我力量
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會給你力量!”當初從書上看到這句話時,我並不怎麼在意,後來漸漸地在歲月的長河裏或者說在過日子和搞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才真正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與精神。仔細想想,一個人的人品、素質與修養,是和讀書密切相關血肉相連的。不難想象: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有多愚昧和落後,一個經常不讀書學習的人有多單調、粗俗與悲哀!
對於成年人來說,所謂“讀書”,就是看書。我愛看書。我看書的習慣大概有兩個:一個是“浮光掠影”——每每下班之後、睡覺之前,隨手翻幾頁書,隻是消遣或了解,並無什麼目的,但也在這漫不經心中讀出了道理、增長了興趣、深厚了積累;另外一個是“全神貫注”。對於一些精品文章或句段要反複誦讀,探索並掌握其中的條理、氣韻、性質、才情,品出韻味、端正態度、記住內容、吸取精華。尤其是一些好的古詩,最好會背,不懂的字或詞一定要虛心向字典、詞典請教,然後銘刻在心。時間長了,習慣就會成自然,閱讀愈多,積累愈多,這樣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就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有時候讀一部優秀的小說或散文,我會自然而然地跟著書中的人物、情景而憤怒、悲傷、激動或喜悅,從中可以學到許多人生見解和立身處世的奧秘。有時甚至會達到如饑似渴、如醉如癡的地步,會情不自禁地讀出笑語和淚珠。
讀書才有長進。不讀書隻有後退。因為書中確有吸引力與震撼力,有感動、有快樂、有激勵、有鼓舞。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隻有我們善於讀書、善於觀察和思考、勤於積累,我們的知識和才華就會一天天地豐富起來,生活也因之充實起來,平淡或暗淡的人生因之亦會變得豐富多彩、美麗壯觀!
——是書,給了我力量!
與書為友
讀一本好書,就好比交一位好朋友。與書為友,是一種享受。
我這個人不會“說話”不會“處事”不會打牌不會跳舞不會喝酒不喜歡熱鬧,隻喜歡靜,靜極了就寂寞,寂寞了就讀書,就寫詩,--我隻有在書中和詩中才能找到人生的樂趣。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認為,這“勤”乃“大樂”,這“苦”為“大甜”。在書中,我與孔子、莊子、老子親切交談;我與張良、項羽、屈原握手言歡,我與魯迅、泰戈爾、莫泊桑友好往來,我與普希金、徐誌摩、賀敬之激烈爭辯。在書中,我與杜甫一道憂國憂民賦詩填詞,我與李白一起說說笑笑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我與李世民、康熙一起討論治國方略,我與曹雪芹商討著《石頭記》的下回情節並及時地給他送去柴米油鹽。在書中,我可以周遊列國而不帶盤纏,我可以昂首挺胸直入皇宮而不帶身份證件,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飛上夜空看嫦娥起舞、看織女織錦、聽星星私語,我可以淡泊閑適地走進陶潛的理想王國觀桃花盛開、聞溪水潺潺……書中雖無黃金屋,書中卻有大宇宙!寒冷的時候,書中有溫暖;燥熱的時候,書中有清泉;犯錯的時候,書中有指點;煩憂的時候,書中有慰安……為了養成專心致誌的讀書習慣,我曾在故鄉村東大樹下一蹲半天……
因此我說,世界上最美的事兒,就是讀書。隻要一捧起書,生活中煩惱瑣事都煙消雲散!每每下班之後、休息之際、睡覺之前,有滋有味地讀著一本書,不緊不慢地進入了一種“縷縷輕煙芳草渡、絲絲微雨杏花村”的美妙意境。
交友須擇,讀書要選。讀好書,才是一種幸福。千萬不能讀死書或死讀書而成為書之奴隸。讀活書,才是一種境界。隻有把好書讀活、把活書讀好,才能讓書中那一縷陽光、一陣清風、一道彩虹、一束春花、一滴晨露、一抹月色、一條幽徑或一葉小舟緩緩地、柔柔地伸入心靈深處,從而化為精神、意誌、智慧和力量,化為真、善、美,終生享用。
略翻書數則,便不愧三餐。與書為友,其樂無窮、其趣無限、其福無比!
偉大的父愛
作為一個大言吾不慚的詩人或者說厚顏吾不恥的作家,春季同誌是沒有時間認認真真地翻閱縣級小報和仔仔細細地研讀學生作文的;然而這次卻不,一份來自家鄉的《方城文藝報》,一種來自遙遙故園的聲音,竟竄出一股濃濃的紅薯味——生著吃脆甜熟著吃麵香,親切無比,愛不釋手!尤其是這篇出自在校學生之手的《我愛我的父親》,讓我看了第一遍又看第二遍,及至寫此讀後感時,已然讀第三遍之後了!
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每天很早,一個騎三輪車的人來到街上,注視著來往的行人,他,就是我的父親。”簡明扼要,一目了然,沒有拖泥帶水語句,便真真實實地讓一位質樸勤勞的農村大叔站立在讀者麵前。緊接著說:“父親剛滿四十,鬢發卻已變白。父親是個農民,識字不多,嚐盡了沒有知識的苦頭。”因此上,在莊稼減產口糧接不上的年成,仍然要支持孩子們上學。因此,在物欲橫流的金錢社會,不得不推三輪車,不得不幹這種讓有錢人瞧不起的活計。在這裏我想說: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幹什麼工作,而在於他怎麼幹,為什麼幹,幹得如何。這位飽經塵世風霜的大叔沒有什麼大本事,卻有一顆真誠的善慈的美好心靈。因此,他是高尚的。他普普通通,默默無聞,卻有的是誌氣骨氣勇氣!他的最崇高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活得比他強!因此上,他要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錢讓“我和哥”在學校和別人一樣買票吃。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勇敢、自信、無私的優秀品德,令我們每一個從紅土窩裏走出來的人感到心情沉重得一緊一緊的!筆者在博望坡上長大,快上初中了,還不知道醬油是調味品。姊妹五個上學的學雜費,都是父親紮的笤帚頂替的。忘不了啊,我的父親曾為能吃到一毛錢一斤的醋而心花怒放,我的母親曾因急用五毛錢而在莊上借了四家還沒借來,故鄉啊!這便使我忽然憶起1987年我的在博望上高中的妹妹每次回朱村時就要裝一罐頭瓶蘿卜絲和1988年在石寨上學的琴曾到四中給我妹妹送五塊錢外加一瓶鹹菜的往事來……
話扯遠了,書歸正傳。請看:“有一次,放學和同學們回家的路上,正好遇到父親推著三輪車,車上坐著人,我的臉一下子紅了,像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父親路過我身邊時,本想和我說話。但一看我的臉色,便止著了,勾下頭使勁蹬著三輪車。”一個“紅”字,一個“勾”字。用得恰如其分,非常傳神!從這些細節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和“父親”的心都在發出“金色的顫栗”(夢謠:《野金菊》),他們的自尊心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受著傷害:“丟人”。從心理上說,“我”很虛偽、虛榮、愛麵子,見著父親卻給他“臉色”看,設若父親在伏爾加小車上坐著,我想“我”定然不會如此。而父親為了不傷女兒的自尊,想說話卻止住了,勾著頭使勁蹬車。這種真情實感的描述,從另一方麵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貴品質:關於一個人的尊嚴!作者雖然用墨不多,卻將事情敘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至真至善,入情入理。
文章至此,“父親”的形象還沒有高大起來。接著,作者又寫了兩件小事:幫助父親推車和父親領“我”吃飯。
當星期日“我”和同學們上街玩時遇見滿頭汗珠衣服濕透的“父親”正弓著腰拉著坐滿人的三輪車上大坡,而車上的人一個也沒有下來,並且吵著要快點兒的時候,“我”的感情再也控製不住了,“我”的虛榮心便突然轉變迅速升華了,“我的”眼睛濕潤了,“忙跑過去,使勁在後邊推”。車子上去後,“父親扭頭一看是我,笑了,嘴動了動,但沒有說一個字,我知道,父親是怕人家知道我是他女兒。”當筆者讀到這裏的時候,哭了,真的,淚水順著臉刷刷地流,禁不住在這離家鄉數千裏的塞北為那位堅強沉著理智善良老實巴交而又通情達理的“父親”至以崇高的敬意!不知道那些當車子上大坡、車夫喘著粗氣、汗水啪啪地落在地上、仍然不下來並吵著快點兒的“老爺們”(其實也是老百姓!)讀到這裏後會作何感想?!她的父親見了自己親愛的女兒卻不說一個字,隻是笑笑,難道不是怕你們笑話嗎?
“送走了坐車的人,父親領我去吃飯。”“父親”給他女兒要了一碗香噴噴的燴麵而自己卻躲在飯館外牆角處啃幹饅頭。當“我”發現後心一酸淚流了下來,“父親”忙掏出手帕為“我”擦淚——因為那是他的女兒呀!為了節省點錢讓女兒上學,他舍不得吃那誘人的燴麵,而說“爸愛吃饅頭。”——寫到這裏,我的鼻頭又發酸了!多少人為了生活,曆盡艱難、困苦與坎坷,麵朝黃土背朝天,心酸的話向誰訴說?父老鄉親,我的父老鄉親啊……
文章的結尾幹脆利索,點明主題:“我抬起頭,看著父親布滿皺紋的臉和已花白的頭發。不知說什麼好,隻有任憑眼淚無聲地流。這就是我的父親,我愛我的父親。”
統觀全文,文筆樸素自然,好像在說家常話;篇幅短小精練,惜墨若金;使用動詞準確、生動、形象。我認為,《我愛我的父親》這篇短文乃略次於朱自清的《背影》和魯迅的《一件小事》的又一佳作!當然,我們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苛刻一個在校學生。在故鄉方城,那時農村一般向自己的父親喊伯、爹或叔,文中卻稱“爸”,我想,如能改改,也許更切近生活。
文學即人學。憤怒也許出詩人,苦難也許出作家,逆境也許出人才。誠蒙司牧雨先生厚愛,寄來家鄉報。願我們的《方城文藝報》愈辦愈好,成為家鄉未來眾多文曲星們的搖籃並且昂首挺立於中華報刊之林!祝王書梅同學知難而進學有所成並在將來的歲月裏好好孝順你那位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
年輕的太陽 清新的空氣
——我看葛林和他的詩
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裝腔作勢,更沒有刻地追求修辭語法和令人嚼不動的單句以及朦朦朧朧似是而非的所謂後現代意識流,隻是把詩寫得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如春暖花開,如雲行水流,然而,我卻從一首首詩篇中感到春風浩蕩!
他追求的是整體美、自然美、和諧美。畢加索曾經說過:畢生在向兒童學習。一個成年詩人去寫兒童詩,必須讓心走進屬於孩子們的天地。葛林這樣做了,而且做得很妙。如《向日葵》、《蒲公英》、《兩隻蝴蝶》等;尤其在《唱給媽媽的歌》裏,詩人唱到“太陽啊太陽/是媽媽的鋤頭/從地裏挖出來的嗎”,這是何等天真幼稚的想象和新奇優美的意境!葛林的許多詩,之於我們這些飽飲塵世滄桑的人來說,是一種片刻的寧靜與享受,仿佛一條陽光下的春溪從田野緩緩流過,既輕鬆,又愉快!
質樸、柔和、清新、自然,這就是葛林的詩風。就連寫愛情悲劇和哀悼親人的作品,也一樣從輕然中見凝重,從淡然中透濃情。
她走了那麼遠的路/她給他送錢來了/墓地上那群黑蝴蝶/飛得好高呀……若放在杜甫筆下,必將是“近淚無幹土,低空有斷雲”了。而他千裏歸來悼念母親的詩,卻是“像往日一樣/靜靜地坐在台階上/等母親回來”,然而母親是不會回來了。母親定然走得很遠了,進而詩人又“想起母親是纏了腳的/路還好走嗎”?殷殷語切切情裏卻未見字字血聲聲淚。本來到此為止,人間親情已躍然紙上,但是詩人不。他在冰冷的石階上競睡著了,夢中聽到庭院裏的兩棵石榴樹低聲的沙啞地說著已有多日沒人給它們澆水了——因為母親不在了!真乃傳神之筆呀?樹木如此,人又怎能不傷心和難受呢!
說老實話,至今我還不認識葛林,隻從詩集的小照上看,他還年輕。
一朵湖
——李振娟散文賞析
我最初看李振娟的散文,是從她發表在《賀蘭山》上的《拔劍四顧心茫然》開始的。在這篇比較長的散文中,她使用了小標題,不緊不慢細細道來,既不是傳記文學也不是人物評論,是散文。文中有敘述有描寫有議論有抒情,有見解有讚揚有歎息,走進曆史又從曆史中走出來,那精細的敘述、奇妙的境界、獨到的見解、壯麗的景象以及融貫全篇的抒發李白浪漫主義詩歌和敘述李白浪漫主義詩人的熱情友情與激情,產生了強烈的藝術力量,使我們感到振奮和鼓舞,激發起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同情和熱愛。可以這麼說,是李隆基同誌成就了李白。假設當時大領導給李白同誌安排一個好工作:就叫大唐朝文化部部長或者文聯主席吧,那麼李白在曆史上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詩人和平平常常的官員,不可能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名垂千古的偉大詩人,不可能取得中國曆史上誰也趕不上誰也超不過的詩歌成就。就像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同誌那樣一當上國家文聯主席就花天酒地忘乎所以阿諛奉承歌功頌德得意忘形一無是處一篇好作品都沒有再寫出來,就像中國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那樣一當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除了看臉色拍馬屁什麼成績也沒有而且連做人的尊嚴也幹脆扔掉了!在這裏要特別感謝高力士同誌,應該說是他(她?)老人家為成就大詩人李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特殊貢獻。話扯遠了,哈哈哈,下麵言歸正傳。
前些天我把李振娟的散文詳詳細細看了幾篇。給我的印象和感受是實實在在做人實實在在作文,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裝腔作勢更沒有刻地追求修辭語法,隻是把散文寫得形不散神更不散,寫得自自然然、平平淡淡,給人以這樣的感覺:質樸美、整體美、自然美與和諧美。
一篇是《柳簾河的眼淚》。一開頭就很美:“穿村而過的柳簾河,帶著歡騰的魚群和調皮的浪花,激活了村莊,激活了村裏人的日子。”直截了當開門見河,清新自然鮮活美好。尤其是第二段描寫老漢和牛,一個“伸”、一個“甩”、一個“蹲”、一個“騰”、一個“蹬”、一個“飲”,一連串的動詞哼哼哈嘿活蹦亂跳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寫得氣勢細柔、氛圍溫婉、景象多彩而又清新自然,韻味純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也使人受到力的激發;緊接著描寫大嬸和小媳婦的善意逗笑,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溫馨祥和寧靜幸福的田園畫卷。前半部是歡笑和美好,後半部是眼淚與殘酷。通篇是折疊式的對比。文中寫到的“月英”,命苦啊;“巧雲”是甜中有苦,淚流心田,命運不是很好,愛情陰晴圓缺,青天碧海人心,此情向誰傾訴?從村婦的命運寫到環保,刺疼了一個現在農村普遍存在著的一個非常嚴肅亟待解決的大問題:環境汙染!看啊:兩岸的細流和蘆葦消失得無影無蹤,無枝可依的鳥兒不知去向,在絕望中掙紮離去的魚兒不再回來……民營企業的濃煙“嗆得周圍的莊稼呼吸不暢,土地一個勁兒的咳嗽……”以敘事為主,把抒情和描寫等表達方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她構思了便於抒情的故事和畫麵。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對於家鄉和鄉親的強烈情感。抓住了表現主題的緊要之處,在這裏,敘事、抒情和描寫等表達方式綜合運用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它告訴我們:當人們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正在失去美好的家園!但是我認為在“月英”的悲慘命運和“巧雲”的焦渴思念上,在家園的環保、土地的哭泣方麵需要再往深處挖掘挖掘,從而使散文的格調形成了由高昂到低沉、再有低沉到高昂的變化,叫人讀起來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毫無板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