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你走到那裏,地上均見不到煙頭、廢紙、果皮等髒物,進入這樣的城市,你不僅仿佛置身一座景色可人的現代化公園,你覺得你被綠色融化了,被現代形象的建築美化了,你感到一種心的舒展,仿佛進入一座現代文明的殿堂,不得不自覺提高自己的文化檔次。尤其是素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在港島和九龍兩塊彈丸之地,卻彙聚了很多馳名世界、造型別致、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的建築群體:78層的中環廣場位居亞洲之冠,72層中銀大廈巍峨聳立,64層的合和中心旋轉餐廳獨領風騷,數不清的摩天大廈錯落有致,像擺好的彩色積木。我覺得,這些建築就是香港繁榮富有的象征,就是體現魅力之都的代言人。因而,一個現代化的影響國際或域外開放的城市,無論其大或小,都應有與之相匹配的樓房建築,都要設計好自己的外在形象。因為,一個城市文明或者說一個城市文化層次的形體語言,首先就表現在這個城市的主要建築及整體環境上。

城市現代化的過程,實質是市民現代化的過程。改革開放越深人,形體語言也越明顯地表現在那些職業最富於交往意義的城市居民行為舉止上。

經曆是一種文化。

不管你是到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不管你來到這個國家或城市是旅遊還是長久居住,最頻繁與你接觸的,就是從事服務性工作的人員。通過觀察和感受這些人形體語言,通過你經曆的每一件事,你都可以判斷這個國家或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

出國的第一站是從沈陽桃仙機場乘北方航空公司的飛機前往廣州。邁進機倉門的時候,耳邊傳來一聲“你好”的問候。

循聲望去,問候是從兩位苗條漂亮的空姐口裏發出的,但一雙大大的眼睛卻是瞅著腳尖,有時抬起頭也並不看你,看你的臉上也是毫無表情的。“行啊,能有一句問候就不錯了。”我在自我安慰。“天天如此千篇一律的話,也許夠膩煩人的。”我在替空姐解釋。

然而,什麼事物都怕比較,盡管人類就是在比較中進步。當我們登上泰國的飛機,見到雙手合十的泰國空姐用中國話微笑地望著你問好時,當我們走下飛機,接受滿麵笑容的泰國美女獻花時,我感覺到明顯的反差。於是,從上機直到下機,我始終以挑剔的目光在泰國空姐的臉上搜巡我頭腦中劃問號的內容,我要茶水、要果汁、要果汁換咖啡,結果,我不得不承認:泰國空姐的笑容很純、很真誠,進而覺得微黑的泰國女人很溫柔、很嫵媚、很有素質。

在泰國,我觀光過政府辦的商廈和超市(即自選商場),也到過私人開的小店鋪,真都是百挑不厭的。不買,她們送到門口:“歡迎你再來,買了,她或他給你打完包裝,會向你道一聲“謝謝”。第一次聽見“謝謝”這兩個字,我們懵懂,以為聽錯了。於是,便好一頓研究為什麼要說“謝謝”。我們以為不僅是表麵上的兩個“謝”字,它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新的觀念:你購買了我的商品,對我就是幫忙、關照,我就要謝謝購買者。

在國內,我們常說常宣傳的話“顧客就是上帝”,但許多時候別說沒把你當上帝,連同等的人也沒當上。想看看貴重物品,問你能不能買得起。挑物品,一次二次可以,多了就不耐煩。挑完了不買,那心中的不高興一下就呈現在臉上,反應在嘴上,讓你真有種下輩子也不進這種商店的念頭。而在馬來西

亞的一家私營商店,我頭天晚上買了兩套馬來西亞郵票,第二天發現其中一張郵票中間破口了。待到晚上找到那位叫秀玲的大眼睛華裔店員和一位叫阿咪娜的印尼店員,本想好的一套極客氣、中肯的話還未等說出,這兩個女孩就忙不迭地接過郵票去給我換了新的,並將那張壞的一並送給我,向我道歉:“給你添麻煩了,對不起。”倒讓我這個善言的不知該說什麼好,讓你覺著在這些地方花錢肯定買不著氣生。包括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逛大街,我們都曾在沒有標誌的地方不禮貌地橫過馬路與車搶道。但意外地是正全速行駛的車都在你身旁一二米處悄然停下,在我們發愣或後退給車讓路時,司機總是很平靜地擺手示意我們先過道,而且你不走過橫道,他的車是不會啟動的…“?所有我接觸的服務人員,都用他們的舉止言行告訴我,這個國家或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很好的,人民都是有一定素質的。所以,形體語言,與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的程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城市,隻有當它的人民素質具備了現代文明的品格,這座城市才能真正是一座現代化的文明城市。

隻有作風深入.才有作品深度

報紙的職責所在,決定了記者必須隨時響應時代的呼喚,站在時代的前列,寫出鮮活生動的新聞,傳播時代的新思想。然而,鮮活生動的新聞“金礦”在哪裏?從事二十幾年新聞宣傳工作5在采訪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新聞的“金礦”不在請柬中,不在會議上,不在材料裏,而在基層,在一線。因此5記者必須堅持紮實、深入的采訪作風,采訪活動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實際生活中捕捉線索,挖掘題材,才能寫出含“金”量高的好作品,從而增強黨報的宣傳效果。

"閉門覓句非詩法,隻是征行自有詩。”這句詩,雖然是宋朝詩人楊萬裏以詩的形式,總結出的寫詩之“法”,也同樣說明了新聞寫作的要害——走出門去,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新聞稿件,絕不像詩歌小說,樹啦草呀,風花雪月有感覺就行。新聞稿件,無法寫哪一種體裁,無論多麼稱職的記者,不紮紮實實

深入生活實踐中去,不留心春雨秋陽的變化,不了解生活習俗和人們的相互關係,隻聽領導講,隻看現成的文字材料,是無法寫出具有時代感的人和事9更無法讓“死”材料動起來,變成“活”的、有新鮮感的、有新聞和宣傳雙重價值的作品。當然,要深入基層3己者就應該有不怕吃苦受累的準備就不僅要“身”入,還要“心”入。否則,便會過目不見,過耳未聽,過腦沒記,身在寶山不識寶。1992年春,我配合遼寧日報記者下鄉采訪農民奔小康,一個星期跑了8個鄉鎮,最後一天趕到東部山區周家鄉村,太陽已落山了。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請記者到鄉裏吃飯,記者卻堅持到村裏找農民聊一聊。我領著遼報記者來到離鄉政府較近的車家村時,村裏黑茫茫一片,家家都沒有人。人哪裏去了呢?記者們堅持等,一直等到快對麵不見人時,我們才迎回一夥拎著鐵鍬、扛著鎬頭的農民。一問,才知道全村人都上山開荒栽果樹去了。其中有位農民懊悔地告訴我們,他是這個村惟一的果樹技術員,過去村裏果園承包時,他怕政策變沒敢承包,出外給別人打工,沒想到如今人家富了,他還是窮光蛋。同他一起與我們聊天的農民像下決心似地說:“這一回機遇再不能錯過了,咱村的都怕奔小康不趕趟,今兒起早上蓋縣買大樹栽山上了。”

這是一個多麼生動、感人的情節,但我雖身臨其境,卻因心不在焉而放過去了。但等發稿,我拿過遼寧日報,看到一版頭題位置上一個醒目的內文小標題:“日落而不棲,怕奔小康不趕趟”。真實、鮮活而有生氣,我的內心為之震動。我在學到該報記者“身”入采訪同時,也學到記者如何用“心”采訪的較“真”精神,並看到自身的差距。正如作家老舍所說:有些人“盡

管他生活在工廠裏,農村裏,身邊有許多激動人心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沒有仔細觀察,人和事都從他身邊溜走了。”因此說,一個好的稿件,一個準確的事實,能否在記者筆下記敘下來,並進行生動的描寫,必須以紮紮實實的采訪,深入細致的觀察為基礎。

新聞在於存在,更在於發現。新聞采訪在於深入,更在於深入中用“心”用“腦”用“眼”去發現、體會。1987年,我同一位記者去農村采訪,這位記者因突然得病,隻聽了這個鄉鎮黨委書記的彙報就回去了,寫出也僅是一篇綜合性的沒有什麼反響的消息稿。而我在了解該鎮領導重視商品經濟,采取有力措施發展多種經營,利用廢棄的65畝低窪地建農貿市場,為農民發展商品經濟開辟用武之地同時,為深入了解這座新建的市場情況,我在鎮裏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又起大早去市場“逛”大集。沒曾想,這一“逛”真就“逛”出了情節、故事,“逛”出了一篇好新聞。我看到通往市場的鄉道上,一輛又一輛摩托車、自行車,一個又一個手提肩扛、驢馱車拉各種貨物的個體戶,花枝招展的小媳婦抱著獨生娃,穿漂亮西裝的小夥子帶著穿蝙蝠衫的姑娘,以及有著大連、蓋州、沈陽等口音的商人,三三兩兩,匆匆忙忙,都如春潮般向市場湧去。我還看到28棟508個翠綠色新屋式攤床上,擺滿了上千種交易商品:嫩生生的韭菜葉上帶著露珠兒,白生生的粉卷上透著鮮氣兒,單是農民自產的活蹦亂跳的魚就有16種之多;珠光寶氣的首飾,款式新穎的服裝,色彩各異,紛然萬象。我聞到從四周小飯館裏飄出的誘人香味,聽到鍋碗勺之間有節奏的磕碰聲,以及高低起伏叫賣的吆喝聲,討價還價的爭執聲。這一切,都叫人鮮明

地感受農民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觸摸到發展商品經濟所帶來的繁榮富有的氣息。一個賣鞋帽的老人告訴我,過去他們村“割尾巴”最堅決,農民拿自家菜換零花錢,得在背旮旯裏交換。現如今上頭的“文”兒好,我67歲的老頭子,還能賺錢供兒子念高中呢。

通過深入采訪,細致觀察,用“心”體會,我認識到農民當時雖然還不知商品經濟為何物,卻掂出了黨的政策是讓農民放心大膽地致富。於是,我以通訊的形式寫出《這裏的商品經濟活躍起來了》的千字文,文中將這個大市場的形貌、作用、規模,以及三中全會以來農民的精神狀態,農村經濟的前後變化,全部以有聲、有色、有動感的文字加以描述。這篇通訊發表後,在營口地區引起較大反響,許多人就是看了這篇文章後,專程去趕這個市場大集。而且,這篇文章還獲得了營口日報年度好新聞通訊一等獎。

因此說,隻有作風深入,才有作品深度。記者要想寫出好文章,必須有好素材,而好素材隻有深入到基層,到改革開放的第一線,到生活中去才能獲得。連古人老子也曾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之所以帶領徒弟周遊列國,就是讓徒弟直接從大自然、從生活中受啟發,悟人生、社會大道理的。但是,近年來由於受官僚主義、腐敗、享樂風氣的影響,記者的采訪作風飄浮,許多記者不願做艱苦的采訪,滿足於“小車子接送,會議上往來,酒桌上泡,材料中摘”的狀況,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務實的采訪作風,是新聞工作對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尤其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麵轉移的這一特定曆史時期,許多新事物、新問題、新知識、新觀念層出不

窮,變化迅速,記者如不關心政治,不腳踏實地深入到群眾之中去,參與社會實踐,筆尖就很難點在時代脈搏上,自然也不會寫出具有時代意義的好新聞。

記者要眼裏有“活”心中有“意”

在新聞采訪中,通過記者的眼睛去觀察,不僅能夠獲得感性材料,也是獲得最直接、真實和豐富材料的惟一途徑。深山老林藏奇花異草,無名小河多鮮魚活蝦,新聞隨時都會冒出來,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隨時隨地都要準備去捕捉它,絕不能是你想寫什麼的時候,才去觀察,才去了解。凡是你接觸的人和事,都應進入你的觀察和采訪之中。無論吃飯、走路、看電視、閑聊天,記者時刻都應保持高度警覺,眼裏要有新聞“活”,心中要有新聞采訪“意”。

我曾寫過一篇《花錢買“道理”》的社會新聞。這篇文章發表後,有許多人看了對我說:“這個新聞很發人深思”。實際上,這篇稿純粹是我在無意中采到的新聞。所說無意,是我要采訪的內容與這條新聞內容是毫不相幹的。但我能采到這條新聞,又是因為我心中有‘‘意”,能看見露出土的瓜蔓順藤摸下去了。

那是我同一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到基層采訪,采訪結束了便與人閑聊起來。有一個人說他“今天上街遇到個挺氣人的事,一個老頭讓個年輕人撞了,這撞人的還跟被撞的要錢,.你說現在講理不講理?”另一個人接過話茬說:“你這是頭回看見,少見多怪。這事現在常有,就是要“哈”你倆錢,惹不起。”事兒議論到這就扯別的話題了,可我心中卻在這件事上“動”起來了。我認為,盡管我也是頭回聽說,如果常有,就應“研究”“研究”了。於是,我不怕人說“少見多怪我認為記者應該有“少見多怪”的新聞敏感。尤其這種事情發生在開展精神文明競賽的日子裏,更應該是個“事”兒。我開始刨根問底,然後又去了解其他在場的人,最後寫成這篇新聞小品。

所以說,當記者的,最忌麻木不仁,對什麼事都覺得司空見慣,都認為很正常,都無動於衷,那樣,就會身在寶山不識寶。1990年10月,我同遼寧日報農村部的記者們來到當時非常“紅火”的大連市金州開發區。一路上,看到金州整潔、寬闊的柏油馬路,縱橫交錯、造型別致的高樓大廈,很為金州開發區的現代氣息所陶醉。但是,當我們走進區委大院時,我幾乎不敢相信,那破舊的、裂痕累累的、許多地方采取鋼筋加固措施的二層小樓,竟是赫赫有名的區委辦公摟!這是一個鮮明的反差。這反差讓我心中陡掀“波瀾'便“在意”這座樓險到什麼程度和為什麼到這種程度,我用眼細細觀察,不僅看到僅有20平方米的區委宣傳部擠著“黨員教育”、“理論學習”、“文明辦”、“新聞宣傳”四個科室13張辦公室,甚至數了區委書記林慶民臥室的一麵牆上竟裂了8道縫。我開展探尋,金州區有那麼強的經濟實力,怎麼在這樣的條件下辦公呢?區委的同誌

說,這座樓是50年代初在沼澤地上建起來的,地基沒有打好,地震時震壞的。近10多年間,金州幾任領導把錢都投到教育、衛生和農業上了,大樓一直沒有翻修過。現在騰出“手”來想翻蓋,又趕上國家壓縮修建辦公樓的要求,所以隻好將就著在這裏辦公了。我聽後板不住地說:“這也太危險了,幹部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嘛!”遼報農村部主任孟繁德看我那樣認真,就下令說:“你寫個現場新聞吧,遼報二版有個‘目擊新聞”欄目。”

由於我在同遼報記者步入金州區委大摟過程中,始終有意有看,有心去聽,回到大石橋立即就寫出現場短新聞“遼南第一險摟。”這篇文章的發表,在金州引起強烈反響,在省建設規劃部門也有了轟動效應,進而促成重建金州開發區區委辦公大樓這件好事,我也意外地收獲了一篇被遼寧日報記者評為好新聞的稿子。

所以說,記者能否采訪到新聞,很關鍵的在於記者的眼睛是否有“活”,能否用“心”觀察,用自己特殊的不同於常人的眼睛發現新聞。新華社社長穆青就講過:“人身上最靈敏的器官是眼睛,記者偏偏不會用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銳利的武器,偏偏不會運用它,我看這是采訪忘記帶眼睛了。”學會用眼觀察,不僅能増強真情實感,也能開闊思路。尤其是采訪時,遇到不善說,總說概念話,或者連概念的話也說不出來的采訪對象時,用“心”觀察,用眼睛采訪來發現問題,了解情況,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我曾采訪一個實幹家,寫出來的稿件,沒有文章主人公介紹的一句話一件事,完全是靠眼睛采訪得來的。我進到這個企業問傳達室的值班員:“廠長辦公室在哪?”值班員答:“咱廠長沒有辦公室。”我又問:“那你們廠長在哪辦公?”值

班員手一指:“就在那個大庫房裏。”我走進那個既是庫房又是車間的房子裏,靠牆一溜案板,板上堆著山楂,一排人都在摳山楂核,這個廠長也在其中。見我過去,廠長站起身來領我來到車間的一個角落,我便同他坐在木箱上嘮起來。我說:“廠長,都說你這個企業管理不錯呀。”他答:“管啥,都自己掂對幹唄。”我問:“你都采取些什麼措施呀?”他說:“沒啥措施,到啥時說啥話唄。”我又問:“你們廠是衛生質量出口免檢單位吧?”他又答個“是”,便沒話了。我再問:“出口產品要求很嚴吧?”他同樣答個“嚴”字,便不說話了。我又接著問幾個應該能引出話題的問題,但都很簡單地回答你,我見實在問不出什麼,便決定走進生產車間,到實踐中看看再說。

於是,廠長叫人給我拿來“白大褂”、“白帽子”,說這是要求,我穿上跟他進了車間,又進了行政人員惟一的一間20多平方米辦公室。我發現進貨賣果的人找會計不是取錢而是驗等級。供銷員回來彙報信息,廠長竟同他一起到大庫房去聽情況,那裏幹活的人原來都是幹部和供銷人員,工作是在邊幹活邊研究確定的。而且,一個人都幹好幾個人的工作,院裏院外沒有一個閑蹓躂的,聚一起嘮閑嗑的人,更看不出誰是頭兒。我看見做罐頭的水果,削下來的皮、核都沒有扔掉,被用來浸果汁,做各種果味汽水。一個屁股上別電工工具的小夥子,彎腰撿次品罐頭蓋,交給另一個工人,將廢蓋剪成打包裝的扣。由此,我用眼睛看到這位廠長的經營管理之道:既充分利用人也充分利用物。於是,我寫出《沒有辦公室的企業家》、《的治廠之道》。這兩篇稿,都一字不差地在營口日報、遼寧日報發表,編輯、記者一致認為這兩篇文章采訪深入、觀察入微,很

鮮活、生動。

古人雲:“有內,必形於外。”生活中的現象既豐富多彩又錯綜複雜,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判斷是非,辨美醜,才能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擇取最有價值的內容,寫出人人都看見卻是人人從未寫過的獨家新聞。

淺談老典型如何出新

一個記者在新聞采訪中能夠見微知著,敏銳地迅速捕捉到剛剛從地平線上露頭的新問題新事物,並及時地將其報道出去,說明這個記者的新聞敏感。但是,一個典型出現之後,便誰都要去搶這個新聞,你寫我寫他也寫,寫來寫去,便容易陷入主題類似、內容相似的窘境。

如何擺脫這種窘境,如何挖掘出老典型的新意,提煉出新的更深刻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聞,尋找出獨特的角度,則不僅要求記者增強其敏感和新聞洞察力,更要求記者有耐性,“沉”得住,不急於把典型的所有新聞都報出去,而是“養”起來,積累起來,待“機”而動。

我寫的《億元村人的金錢觀》,就是一篇積累了三四年時間的新聞。億元村是官屯鎮青花峪村,早就名揚全省。電視常有影,電台常有聲,報紙更常看到一塊塊的消息與通訊。從工業到農業,從黨建到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有一點事就被記者搶發了,已經被多家媒體寫到無法下筆的狀況。但我作為該市的一名新聞工作者,這樣的一個典型沒有在我的筆下出現過,我感到是個遺憾;我也必須寫一篇文章。但是,我寫什麼?我在同青花峪的接觸中,把青花略的一條條新聞都記在一個專門的記事本上,我沒有像別的記者就事論事,打“快錘”似的搶報新聞,我想從中找出一種規律,一'種能說明點什麼道理的主題。我凡是青花峪的材料、報道文章都收集,目的是避開別人所寫的,不重複別人所寫的主題、思路。我發現因為內容相同;許多記者在報道上打的是文字技巧戰。我認為像青花峪這樣的老||型,要想報道出市場經濟的新意來,不在文字技巧,而在深刻主題,在挖出時代新意。三四年時間,我沒有急於求成,沒有同別的記者去搶這個新聞,一直“冷”眼觀察,冷”靜思索。1993年夏,一個偶然的事觸發了我對青花略這篇文章的靈感,早晨剛上班就接到青花峪的一個電話:“你們發的一個扶貧稿內容不實,給我們青花峪抹黑了。青花略是億元村,有錢,用不著扶貧,我們年收入萬元的就算是貧困的了。”放下電話,我在查問那篇稿的情況時,電話中“有錢”這兩個字,卻使我幾年來思索的寫青花峪的主題,像閃電一樣的我眼前一“亮”:市場經濟社會,錢,在人們頭腦中刮起了不同級速的旋風,在“向錢看”的心理趨使下,許多人迷失了自己,許多人掉進了泥坑不能自拔。發展經濟,用錢;改善生活,用錢助人解難,用錢;打通“關係”,用錢。錢、錢、錢,無論當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談錢、議論錢,但報刊上卻沒有一篇關於典型人物如何對待錢的新聞。那麼,這個自稱“有錢”,也確實富得冒尖的億

元村青花峪人,是怎樣對待、認識及使用“錢”的呢?而如何對待錢,恰恰是從本質上反映了這個典型村人們的精神麵貌,這是一個以小見大或者說就是一個重大的主題。這樣一個主題的獲得,我當時高興得真想跳起來、唱起來,辦公室坐不住了5立即就“跑”青花峪去了。在青花峪,我召開幹部、婦女、不同階段年齡的群眾座談會,回單位後,立即加以整理,稿子的主標題就叫:億元村人的金錢觀。小標題也出來了(1)"億元村”人說:商品經濟社會,沒有錢是肯定不行的。別說上商店買東西不給你,在家裏家外也沒地位3上人瞧不起。(2)“億元村”的幹部們抱著這樣一個宗旨:君子賺錢,取之有道。()村黨總支書記初顯臣把錢比作水,他說:“沒有水,人能渴死,水大了5沒有正確的宣泄渠道,能把人淹死'這話,倒頗有些辯證法。(4)什麼是錢?“億元村”人有了新發現,知識就是錢。(5)“億元村”人認為:金錢的價值不是人的價值。有多少錢也不能隻認錢不認人,那樣的人沒人味兒。於是過去手裏掌握的材料,像亂麻一樣自動解開,材料都“活”起來了,事例各就各位,文章段落、層次,有如順水推舟,半天零一個晚上,就把這篇2000多字的通訊稿寫出來了。這篇稿一個字都未改便在營口日報發表,營口日報名記者、副總編楊貴之讚歎說:“這篇稿立意真不錯,其實事還是那些事,一個新的主題,就給這些事一個新的靈魂。”

這篇新聞稿的成功,也同樣告訴我一個道理,對典型素材一定要細嚼細咽,不能為搶發新聞而跟著別人跑。人間任何事都不止於一個道理,新聞更具有多麵性。同樣一個新聞事實,選取哪個角度才最具時代感,最能揭示事物本質,最能表現出

深刻的思想更是記者要認真思索的。記者的新聞洞察力不是生來就有的,更不是坐在屋中冥思苦想就能產生的。一個好新聞,有時更是記者的長期新聞實踐、理論素養和對新聞的有意積累、培植中“養”出來的。記者抓住一個典型,既要冷眼觀事變,又要顧盼須有意,才能擇其最佳時機,尋到更深主題,使新聞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