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石橋報創刊一周年評報會紀實
12月20日,冬至將臨,寒風刺骨。然而,賓館東二樓小會議室裏卻顯得春意融融。記者高興地到:應邀參加本報評報會的各界人士,除特殊情況外,全部屆時到會,他們是:市委副書記王傑、市人大副主任趙克圖、副市長嶽書民、市政協副主席王殿相、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德遠、副部長孟祥武,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我市鄉土作家張日安,建一鄉黨委書記王貴濤、旗口鎮鎮長馬鳳文、虎莊鎮黨委副書記孫朝佩、周家鄉黨委副書記嶽金滿、人事局局長王冠茹、財政局副局長管彥、教委黨委書記楊鳳山、文化局黨委書記齊迎春、廣播電視局局長班耀東、婦聯副主任魏玉玲、市誌辦主任鍾明達、信訪辦主任張德振、電視台台長文佳紀、廣播電台台長常青山以及部分鄉、鎮、局的宣傳委員、通訊員、讀者代表。評報會在主持人——總編畢曉緯,代表報社全體編輯記者對屆時前來參加評報的各界
人士表示熱烈歡迎的掌聲中開始。
訴“三難”,感動與會領導
為使與會領導、老師及朋友們對報社編輯記者的勞動量及工作程序有個了解,評報會開始之前,本報責任編輯李光昕認真地作了彙報。他說,這張報紙不大,卻是在克服“人員不足難、資金短缺難、交通不便難”的情況下辦起來的。報社成立之初隻有4人,盡管是周報,但采訪新聞、編輯稿件、畫版樣、校對文字、印刷、征訂、投遞及通聯等工作環節,卻和大報毫無差別。每人都身兼數職,起早貪黑,沒白沒夜已成習慣,不僅雙休日沒有,征訂報忙起來總編還規定,坐在辦公桌寫稿就是沒幹活,一年光是鋼筆水便用掉了七八十瓶!報社組建時,4個人3張辦公桌,椅子是借的,卷櫃是找工廠讚助的,床是要的。財政每年隻撥給4萬元,而印刷費一項就達6萬元,還有2萬元征訂投遞費用,1萬元用來跑海城送稿、校對、取報,1萬元稿費等等,哪裏夠用?!記者采訪騎自行車、下鄉擠大客、進村十幾裏沒車用步量,尤其是往海城送稿、校對、看報樣,風雨冰雪不能阻。今夏下暴雨正趕上記者任洪偉等同誌校對,冒雨穿褲衩到海城,下車蹢沒膝深的水走3裏路到報社,卻連濕衣服擰都沒擰就投入校對……聽到這些,市文化局黨委書記齊迎春激動地站了起來:“報社在這種情況下能辦出報來,革命化的傳統精神實在感人!我建議市委、市政府能為報社配備交通工具,既然有些部門可以有一台、兩台、六七台車,為什麼報社連一台都沒有?”
市財政局副局長管彥也感觸挺深。他說:“九十年代是富有挑戰力的年代,可以說宣傳形式多樣化,報紙難辦;政治形勢變化快,報紙難跟;讀者要求水平高,口味難適。而報社卻是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辦報,我作為分管支出的副局長得做檢討了,對報社的支持是不夠的。”
而人大、政協領導的講話更打動了編輯記者的心。市人大副主任趙克圖首先肯定了報社艱苦創業、勤奮上進、頑強拚搏的精神,並對報社在全市兩個文明建設中所起的推動作用,表示感謝。同時,他強調指出報社作為聞單位,應該配備采訪車,因為這裏有個新聞報道及不及時的問題。市政協副主席王殿相緊接著也在講話中強調:“市委市政府應該研究一下,給報社多投入一些資金,一個財政收入億元縣,給報社投入個十萬八萬不算什麼,就是錢往哪用的問題。這就像人必須得吃飯,新聞單位配采訪車是最起碼的條件。”而市誌辦主任鍾明達的發言更使報社同誌深受鼓舞:“無論有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住,挺著腰板‘整,下去。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人畢竟是少數,還是擁護的人多。市誌辦與報社拴在一條繩上,我們積累新聞,你們發現新聞,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一定要堅持住,堅持就是勝利!”
領導們發自肺腑的話語,使在場的所有編輯記者心裏熱乎乎的。他們覺得一年來自己的兩條腿沒白跑,付出的辛苦值!
前來參加會議的各界人士都對評報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發言不僅認真且積極地搶上了。主持評議會的報社總編輯畢曉瑋話音剛落,管彥副局長清清嗓子便講出“我說兩句”幾個字,卻不曾想又被性急的作家張日安搶過話頭:“我因為有病,吐字不大清楚,一般情況不發言,今天卻得說一說。大石橋市報我每期都看,而且我身在基層,聽到周圍群眾的反映也很好。市報不僅在群眾中產生一定影響,也為我市政治生活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地方特色濃鬱,尤其‘秀才嶺、蟠龍風采、金牛新說、轎頂新傳、搬倒井’等欄目更有地方特色。市報雖為周刊,仍很具新聞性,全市大事沒有漏報的,觀點鮮明,且具有趣味性……”張日安一字字地講了很長時間。
作為我市第一代辦報的老報人管彥副局長很有感情地說,他對市報感到非常親切。他認為所有的新聞媒介各有各的優勢,報紙也有自己的優勢,當時沒時間看,留存下來,過三天兩天還可以看到。他總結大石橋市報在貫徹市委中心思想、服務經濟建設中有四大特點:“年輕而不幼稚,活潑而不詼諧,嚴肅而不呆板,窮困而不氣餒。”
市教委黨委書記楊鳳山也在發言中對大石橋市報給予充分肯定:“市報突出了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正確理論指導,版麵布局合理,社會效益特別明顯,對教委係統各單位的宣傳,使許多學校嚐到了甜頭,沒等上級要求,就主動去訂市報。如對市職業中專的宣傳,就使職業中專聲譽大増。市委副書記王傑
看了關於職業中專的報道後,對職業中專評價很高;在市委宣傳部舉辦的教委係統學習鄧小平理論現場經驗交流會上,職業中專還做了典型發言。”
市信訪辦主任張德振深有感慨地說:“爬格子不易,辦報難,辦黨報更難,辦周一刊黨報難上加難。但市報有許多文章體現了小報紙、小文章、小角度反映了大市場,應該繼續堅持這條路。”
一聲聲,情真意切;一句句,感人至深。市報能得到這麼多領導、朋友們的肯定,如春風拂過凍土,瞬間便消解了編輯記者們一年的疲乏。
找不足,記者認清努力方向
評報會始終在融洽、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各界人士出於對市報真誠的關心,從不同角度提意見、挑毛病、指問題、談希望,為市報出謀獻策。班耀東局長認為:“報紙要貼近生活,為群眾服務,應是向群眾傳播知識、傳播科學技術的良師益友,同時應向晚報學習,版麵設計盡量更活一點,有自己的特點,走自己的路。”班局長在發言中還希望,涉及一些熱點和問題的新聞,報社與電視台應互相配合、協同作戰。作家張日安在發言中也指出,市報在對標題觀點提煉上不夠精煉,應有深度,使人一看標題就想看下去。他殷切希望市報能進一步增強自己的文化生命。
談到市報今後的發展,齊迎春書記說:“報社能做到領導、群眾都滿意不易,但也應注意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新
聞,社會新聞也是個很重要的方麵。同時,市報應向周二刊努力,盡管上麵不批,工作可以做,但人員、經費翻番是需要市委、市政府考慮的,因為群眾有這個願望,覺得周一刊不趕勁。”市信訪辦主任張德振也誠懇地指出,目前市報文字差錯較多,用詞有時不準,今後要加強校對和編輯力量。人大趙克圖副主任建議市報開辟一個法製宣傳教育欄目;王殿相副主席提出報社應走出去學習,以提高編采人員水平……
評議越來越踴躍,每個人似都有道不盡的話題,可由於時間關係,又不得不打住,還有許多同誌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有勁使不上,坐在那兒幹著急。
最後,市委副書記王傑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市報創刊一周年表示祝賀,對全體編采人員的辛勤勞動表示感謝。她說,大石橋市報是市委機關報,辦報起點高,創刊伊始便按高標準、高質量,按黨報嚴格要求自己,而且欄目、版麵設計都較合理,受到報界充分肯定;報社編采人員肯鑽研,都不是科班出身,沒辦過報又要辦好報,在自身素質培養上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很快步入正軌;能吃苦,也是報社同誌的可貴之處。他們起早貪黑的工作,有時我下班往外走趕上他們正往樓裏進,一問,他們還有事兒沒做完,與機關的某些同誌相對照,這精神是沒法比的,報社全體同誌有種奮鬥不息的精神。最後王傑副書記還對報社全體編采人員提出四點希望:“繼續發揚當初辦報精神,做好黨的喉舌;做群眾致富的向導;成為傳播知識的寶庫;成為讀者摯友。”
麵對各界人士的親切關懷,麵對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希望,總編輯畢曉緯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會開到現在,我才真
正感到這次評報會太重要了,也開得太晚了!我想,報社在坐的每位編輯、記者,都會深受鼓舞、深受啟發、深受教育。在此,我代表報社全體同誌向各位領導、老師、朋友表示真誠的感謝!”隨著總編輯的深深一躬,滿座掌聲四起,畢總編接著說:“今天,大家對這張小報給予了過高評價,有許多溢美之辭,我知道;這一方麵是對我們的鼓勵,另一方麵,表達了對這張小報的感情,就像母親看自己的孩子,再醜也愛。這是我感到這次評報會不虛開的重要方麵,使我們知道有這麼些人喜愛這張小報,確實給我們很大鼓勵。此會不虛開的另一重要方麵,是聽到了許多珍貴的意見和建議。我記了一下,共有28條。這些問題及建議,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沒有看到的不足,這是我們在新的一年裏努力的方向。我相信,我們報社所有同誌雖然剛剛入門,但都會有信心、決心5努力提高自己,改正不足,使這張報紙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起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不負市委、市政府的重托,不負讀者的期望,不負領導、朋友的期望!”
中午時分,會散了,人事局局長王冠茹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這個會開得挺好,連我準備好了都沒發上言。”
(與徐新合作)
邁步從頭越雄關
——寫在大石橋報百期之際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逼”。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磕磕絆繹卻始終向前的跋涉,《大石橋市報》今日到達一百期。當此之際,謹向給予我們大力支持和理解的全市各級黨組織、通訊員、讀者以及有關部門和各界朋友們,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一百期,算不上什麼大數。一百期之日,仍不羞於承認,《大石橋市報》還是個孩子。但是,一百次相會,一百次交流,一百張考卷,不管是對讀者還是編者,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應該說點什麼了。報社自挑門“過日子”以來,編輯記者隻有5人。5人,雖說最低的文化程度是高中,卻有多半連新聞稿都沒有寫過,誰知道那報紙究竟該怎麼辦?一切,都是從頭學起,從頭做起!於是自籌經費,去遼報、營口日報拜老師,進微機室看版樣,上編輯部學編輯如何處理來稿、如何組畫版樣,如何運用字體、字號、花邊和網線……於是,5個人挑起了采訪、編寫稿件、組版、設計、畫版樣、校對、取報、征訂、發行、籌措短缺的資金及協調各方麵的關係等所有業務及事務。一個人幹三五個人的工作。在營口地區的各家報社中,我們是人手最少的一個。人員不足、資金短缺、交通不便、看法不一,便是我們當時麵臨的困境。而我作為總編輯,雖自知才疏學淺力薄,難於勝任這樣繁重的工作,許多時候,覺得手中的鋼筆似乎比鐵鍬還沉,覺得自己似乎是在沙漠上行走的駱駝,確有精疲力盡的感覺。然而,能夠讓我不畏懼困難,帶領同誌們充滿信心地堅持下來,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市委、市政府領導和主管部門宣傳部重視、支持和關心報社的工作。凡是報社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向領導提出後,都能很快得到解決。市委書記王有儒,親自到報社了解辦報情況,指導報社工作。市長王大平、副書記李家豐、副市長嶽書民等領導,更是經常給記者出題目,重視發揮報紙的作用。同時,經常讓我們列席一些重要會議,給我們吃偏飯,讓我們及時了解上頭精神下邊情況,為辦好報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主管部門宣傳部,無論在經濟、精神或工作上,對報社工作給予很大支持和理解,一切的工作都給報社讓路,才使這張報紙能從容不迫地辦下去。
二是各級黨委、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報社建立初期,雖然困難很多,沒有資金,財政部丨1手頭再緊,也要幫報社解決燃眉之急;沒有辦公地點,政府辦再一再二地給報社解決辦公室;人員不足,組織部、人事局、編委、勞動局等部門破例為報社增加編製、放手錄用新人;報紙征訂發行麵
廣量大,報社忙不過來,各鄉、鎮、局的黨委領導、宣傳幹部,報紙投遞人員,努力為報社挑擔子,組織基層征訂發行報紙,甚至親自逐村逐廠去征訂,從而發揮了這張地方黨報的作用;報社每處於經濟及工作等方麵困境之時,社會各界的朋友都能熱情地伸手相幫;特別是由於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辦報專家,初學乍練,經常出現漏洞、差錯及失誤時,全市的廣大讀者對我們卻總是肯定多於否定》鼓勵多於批評……這樣的領導、這樣的幹部、這樣的讀者和朋友,都令報社的同誌們深為感動和深受鼓舞,我們就是帶著這種被感動被鼓舞的心情堅持辦報、努力辦好報。
三是報社有一支人數雖少卻積極向上、富有犧牲精神的編輯、記者隊伍。有人說,世間最累的工種有三:一是煤礦工人,二是鋼鐵工人,三是新聞記者。這話是否準確不需考證,但其中甘苦我們自知。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其敏感性和吃苦精神的確是必須具備後。因為人手少,因為業務不熟,報社的幾位二三十歲的青年編輯、記者,自踏進報社的門檻;不求名不為利,勤學苦編,夜以繼日地工作,晚上下班帶稿走,雙休日照常上班。一到編、排版時間,遇有新任務、重稿件、要幹到深夜一二點,甚至去海城校對吃不上午飯,都成為尋常小事。盡管付出那麼多,卻沒有任何人計較,沒有任何人有怨言。這些同誌們就像一個虔誠的信徒,因一心念著“上帝”,而全然忽略了奔波的勞累、忘我采寫的日日夜夜,心靈還常常為此升起一種神聖,很是令人感動和欣慰。正因如此,《大石橋市報》才能自1993年以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擔負起了時代所賦予的新聞宣傳責任;才能通過抓“大主題、上言論、辦專版、打縱深仗'有力地@合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才能奪取營口地區內刊第一名,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黨報。所以,我才想借本報百期之際,對各級黨委、各個部門、各界朋友及本報的編輯、記者,在過去的時日裏,為《大石橋市報》所付出的辛苦、全力的支持,再一次說聲:謝謝!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百期已屬於《大石橋市報》的昨天,明天仍要從一開始。《大石橋市報》仍然稚嫩得很,仍避免不了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很不盡人意,所以仍需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扶持,仍需各界朋友、廣大讀者的幫助、合作。我們堅信:《大石橋市報》既然已經起步,前麵就一定是希望。改革開放的所有成就和創造,不管發生在哪個環節,哪個角落,都會催發這張報紙的生命,增強這張報紙的活力、魅力!
我們願同我們的報社一起成長:
夢裏雞鳴撫寶劍案前筆落效耕牛
——寫在本報創刊三周年之曰
日升日落,夏去冬來。
當大石橋報肩負著市委、市政府的重托,肩負著社會各界及讀者的信任,帶著星的眼波,帶著月的思緒,走過風雨,走過四季,把艱辛與探索刻進新增的皺紋,把輝煌與紅火展示在第158期的版麵上時,我們又點燃了大石橋報創刊的第三支紅燭。
燭光跳躍。
燭光裏,以挑剔的目光回首1096天深深淺淺的腳印,盡管各級領導及讀者沒有更多的責備,但我們仍深感不安與愧疚:被市委書記王有儒譽為“袖珍”報社的大石橋報,還沒有發揮好它的輕騎兵作用,還沒有用自己的工作,贏得各級領導、各界人士的重視與支持,大石橋報的荒地仍然不少……
燭光裏,以感激的心情憶起三年來每一個關心支持大石
橋報的人,永遠忘不了是怎樣在各級領導和各界朋友支持下,走出創業初期種種困境的。於是,我們便真切地體味到:天地間永存的是人間的那份真情。我們更真心誠意將大石橋報的每一個成績,每一點進步,歸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指導與扶持,歸結為社會各界的關愛與支持。
創業過去事,創新今更急。在新一年即將開始的時候,我們知道,擺在麵前的任務更艱巨。作為市委、政府喉舌的大石橋報,不僅是市委、政府聯係群眾的橋梁,也是外界觀察、了解大石橋市的一個重要“窗口”。因而,我們將十分珍惜黨的信任,讀者的鼓勵,決心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一葉飄零知肅,泥塵更護神州”的社會責任感,以“夢裏雞鳴撫寶劍,案前筆落效耕牛”的執著精神,打好“理論路線、政策法律紀律、群眾觀點、知識、新聞業務”的五個根底,發揚“敬業、實事求是、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嚴謹細微、勇於創新”六種作風,堅持辦報宗旨,堅持“兩為”方向,把大石橋報辦得更深刻、新鮮、活潑、獨特,更為群眾所喜愛。
迎著紅紅燭光,邁向新一年的大石橋報,一定給讀者一個嶄新的風貌!
創造新_年輝煌
——寄語一九九八
提起筆,讓我們向您一尊敬的讀者,每一位正在看報的讀者,問候一聲:新年好!
歲末忙於“兩會”,還未來得及道聲再見,就已在歲首和您重逢了。一年來,鴻雁傳書,讀者來信來稿如絲絲細雨,連綿不絕;一年來,不時能聽得到您一聲聲暖人心田的鼓勵9不時能感受到您一次次中肯真誠的幫助,讓我們覺得您那心熱情長的支持真像深冬的落雪,深厚而無言。在這裏,本報全體編輯記者再一次對您過去一年裏所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真誠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禮和熱忱的節日問候!
一年,365天,在我們周而複始的采訪、寫稿;拆信、閱稿;編稿、發稿;校祥、出版中,匆匆忙忙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了,真的好快好快,彈指一揮間!
回首走過去的365天,我們留下了什麼?團團圍坐在辦公
桌前想想,除了心頭多少有點累卻又不敢喘口氣歇歇的感覺外,就是這份不輕不沉、讓我們連星期天都歇不著的、不會隨歲月的流失而流失的每周一期的報紙。這,就是“她”與廣播、電視的不同之處:隻要您擁有這份報紙,您可以隨時地忙裏偷閑去看“她”。在物欲的世界裏,這是我們精神的充實,也是對大石橋曆史的充實。
放眼新一年的365天,是曆史在本世紀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時間。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們:“搶抓機遇不放鬆,奮力競爭求發展”。時值歲首,逢迎盛世,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誰的心不鼓浪揚帆?!讓我們攜起手來,砍掉僵化的桎梏,牽緊改革開放-的弓弦,共同射出1998年12支騰飛的響箭,創造新一年的輝煌!
金州第一險樓
我是營口縣大石橋人,平生第一次到大連市金州區,10月深秋,漫步街頭,整潔、寬闊的柏油馬路縱橫交錯,造型別致的高樓大廈林立交輝。在這裏,我不時為城鄉四處流溢的現代化氣息所陶醉。
可是,當我走進區委大院,看到的竟是另外一番景象。區委大樓是一座二層高的舊房子。走進摟內,隻見四壁和棚頂裂痕累累,不少地方都采角了鋼筋加固措施。我推開一樓區委宣傳部辦公室的門,看到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室,竟由“黨員教育”、“理論學習”、“文明辦和新聞宣傳”4個科室共同擠占著,13張桌子把這小屋擠得滿滿登登。順腳上了二樓,區委辦公室的房子更糟。由於漏雨,有兩麵牆留下了道道的痕跡,棚頂斷裂留下條條的縫隙。我指著地板上汪著的一灘水問:“這水是從哪來的?”秘書們告訴我,這是昨天晚上下雨漏進來
的。仔細一看,積水的牆壁還濕漉漉的。二樓的房子都差不多。我在區委書記林慶民的辦公室看到,臨窗的那麵牆竟裂了8道縫,有兩道加固的鋼筋橫在新刷塗料的牆頂上。由幾個卷櫃擋起的陋室的一角,便是林書記的“臥室”了。
區委的同誌告訴我,區委機關大樓是50年代初在沼澤地上建起來的,當時為康複醫院。由於地基沒有打好,海城營口地震時就震壞了。10多年間大樓一直沒有翻修過,“怎麼不蓋新樓呢?”區委辦公室的同誌說:“按金州區的能力,蓋個新機關樓是沒問題的。這些年來,區財政收入不少,可幾任領導班子把錢都投到教育、衛生和農業上了,也就把機關大樓改善的事給‘忘’了,一拖再拖,結果區委辦公樓成了全區第一險樓
這次我在金州小住幾天,在農村曾看到過花園式的醫院,宮殿般的校舍,也曾住過豪華的鄉辦賓館。可是,麵對全區這個最大險樓,不能不讓我想到許多。
形體語言——城市文明的標誌
——赴東南亞國家及港澳地區觀感
中國古代教育家都提倡並帶領學生四處遊學,以“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前不久,有幸參加省作協於香港回歸前組織的最後一批入港、澳地區及東南亞三個國家的作家采訪團,對此意義有了較深的領會,正所謂“見多”才能“識廣”!雖然僅僅不到二十天的“走馬觀花”,使我無法去認識那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旦僅僅一些表象,卻也讓我感觸甚深:世界,是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但這個世界無論好的、壞的,卻都告訴你一個不爭的事實:
發展是硬道理!
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你說兩個文明建設讓人可觀可感的東西是什麼?是個人和國家手中持有的貨幣?可誰能掏你的兜看看你是否富有?還是大街上貼著的標語或者櫃台上、胸前展示姓名、職責的服務
標簽?我沒有去過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不知道70多歲的社會主義比起200多歲的資本主義差距有多大,當我帶著對國外世界幾分新奇的眼光,走進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同是發展中國家,具有上下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一直在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中國,卻不能不遺憾地承認有許多地方落後於僅有幾百年曆史的小國,落後於無地大物博優勢的國家及地區!
偉大的建築家威特魯威在許多年前就為建築下了這樣的定義:建築是組織人們生活。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築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的形體語言。
我切身地感受到,這種形體語言是一種特殊語言,它具有語言無法傳達的魅力。我形容不出泰國具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海濱聖地——色堤雅富有韻味的別墅式紅瓦白牆小樓及水上餐廳融食文化與建築藝術為一體的建築之美;也難以用語言表現新加坡清清爽爽的大街,及大街上絢爛之極的花草樹木,及代表一定建築高度的74層酒店之偉;更道不盡乘坐馬來西亞從8層樓為起點的、長達7.2公裏纜車,一路翻險峰過森林,驚看萬丈深淵於眼底,直攀雲遮霧繞的雲頂高原和高原上娛樂場恢宏的高摟與湖泊所帶給你的新意……總之,同我所生活的城市或者我生活周圍的其它城市相比,東南亞國家包括港澳地區的城市都是多姿多色的:圍城繞島的大海碧波蕩漾,各具特色的大廈如林高聳,掩映街頭的樹木蒼鬱蔥翠,鋪滿大地的花草豔麗芳香。這裏的高樓,每一座都是個性化的,沒有一座與另一座是相同的。這裏的土地,都被綠色覆蓋著,沒有一處裸露的。整座城市風起無塵,雨澆更清淨。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