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美國自詡的民主製度,不能使每個人滿意,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經濟滑坡,種族歧視,失業率增長,犯罪率增加,美國人整天都在抱怨。說是說,罵是罵, 日子總還是要過。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選擇自己製度的理由和自由。誰的鞋子格不格腳,隻有自己知道。
紀念碑和“哭牆”
到北京要看天安門廣場,到莫斯科要看紅場,到華盛頓自然要看國家廣場了。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完全被綠草地覆蓋著的廣場。廣場西邊是國會山莊上的國會大廈,和它相對的是直插雲霄的華盛頓紀念碑,和紀念碑相對的是林肯紀念堂,紀念堂後就是靜靜流淌的波托馬克河了。這三個建築都在一條東西走向的軸線上。廣場北邊一排樓群有美國曆史博物館、自然曆史博物館,南邊一排樓是佛莉爾美術館、航天宇航博物館。國家廣場集中了美國的國粹,可謂美國曆史文化的大觀園。
國家廣場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169米高的華盛頓紀念碑了。華盛頓生前強烈反對為他立紀念碑;他死後,根據他的願望被安葬在他的家鄉弗吉尼亞州佛農山莊的家族墓地裏。可是,在他死後34年,全國人民自發捐款,為他修建這個紀念碑。著名的建築師羅伯特·米爾斯負責設計,從外形看,這座紀念碑酷似行將進入太空的火箭,也像一把直插雲天的利劍,象征著華盛頓的戎馬生涯和他對美國曆史的開創性貢獻。
其實,作為開國之君的華盛頓是被曆史推上政治舞台的。如果不是他的曾祖父那位老英格蘭人因為一次意外的航行事故被滯留在美洲大陸上,就不會有華盛頓這個人物了。華盛頓最早顯露才華,是在他16歲在弗吉尼亞州當土地測量員的時候,以後他繼承了佛農山莊的家業,一心當農場主了。1752年,他被推選為當地民兵組織的頭目。在為爭取殖民地的獨立的抗英鬥爭中,他帶領他的民兵隊伍打過許多仗。1774年9月5日,華盛頓做為弗吉尼亞的代表,出席了第一次大陸會議,他戎裝就座。1775年6月,在第二次大陸會議上,華盛頓被選為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立即組織新誌願兵,籌集糧草彈藥,團結大陸上的各殖民地。這之後,華盛頓組織指揮打了許多艱苦卓絕的戰役,特別是1776年12月華盛頓發動了對英國占領地特倫頓和普林斯頓的進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2月25日夜,他親率2400人向特倫頓挺進,把毫無防備的英軍打得茫然不知所措。經過街頭混戰,擊斃英軍司令拉爾,俘敵100。人。隨後,華盛頓虛燃營火,餾出營寨,於破曉時分撲向普林斯頓的英軍。英軍倉皇逃竄,損失500人。這些勝利大大鼓舞了全體美國人民,也使華盛頓聲名大震。1789年華盛頓到費城出席製憲會議,被選為會議主席,這之後又當選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任總統,當時他已57歲。在連任兩屆之後,他宣布永遠退休,又回到佛農山莊園。在華盛頓年近古稀的時候,美國又麵臨戰事,他毅然接受國會任命他為合眾國軍總司令。他說,隻要美國受到外敵入侵,他就要上戰場,因為“我仍然滿腔熱血”。
勇於為人民的事業獻身的英雄,永遠得到人民的紀念。這座華盛頓紀念碑其內牆鑲嵌的188塊石塊,都是由美國私人、團體和全美各州各城市捐獻的,每塊石頭上都鐫刻著各州的圖案和曆史故事。這個紀念碑1884年開始動工,用來砌第一塊莫基石的泥刀就是1793年華盛頓親自為國會大廈奠基時用過的那把刀。前後曆時36年,這座頂天立地的紀念碑聳立在國家廣場上,它的周圍由50麵星條旗簇擁著,象征著美國50個州與總統心相連。紀念碑下是美國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參觀者可進人紀念碑內走898級台階或乘電梯到達塔頂,在晴空麗日下,華盛頓全景可一覽無餘。
走下華盛頓紀念碑,穿過大草坪,沿著一個長條形的人工湖,便可走到林肯紀念堂下。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是一個農村木匠的兒子。他說自己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他從事過許多艱苦的勞動,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林肯聰慧過人,他讀過的書能夠銘記不忘,其中有《喬治·華盛頓》、《魯賓遜漂流記》、《民路曆程》和《伊索寓言》。他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對莎士比亞的作品愛不釋手,在談話時常常引用莎士比亞的名句,能夠背誦大段的對白。後來他自學了法律,成為伊利諾斯州最卓越的律師之一。他1817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860年擊敗競選對手,當選為總統。這以後南北戰爭爆發,他憑借自己非凡的毅力和決心,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在戰爭中始終堅定不移地格守著自己的基本目的:恢複聯邦製,廢除奴隸製。他認為奴隸製與民主是水火不相容的。他遭到的低毀是任何總統所沒有的。1862年9月22日,他發表了《解放宣言》草案,第二年1月1日正式頒布。在南北戰爭中解放了320萬奴隸。林肯作為偉大的解放者為世人所崇敬。他在世的最後兩年歡迎黑人到自己家裏做客,並交了許多黑人朋友。這一切都引起反對廢奴者的憤恨。1865年4月14日,他被人殺害在福特劇院。林肯是為自己的理想獻身的,受到美國公眾的廣泛擁戴。1992年美國曆史學家舉行投票排名時,林肯列在31位美國總統之首,也是5位“偉大總統”中的第一位。
現在林肯正坐在這座巴特農神廟式的殿堂裏沉思,他麵帶愁容,臉頰削瘦,神情肅穆。這座19英尺高的林肯坐像,由28塊大理石組合成,雕塑家弗倫奇選用了林肯擔任戰時總統的形象。林肯坐像的左右兩側的白色大理石壁上鐫刻著林肯連任總統時的演說辭和在葛底斯堡的演說辭。周圍的牆上還裝飾著有關解放黑奴、南北統一以及象征正義與不朽、博愛與仁慈的壁畫。這座紀念堂從動議興建到真正建成,用了55年的時間,曆經了12任總統。
刻在紀念堂牆上的林肯繼任總統的演說辭中有這樣幾句話:“不懷怨恨,廣施博愛,堅定用上帝給予我們的正義去對待正義,讓我們努力完成我們正從事的事業,包紮好國家的創傷,照顧那些承受戰爭苦難的人以及他們的孤兒寡母,盡力在國內和國際間締造並珍惜公正和持久的和平。”一百多年過去了,林肯的接班人們似乎並沒有繼承他的遺誌,在這個一天也沒有熄滅戰火的世界上,他們總是扮演著“裁判員”和“教練員”的角色(不知什麼時候上帝授予他們的特殊使命),他們“廣施博愛”的結果是,更多的人遭受了戰爭的苦難,這其中也有愛好和平的美國人民。
不信,你離開林肯紀念堂再往右走,在一處叢林的寬闊草坪上,有一個並不顯眼的“美國越戰紀念碑”。這個紀念碑並沒有高聳雲間,而是橫臥在地下。在草坪的平麵以下,挖出兩條直立的牆麵,這兩條牆角形成一個邊長130米的鈍角三角形地段,這地段由黑色的大理石砌成。從草坪上看,它像長長的戰壕,從地段下看,它是長長的碑牆,上麵刻著在1959年到1975年的對越戰爭中死亡和失蹤的58007名軍人的名字。這碑牆最高處有一人多高,上麵沒有任何碑文(大概是實在寫不出什麼碑文),隻密密麻麻地刻著這些人的名字。在紀念碑的兩端,各立著一個支架,上麵擺放著厚厚的一本硬皮大簿子,上麵寫明這些不幸者的名字,在碑上的第幾行上,這是供他們的親友查找的。
我們懷著複雜的心情,隨著比參觀林肯紀念堂還要多的人群,走進這越戰紀念碑,看到許多人趴在牆上尋找自己親人的名字。我們還看到在這些名字的下麵擺著酒,擺著煙,擺著小花圈和一束束鮮花,我們看到有的人雙手合十,在輕輕地禱告。我們甚至聽到輕輕的哭聲。美國人說,在大雨如注的時候,你會看到,整個碑牆都在流淚,而且可以隱約聽到一片哭聲。因此,他們把這個碑牆叫做“哭牆”。吳小姐告訴我們,國會批準修這個紀念碑,並向全國征集設計方案。現在這個方案是從千百件設計方案中選出的,設計者是一個21歲的華裔女大學生林櫻(Maya Ying Lin)。也有人說她是大建築師梁思成的外孫女。這個設計方案獨特而含蓄,它沒有高聳入雲,因為越戰實在不是美國的光榮;但它卻橫在國家廣場的地上,大概是想說明那些為了這個國家做出犧牲的人民,才是這個國家的基石。
在“哭牆”的旁邊,我們看到三個軍人互相攙扶著艱難疲憊地走出越戰泥潭的青銅雕像。這雕像正是美國人對待越戰,對待許多美國插足的戰爭的態度的寫照。美國人民不希望他們的當政者過份地管別人家的事,管世界上的事,因為自己國家煩心的事已經不少了。這大概就是他們不選使東歐易幟讓蘇聯解體把伊拉克打得落花流水而成為“西方英雄”的布什連任總統,而非要選政聲並不高的克林頓當總統的原因吧!最近美國報界又批評政府對索馬裏的插足了。美國人當然不希望索馬裏成為“第二個越南”,因為他們實在不願再修一棟“哭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