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山莊位於華盛頓市中心一處海拔83英尺的高地上,它以倒鍾似的國會大廈為中心,四周有最高法院、國會圖書館、參眾兩院等巨大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象牙色,在綠樹的掩映下,顯得聖潔而莊嚴。國會大廈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頂尖離地麵135英尺,其上豎一座高19. 5英尺的青銅“自由雕像”,為華盛頓最引人注目的陸標。這座建築的側樓吸收了古希臘神廟的宏大氣勢,而主樓的巨大廊柱,精細的牆飾,特別是圓形拱頂的層次分明,玲瓏剔透,凝重而精美,更顯示出歐洲現代藝術的浪漫和典雅。
我們參觀國會山莊是從參觀國會的圖書館開始的。楊女士準時在門口等候我們,她是楊振寧博士的嫂子,已在這裏工作多年。她說,她很熟悉哈爾濱,楊振寧的弟弟、原水利部長楊振懷曾在這個城市工作多年。她告訴我們,國會圖書館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第二任總統亞當斯,1800年他簽署的遷都法案中,曾為國會撥款5000萬元做設置參考圖書館購買書籍和房舍用。這個剛剛建立的小圖書館在1814年英國襲擊華盛頓時被化為灰燼。當時已退休回家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將自己長達50年的全部藏書獻給了圖書館,這些書多數是他在法國當大使時在巴黎的書店羅致的。他說,他幾乎走遍1r-wPJr有甘〕節沾, 一翻遇和搜姻J母平們天哭幽陰節,小化任何學科,隻要是罕見和珍貴的。”在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的支持下,國會圖書館才完善起來。現在國會圖書館有三座大廈,是用三位為這個圖書館奠基的總統的名字命名的。
傑斐遜大廈建於1897年,結構奇偉壯觀。最著名的中央閱覽大廳,4窿圓頂,高160英尺,四周是高大的大理石圓柱,整個設計體現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風格。內部的壁畫、鑲嵌畫、雕塑,是當時美國最有名的50位藝術家的作品,圓頂那幅反映美國人自由解放和平生活的巨畫是埃德溫·布拉希費爾德的傑作。我們從彎頂的參觀樓台向中央閱覽大廳俯瞰,淺綠色的大廳裏分布著三圈圓形的閱覽桌,每個桌上都點著桔黃色的台燈,每一個燈下,都有一個閱讀和思索的頭顱。這裏是每一個學者夢寐以求的天國,他們是把在這裏及大英圖書館讀書當做一種榮耀。
亞當斯大廈建於1939年,外形較為簡潔,樸素無華。大廈的大廳裏刻有12個曆史人物的浮雕。紀念他們為人類創造了文字的偉大功績,其中包括我們中國的倉領,他創造了人類近四分之一人使用的漢寧。白色大理石的麥迪遜大廈建於1980年,它是一座摒棄了一切繁瑣裝飾的現化代建築,這符合這位總統質樸的性格。這三個大廈有地下通道相連,通道裏有小電車,也有人行道,運書走人都相當便捷。
在全世界,美國國會圖書館曆史不算最老,藏書可謂最多。據說,它藏有8600萬件圖書,包括人類各科知識,從古典本到光盤。若將所有的書架排起來,可達535公裏,這裏的書每天都在增多,大約每分鍾可收進10件。比圖書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收藏了3500萬件價值連城的名人手跡,如華盛頓日記、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原稿等等。更讓我們感興趣的是國會圖書館的甲又邵,接待找們的肯後功無生說,這裏是除中國以外的最大的中文書收藏地,共有42萬冊,從最早的清朝同治皇帝贈送的900多冊,到中美建交之後,北京圖書館分批贈送的書都有。30年代美國駐中國的大使恒安石的父親,是一位傳教士,他在中國收集許多古書,現存在中文部的藏書室裏,他是國會圖書館的第一任中國部主任。在中文部的地下圖書庫裏,我竟發現了我的家鄉黑龍江省綏化縣民國年間的縣誌。我再仔細查看,發現十幾本我們黑龍江省各縣的縣誌。我拿著我家鄉的那本藍布皮豎排版的縣誌和青先生照了一張像。他說,歡迎你家鄉能來人研究這本書。
我們還參觀了這個館的民俗文化資料中心.一副學者風度的巴森斯先生介紹,他們從1930年開始用電子設備收集和儲存世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聲像資料。現在他們收集了大量的錄像帶,如每天看24小時,可以看21年,為了收集印地安人生活習俗的資料,他們派一個攝製組在印地安人的部落裏住了兩年。這位先生還說,在這裏你們可以聽到所有中國古曲的錄音。一個缺少文化和曆史的國家,千方百計地用別人的文化和曆史來裝點自己。若幹年後,這個缺少文化和曆史的國家,可以評說和指點一些曆史和文化豐厚的國家。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很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民族文化曆史意識的增強,會使這個民族總能在世界上昂起頭來。
我們在圖書館的一個閱覽室參觀時,竟和我們一個哈爾濱的小姐邂逅了,她叫鄭梅,身材苗條,麵容白淨,一看就像喝鬆花江水長大的,她原來是哈爾濱工程力學研究所的電腦工程師,她來美國陪讀,為了生計,她為一家美國人當保姆,利用休息日來到這裏收集資料,她還操縱一台電腦。一個外國打工仔可以到國家級的圖書館,隨便使用電腦,可見美國的開放程度。鄭小姐說,這個地方誰都可以來。晚上,鄭小姐給我們打來電話,隻為多聽一聽鄉音。她說,在美國很苦,丈夫在另一個小城市讀書,那裏工作不好找,她隻好來華盛頓打工,但日子可以過得去,學業上的收獲不少,她準備掙足了錢,再報考研究生。
離開國會圖書館,我們來到參議院的辦公樓訪問,寬敞的走廊裏許多辦公室的門前懸掛著美國各州的州旗。我們走進掛馬裏蘭州州旗的議員辦公室。議員的特別助理接待了我們。這是一位童顏鶴發、穿青藍色西裝束白條紫領帶的老先生。他是從幫助羅斯福競選32屆總統開始進入政界的,經他的協助,許多人成了美國政界的要員。靠在寬大的皮沙發上,他以曆史老人的閱曆,向我們描繪了美國的政治曆史和美國政權的三大支柱―行政、立法和司法的產生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們感受到了18世紀中葉,那些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們的一種強烈的民主和自由願望。他們之所以離開家園,在這片荒蕪的大陸上定居,是為了逃避宗教或者政治迫害,或者由於舊世界的嚴格經濟形式把一個人固定在特定的身份地位中,不論他們的技能如何。這些移民極其重視個人自由,對任何可能限製個人自由的權力都很厭惡。當時由這些移民組成的13個殖民地,於1776年掙脫英國皇權加在他們身上的鎖鏈,宣布獨立,在此前後他們經過6年的抗英獨立戰爭,以幹百萬人的生命和鮮血為代價,建立了自己的美利堅合眾國,形成了自己的聯邦憲法。憲法的序言中說:“我們,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公平和正義,保障國內的安寧,建立共同的國防,增進一般人民的福利,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爭取自由幸福,因而給美利堅合眾國製定和確定這套憲法。”根據這個憲法精神,他們選擇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互相製約、互相平衡,互相監督的政權格局。他們說這個堅持二百多年的製度是“無與倫比”的,可以防止獨裁專製,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
執行立法權力的國會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眾議員是由選民直接選出的,現在眾議院共有435個議員,每個議員代表48萬選民;參議員,是rh各州議會挑選的,現在參議院有100名參議員,每州兩人,眾議員在國會大廈主樓的南側樓辦公,而參議員在國會大廈的北側樓辦公。兩院下設若幹專門委員會,兩院的主要任務是把關係國計民生的提案變成法律。他們的主要活動方式就是開會,曠日持久地爭吵。他們認為這種爭吵“使國會匆匆忙忙或隨隨便便地通過法律的危險微乎其微”。兩院的各種會議是公開的,每一個公民可以隨時旁聽,電視也一刻不停地向全國轉播,不過旁聽者要有耐心,一時半會兒是聽不出什麼名堂的。我們這些外國參觀者也可旁聽,我們在樓上的旁聽席坐了一會兒,不知所雲,便退席了。
我們更有興趣的是國會大廈的建築和文化景觀。那位資深的議員助理派一位穿深藍色套裙金發披肩的秘書小姐陪我們參觀。這位小姐曾是克林頓總統夫人搞女權運動的助手。我們隨著擁擠的遊人走進圓形的中心大廳。這裏宏大寬闊,金碧輝煌,四周的牆壁和圓形的彎頂有巨幅的油畫,記述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史實和曆史上的重要事件.大廳裏還立著華盛頓、林肯、傑斐遜等幾位在美國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曆史人物的全身雕像。在樓上參議院通往眾議院的長廊兩旁的牆壁上,我們看到了意大利畫家繪製的壁畫,把美國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描繪得栩栩如生。再往前走,是一個雕塑大廳,這個圓廳的四周分布著幾十座巨型人物雕像,有銅塑、有石雕,姿態或坐或立,是從曆任的各州的議員中選出的傑出人物,永遠地陳列在這裏,以示後人。一位鄉村女教師和一位印地安文字的發明者的塑像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個大廳還沒有裝滿,大概是留給那些現在和未來能代表人民利益受到人民愛戴的議員們的。不過,國會議員在美國並不是一個很榮耀的職位。馬克·吐溫說過:“這幫人像鶴子老鷹似地聚在國會這個肮髒窩裏,施展著下流無恥的手段來盜竊國庫。”也許馬克·吐溫先生說得過於刻薄,不過在美國不難聽到議員們的醜聞。美國朋友說,這也不大要緊,參議員六年一選,眾議員兩年一選,人民不歡迎的,不再給他投票也就得了。
中午,我們走進國會大廈時還下雨,蒙蒙雨霧中的白色大廈顯得影影綽綽。下午,我們走出大廈時,天睛了,雨後的花壇和草坪升騰著清新的氣息.我們站在大廈的台階上,看著一幫年輕人呼喊著口號,排著隊向大廈走來。吳小姐說,這是反戰遊行的,他們的背心和舉著的牌子上寫的是:不要軍火,要吃飯。圍觀的人不多,隨行的有幾個警察和舉著攝像機的記者。吳小姐說,這樣的遊行幾乎天天都有,有反戰的,也有擁戰的,因為不打仗,一些軍工廠就要倒閉,許多人要失業。美國政府並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