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者分幾類?
撒謊者分三類:專家們已確認,撒謊對於孩子來說不是一個總問題,而是一種解決總是問題的辦法。根據這種理論,把撒謊者分為三類:
一是偶爾說謊者。這類孩子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很誠實,但碰到個別情況也可能會不講真話,有時甚至並無明確動機,隻是不想讓父母知道真相,卻隨口編出諾言。這類人是不經常說謊者,說謊時或撒謊後往往都顯得表情不自然,嗓音不正常,甚至出現眨眼、搖頭、顫抖、口吃等反常動作。他們的心理活動很易被人看穿,也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懷疑。按照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提供的一些特別標準,他們的諾言較容易被聰明對手戳穿。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人在其一生都無法避免偶爾撒謊。從廣義上講,從不撒謊者絕無僅有。
二是病態說謊者。比起第一類來,這一類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有比例要小得多。他們往往是從第一類中進化而來的如果偶爾說謊者說謊的頻率越來越高,撒謊也越來越離奇,並且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那就可能發展成病態說謊者。這些人幾乎每天都要編造諾言,可以說從心理上被淹沒在諾言的海洋中。他們出於某種原因,從理論上對自己不甚滿意。他們往往從小就喜歡自己的形象,於是想在別人麵前展現另一種較為滿意的形象,最後可逐步升級至弄虛作假的地步。不過,這類人撒謊大多並沒有什麼很大、很明確的目的,而隻是為掩飾自己、標榜自己、美化自己而信口開河。
三是社會病態說謊者。這類說謊者往往有明確目的,而且說謊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撒謊便會感覺難受。他們說起謊如一名出色的演員在台上演戲一樣輕鬆自然,而且絲毫不會有內疚感。實際上他們已把撒謊當作一種讓他們進入另一種虛假的天地的辦法,當作獲取自我解脫的一種手段。他們往往同時對現實、社會和個人處境極度不滿並渴望自己的命運在未來有較大變化。他們的說謊技巧也往往明顯高過前兩類撒謊者,陌生人與他們打交道時也容易上當受騙。在研究中發現,社會病態說謊者往往在孩子時期便養成了撒謊的習慣,如逃學後為了逃避懲罰而對家長和教師撒謊,一次得逞後又會二次、三次,漸漸便習慣成自然,最後終成惡習。由此,家長和小學教師們注意孩子人格的完善,幫助孩子從小就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不論是哪一類的說謊者,往往很少尋找外界的幫助,而總是當諾言引起災難嚴重後果,才會良心發現,並意識到該尋找幫助以改正惡習。
如何對待孩子說謊?
發現孩子說謊,大多數父母會火冒三丈,打罵俱來,但這不是解決的辦法。
孩子撒謊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害怕說出真話後家長批評,或者擔心家長會因此傷心。當孩子說謊時,家長應該檢查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在家長批評嚴厲或者要懲罰時,孩子最容易撒謊。在家長的反應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時,也容易導致孩子說謊。或者在父母眼裏孩子總是不管怎麼說你都是不誠實的,這時候孩子也會說謊。
一位父母誤以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就這樣告訴孩子,我們今天晚上給你過生日。後想起來記錯了,是明天。孩子認為是父母說謊,然而,可能父母常常未察覺,孩子說謊的最初原因多在父母身上。比如,有的學生沒有做完全作業,老師批評他,他卻說昨晚我媽媽病了,我到醫院去看她。或小朋友們比一比家裏有沒有車。類似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一般來說,孩子的說謊來自以下幾個方麵:無意地模仿成人;成人有意的教唆;為了逃避批評、打罵,而成人又沒有發覺就等於獎勵了說謊;為討成人喜歡而說謊;將向往的事當做已發生的事說;由於對成人不信任,而有意編造諾言。
為了教孩子做一個真誠正直的人,父母應根據不同情況客觀分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應獎勵孩子的真話,即使孩子有了錯誤,隻要說了真話,就應肯定他的做人之道,並引導他不斷地完善自己;不用打罵、懲罰、斥責等消極方式對待孩子,避免孩子為保護自己而以謊言應付大人。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關係;如果是因為父母的原因造成孩子說謊,父母應檢討自己,進行自我批評,並對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釋。
教孩子認識適應社會。在當今多元化的環境中,要學會適應多樣化的人際關係。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技巧,但決非謊言。所以,雖然謊言的標準也會隨時代而變化,但待人處事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做人標準。家長不要做出極端的反應。因為,如果孩子害怕家長控製不了自己的感情,那麼他就不敢向父母講真話。家長要向孩子說明,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錯誤。要讓孩子懂得,有了錯誤,向大人講明才是誠實的。一旦發現孩子說謊,不要訓斥,可以在孩子麵前有意識表揚朋友的孩子做錯了事,誠實地講了出來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原諒甚至表揚,以此來誘導。一般情況下,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往往都會主動地講出來,你表揚他誠實的同時,告訴他以後怎樣才能不再做錯這樣的事。27. 當孩子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
翁醫生:我最近發現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偷偷地把別人的奧特曼拿到家裏來玩,我知道後又氣又急,很苦惱,不知該怎樣糾正他的不良行為
常州李莉
李莉家長:
像您的孩子那樣,把別人的東西偷偷地拿回家,這種現象在4~6歲的孩子中並不少見,產生這種行為的常見原因有:
1“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的觀念還沒有形成。由於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加以區分,隻要他喜歡的,他就認為可以拿回自己家,至於是否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他還沒有這個概念,或者這個概念的約束力還不夠強。
2家長過於遷就滿足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過於遷就或立即滿足的話,孩子就會習慣於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在他看來,他想得到的,就是他的,拿別人的東西也就是自然的、不足為奇的了。
3孩子為了顯示自己強大。如果此時在邊上的其他孩子也欣賞他拿別人東西的行為,那麼,他就會以為自己拿別人的東西就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4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由於孩子的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他們從家長那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又羨慕別人的東西,於是他就會采取“拿”別人東西的辦法。
5父母不良行為的影響。當孩子看到父母從工廠或辦公室把東西拿回家時,他會以為拿別人的和公家的東西是正常的,於是他自己也會效仿父母去拿別人的東西。
事實上,孩子去幼兒園或小朋友家裏玩時,偷偷地把別人的圖書、玩具等物品帶回家來,占為已有的情況並不少見。如果碰到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麼辦呢
不聽之任之
即使在家長看來是不值錢的東西,也決不能默然處之;也不能因為愛麵子,怕孩子的舉動會引起別人的誤解,索性教給孩子如何隱瞞;更不能采取讚賞縱容的態度,使孩子心安理得甚至沾沾自喜。這樣都會助長孩子的占有欲,使孩子養成貪小便宜的壞習慣,將來就有可能發展到去偷竊。
不大發雷霆
在幼兒的心目中,“自己”和“別人”的基本概念尚不十分清楚,隻知道“我想要”,不知道拿別人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是不道德、不應該的。此時家長應該以溫和又嚴肅的態度引導孩子講出為什麼要拿別人的東西,然後耐心告訴孩子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的道理,可以和孩子討論:“如果你喜歡的玩具不見了,你覺得怎麼樣?會難過是不是?”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不便和煩惱,並要求孩子及時把東西送還人家。送還的時候家長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去,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加深對孩子的教育。告訴孩子:“不管什麼時候,隻要你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必須把它送回去。”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家長剛一發現孩子這種情況,就斥責他是“偷”別人的東西,甚至加以打罵,這隻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他連送還東西的勇氣都沒有了。因此,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在與孩子交談時,切不可使用“偷盜”等詞語,而要用“拿走”“帶走”這樣的詞來代替。
幫助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
家長從小就教孩子識別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的不同,可以常常告訴他:“這是你的玩具。”“那是爸爸的書。”還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想要用別人的東西,就要事先征得別人的同意,用完之後馬上還給別人,而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家長還可以在平常帶孩子逛街買東西時讓孩子體會“不是自己用錢買的東西就不可以拿回家”,這樣,孩子慢慢地就了解了什麼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拿的了。28. 怎樣糾正孩子吸煙的壞習慣
公司附近有一所中學,每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出來吃飯,在那家“牛車水”快餐店裏,總能遇見一些穿著校服的男女中學生。我驚奇地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男生飯後都在抽煙,甚至還有一些女生也吞雲吐霧。看看他們那吸煙的作派,就知道他們已經是“老煙民”了。因為經常能和這一群學生碰麵,大家雖然沒過多交流,但都挺麵熟的。有一天中午,我試探著和他們攀談了起來。
“吸煙多長時間了?”我問。
“差不多三年了,我上初二就吸上了。”一個高高大大的男生說。
“學校和家長知道嗎?”
“知道了那還了得。偷偷地吸唄!”
“吸煙很費錢,錢從哪兒來?你們幾個好像都吸吧?”
“這可真是很痛苦的事,本來家裏給的零花錢就不多。我老是在想,等將來我參加工作了,我就不會因為沒錢買煙抽發愁。我們班好多男生都抽煙,看看坐在那邊角落裏的那兩個女生吧,她們抽得比我們還凶呢!”“怎麼學會吸煙的?”
“那年我的同桌老偷他爸的煙吸,他勸我抽,說抽煙挺好玩兒的。於是,我就試著吸了幾口。說真的,當時給嗆得不行。但想到是男子漢,連煙都不會吸,怕被他們瞧不起。因此,我就忍著吸下去。哪想到,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隻要不抽煙了就有些不舒服。就這樣,我就上了癮。不過,抽煙也不是沒有好處,還能交到許多朋友呢……”
傾聽著這個男生的敘述,我不知道該勸告他些什麼。我知道,他們絕對是知道吸煙的害處的,他們也想戒煙,但這的確需要時間和毅力。根據最近某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中學生第一次吸煙的平均年齡是10.7歲,比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早2.3歲。大約有41.5%的吸煙男生認為吸煙能體現“男子漢氣概”、“很時髦”、“很酷”。根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對天津和山東等省市的200所中學的11957名13~15歲的中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20%以上的初中生嚐試過吸煙,其中32.5%的男生和13%的女生嚐試過吸煙,總吸煙率為22.5%。這些數據無疑是令人吃驚的!
為什麼明知吸煙有害健康,不少青少年還要吸煙呢?中山大學教育學院的張建奇副教授認為,主要是心理原因導致了學生吸煙。學生吸煙的心理誘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吸煙。進入青春期後,許多少年人產生了強烈的長大成人的欲望,特別喜歡做成年人所做的事。許多家長或許不經意間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煙”的觀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認為“吸煙是走向成年的標誌”,因此便模仿成人吸煙。
2.想通過吸煙結交朋友。由於受“煙酒不分家”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孩子從成年人那裏獲得了間接的經驗,認為吸煙是結交朋友的一種便捷的方式。尤其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歡接交朋友的孩子,他們尤其看重吸煙的這種功效。一個吸煙的孩子如是說:“煙可以讓兩個陌生的人之間產生親近感,還能夠提高辦事效率。”
3.為了滿足吸煙“時髦”的虛榮心。“飯後一支煙,快活似神仙”。“不抽煙,不喝酒,死了不如一條狗”。許多孩子篤信這些庸俗的社會流言。同時,一些孩子認為吸煙很瀟灑,不吸煙就跟不上潮流。一些女生還認為:“男生抽煙的姿勢很酷,看上去很成熟,有魅力。”一些男生就是為了趕這種時髦,或者說是為了贏得女生的青睞而開始吸煙的。
怎樣才能糾正孩子吸煙的壞習慣呢?我們的建議是——
★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吸煙的危害性。讓孩子認識到:香煙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種有害物質,吸煙對呼吸器官的損害尤其嚴重,許多呼吸道疾病都與吸煙相關。通常說來,一個吸煙的人壽命比一個不吸煙的人短5年。對於正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吸煙的危害尤其嚴重。這將影響孩子智力的開發,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一些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就是從吸煙開始走上歧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