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奧真尼斯不怕皮肉之苦,下定決心不離開安提希尼斯一步,這種精神應用到今天,就 是成功的力量來源。戴奧真尼斯過著困苦的生活。當時赫赫有名的亞曆山大大帝聽到戴奧真 尼斯的大名,還親自到他所住的酒肆拜訪他。
有一次,戴奧真尼斯走在街上,向著廣場上的塑像說:“請給我1分錢吧。”然後磕頭 哈腰,每天反複著相同的動作。有人不禁好奇地問他:“你在做什麼?”戴奧真尼斯說:“ 我在練習遭遇拒絕也不灰心的功夫。”
推銷員拜訪顧客,常會嚐到閉門羹,往往因此受到極大的心理打擊。
從事推銷訪問工作,按了10家、20家門鈴也未必有人肯買。被拒絕於門外本是理所 當然 的事,千萬別生挫折感,仍然要積極努力地推銷。欲保持業績穩定成長,就要練習被拒絕也 不灰心的功夫。
訪問說服的過程,固然需要靠著說話技巧和推銷魅力才能使顧客掏腰包,但是任憑你 有三寸不爛之舌,如果未及開口就吃了閉門羹,因此而心灰意冷喪失自信,那麼推銷員這一行就幹不來。所以,要效仿戴奧真尼斯,培養寬闊包容的胸襟。
作為推銷員,如果你練好了適應被拒絕境遇的功夫,那麼你已經成功了。因為你敢於不 斷嚐試,哪怕100人中有95人拒絕你,那你多嚐試的5個人不就是你的成功嗎?
盡快地適應環境,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贏得成功,就能獲得一份成功後的雀躍之情。
七、在淡泊中享受情趣
人麵對著的現實世界,存在許多令我們心境不寧的事情。
每天,當我們打開電視和報紙,都會看到許多令人不安的新聞。歐洲又發現了一例“瘋 牛病”。你情不自禁地會想:我今天吃的牛肉漢堡可別有“瘋牛病”……股市又下跌了,你 開始擔心自己買的股票……美國發生了校園槍擊事件,你在震驚之餘,又為你在美國留學的 孩子揪起了心……醫生說,坐便馬桶不衛生,會傳染性病。你忽然緊張起來,因為你白天剛 剛使用了開會的大樓裏的公共衛生間……
在家中,在單位,甚至走在大街上,你也會遇到許多煩心的事:孩子功課不好,又不用 功;單位領導莫名其妙地衝你發火,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足批評了你一小時;路上,一 人嫌你擋了他的道,罵罵咧咧沒完……
正如古人所說,人麵對著外界的這些幹擾,心情怎麼能夠承受得了。
那麼,該如何辦?古人說,保持心情的寧靜。隻要稍微寧靜下來,你眼前的一切就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情形。
讓我們試著用平和寧靜的心情來看待那些曾讓我們心煩意亂的外界幹擾。
電視和報紙上總會有許多壞消息。世界就是這樣,不可能天天都是“鶯歌燕舞”。壞事 報道出來了,說明人們已經有了警覺,如果自己無力改變,相信會有人去改變,自己以後當 心一點兒就是了。孩子讓你操心,但最終要靠他自己努力,你盡到責任就可以了,不必為此 鬧心。領導可能是有煩心事,不過是拿你當出氣筒,不要太在意,受點兒委屈,也就過去了 。路上那人是很無禮,但你現在早已離開了那人,忘了那人吧,那人早已走了,你還為他而 生氣,不是替那人繼續折磨自己嗎?
魏晉時有一個人叫王藍田,特別容易著急發怒。一次他吃茶葉蛋,用筷子夾 ,夾 不住,於是就大怒,拿起雞蛋扔到地上,雞蛋未破,在地上打轉。王藍田更生氣了,幹脆用 穿的木展去碾雞蛋,雞蛋又滾一邊了。這位老兄眼睛都瞪炸了,簡直要氣死了,他一把撿起 雞蛋,放到嘴裏狠狠咬了一口,又吐了出來。
這可能是個極端的事例,但我們在平日裏不也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破壞了我們的平 靜的心情和平靜的生活嗎?因為外界的幹擾而打亂我們的心境,會影響我們的身心的健康, 也會打亂正常的生活節奏。有時還會誤大事。
《三國演義》裏有一故事。曹操發兵打劉備,劉備欲聯合袁紹共同對曹,便派說客去 見袁紹。說客給袁紹分析兵情:曹操征討劉備,他的老窩許昌就空虛了。袁紹發兵乘虛而入 ,就可打敗曹操。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誰知袁紹根本無心談論此事。但見袁紹形容憔悴, 衣冠不整,一口一個“我要死了”。原來是他的第五個兒子生了疥瘡,他的心清也就恍惚不 寧了,哪有心思去打仗。說客用手杖敲著地說:“這樣難得的打敗曹操、奪取天下的機會 ,就因為兒子生病而不要了。真可惜呀!”跺著腳歎著氣走了。
不要因外界的紛紛擾擾而自壞陣腳,亂了自己生活的步子,更不要心生煩躁、憂慮、焦 灼,要保持你心的寧靜。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作詩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居住在嘈雜的人間,卻聽不到車水馬龍的喧囂。為什麼會如此?因為心是寧靜的,身在鬧市 也如在偏僻的地方一樣。
台灣作家劉庸譯著的《不要為瑣事煩惱》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如何在一片混亂之中保持 平靜和安寧的方法,這就是找到你的“風暴之眼”。所謂“風暴之眼”,原是指台風、颶風 甚至是龍卷風的中心地帶,一塊自始至終風平浪靜的地帶。這片地帶以外的任何事物都被席 卷而去,隻有這個中心地帶仍舊保持著平靜。如果我們能在“社會風暴”和“人際風暴”中 找出它的“風暴眼”,則不論周圍環境有多惡劣,噪聲有多大,我們都能夠做到耳根清淨、 心情平和、臨危不亂。而這個“風暴眼”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鎮靜從容的心境。
而要保持這種平靜心境,就要學會去注意我們的感覺,注意我們生命的質量,注意人生中最 重要的事情,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停止擔憂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衣服不太合身,交通 又堵塞了,有人好像對自己不友好,這次提升又沒有我,別人買了汽車而自己還沒有,等等 等等。我們還要學會不要昧於事理,讓生活失去了平衡,就是說,不要讓工作上的壓力影響 我們的正常生活。
世間的事不是我們都能掌握主動權或隻要努力就能做好的,有許多事我們隻能盡到本分,但 僅此而已。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因遭遇外界的壓力和 痛苦而使自己也變得鬱鬱寡歡或煩躁不安。對人世間的痛 苦我們都會產生同情,這是正常的合乎人性的反應。但我們也要與它保持適當的距離,隻有 這樣,才是處理痛苦的妙方,也是讓自己能繼續把工作做好的惟一方法。
美國學者馬爾登說:“不安和多變,是形容現代生活的貼切詞語。我們必須麵對不安的 生活,使我們的船駛過人生的險道——否則的話,就隻有退回子宮,恢複妄想和苦悶。因為 能為我們擔保的東西很少,我們隻有學會盡力去克服那些危險,才能過著更滿意的生活。 ”他說:“隻要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值得一活的人,人生的危機就不會妨礙你去過充實的生活 。……如此,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取代焦慮不安,而你也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活下去,把不 安之感減低到最低限度。”有了這種“安全感”,也就自然會有心靈的平和寧靜。
要保持寧靜的心境,可以在遇到煩心的事時有意識地改變一下想法。比如在乘公共汽車 時碰到交通堵塞,一般人會焦躁不安,但你可以想:“這正好使自己有機會看看街道,換換 腦子。”如果朋友失約沒來找你玩,你也不必心生煩悶,你可以想:“不來也沒關係,正好 自己可以看看書。”這樣轉換想法,就可以使煩躁的心境變得平和起來。
有的小男孩生氣時不哭也不鬧,而是悄悄躲到桌子底下。父母找來找去,終於看到他從 桌下探出腦袋。這時父母把他拉出來,小男孩笑了,已不生氣了。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整 心態的辦法。我們在心煩時也可以找個地方躲起來,比如到電影院看場電影,或者騎車到郊 外轉轉,我們的心情就會恢複過來。
清代人石成金曾寫過《惺齋十樂》,講人生的十種樂境,這十種樂境正是平和寧靜的心情所 致,或者說,十種境況也是使心情安寧的好辦法,不妨一讀:
樂於知福。人能知福,即享許多大福。當常自想念,今幸生中國太平之世,兵戈不擾, 又幸布衣蔬食,飽暖無災,此福豈可輕看。反而思之,彼罹災難困苦饑寒病痛者,何等淒楚 。知通此理,即時時快樂矣。
樂於靜怡。不必高堂大廈,雖茅簷鬥室,若能凝神靜坐,即是極大快樂。試看名韁利鎖 ,驚風駭浪,不知曆無限苦楚。我今安然靜冶性情,此樂不小。惟有喜動不喜靜之人,雖 有好居室、好閑時,才一坐下,即想事務奔忙,乃是生來辛苦之人。未知靜怡滋味,又何必 強與之言耶。
樂於讀書。聖賢經書、舉業文章,皆修齊治平之學,人不可不留心精研,以為報國安民 之資。但予自恨才疏學淺,年老七十餘歲,且多病多忘,如何仍究心於此,尚欲何為乎?目 今惟將快樂詩歌文詞,如邵子(北宋哲學家邵雍)、樂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太白(唐代 詩人李白)、放翁(宋代詩人陸遊)諸書,每日熟讀吟詠,開暢心懷而已。又將舊日讀記之 得意書文,重新誦理,恍與聖賢重相晤對,複領嘉訓,樂何如耶。
樂於飲酒。予性喜飲酒,耐酒量甚小,每至四五杯,則熙熙嗥嗥,滿體皆春,樂莫大焉 。凡酒不可夜飲,亦不可過醉——宵旦昏沉不知其樂,且有傷髒腑也。
樂於賞花。觀一切種植之花,須觀其各有生生活潑之機,嫋嫋嬌媚之態,不必限定牡丹 、芍藥之珍貴者。隨便各種草本、木本之花,或有香,或有色,或有態度,皆為妙品。但有 遇即賞,切勿辜此秀色清芳也。
樂於玩月。凡有月時,將心中一切事務盡行拋開,或持杯相 對,或靜坐清玩,或獨自浩歌,或邀客同吟。此時心骨俱清,恍如濯魄水壺、置身廣寒宮矣 ,此樂何極。想世人多值酣夢,聽月自來自去,甚可惜哉。
樂於觀畫。畫以山水為最,可集明畫幾幅,不必繁多,隻要入神妙品。但須賞鑒之人, 細觀畫內有可居可遊之地,心領神怡,將予幻身恍入畫中,享樂無盡。不獨滄海淒然,移我 性情也。
樂於掃地。齋中掃地,不可委之童仆,必須親為。當摸箕執帚之時,即思此地非他,乃 我之方寸地也;此塵埃非他,乃我沉昏俗垢也。一舉手之勞,塵去垢除,頓還我本來清淨麵 目矣。迨掃完靜坐,自覺心地與齋地俱皆清爽,何樂如之。
樂於狂歌。凡樂心詞曲詩歌,熟讀胸次。每當誦讀之餘,或飲至半酣之時,即信口狂歌 ,高低任意不拘,調不按譜,惟覺我心胸開朗,樂自天來,真不知身在塵凡也。
樂於高臥。睡有三害,曰思,曰飽,曰風。睡而思慮,損神百倍;飯後即睡,停食病生 ;睡則腠理不密,風寒易入,大則中厥,小亦感冒。除此三害,日日時時,俱可享受羲皇之 樂。不拘晝夜,靜臥榻上,任我轉側伸舒,但覺身心快樂,不減淵明之得意也。
還是魏晉時的事:一個書生在屋裏坐時,忽有一隻蒼蠅飛進來。蒼蠅嗡嗡叫,書生好不 煩躁,竟拿起劍,滿屋子追著砍殺蒼蠅。
同樣是一隻蒼蠅,是現代的蒼蠅,它飛到了一位正在花園裏閉目養神的老人的左手上。 老人抬抬左手,蒼蠅又落到老人的右手上。老人笑了:“它吻了我的左手,又親吻右手了。 ”
同是外界的幹擾,書生無法保持平靜的心態,作出好笑的舉動;老人以平靜的心情對待 幹擾,蒼蠅成了生活愉快的點綴。誰更幸福?
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能在一切環境中保持寧靜的心態的人,是有高度修養的人,也是能成就大事的人。他 能冷靜地應對世事的千變萬化,永遠不迷失自己的目標。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抗幹擾能力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這個“台”,就是寧靜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