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最早提出魅力型領導的說法,認為他們被下屬接受的原因,在於領導者及其下屬都認為領導者擁有某種天賦。心理學家從心理學角度提出,魅力型領導的明顯特征,就是對自己的能力、正確性以及自己的觀念充滿自信。他們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能熟練運用各種表達技巧。
林肯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具有魅力的領袖之一。研究者認為林肯是值得當今領導者學習的典範。林肯在樹立榜樣、共啟願景(滿心渴望達到的目標)和善於交流這三方麵,體現了魅力型領導的精髓。
魅力型領導是組織的靈魂
魅力型領導不是依賴於組織權力產生的,而是基於個人的特質和魅力。魅力型領導是組織的靈魂。領導者想要得到認可,實現更高的目標,他們必須為其他人建立行為規範。
林肯在擔任總統的4年期間,大部分時間是和軍隊在一起度過的。對於林肯來說,與下屬隨便接觸和正式會議一樣的重要,有時甚至更為重要。在1865年戰爭接近尾聲時,林肯頻繁到戰場看望戰士,而且哪裏重要他就會在哪裏出現。
用真實的願景鼓舞人心
魅力型領導強調願景。真實的願景能夠鼓舞人心。願景要明晰而富有挑戰性,有意義,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既有穩定性又有靈活性。一個真實的願景賦予人以力量,它基於對現實的不滿、同時又為未來做好準備。
林肯在其整個4年任職期間都在宣講他心目中的願景。他的思想既簡單又明確,反複強調平等和自由,並不斷為他的願景注入新鮮內容,以使目標的內涵不致減少。內戰期間,林肯追溯了過去,然後利用過去和現在連接未來。葛底斯堡演說是林肯所構建願景的代表,其作用是顯著深遠的。
林肯的交流手段是講故事
領導動員下屬最重要的辦法就是交流。林肯的交流手段是講故事。
林肯講故事主要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不是為了娛樂。領導學領域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林肯的方法確實有效,故事是強有力的鼓動手段,可以促使人們忠心耿耿、全心全意,而且熱情洋溢。美國管理大師奧斯汀認為,"人們主要是通過故事來思考,而不是通過成堆的資料去推理。故事容易記住,會教育人……如果我們真的重視理想、價值、動力和獻身精神,就應當發揮故事和神話的作用。"一個合適的故事往往可以減輕拒絕和批評對人造成的強烈刺激,這樣既達到了目的,又避免傷害感情。林肯把講故事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致,即使是在與內閣成員進行最嚴肅的談話時,仍然抽出時間講一段軼事,以表明他究竟是怎樣想的。而用來討論政策和國家方針大計的會議,也往往由總統的一段故事來圓滿結束。
樹立榜樣、共啟願景和善於交流這三個方麵,就是一個魅力型領導的基本功夫。他們也正是憑借這樣的本領,使屬下心悅誠服,使自己成為整個組織的靈魂人物。9. 揭開樂觀與悲觀的秘密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著名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猜測: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用不同的方式觀看這個世界。心理學家現在證實他的這一猜測是正確的。
心理學家發現,悲觀主義者眼睛往下看,他們的大腦工作得更好;樂觀主義者向上看時,他們的大腦會轉得更快。這一發現表明,因痛苦而引起的典型的畏怯表情確實會對人起作用,他們也許有悲觀的思想,但是如果他們抬頭向上看的話,就不會那麼悲觀地思考問題了;而人老是低著頭的話,就會更加悲觀地進行思考。
領導這一研究的北達科他州大學心理學家布賴恩邁耶說,更重要的是,這一研究提出了診斷和治療這種抑鬱情緒的新方法。抑鬱是最普遍而又令人最容易衰弱的心理疾病之一,5個人中就有1個人的生活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誌願者進行了測試,結果這些測試就暗示了這種關係的來源。
邁耶說:"這一研究認為,隻需勸說這樣的人改變一下習慣將目光稍稍抬高一點就會減輕抑鬱情緒。" 10. 職場新人變老手八大絕招
職場新人變老手八大絕招
眼下,又一屆大學生告別校園,邁入職場。冷漠的同事、咆哮的上司、乏味的工作,這些都讓職場新人感到難以接受。然而,多年的媳婦才能熬成婆,一代新人換舊人,職業老手們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開始的茫然困惑是變化突破的前站,作為職場新人,隻要把心態放平,擺脫學生角色,體察職場潛規則,以微笑麵對接踵而至的所謂挫折和不適應症,走過職場中的"一年之癢",有首歌是怎麼唱的?"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個案篇
自由散漫過頭
林霖大學畢業後來到一家私企,盡管表現不錯,但經常因為一些他自認為是"小節"的問題,被主管批評。
主管對他的評價是"大毛病沒有,小毛病不斷"――每天上班總是險些遲到;開會最後一個來,第一個走;有時候抱著辦公室裏的電話聊個沒完;辦公室裏他的桌子總是最亂最髒;不管是給客戶還是給主管打電話,第一聲總是"喂"……盡管林霖覺得自己一男生,大大咧咧點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主管卻對這些"小節"很較真,不僅因為開會遲到扣過他當月的獎金,一次竟然還叫清潔阿姨把林霖桌上的雜物統統當做垃圾扔掉。林霖現在很鬱悶,工作也提不起精神。
依賴別人過頭
董麗前不久通過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麵試,來到公司更是驚喜地發現,一位關係不錯的師姐也在這兒。由於比自己早兩年進公司,董麗在心裏早把師姐當做"親人"了。她和師姐一個部門,做的是廣告的網絡傳播。考慮到她們出自於"同門",主管把她們分在一個組,希望董麗在工作上能夠盡快上手。師姐也非常願意帶她,因為了解她,覺得帶一個熟悉的人比較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