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美麗小貼士2
五、盡量減少陽光的直射。經常做做麵部按摩,以促進麵部肌膚的血液循環,達到護膚美容效果。養生之道
俗語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轉眼又到了萬物複蘇的春季。春天氣候逐漸轉暖,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但也是"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如果您想為一年的健康做儲備,就要格外注重春季的養生保健。一春季防病
四種疾病隨春到
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發季節。在這段時間裏,特別是在接觸甲型肝炎病人半個月至一個月後的時間裏,凡出現發熱,沒有其它原因,如吃得過飽、吃了油膩食品、夜間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釋的吃不下飯,甚至飯後惡心、嘔吐、乏力,連上一步樓梯都感費力、麵黃、小便像濃茶等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冬春季急性傳染病。目前對這種病尚無令人滿意的特效藥物,病後不及時診治,病死率相當高。在這個季節,一旦出現突然畏寒、繼之高熱、麵紅、頸紅、胸肩部紅、貌似醉酒、伴有頭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的病人,應及時求治。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俗稱腦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好發於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兒童為多。在流腦好發的季節裏,一旦發現突然高熱、頭痛、噴射狀嘔吐、驚厥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的病人,應加以注意。該病患者居室應開窗通風,病人使用的被褥應在太陽光下曝曬消毒。
風疹以幼兒發病為多。懷孕婦女特別是妊娠早期得了風疹容易引起胎兒畸形。此病多有發熱,體溫不太高,1-2天後麵部、頸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疹子,在24小時內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無疹子。在風疹好發季節裏,孕婦盡可能少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外出時盡可能戴口罩。
摘自三九健康網
警惕舊病複發
醫療氣象學研究表明,在一年四季之中,氣溫、氣壓、氣流、氣濕等氣象要素最為變化無常的季節是春季。由於氣象要素的多變,在春天常引起許多疾病的複發或增患新病。常見的有:
冠心病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塞的一個發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時風時雨,常使原有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或惡化。
風心病是風濕性心髒病的簡稱。主要是由於風濕反複發作侵犯心髒引起的。常因寒冷、潮濕、過度勞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後複發或加重。研究表明,春天是"風心病"複發率極高的季節。
關節炎關節炎病人對氣象的變化甚為敏感,尤其是早春,氣溫時高時低,時風時雨,關節炎患者症狀明顯加重。因此,患者應重視關節及腳部保暖。如果受寒,應及時用熱水泡腳,以增加關節血液循環。
腎炎春季是感冒的多發季節,對腎炎患者來說,感冒不僅引起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炎症,而且極易導致腎炎複發。
精神病春天是精神病的高發期,每年3-4月份是發病的高峰,故民間素有"菜花黃,癡子忙"的說法,即使是老病人也極易複發。因此,在春天應特別注意預防。如保證充足的睡眠,遵醫囑正規治療,發現有情緒異常者,應及時就醫。
花粉症每年春暖花開、豔陽高照時節,總有些人感到鼻、眼奇癢難忍,噴嚏連續不斷,流涕、流淚不止。有的人還會出現頭痛、胸悶、哮喘等症狀,這是接觸某種花粉後引起的過敏反應,又稱"花粉症"。因此,在鮮花綻放、花粉飄香的季節,有過敏體質的人應盡量少賞花,外出時要戴口罩、墨鏡等,以減少接觸花的機會。
哮喘病病人對氣象要素的變化適應性差,抵抗力弱,極易引起複發或使病情加重或惡化。
摘自東方網
春季要防皮膚病
一防病毒性皮膚病,如水痘、風疹等。
水痘起病較急,可有發熱、倦怠、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成人較兒童明顯。患了水痘要隔離。發燒期在飲食上要清淡易消化,注意休息。還應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皮膚瘙癢時,可塗些止癢藥水。
二防變態反應性疾病,如丘疹性蕁麻疹。這種病症在孩子中間廣泛出現,多數和蚊蟲叮咬有關係。
三防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體癬和股癬。真菌喜溫暖潮濕,過於幹燥則不利於它的生長。但如果人體有適宜真菌生長繁殖的條件也可四季發病。比如:有些人多汗,皮膚容易感染真菌而發生癬病;患糖尿病的人也容易發生癬病,由於皮膚裏含糖量增高了,提供了真菌生長的營養;長期使用激素都易發生癬病。
四防顏麵再發性皮炎俗稱春季皮炎。多見於18-30歲的女性,主要表現為脫屑、瘙癢、幹疼等症狀,有的表現為紅斑、丘疹和鱗屑等。還有些女性表現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因該症多發生在桃花盛開的季節,故也叫"桃花癬"。因此,應盡量少曬太陽,不用劣質化妝品,多吃新鮮蔬菜,對易過敏的蝦蟹等應禁食。二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四要
一是起居要有規律:在春天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漸趨於表,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體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係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感覺困倦。這時千萬不可貪圖睡懶覺,它不利於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早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二是精神要養足。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過渡季節,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鬱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誌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三是要注意經常鍛煉。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四是要注意身體保暖。春天到來,天氣轉暖,致病的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春捂秋凍"就是順應氣候的養生保健經驗。因為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加上人們用冬衣捂了一冬,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溫。如果衣著單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壓、心髒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飲食調節解"春困"
冬季過去,春天來臨,由於氣溫變化等原因,人體會感到疲乏,即所謂"春困",但你如能在飲食上加以調理,同樣也能解除"春困",使你精力充沛。
一是早餐要攝取較多的熱量養成每天早餐攝取大部分熱量食物的習慣,以便供給人體充足的熱量,理想的飲食安排是:早餐的攝入熱量最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
二是飲食要清淡口味過重的菜肴可使人飯後產生疲憊現象,表現為體溫升高,血糖升高,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下降,所以春季飲食易清淡適口;
三是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由各種氨基酸構成的,其中酷氨酸是大腦產生警覺的化學物質的主要成分,所以從瘦肉、雞、魚和胝脂奶製品中攝取的蛋白質,有助於提高人的精力;
四是常吃水果和飲果汁水果中含有豐富的鉀,它是幫助維持細胞水分的主要礦物質之一。鉀的缺乏會使人感到軟弱無力,也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葡萄幹,桔子,香蕉,蘋果中都富含這種礦物質。
初春養生先護肝
祖國中醫學認為:肝髒與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髒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因此,初春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
一、多補充水初春寒冷幹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髒的損害。
二、飲食平衡不要暴飲暴食或饑餓,這種饑、飽不勻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髒功能的失調。所以,春季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三、少量飲酒初春時節,寒氣較盛,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髒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要知道肝髒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據醫學研究表明,體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隻能代謝60克酒精,若超過限量,就會影響肝髒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四、心情舒暢由於肝喜疏惡鬱,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髒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要想肝髒強健,首先要學會製怒,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就會傷及肝氣,久之,易導致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