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1 / 3)

第二十七章

1.要做一個天下最愛麵子的男人

愛麵子是人的共性,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對。假如一個人連麵子都不要,就變得可怕了。但是要真正做到愛麵子,並非易事,首先取決於你的智力和能力有多大。曹操是古代中國一個最愛麵子的人,他容不得別人給他難看,所以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臉麵,顯出一身豪氣。他所謂“寧叫我負天下,不叫天下負我”,就是愛麵子的格言。在曹操的內心世界,麵子問題是頭等大事。

多動一點心計,在實力上下點苦功,就能逐步確立自己的優勢,贏得臉麵。人活一世,不可沒有臉麵,否則就會被人瞧不起。麵子就是要打出去的招牌——“借一種旗號”。

沒有優勢,就無法真正贏得臉麵。對曹操來說,他立誌要做出自己的優勢來,通過優勢換回臉麵。曹操足智多謀,自然要刻意闖出人生的優勢,贏得臉麵。

在這裏,我們先從曹操的崛起之路開始看起:在打出自己優勢的時候,曹操胸懷卓越的才華和遠大的謀略,有自己的“英雄”觀。所以許劭當麵論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時,他不但不生氣,而且很滿意這一鑒定。他自己給英雄定了一個標準:“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時勢給了曹操大展宏圖的機遇,成就了曹操英雄的夢想,同時也是因為曹操素有謀略,有備在先,所以機遇也垂青這堅韌不拔、有長遠目光的人。

曹操剛崛起時,天下各主要勢力都有自己的優勢,如孫策憑借長江天險而固守,劉備則憑借“光複漢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這種群雄並起的形勢下,欲想謀求霸業,必須營造一種自己的優勢來號令天下,曹操經過比較權衡,決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自己的政治優勢。給自己添加麵子。

中國古代有一句成語,叫作“要想打鬼,借助鍾馗”。打鬼借助鍾馗,確實是一個十分高明的做法或謀略。因為一方麵鬼是怕鍾馗的,另一方麵,誰有了鍾馗,誰就掌握了號令和彙聚所有打鬼力量的優勢與主動權。

“打鬼借助鍾馗”這種做法的原理不過是做事情尤其是做大事情要借助一種招牌,或者說打著一種旗號(借一麵義旗),而這種招牌和旗號的名聲必須是響亮的,表麵的威信必須是公認的。這樣才能感召眾生,竭智效力。

古往今來,許多成大事者都頗得“借一種旗號”號令天下的真傳與實惠。眾人皆知的春秋首霸霸主齊桓公就是通過“尊王攘夷”的做法而獲得其政治上、軍事上的主動權。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又是運用這一謀略的經典範例。

但是“打鬼借助鍾馗”失敗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的,遠的不說,曹操之前的董卓就是一例。

在曹操之前,先是董卓控製著漢獻帝這麵“義旗”。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將獻帝西遷長安,安置在未央宮中。董卓自己則在長安城東修築了一座堡壘居住,取名塢。塢城牆高厚各達七丈,高度與長安城牆相等,稱為“萬歲塢”。董卓將從洛陽等地掠奪的大量金銀財寶和糧食藏在塢中,單糧食就可供三十年食用。董卓不無得意地說:“如果大事成功了,我可以雄據天下;如果不成,我守著這些東西也可以過一輩子了。”周初時,周文王立呂尚為太師,武王即位,尊為師尚父,意謂太師呂尚是可尊崇的父輩。董卓以呂尚自居,自為太師,號曰“尚父”。他擅自乘坐隻有皇太子才能乘坐的青蓋車,對親戚大加封賞,以弟董曼為左將軍,封鄂侯,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執掌兵權。其子孫即使還是幼童,也都一概授官,男的封侯,女的做邑君。宗族內外,並列朝廷,聲勢煊赫。

但可惜他是一專橫跋扈、濫施淫威的暴徒,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一優勢,很快便落得個“暴屍於市”、“焚屍於路”的下場。

董卓的前車之鑒如何汲取,曹操陣營內部謀士們的不同意見如何采納,是對曹操能力和膽識的嚴峻考驗。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的決策,曹操的重要將領們是有分歧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賀年節的會議中向重要的幕僚和將領提出了這個問題。

富於謀略的大胡子將領程昱首先表示意見:“依情報顯示,皇上在楊奉、董承等人的挾持下離開關中,進駐於安邑,如果能趁機奉迎皇上,必能取得競爭優勢。”

苟也表示:“豫州離司隸區最近,目前有一半以上已在我們的控製中,如果要迎接皇帝,應以洛陽及許都最為合適,因此要準備這件工作,必先清除豫州境內其他的力量。”

猛將曹仁則有不同意見:“雖然張邈的勢力已清除,但呂布、陳宮等雄據徐州,和袁術勾結,隨時可能再度威脅兗州。因此屬下認為應先穩定東方,徹底摧毀袁術及呂布力量,再行經營豫州。”

夏侯的意見也差不多:“純就軍事形勢觀察,豫州連接司隸區和荊州,目前擁有部分傾向袁術和劉表的小軍團部署,正好可作為緩衝。清除豫州反而會使自己陷人北方袁紹、東方呂布、南方劉表、西北麵西涼及司隸區軍閥的層層包圍中,是相當不利的。”

幾乎大部分將領及幕僚都讚同夏侯的看法。

曹仁更進一步表示:“奉迎天子並不一定有利,董卓便成了眾矢之的,以我們現有實力,‘挾天子’不見得便能‘令諸侯’。萬一掌握不好,未蒙其利反將先受其害。”

滿寵也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探詢袁紹的動向,奉迎天子來講,袁紹最有實力。如果這個時候因此事和袁紹鬧翻,很可能會遭到傾覆危機,應審慎對待。”

曹操回答道:“由冀州府傳來消息,袁紹陣營裏為了奉迎天子之事,意見分歧,大老派的審配堅持反對意見,袁將軍本身似乎興趣不大,況且和公孫瓚間的戰爭仍在持續中,依目前情報判斷,或許不至於有所行動。”

苟大聲表示:“奉迎天子絕非純為功利,從前高祖(劉邦)東向討伐項羽,便以為義帝複仇作為出師之名,因此得到天下諸侯響應。董卓之亂起,天子流亡關中,將軍便首倡義軍勤王,隻因山東秩序混亂,才使我們無力兼顧關中。雖然戰事連連,我相信將軍仍然心向王室,以平定天下為己任吧!今皇上脫離西軍掌握,正是大好機會啊!擁護皇帝順從民望,此乃大順;秉持天下公道以收服豪傑,此乃大略;堅守大義招致人才,此乃大德。即使會遭到其他勢力圍剿,也是難不倒我們的。要不及時堅定大計,等到別人也有所行動,就來不及了啊!”

在眾人爭執不休中,曹操突然想起當年反董聯盟時自己和袁紹間的對話。

袁紹曾問曹操:“如果這次舉兵失敗,您看我們應以何處為據點最為適當?”

曹操反問:“以閣下的意見呢?”

袁紹:“我認為我們應以黃河以北的冀州山區為據點,爭得北方異族的協助,以向南爭取霸權。”

曹操當時並不同意袁紹的看法,他認為地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確如荀所言,漢獻帝雖早已名實不符,但在一片混亂的政局中,他仍是天下人心之所係呢!

曹操當機立斷,決心奉迎漢獻帝。

此後,曹操又經過一番艱苦曲折的奮爭,終於於建安六年(公元196年)八月將當時處於困窘中的漢獻帝迎至許都。

將窘困流徙中的獻帝遷到許都,由自己來充當獻帝的保護人,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曹操這樣做,不僅使自己獲取了高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而且把獻帝變成了自己進行統一戰爭的工具,從此無論是征伐異己還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獻帝名義,名正言順,置對手於被動地位,而給自己創造了極大的政治優勢。另一方麵,這樣做在客觀上對國家、對人民也有好處。當時群雄割據,誰都想吞滅對方,獨霸天下。曹操迎帝都許,將獻帝置於自己有力的保護之下,雖然使獻帝變成了一個傀儡,但卻也使獻帝在局勢極為混亂的時期免除了被廢黜、被殺害的危險,保留了這樣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使得不少割據者的野心、行為受到遏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集權,對控製割據、分裂局麵的惡性發展,加速國家統一的進程發揮了一定作用。

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是,乘亂起兵的大多數領導者,隻有軍事家的頭腦,而很少有政治家的眼光。而隻有曹操獨具慧眼,清楚地認識到政治決策的正確與否,民心的向背,是決定勝負的首要因素。因此他毅然接受了僚屬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世之略”,把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許都,就是為了給自己撐一點麵子,增一點光輝,添一份權力。

麵子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沒有麵子辦不好事。僅一味討好別人,反而沒麵子,麵子都是你自己靠苦力掙來的。

2.越是其貌不揚,越要爭臉麵

我相貌平平,甚至遭人譏笑,但是我卻要做到“寧叫我負天下,不叫天下負我!”

曹操生於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於東漢獻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病逝洛陽的軍旅中,享年65歲。他是豫州沛國譙縣人(約在今安徽省毫縣),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後由宦官曹騰收為養子而改姓曹。由於曹騰在東漢末年權勢高漲,曹嵩的地位也頗高,一度還出任三公之一的太尉(最高軍事長官)之職。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輪番當權,最後甚至釀成兩次“黨錮之禍”。掌權的宦官對當代名高望重的知識份子李膺及陳蕃等進行整肅,尤其是第二次黨錮之禍更引發了嚴重的流血事件,使得宦官成為當時知識份子及憂國之士的首號敵人。因此,身為宦官後代的曹操,在同齊的眼裏,多少被視為“異類”而不被信任。

但是,曹操不但不向宦官集團示好,這以鮮明的立場反對宦官。二十歲時舉孝廉,出任洛陽都尉(首都北區警衛隊長)時,權傾朝野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犯城門禁令,竟被曹操下令處死。出任議郎時,他更公開上奏章,為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受害人陳蕃等平反。當權派宦官痛恨不已,曾數度想設法陷害他.所幸祖父曹騰在宦官集團中留下不少人情,在一些較富正義感的宦官的刻意維護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犢才不致受到太嚴重的傷害。

即使曹操如此積極表態,但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仍不接受他。為了防範宦官奪權,曹操曾不止一次的提出非常坦誠的建議及忠告,卻被有意的漠視。年輕時代的曹操,在仕途中一直受到刻意的排斥,因而深感寂寞及無奈。但是,讓曹操更感到苦惱的,卻是他那不顯眼的外表。

政治陷人混亂後,社會價值體係也跟著崩潰,領袖人物此起彼落,領導時間都不長,在個人才華及德行難以為人立即熟知的情況下,外表便成為一般人判斷領導人物的評價標準。最明顯的是史書上的傳記裏常特別著重於描寫領導人物的外表。

《三國誌》中記載袁紹“有姿貌威容”,描寫荊州刺史劉表“長8尺餘,容貌甚偉”,劉備身高7尺5寸,諸葛亮身高8尺,創建東吳的孫策“美姿顏,好笑語”,其弟孫權則“形貌奇偉”。這些記載似乎說明當時一個領導人物的儀表,常是他是否受人尊重及信服的主要條件之一。

曹操在這方麵似乎很吃虧。《三國誌》中對重要領導人物的外表都有描述,唯獨漏了曹操,想必是陳壽有心避開的。《魏氏春秋》中記載曹操“姿貌短小”,《三國演義》則說他身不及7尺(即不到155公分)。宋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曾記載,有一次匈奴派遣使者來謁見曹操,當時已貴為宰相的曹操,因為自認儀表不夠威風,有辱國格,乃派崔琰冒充自己接見使者。

其貌不揚,再加上身世上的缺陷,使曹操在力爭上遊的努力中,壓力頗大。或許正由於條件惡劣,使他更為好學不倦,比別人更努力,因而在軍事、政治及文學上都能獲得卓越的成就。

東漢末年,朝廷昏庸,政治混亂,民不聊生。麵對這些時代的弊端,年輕的曹操滿懷革新救國的熱情。初任洛陽北都尉時,他便不畏權勢地處死違法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因而得罪當朝權貴。雖然他做事光明正大,謹守法令,加以先祖曹騰在官場所留下的人情,使他不致遭到太大傷害。但曹操仍不斷被調職,甚至受到借故解職返鄉的處罰。幸而宦官中也有不少正派人士為他講情,使得曹操不久又能複出受任為議郎。

年輕氣盛的曹操並不因這次打擊而有任何退縮,不久便再度上書陳情,譴責宦官擅權的不當,並且公開替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受害人陳蕃等作平反的辯護。

糟糕的是,時局不但未見轉,反而益形惡化。接著震動大半江山的“黃巾黨民變”之後,中平6年(公元189年)冬,京城警備部隊在袁紹領導下發動兵變,攻入內延屠殺宦官,隨即引來董卓以西涼軍團進入洛陽控製政府。不久,新立的少帝遇害,接位的獻帝又如同傀儡,凶悍的董卓獨霸朝廷,排除篡奪大政的架勢。

由於曹操做事積極又清廉,聲望極高,董卓有意借重他以提升新政府威望,便特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京城騎兵司令官)。但曹操以董卓為人暴虐,有違自己政治理想,乃私自棄職潛逃。其間曆盡艱難,險些被抓,幸得有心人相助,才能順利返回故鄉。

為了重振政治倫理,曹操散盡家財,並得到同鄉富商協助,募集了五千人,成為第一支高揭義旗,公開反對董卓的武裝力量。

不久,袁紹、劉岱、韓馥等華中、華東及華北的軍區領袖,也組成了關東聯盟(指函穀關以東),並共推袁紹為盟主,號召勤工,分別領軍向西討伐董卓政權。曹操也率領一批義軍加入這個組織。

在聯盟軍中,曹操是惟一沒有地盤、沒有糧秣支援、人數最少、初期聲勢最弱的軍隊,但是官軍的行動卻最為積極,數度主動與董卓的西涼軍團進行接觸戰。曹操日後回憶道:“兵在精,不在多,為了反抗董卓,各地來的義軍,不論在人數或軍糧上都遠比我們強,但我們卻越戰越盛,他們則越戰越弱。”

關東聯盟軍團各懷鬼胎,誰也不肯直接和董卓凶猛的西涼軍團直接對抗。揭旗勤工的目的,不過在表表姿態,借機擴充自己的地盤而已。最後幾乎隻有曹操及袁術軍團下的猛將孫堅,率領極少的兵力,不斷和董卓軍隊周旋.因而也蒙受不少創傷。

在不滿和氣憤下,曹操向袁紹等主力大軍團的領袖提出嚴重抗議:“諸君聽吾計,大事必成……然而,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曹操的建議當然不被接受,聯盟的內哄反而日益嚴重,不久糧秣用盡,便各自返回根據地了。聲勢浩大的義師不戰而散,曹操失望之餘,乃前往揚州,招募新兵,並將軍隊暫時帶回河內,重整旗鼓,等待機會。

就在這時候,青州的黃巾黨人數十萬攻入兗州征糧,鎮守兗州的大軍團領袖劉岱、鮑信等先後戰死。由於曹操一向較同情民變,對黃巾黨人召撫多於圍剿,恩威並行,反而很快地平服了這次動亂。曹操反對盲目暴力,而以較開創性手法,將投降的三十餘萬黃巾黨人作有計劃的編組,老弱婦孺遣返田間耕種,年壯的加以正規軍事訓練,組成了“青州軍團”。從此,曹操不但有了自己的地盤,更有了日後爭霸的精銳部隊。

也在這一年,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的董卓,雖擋住了關東聯盟軍團的討伐,卻死在最親信的部屬王允、呂布、李肅等的手中。不久,駐在長安附近的西涼軍團便以複仇為名攻入京城。王允身死,呂布突圍而出,僅以身免。西涼軍團在長安大肆屠殺,漢獻帝及眾公卿大臣束手無策,叫苦連天。在賈詡的策動下,西涼軍團發生內哄,漢獻帝在董承、楊奉等人護衛下乘機逃往洛陽。但董卓西遷後,洛陽早已殘破不堪,文武百官隻得立於野草荊棘中朝賀,狀況非常狼狽。

經過和呂布、張逸等數度攻防拉鋸戰,曹操已於兗州穩住局勢,並接受謀臣苟及程昱的建議,決定迎接獻帝到許都,這便是日後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政略。後世史學家大多認為這是曹操奪權爭霸中最成功的一步棋,卻很少提到其中不為人知的痛苦及風險。

奉戴天子,並將他引入境內,對一個軍團領袖而言,是個非常冒險的策略,至少有可能演變成四麵楚歌——一如當年的董卓。

在兵力數十倍於曹操的袁紹陣營中,謀士沮授便曾積極主張采取此一策略,以在聲勢上取得絕對的優勢。但重臣郭圖及大將軍淳於瓊都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奉戴天子,表麵上固然可以取得優勢,但實際上也可能立刻成為眾矢之的。況且天子在境內,任何行動禮儀上都必須向他報告並取得認可,因而會破壞了軍事的機動性及保密性。當然,更為嚴重的是皇帝周遭的公卿大夫不好惹,待他們太客氣,則奉戴天子根本毫無好處;態度強硬了,這些人心中必然不服,明爭暗鬥,勢不可免,有如放一顆定時炸彈在身邊。

事實上,曹操日後之所以被指責為一代奸雄,他和公卿大夫長期的政治鬥爭所導致的董國舅及伏皇後事件,都是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