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2 / 3)

奉戴天子策略提出時,曹操陣營中的參謀及將領幾乎全麵反對這個過分冒險的政策。但苟堅決張說:“如今天子正處於萬般艱困中,將軍既首倡義兵,理應奉戴天子。以從民願,此大順也……。”的確,若純以割地自主的軍閥立場,“奉戴天子”弊多於利。但如果以重建天下秩序,進而掌握國家大權的立場觀之,這卻是政治倫理及政治利害上不得不踏出的一步。曹操力排眾議,決定采用苟的策略,派遣曹洪將漢獻帝由洛陽迎接到許都安頓。這或許便是曹操在政治思慮的本質上與袁紹等軍閥集團最大不同的地方吧!

隻有貼近大人物,才能最快地給自己增加臉麵。有些人,一輩子都在苦爭著拋頭露麵,就是缺乏魄力,看不見可用之人的威力。要學會靠大人物給自己增光添彩。

3.善於保護自己的臉麵

不善護己者,將會暴露的太多,讓別人察言觀色,使出暗招而傷人。

成大業者首先得以保住自身為前提,如果自身性命都保不住,何談以後的大業?英雄保自身者往往有兩種“高明”的辦法。一是在關鍵時刻以“自殺”的舉動來激起人們或部下保衛他的熱情和力量(當然也有另外情況,就是英雄本身真的要為他的事業肝腦塗地以身殉職)。另一種辦法則是凡對個人之存活能造成極大潛在危險的人,不問是否道德仁義,一概除之。曹操殺呂伯奢之事當屬此種。

曹操在拒絕了董卓的召任後,隻帶了幾個親隨騎兵,溜出洛陽城來,抄小路朝東邊家鄉譙縣方向急馳。出了虎牢關,路過成皋時,到故友呂伯奢家借宿,發生了殺呂伯奢一家數口的事情。對這件事,史籍記載各有不同。

王沈《魏書》說,曹操到呂伯奢家時,伯奢不在,他兒子和幾個同伴搶劫曹操的馬匹和財物,曹操發覺後,親手將這幾個人殺死。

比王沈《魏書》稍為晚出的郭頒《世語》,所記則大不相同。說曹操到呂伯奢家時,伯奢外出了,在家的五個兒子熱情接待曹操,禮節很周到,但曹操因為是違抗董卓命令偷逃出來的,疑心主人要害他,於是趁著天黑用劍殺死了八個人逃走了。

比《世語》還要晚出的孫盛《雜記》,在《世語》記載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產生誤會的細節。說曹操到呂伯奢家後,聽到食器相碰發出的聲響,以為是兵器相擊發出的聲響,進一步以為是呂伯奢的兒子要殺害自己,於是決定搶先下手,趁著天黑將其殺死。事後還淒恰地說了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然後出門逃走。

上引三說,哪一說更接近事實,已難斷定。如果第一說是事實,曹操屬於自衛,是鋤奸除害,其行動是無可非議的。如果第二、三說是事實,曹操的行為屬誤殺,有可理解的地方。因為曹操是在極為嚴峻的形勢下逃離洛陽的,隨時都有被捕殺的危險,心清極度惶迫,神經高度緊張,加之食器相碰的聲音確實很像兵器相碰的聲音,在那種瞬間就可能喪失性命的情況下,又來不及做冷靜的思考和調查,於是就發生了不幸。可能曹操殺人後馬上就發覺是殺錯了,而錯殺的又是故人之子,不免有些後悔,有些悲傷。於是產生了“淒愴”的感情,這種感情很難說是裝出來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雲雲,則是曹操又發覺殺錯人後一種強詞奪理的自白和強自慰解,暴露了曹操自私殘忍的性格,曹操多疑的性格,也在這裏得到了初步的展示。

曹操繼續東逃,經過中牟時,遇到了一次真正的危險。大概由於形色匆忙,一個亭長懷疑曹操是逃犯(這時曹操本來也是個“逃犯”),把他逮捕,送到縣裏關押。這時縣裏已經得到董卓通緝曹操的文書,隻是還不知道被捉的這個人就是曹操。隻有一個功曹認出了曹操,但他認為世道正亂,不應當拘捕天下英雄,實際上恐怕也是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心懷不滿,因此不僅沒有揭發曹操,相反去對縣令說情,把曹操放走了。

經過一番周折,曹操來到距譙縣不遠的陳留、襄邑一帶,就在這裏停留下來,散布家財,募集義兵,準備討伐董卓。

對於有雄心的政治家而言,他首先必須鞏固自己,保護自己,然後可言馳騁天下。

得到了成果,等於有了臉麵,但要學會先保護和鞏固一下,然後再繼續行動。

4.去別人疏忽處找到成功之因

當確立了自己的事業目標之後,你就要反複琢磨行動方案。顯然,沒有智謀和技巧的行動都是沒有意義的。曹操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腦中始終用智謀盤算行動的技巧,即“伺機下手,蒙麵打天下”。曹操正是在這一點取得了突破,才使得他坐擁一片江山。但他的蒙麵之智之技,成為幕僚們用心體會和學習的玄奧。

(2)靠本領與人較量

把許多較量的機會當作鍛煉自己本領的時機,是正確的選擇。應該講,本領越大,麵子越大;但有些本領超強的人,卻不屑於與人爭麵子。

曹操自登上政治舞台,一直生活在戎馬俊傯之中,其政務、軍務繁忙可想而知。史書上稱他“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這個記載十分可信。否則,不能想象他能把那麼多的文人誌士聚集在自己的周圍,也不能想象曹操自己能寫出那麼多獨具特色的“建安風骨”之篇章。史書又說他“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戰,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先捷,違教者負敗”。在曹操之前,除《孫子兵法》外,沒有更係統的軍事理論書籍。曹操在熟讀前人經典的基礎上,親自寫了十多萬字的兵書,用以指導軍事行動,這本身就足以奠定他的軍事統帥地位;凡按他的命令打仗,又往往取勝,其在三軍中的威望豈能不高呢?曹操勤學善用,不斷將豐富的政治、軍事實踐上升為理論,又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因而,與同時代許多優秀人物相比,給人產生了更多的服從感、敬畏感和敬重感,這也是他比同時代群雄有更高超的領導藝術的重要保證。

青少年的曹操喜歡遊泳、狩獵,也喜歡讀書。由於他天資聰穎,有人指點,條件又方便,所以進步很快。除讀《春秋》、《禮記》之類,還讀《詩經》等。

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以及耳聞目睹官場的矛盾,對社會了解的加深,他不再沉溺於飛鷹走狗的生活,開始關心政治,涉足社會。特別是他十四五歲時,竇武、陳蕃、李膺、杜密等人,被宦官殺害,對他的震動很大。他立誌以天下為己任,改變政治黑暗腐敗的局麵。

此後,曹操勤奮學習,博覽群書。他讀書與一般俗生儒士不同,不專讀儒家的書,其他諸子百家的書也都讀,而且注意經世致用,把有用的東西加以吸取。他預感到亂世將要出現,隻有學好兵書才能幹出一番大的事業來。為此,他收集了兵家的各種兵法,深入學習,並擇其精要彙編成冊,題名《接要》。與此同時,他還抓緊時間鍛煉身體,學習武藝,掌握了一些格鬥的要領,以作防身之用。他逐漸成熟起來了。

黃巾起義之後,漢靈帝認識到軍隊的重要,日益留心軍事。在動亂四起、天下擾攘的情況下,決定組織西園新軍,來加強拱衛京師的力量。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在西園成立統帥部,即所謂“西園八校尉”。宦官蹇碩最得靈帝寵信,被任命為上軍校尉,連大將軍何進也得聽他指揮,成為實際的全國最高軍事統帥。虎賁中郎將袁紹因是“四世三公”之後,他家又曾和宦官袁赦攀過本家,被任命為中軍校尉,也就是副統帥。此外,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曹操能夠打進新軍並任要職,弄得蹇碩也不得不與這位十四年前曾經棒殺其叔父的仇人共事,除了曹操本人的才幹和已經建立起的名聲外,其父、祖的餘蔭顯然也在這裏發揮了一定作用。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六月,靈帝詔令公卿每人推薦一個能通曉《尚書》、《毛詩》、《左傳》和《穀梁春秋》的士人,任為議郎。曹操團通曉古文經學,又被征召,回到議郎任上。關於曹操的多才多藝,明代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武帝集題辭》中有比較完全的論述,其中說:

“間讀本集,《苦寒》、《猛虎》、《短歌》、《對酒》,樂府稱絕,又助以子桓、子建,帝王之家,文章瑰瑋,前有曹魏,後有蕭梁,然曹氏稱最矣。孟德禦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兼草書亞崔、張,音樂比桓、蔡,圍棋埒王、郭,複好養性,解方藥,周公所謂多才多藝,孟德誠有之……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曹操不僅具有傑出的音樂才能,有很深的書法藝術造詣,而且還精通圍棋,與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圍棋好手齊名。對養生之術也頗有研究,懂得方藥,擅長氣功。據裴注引《魏書》,曹操對建築工藝、器械製作也頗在行,“及造作宮室,繕冶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曾下令造發石車,估計像發石車這一類軍用器械,曹操是有相當研究的。曹操還善出字謎,長於“蹴鞠”,也就是很會踢球。當時有個叫孫叔材的人,以善蹴聞名,曹操就將他留在自己身邊。

還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對於飲食文化也有相當的研究。據說用他的“九釀酒法”釀造的九釀春酒,是一種甘甜可口的好酒。曹操還曾寫下食譜性的文章《四時食製》,其中涉及的全屬魚類。名為《四時食製》,其實不可能真正照此安排食譜。但曹操卻能記錄整理得如此詳盡,魚的產地、形狀、顏色、習性、用途乃至吃法等竟然無不涉及,可謂具體而微,表明他在這一領域具有廣博的知識。

著名曆史學家吳晗也認為曹操的“才能是多方麵的,他是當時最偉大的軍事家,第一流的政治家,第一流的詩人;此外,他還是藝術家,寫一筆好草字,懂音樂,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劉備、孫權都遠不如他”。

由此看來,曹操確實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多能霸主。

曹操好學,在當時是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的。孫權的大將呂蒙原來文化不高,孫權勸他好好讀書,以增長知識,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忙為辭。孫權就勸他說:“以前光武帝劉秀帶兵作戰時,手不釋卷,曹孟德也自稱老而好學,你為什麼不以他們為榜樣而自我勉勵呢?”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以劉秀和曹操為榜樣,發憤學習,後來成為一個才略出眾。學識淵博的人。曹丕、曹植兄弟在曹操耳提麵命的教導和影響之下,更是鍛煉出了多方麵的才能,特別是在文學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引人注目的地位。

(3)敢於決策,不失機會

機會是不能丟失的,丟失機會意味著減慢成功的步伐,而且會造成巨大損失。能夠敢於決策,此乃成功之要訣。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僅用兵之法,就是謀至保家。也都貴在隨機應變。而隨機應變,首先必須得有一種“審時度勢”的能力。

審時度勢主要是要求人們認清客觀形勢,明察事物發展過程中顯露出來的時機。審時度勢是一種認識,運用這種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時機”。

“謀董卓曹操獻刀”是三國中一個十分動人的謀略故事。在這裏,曹操就體現了一種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化險為夷的能力。漢靈帝死後,董卓專斷朝政,引起了滿朝文武的憤恨。當時任驍騎校尉的曹操,見義勇為,從司徒王允那裏借來一把寶刀,前去刺殺董卓。當曹操身佩寶刀來到相府時,見董卓坐在床上,呂布站在一旁侍衛。不一會兒,呂布出去牽馬,曹操感覺時機已到,正想拔刀刺殺,但轉念一想,董卓力大,正麵刺殺不易得手,於是曹操沒有輕舉妄動。無奈董卓身寬體胖,不能久坐,便躺在床上,並轉身朝著牆壁。曹操見機不可失,急掣寶刀在手,正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麵看到衣鏡中,照見曹操在後麵拔刀,急忙回身問道:“你要幹什麼?”這時呂布已經牽馬至屋外,曹操見大勢不妙,急中生智,持刀跪下說:“我有一口寶刀,想獻給丞相。”獻刀之後,曹操就出門逃之夭夭。

凡是要成大功的人,就必須冒大的風險。而行動在風險之中,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各種意外的情況,都需要頃刻間做出抉擇,改變原來的意圖和行動方向,這確實難度很大。在這種情形下,隻有順情變意,急中生智,才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隨機應變,首先是隨機,包含了借題發揮、順水推舟、將計就計之意。持刀行刺,順勢改為跪地“獻刀”,這是借物隨機。隨機應變,其奧妙就在於順從自然,因時、因勢、因情、因敵意而靈活變通。隨機應變是一種突發性的思維方式,事先毫無準備,事中卻能自動地做出快速反應。這種“變”雖然是偶然的,但同樣必須借助於日常養成的習慣。這是一種素養,是權詐之術。

任何事情都有難點,也都有特點,把握特點以攻克難點,也是人們能取得成功的一條通常途徑。

曹操爭奪和使用人才頗有一套,許多事例被人們傳為佳話,流傳千古。“計賺徐庶”一事就是一個生動事例。

徐庶,字元直,與諸葛亮交往甚厚。其才氣與諸葛亮旗鼓相當,劉備在新野時曾得其出謀輔佐,打過幾次勝仗。然而,為時不長,因其“為人至孝”,被曹操騙至曹營。

由於徐庶輔佐,劉備節節勝利。曹操問部下是誰為劉備劃策。程昱向曹操做了詳細彙報。說此人是潁川徐庶。他從小好學擊劍,中平末年,曾經為別人報仇殺過人,披發塗麵躲避官府追拿,後來被捉獲,問他叫什麼他不回答,被官吏綁在車上遊街示眾,被同伴解救,逃走更名,至今還叫單福。此後更加勤奮好學,遍訪名師,經常與司馬徽在一起切磋問題。曹操又問程昱:徐庶的才能比你如何?程昱說強我十倍。曹操說:可惜這樣的賢士被劉備所得,怎麼辦呢?程昱出了一個主意,說:“徐庶為人至孝,小時候死了父親,隻有老母健在,他的弟弟徐康也死了,老母無人侍養,可把他母親騙來,令她寫信召回兒子,那時徐庶必然來了。”曹操按程昱說的辦法,派人把徐母騙至曹營。然而,徐母不僅不為曹操寫信,還拿硯台怒打曹操。無奈,曹操隻好令人模仿徐母的筆體給徐庶寫了一封信,大意是:我被曹操關禁,隻有你來投降,我才能得救,你要速速前來,以全孝首,以後咱們再想辦法回老家耕作,免遭大禍。徐庶信以為真,遂辭劉備來曹營侍奉老母。結果被老母痛罵一頓,老母自縊梁間。為此,徐庶抱恨終天,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一身的才氣不得施展。

讀這段故事,令人惋惜的不是徐庶被騙,再有機謀的人也不可能一生不受一次騙。也不是徐母之死,徐母之死死得其所,流芳千古,令人敬佩。惋惜的是徐庶在家遭不幸以後不能振作!

這一故事後人爭議頗多,有人說是曹操奸詐的表現,有人說是曹操愛才的典型,這裏麵的是非曲直暫且不說,但曹操能夠針對事情的特點,對症下藥,把握玄機,而達到自己的直接目的、不能不說還是技高一籌。

抓住最根本的問題,就能解決一大堆問題。

5.要有雷厲風行之勢

出奇不意,直奔要害,是神速之兵。人生如兵法,神速尤為貴也。

曹操霸業之成,與他主張辦事宜雷厲風行果斷迅速的作風是分不開的,曹操在政治上如此,在軍事上更是如此。曹操遠襲烏桓的成功,就是以輕兵致快而達到的。

曹操遠征途中,狂風四起,狂沙飛揚,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曹操有些後悔,意欲回師。這時,水土不服、病臥車上的郭嘉仍然鼓動曹操。他說:兵貴神速。我們千裏遠襲,“輜重多而難以趨利,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曹操又一次聽從了郭嘉的建議,拋下笨重裝備,快速通過盧龍塞,直搗單於庭。

我國兵學家非常強調快速用兵的重要性。孫子說;“兵貴神速,不尚遲巧”;“兵貴勝,不貴久。”先發製人貴速,主動攻擊貴速。捕捉戰機貴速。用兵神速有以下好處;第一,速能乘機。戰場上情況變幻莫測,戰機稍縱即逝,隻有快速行動,才能捕捉戰機,遲緩、拖拉將會坐失良機;第二,速能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先發製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對手猝不及防,在短時間內,從軍事到心理造成爆炸性效果;第三,用兵是人力、物力的消耗過程,迅速行動,可在較快時間裏解決戰鬥,從而減少戰爭消耗。

曹操遠襲烏桓的成功,主要得益於郭嘉的“輕兵”戰術。輕兵作戰,是兵家用兵的一大法寶,對於長途遠襲的軍隊來說,尤其如此。有人認為,軍隊的迅速機動,是戰爭的真正靈魂,對此勿庸置疑。

兵貴神速,為兵法要策,它要求的是快速用兵。速度在戰爭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其實做其他事情,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成敗。

用兵貴速,爭麵子不可求急。此為重要的區別。

6.不容叛逆之徒

如果一個人心變了,臉上依然裝出親近的樣子,這種人不被所容。你的選擇有兩種:一是令其走,二是遠離之。

曹操做魏公、魏王後,內部還發生過幾次規模不等的武裝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