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2)遇事不拘小節
一個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處事不分輕重主次,必然徒勞無功,弄不好糾纏於小事之上,反而耽誤了大事。北宋呂端善忍小節,被人稱為“大事不糊塗”。
呂端,北宋初期幽州人。他聰明好學,成年後風度翩翩,對於家庭瑣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達,樂善好施。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後,便有意提拔呂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麼機敏之處”,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塗!”
終於,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在處理軍事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出機敏、果敢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淳化5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宋太宗單獨召見參知政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定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後,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
呂端、寇準都是明大義、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公開地向寇準詢問他與皇帝議事的內容。寇準聽懂了呂端的話中之意,便將太宗的意思如實告訴了呂端。呂端聽後急忙上殿奏太宗說:“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他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賊呢?如果殺掉李母,隻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了他們叛亂的決心。”
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賊,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製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一席話,說得太宗點頭稱讚:“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
呂端巧妙運用攻心戰術,避免事態擴大,李繼遷最終又歸順宋朝。
如果說任處理李繼遷的問題時,呂端深明大義,努力糾正皇帝的錯誤,避免了大的失誤,那麼在關係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拘細節的呂端卻反其道而行。
宋太宗至道3年,皇上趙光義病危,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趙恒英明有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齡等人圖謀廢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長子,原為太子,因殘暴無道,太宗廢棄了他。呂端知道後,秘密地讓太子趙恒入宮。
太宗一死,皇後令王繼恩召見呂端來見。呂端觀察到王繼恩神色不對,知道其中一定有變,就騙王繼恩進入書閣,把他鎖在裏麵,派人嚴加看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後。皇後受王繼恩等人慫恿,已經產生了另立楚王元佑的決圖,見呂端來,便問道:“呂丞相,太宗皇上已經去世了,讓長子繼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趙恒,正是為了今天,怎麼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命呢?”皇後見呂端不同意廢太子趙恒,默然不語。呂端見皇後猶豫不定,立即說道:“王繼恩企圖謀反,已經被我抓住。趕快擁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後無可奈何,隻好讓太子繼承皇位。
太子趙恒在福寧殿即位的那一天,垂簾召見群臣,呂端擔心其中有詐,請求卷簾聽朝。他登上玉階,仔細看了一番,確認是太子趙恒才退了下來。隨後,他帶領群臣三呼萬歲,慶賀宋真宗趙恒登基。
卷簾認準了自己擁立的皇帝才肯行禮,呂端確實是大事不糊塗。他善於忍耐平時的小事,但對於重大問題的細節卻一點也不忽略,才能完滿地處理問題。
(3)小不忍則亂大謀
客觀看來不值得斤斤計較的事物,有時會造成人際關係的滯澀。
比方說,書的借還。由於借的書通常一去不返,最好能盡量避免。惜出的一方由於對書本的摯愛所以始終牢記在心,但是借人的一方卻總是忘記歸還。所以,“L回借你的書,可以歸給我了吧!”當你提出要求時,“不過是一本書而已,真是羅嗦的家夥!”對方卻可能如此想到。
“這本書很有趣!”當你如此介紹時,“下回借我看!”一定有人這麼說,但是你從來不要借書給別人。與其借給別人看,不如再買一本送給對方。如果是無聊的書,連自己也不在意時固然無可厚非,但既然是值得向人推薦的書,白然是自己珍視的一本書。由於有時間甚至會在重要的部分劃線做記號,如果對方不歸還,打擊更大。
所以,書本或CD等自己摯愛的東西,最好不要借給別人,另買一份送給對方,自己也絕不要開口向人借。為了區區一本書導致友誼出現裂縫,“小不忍則亂大謀”是再愚蠢不過的事。為了這種事承受“不知道會不會還我”的壓力,還不如用錢解決較輕鬆。
大體說來,習慣向人借書閱讀的人,在基本上可以視作不能信賴的對象。盡管別人刻意推薦,但是打算借閱的人連購買那本書的錢都不想花費,既然如此,根本沒必要推薦對方閱讀。倘若真的相信推薦者所言,“‘還得自掏腰包購買,令人不痛快;既然對方大力推薦,不妨讀讀看!”至少應該擁有這種果決力才對。
基於相同理由,在基本上也不應同樣借貸金錢。比方說,有人開口向你借用十萬元,“我手邊隻有七萬元而已,請見諒。”於足把七萬元借了對方,未料下回再碰麵時,對方競說,“剩下的二萬元什麼時候借給我呢?”如此一來,簡直不知是準向誰借錢了。原本貸出金錢的自己卻遭到敦促,陷人莫名其妙的狀態。
與書本相同地,小額的借款通常不容易開口要求歸還。為了這種事情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關係產生摩擦,未免太可惜了。所以,無論是書本或金錢,遇上別人要求借用時,最好能當場高明地加以拒絕。此時,“好吝嗇!為什麼不肯借!”遭對方如此批評時,現場氣氛或許會令人不愉快,但是站在長遠的眼光看米,懂得拒絕的人更能圓滿持續人際關係。
3.麵對強者更要忍
世界上的事物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任何一種新生力量都有一個由弱及強的過程。當你處於弱勢時,要忍住急於求成的心理狀態,不要過於暴露自己,借著良好的外界形勢,壯大自己的力量,以達到強大自己的目的。相對而言,強者也不能恃強淩弱,不能因為自己力量強大,就貪心不足。仗勢欺人,對他人欺壓、敲榨,時時處處顯示自己的強大,這是不能忍強的表現。作為強者,不能因其強就居於主位,不尊重他人的意見,事事要求別人服從自己,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而應該注意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強勢,盡量掩飾自己表麵的強壯,而達到真正的強大。
(1)以柔克剛,以靜製動
麵對蠻橫無理者,得理者若隻用以惡製惡的方式,常常會大上其當。這時候,平息風波的更好方式,莫過於得理者勇敢地站出來,主動承擔責任,以自責的方式對抗惡人惡語,以柔克剛。有一個商場營業員,遇一個中年男子來退一隻電飯鍋。那鍋已經用得半新半舊了,他卻粗聲粗氣地說:“我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這是什麼鳥貨?你給我換一隻!”營業員耐心解釋,他卻大吼大嚷,並滿口髒話說什麼“我來了你就得給退,光賣不退算個鳥!”營業員雖然占理,但為了不使爭吵繼續下去,便溫和地對他說:“這種電飯鍋已經用一段時間了,又沒有質量問題,按規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執意要退,那就幹脆賣給我好了。”就在她掏錢的時候,那個粗暴的男顧客臉紅了,他終於停止了爭吵,悄然離去。顯然,營業員的寬容與自責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為它反襯出對方的無理和低劣,從而從容地製止了事態的擴大。
(2)韜光養晦,忍智藏鋒
處於弱勢時,不能因弱而心虛力怯,一旦讓敵手抓住你的弱點,攻擊起來,你隻有一敗塗地。虞詡從朝歌至武都,一路上暗渡陳倉、增灶行軍,直到用小弓誘敵和偽飾援兵,真是無所不詐,無往不勝。
東漢時,居住在陝西一帶的羌人,因不堪忍受朝廷繁重的徭役負擔,不斷發動起義,反對漢朝的統治,並多次地擊敗朝廷的官軍。為了穩定那裏的局勢,漢安帝元初2年,朝廷任命朝歌長虞詡為武都太守,前去鎮壓羌族人民的起義。
武都一帶的羌人聽到這人消息後,馬上聚集了數千人,分散在由朝歌往武都的必經之路陳倉與崤穀之間,阻止虞詡赴任。當時,虞詡隻帶了少數的護送士卒,見敵眾我寡,不能強行通過,隻好在陳倉附近停了下來。停下後,虞詡采用調虎離山計,一麵派人四下散布謠言說:“太守已向朝廷上書,請求增加援兵,待援兵一到,就向武都進發。”一麵派兵在營房四周修築工事,做出等待援兵的樣子。蕪人見狀,確信虞詡是兵少膽怯,暫時不敢過陳倉。於是,就分散兵力到附近州縣去籌集糧草,招兵買馬,準備對付漢朝的大部隊。虞詡見羌人果然中計,就乘其不備,連夜進發。一夜間,急行軍走了100多裏,過了陳倉。當羌人得知上當,再聚集兵力追擊,已經來不及了,隻好跟在後麵緊緊追趕。
過了陳倉後,虞詡又讓士兵在做飯時,多挖一口灶,每過一天就增加一倍,並加快行軍的速度。這樣一來,緊追的羌人發現漢軍駐過的地方灶坑逐日增加,以為是朝廷的援兵到了,所以,羌人始終不敢接近虞詡的隊伍。
到了武都後,虞詡發現郡中的士兵還不滿3000人,而城外卻有數萬羌人正從東、北兩麵向武都圍攻過來,形勢十分緊急。虞詡又生一計:傳令讓士兵把強弓都藏起來,先用小弓向羌人放箭。羌人見漢軍的箭矢力量弱,更不在乎了,便全力向城裏發動進攻。待羌人攻到離城很近時,虞詡命士兵突然換上強弓,每5支箭瞄準一個人。硬弓強矢,箭無虛發,羌人被這冷不防的一著,嚇得大吃一驚,急忙下令停止進攻。
為了迷惑羌人,第二天一早,虞詡選派一支精壯的士兵隊伍,不斷更換衣甲,反複地從城東門出去,從北門進來,造成大批兵馬在源源不斷地運動的假象。城外的羌人見漢軍進進出出,來來往往,搞不清城內究竟有多少軍隊,始終不敢輕易發動進攻。幾天後,羌人下令撤兵,撤退途中,他們遭到虞詡事先設下的伏兵攻擊,傷亡慘重。
自己處於弱勢,不驚慌,不恐懼,忍弱鬥強,虞詡運用自己的智慧,終於打敗了對手。
(3)避實就虛,以弱勝強
處於弱勢時,尤其要忍的是內心的懼敵思想。同時要樹立敢於與強敵鬥爭的信念。
阿骨打以必勝的信心對付強敵,以身先士卒的作風帶動金軍,以奇襲、穿插分割的戰術打擊敵人,終於大獲全勝。
遼天祥帝天慶年間,遼主耶律延禧驕縱放肆,政治廢弛,朝廷和地方的關係也非常緊張。遼朝每年都要派大批使者到女真人生活的遼東海灣購買一種名叫“海東青”的名鷹。使者沿途搜刮百姓,誅殺不斷,地方官民受害極大,經常暴發事端。
天慶3年,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襲繼其兄都勃極烈的職位後,便采取先發製人的策略,在沿邊要塞,加強防備,做好抗遼準備。遼主也命令統軍蕭撻不野調兵遣將,駐紮寧江州。寧江州一戰,遼兵大敗。天祥帝怒火滿腔,於同年10月又命都統蕭繼裏領步騎兵10萬會集鴨子河進攻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