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 3)

第十九章

1.忘恩負義

人的一生會經受種種磨難,而當每次磨難來臨的時候似乎都有貴人保佑,都能闖過那道命運的灰色關卡。其實貴人應有兩解一是冥冥中的神佑,這種神佑就是具體生活中的德者、智者、能者,這種實在的對象就成了貴人,成了大恩大德者。二是指輪回和規律性,不管是一段生活經曆或是人生的全部過程,都存在著這種輪回和規律性,就像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一樣,隻有遵循和順應,想改變它是不可能的。那麼無獨有偶,生活中又常常有一些忘恩負義者,即忘記了恩人對他的恩情,背棄了原來的感恩戴德之義。更有甚者,幹脆反目成仇,恩將仇報,於是就演出了一出出的愁慘劇目。悲哉!哀哉!

桂員外途窮懺悔

明代時,蘇州有個施濟,富而好義。同學桂富五經商虧本,正欲自盡時,施贈銀三百兩,並讓他住到家傳舊屋中。桂富五住下後,掘得藏銀一千五百兩,偷偷運出,在會稽置立。施濟死後,桂脫身去做生意。後來施家家道中落,施濟的遺孀和孤兒施還去投奔桂富五,桂盡忘前恩,隻濟銀二十兩,施家母子怏怏而回。不久,施還發現了父親埋銀清冊,除桂富五住過的屋之外都一一掘得。且說桂富五發財後,又派尤滑稽去謀官,被騙去銀錢三十兩。桂富五擬殺掉尤滑稽,他神情恍惚,覺得自己從一小洞鑽到尤家,忽然變成了狗,見妻兒也是狗形,猛然驚醒,原來是作了個夢。桂急返家裏,果然妻兒都已死去,且都已到施家投胎成狗。桂亦到施家懺悔認罪。

賈雨村屢負恩公

甄士隱曾資助過窮儒賈雨村。賈進京中了進士,又升任知府,旋即因貪酷侮上被革職,到林如海家做私塾教師。林如海妻亡故,遂起意讓女兒黛玉進京依附外祖母,又得知雨村欲圖謀複職。送修薦書讓內史賈政為之周全,並讓雨村隨黛玉進京。雨村補授了應天府知府後,即碰到薛蟠為爭奪甄香蓮而打死香蓮情夫馮公子的案子,甄香蓮是甄士隱的女兒,雨村不思報恩,亂判此案,致使香蓮父女永隔,有家難回,客死薛家。賈府有恩於賈雨村,但當賈、寧二府遭受查抄時,賈雨村當時地位已高,不但不從中保全,反而巴結賈府政敵忠順王文,扇風點火,助紂為虐,落井下石。但是,賈雨村最後也在宦海中沉淪,被撤職監禁,身陷囹圄。

有因就有果,萬事皆有因果報應。做人應有做人的準則和規範,以善為本,以誠為本,以義為本,以德為本才是做人的根本。

“恩怨觀”是考核人的修養水準的標誌之一,恕人克己,知恩圖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以上幾例都在解說忘恩負義,然而人們多為糊塗、愚魯,並不能深入地懂得這些道理,從另一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人生的一大困惑。人們往往隻看眼前,隻圖虛榮,隻知道為已,至報應來臨又悔之晚矣。所以古往今來的聖賢多有精辟的警句,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請記住:“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2.背信棄義

人們通常將那些違背諾言,丟棄道義的人說成是背信棄義。背信棄義是一種典型的無德無義之行徑,是一種弱小和小人的舉動。為著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迫於某種不得已的壓力,違背了信諾,放棄了良知和公德,做出了背信棄義的壞事情。人與人,集體與集體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時常發生這樣的事,在中國的曆史上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但是他們行為也很耐玩味。一方麵,就一個普通人來說,他們之所以背信棄義,總有他們的苦衷,在他們的內心裏,也許出於無奈,就他們出於無奈這點看,他們是弱小的。但是背信棄義又冒著違背社會公德的危險,從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看,他們又可笑地“敢作敢為”,如果把這種冒天下人大不韙的“勇敢”用於承擔責任和公德,不是為天下人稱頌了嗎?人不可無信,也不可無義,否則必為人所唾棄。甚至你有一次失信於他人,你心裏的自譴也許就是永遠的。它們像一根潛在的繩索,會讓你下了地獄也寢食不安。所以,別背信於天下和他人。

晉惠公背信棄義

秦國幫助晉公子夷吾回國,助他當上了國王。晉惠公不但不履行他原來許下的許多諾言,而且還做下很多背信棄義的事情。

晉國發生饑荒,秦國主動為他們送去糧食,使其度過難關。而秦國發生饑荒時,晉國不但不主動輸送糧食。而且還禁止民間賣糧到秦國去,一副落井下石的“小人”相。秦國為此發動戰爭,活捉了背信棄義的晉惠公及其隨從大臣。後來雖然放回去了,但晉惠公終究改不了背信棄義的本性,他在國內得不到人民擁護,在國外又得不到諸侯的信服。最終還是由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取代了他。

在上例中,晉惠公由於屢失信於天下,最後自絕於天下,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不得善終。而三國時的諸葛亮,正是由於他信譽卓著,因此,連極難和解西南眾小數民族也被他融通了。諸葛亮充分地使用信義獲得了大西南民族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信義的力量之強大了。

我們中國從統治者到老百姓,都很守個“信”字,都很重個“義”字,儒家文化,更把它納入了“三綱”“五常”的倫理範疇,成為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正統道德。孔老夫子的“五常”中,仁、義、禮、智、信,概定了人與人交往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標準,從中可以看出信、義多麼重要。人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別人對你失去了信任和信心,你的日子就慘了!所以,凡成大事者,皆知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道義重千金。

信、義是中國文化中的深刻和精辟部分,它貫通了人性的本質、生活的準則及事物的規律性。人們時下說:“重合同,守信譽”“質量信得過產品”等等都離不開遵循信義的道理。那麼從另一個角度說,信義應是一筆潛在的資產和財富。現代社會中(或是團體、地區、國家之間的交往中),信義尤其重要,如果你不守信義,你馬上就會遭受損失,馬上就會失去很多的機遇和朋友,馬上就會影響你的形象和整體計劃。凡大成就者都是最有信義者。一個人可因守信義而獲得逐步的成功,一個單位可因執行信義而獲得快速的發展,一個國家可因遵循信義而走向強盛。

人生最忌諱的是違背信義,丟失信義;誰注重信義,諾守信義,誰就會收獲甚大,取得甚多。

3.輕諾寡信

承諾,古今中外都是一件非常要緊的事。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所以古人講究一諾千金。諾就是承諾、答應。《史記》記載楚國的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季布是楚國人,很講信用。諾之重,百金、千金不可比。可見古人是多麼看重諾言的履行。

現代以商業立國,商場如戰場,而商業戰場中最重要的規則便是信用。要是沒有信用,像彙豐銀行、通用汽車公司之類,可能不會延續百年直到今天。

由此看來,輕諾寡信是做人應該忌避的。

兩次租飛機兩次賠

欺騙別人等於欺騙自己,因為言而無信的人同樣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沒有人願意和他打交道,最後陷於孤立而一事無成。明知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履行某種諾言,卻要誇海口,打包票,這同樣是要不得的。生活中這類輕諾寡信的事,還為數不少。如有的人為了撈更多的錢,。在同一時間.分別承諾下幾個任務,結果每項任務都完成不好。這個人的初衷也許是怕失去機會,但最後他失去的,也許是比機會還重要得多的東西。作為謀略,千金一諾有著更為廣泛的妙用,它可以在你受挫折的時候給予你必要的支持,保證你有足以東山再起的人際關係、財禮襄助等,它可以給你帶來可靠的機遇,因為你已經贏得了別人的信賴和承諾。

4.賣友求榮

通過出賣朋友的利益,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事實上是一種叛徒。叛徒總是為人痛恨。出賣朋友和出賣國家一樣,都是一種變節行為。可以出賣朋友的人,也可以出賣國家。叛國者肯定會出賣朋友。可以這樣說,在人的諸多不光彩和屈辱的行為中,叛賣是一種最不光彩的勾當。即使是叛賣者自己,也會因此而蒙上沉重的著恥陰影,在惶惶的不安中,苟延殘喘。這種以他人之血染紅自己頂子的做法,委實太卑鄙。無論古今中外,對賣友求榮者的譴責痛斥,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民族存亡、國家危難的動蕩時期,人們懷著對理想追求的執著信念,懷著對英雄和偉大事業的崇拜,思想產生了飛躍,感情得到了升華,更不能容忍任何叛變的行為。生而為人,人的高貴心性,必須拒絕這種陰暗的勾當。因為在崇高和卑劣,生存和死亡之間,個人的選擇隻能從屬於壯麗的事業。

甫誌高叛變

在《江姐》這出戲裏,有一個亦在革命隊伍中的人,他叫甫誌高。此人投機革命,對人民的事業沒有堅定的信念。當革命形勢處於嚴峻階段時,他便露出了叛變的嘴臉。江姐,就是被他出賣的一個優秀共產黨人。江姐為人民求解放的事業奮鬥終生,矢誌不移。他的丈夫也被敵人逮住殺死,割下頭●,懸於城門之上,其慘狀甚烈。但是在這種極其嚴酷的階級鬥爭中,江姐並未被嚇倒和屈服,她在獄中,仍化悲痛為力量,堅持獄中鬥爭,她的事跡成為眾多革命誌士的學習榜樣,臨終就義時也沒有軟一下革命戰士的骨頭。可是甫誌高卻大為不同了,他被敵人逮捕後,經不住敵人的軟硬兼施,變節投敵。以後為虎作悵,大肆破壞山城地下黨組織,變成敵人的走狗。可是南誌高並沒有落得好下場,雙槍老太婆擊斃了他,結束了他的叛徒狗命。甫誌高被擊斃後,留下了永久的惡名。

叛徒之所以中道變節,投敵叛國,皆是因為他們意誌軟弱,缺乏堅定的革命信念,在敵人殘酷的打擊和引誘麵前,最終屈服。可見屈服的結果並不好受。敵方因為你的前頭緣故,不可能真正信任和重用你,你在敵方那裏也隻是一隻被利用的狗,利盡便被拋棄。在友方,因你中道投敵,給戰友造成極慘損失,友方視你為眼中釘,肉中刺,不除誓不罷休。因此,既然獻身一種事業,就要作好為它犧牲的準備,生當為人傑,死亦為英雄。這樣不失英雄本色,千古留名。相反在關鍵時候軟了下來,一念之差,千古非難。

通過出賣別人,以求榮華富貴的人有。為了知遇之恩,朋友信義,赴湯蹈海,在所不辭的情義之士也有。背信棄義終不會有好報。這是人們的習慣思維,不能改變,在輿論上是這樣,在輿論的影響下,現實中的結果,也成了一種趨勢。誰也擺脫不了這詛咒。而情義之人,處處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再加心存堅定的信念,總是能度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這種人與前一種人,做法相反,運勢也相反,盡管嚐盡了苦難,終有好結果。我們的文化,決定了我們持有的價值觀念。一個與文化和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人,是眾矢之的,飛得再高再遠,也會被射落下來。所以賣友求榮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