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過河拆橋
人們常說“友誼之橋”,又說“一個好漢三人幫”,這都表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本事再大,但要想成就大業,畢竟還要朋友的幫助。別人的幫助就像一座橋,一艘船,沒有橋和渡船,便難以到達彼岸。由此也可以看到橋和船之可貴。但是世上卻有這樣一種人。自己借助橋與船過了河,過了河之後便拆橋毀船。過河拆橋這種行為,在普通百姓中有之,在堂堂天子中也有之。中國人都十分厭惡這種行為,把過河拆橋的人稱為“小人”,而過河拆橋的天子,則冠以“昏主”之名。無論是小人,還是昏主,都是正人君子所不齒的。人常說知恩圖報,不報也就算了,可千萬不要再進一步陰損,做出過河拆橋的事情。禽獸猶知感激,人,孰能禽獸不如?
漢景帝與周亞夫
周勃曾經跟隨劉邦東征西戰,戰功卓著,後封為絝侯。周勃死後,其長子周勝之繼為侯爵,但因罪被除。漢文帝乃擇周勃庶子中賢德的人,眾皆推崇周亞夫。乃封亞夫為條侯,以續絝侯之後。
漢文帝臨終時,訓誡太子劉啟說:“假如有急事,周亞夫是真正可以付與統兵作戰重任的人。”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
漢景帝三年,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當時叛亂軍隊力量十分強大,並且叛軍有很好的後勤保障。因為吳王澳所在的吳國地處東南膏腴之地,不但物產豐富,而且還有產銅冶煉之業。其他各諸侯也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吳、楚早有叛亂之意,軍隊也訓練有素。相形之下,漢代天子的力量反而不及吳、楚。敵強我弱,叛亂軍隊很快占領了大片地盤,形勢萬分危急。漢景帝劉啟想起乃父臨終的囑咐,馬上任命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楚。周亞夫出發前,對景帝說:“楚兵剽輕,難與爭鋒。請求讓梁國先吸引他們的主力,我先斷絕他們的糧道,這樣才能戰勝他們。”
周亞夫用此計果然平了七國之亂。但功勳太高,因而跟景帝有了介蒂。有一次,景帝在皇宮中沒事,宣詔條侯周亞夫進見,賜食。孤單單地在餐桌上擺下一盤大塊肉,又沒有刀具可將肉切碎,甚至連筷子也不擺。周亞夫心不平,回頭叫宮中尚席官去拿筷子。景帝視而笑曰:“這些不能令君滿意吧?”亞夫免冠謝。景帝站起了身,條侯周亞夫“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這個人如此心懷怨恨,斷不肯做我少年皇帝的下臣!”
沒過多久,周亞夫的兒子為了替年老的父親預辦後事,便違反規定,到國家工官尚方署買了甲盾五百副,準備殉葬之用。後來有人借此事告周亞夫想興兵造反。景帝知道此事後,便把此事直接交給一般獄吏辦。吏簿責條侯,條侯周亞夫心想自己乃高貴出身,便不答理獄吏。景帝罵之曰:“吾不用也。”便叫把亞夫解到廷尉處。廷尉責問周亞夫說:“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於地上,即欲反於地下耳。”這真是欲加之罪,問患無辭。周亞夫被下到獄中,吏侵之益急,周亞夫因絕食五天,嘔血而死。
昏主棄功臣
燕昭王代齊,取其七十城,所存者推莒、即墨、田單一舉為齊全部收複失地,又迎立淪落民間的公子為襄王。而襄王聽幸臣九子之讒,田單一不免。
前秦苻堅舉百萬之師代晉,賴謝安指揮泥水反擊戰,打退敵人,而孝文帝聽王國寶之讒,致使謝安不能在朝廷安身。
朱此據京師、唐德宗播遷奉矢、李懷光繼叛。李晟孤軍堅壁,浴血奮戰,竟為唐平大難。而德宗用張延賞之讒,旋罷其兵,且百端疑忌,致使李將軍怏怏而死。
這樣的例證還很多,像隋朝的高穎,既是開國元老,曾助隋文帝楊堅篡周;又是建國重臣,曾為恢複戰亂後隋朝的經濟和社會正常秩序,作出過巨大貢獻。他擔任宰相20年,終於使隋朝江山穩固。這時,隋文帝便聽信獨孤皇後等人的讒言,罷免了高穎。並且還厚顏無恥說:“自從我罷了高穎後,便瞑然忘之,如本無高穎者。”到煬帝時,更是把高穎對隋朝的功勞忘得一千二淨,最後竟羅織罪名殺了他。
周亞夫乃一代英豪之子,在西漢王朝危難之時,為其平定七國之亂,對劉漢王朝來說,可謂功益日月,恩澤千秋。可是一待政局穩定下來後,漢朝皇帝便全忘了急難之時,反以功高蓋主而嫉恨周亞夫,屢屢找岔刺激他,終至死地。漢景帝這種做法,確實太過苛刻,失去了人君應有的氣度,更失去了知恩圖報的千古美德。雖然景帝日後多有善舉,但在對待周亞夫這件事上確屬不光明之舉。以上這些君主過河拆橋,殘害功臣,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相反使國失大臣、忠臣,導致國家處於危亡境地,像東晉最後免不了被篡奪、隋朝因煬帝的胡作非為而成了短命王朝,唐朝最後也逃不脫覆亡的命運。這個道理很簡單,盡忠報國,又遭滅頂之災,那誰還敢再盡忠報國呢?這個教訓,從趙宋王朝的傾覆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民間傳誦著楊家將的故事,宋朝天子難至則用楊家將,難平則棄,則害,這些傳說並非沒有根據。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宋朝統治者一直對武將防範,猜疑。高宗乃至冒天下之大不韙,殺了嶽飛、從此.有誌,有能之士為人寒心,不再以習武報國為本。到孝宗時想再行北伐;可朝中已無可用之將,最終導致慘敗。從此宋朝的苟延殘喘,蒙古鐵蹄一到,便隨之瓦解了。
過河拆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可見。為人在世,應該心性明了,功過分明,知恩圖報,這樣才會使人向善。不然的話,人情世故就會更加敗壞了。(九)“忍”之忌
人生在世,難能一帆風順,有時不禁應有惡耐,忍耐,為了長遠,為了更大的成績,應學會忍耐,但忍耐之法有得考究,當麵對挫折,強者,寂寞,隋性,貪婪應如何處之,不愧為人生處世之道中的一妙方,其實,能夠確定地學會了忍耐的人,他的一生會活得輕鬆但又不缺充實,甚至是較常人更為有戰績可言。
1.麵對挫折更需忍耐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都在所難免。能不能忍受一時的不順利,這就要看你是否有雄心壯誌。一個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誌在高遠,不以一時一事的順利和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麵對挫折,必然會發奮圖強,艱苦奮鬥,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功業,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困難正是磨煉人意誌的最好時機,隻有經受了困難挫折考驗的人,才能成大事。
《孟子·告子下》中那一段盡人皆知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話正很好地總結了如何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
(1)麵對挫折,忍屈求全
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忍受挫折的方法是發奮圖強,準備東山再起。
範睢是戰國時魏國人,著名的策士。他擅長辯論,多謀善斷,而且胸懷大誌,有意開拓一番事業。但是,他出身寒微,無人替他向最高權力階層引薦,不得已隻能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府中任事。
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範睢作為隨從一同前往。齊國國君齊襄王早已知道範睢有雄辯之才,因此,範睢到了齊後,齊襄王便差人攜金10斤及美酒贈與範睢,以表示他對智士的敬意。範睢對此深表謝意,卻未敢接受齊襄王的贈禮,想不到還是招來了須賈的懷疑。須賈執意認為,齊襄王送禮給範睢,是因為他出賣了魏國的機密。
須賈回國之後,將“範睢受金”的事上告給魏國的相國魏齊。魏齊不辨真假,也不作調查,便動大刑懲罰範睢。範睢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斷,牙齒脫落。他蒙冤受屈,申辯不得,隻好裝死以求免禍。範睢已“死”,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卷起他的“屍體”,放在廁所之中;然後指使宴會上的賓客,相繼便溺加以糟蹋,並說這是警告大家以後不得賣國求榮。
這可真是飛來橫禍。這麼大的打擊,幾乎使範睢一命嗚呼,而且遭受到別人這樣的汙辱,為了保全自己,範睢忍受了這一切難以忍受的摧殘和折磨。
範睢平白無故地受了這麼一場肌膚之苦和情誌之辱,一腔效命魏國的熱忱化作了灰燼。他決計離開魏國,另謀一處顯身揚名的地方。為了脫身,範睢許諾廁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後必當重謝。守者利用魏齊醉後神誌不清,故趁亂請示了一下,詭稱將範睢的“屍體”拋向野外,借此將他放了出去。範睢在一個叫鄭安平的朋友幫助下逃亡隱匿起來,並改名為張祿。
就在範睢忍辱求全、隱身民間的時候,秦國一個叫王稽的使節來到魏國。秦國此時國力強盛,且虎視眈眈,有兼並六國的雄心。鄭安平得知秦使王稽來到魏國,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尋找機會向他推薦範睢。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館舍向鄭安平打聽,魏國有沒有願意與他一塊西去秦國的賢才智士,鄭安平見問,便不失時機地向王稽陳說範維的才幹。王稽當下決定於日暮時分,在館舍與範睢見麵。
日暮時分,鄭安平帶範睢來到王稽館舍。範睢麵對王稽,侃侃而談,條分縷析,議論天下大事。一席話還未談完,其才情智慧已使王稽信服,王稽決定帶範睢入秦。
王稽使事結束,辭別魏王,私下帶著範雅歸秦。他們一路緊趕,來到秦國境內的京兆湖縣時,隻見對麵塵土揚起之處,一隊車騎馳驅而來,範睢忙問王稽道:“對麵來的是什麼人?”王稽注目望了望,轉身告訴範睢,來的是秦國相穰侯魏冉。範睢一聽便說:“據我所知,鑲侯長期把持泰國的大權,厭惡招納別的諸侯國的客卿入秦。我看,我與他見,隻會招致他的侮辱,請您還是把我藏在車中,不見為好。”正說著,魏冉的車騎已到。魏冉向王稽說了一番撫慰他出使辛苦的客套話之後,果然不出範睢所料,接著詢問王稽:“使君出使歸秦,有沒有帶別國客人來啊?這樣做,於我們秦國沒有好處,隻會添加麻煩!”王稽見這種情形,心中暗自佩服範睢的先見之明,趕忙答道:“不敢。”魏冉看了看王稽,即示意馭手啟車繼續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