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突胸總目動物(1 / 3)

鳥類突胸總目動物

孔雀

能夠自然開屏的隻能是雄孔雀,所以孔雀中以雄性較美麗,而雌性卻其貌不揚。春天,雄孔雀就展開它那五彩繽紛、色澤豔麗的尾屏,還不停地做出各種各樣優美的舞蹈動作,以此吸引雌

孔雀。待到它求偶成功之後,便與雌孔雀一起產卵育雛。

鴛鴦

在人們心目中,鴛鴦是永恒愛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白頭偕老的表率。人們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相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事實上,鴛鴦在生活中並非總是成對生活的,配偶更非終生不變,在鴛鴦的群體中,雌鳥也多於雄鳥。

蒼鷺

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通常在南方繁殖的種群不遷徙,為留鳥,在東北等寒冷地方繁殖的種群冬季都要遷到南方越冬。覓食最為活躍的時間是清晨和傍晚,它們會獨自站在水邊淺水中,一動不動長時間地站在那裏等候過往魚群,一見魚類或其他水生動物到來,立刻伸頸啄 之,行動極為靈活敏捷。有時會站在一個地方等候食物長達數小時之久,故有“長脖老等”之稱。

羅紋鴨

雄性頭頂至後頸暗栗色,額上有一塊白斑,眼周圍至頸暗綠色,並具金屬光澤。頸下部白色,有黑領,翅上飛羽長而卷成鐮刀狀,翼鏡暗綠色,下體白色,具褐色細密橫斑。雌性上體棕褐色,羽緣淡色,布滿黑斑。它們營巢於植物繁茂的沼澤地或河流附近,每次產卵6枚至12枚,分布全國各地。

火烈鳥

因全身火紅色而得名。這種外形美麗的鳥類能夠飛行,起飛前得狂奔一陣以獲得起飛時所需的動力,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千米至60千米的時速飛行600千米左右。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它們不是嚴格的候鳥,隻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

鴨的口叉深,食道大,能吞食較大的食團。鴨舌邊緣分布有許多細小乳頭,這些乳頭與嘴板交錯,具有過濾作用,使鴨能在水中捕捉到小魚蝦,並且有助於鴨對采食的飼料適當磨碎。鴨的肌胃發達,內壓很高,消化力也強,肌胃內經常貯存有砂礫幫助消化。鴨子多在後半夜產蛋,一般從半夜1時左右開始,到三四 時最多。春季和夏季產蛋時間較早,產蛋集中,冬季較遲,產蛋時間拖得較長。此外,產蛋窩對於鴨子產蛋有很大的影響。在冬季缺少墊草做窩,或者墊草潮濕,即使飼養條件很好,也會影響

產蛋。

鵜鶘

模樣看上去有點像天鵝,但嘴巴卻像一把尖嘴鉗,並且有大大的喉囊,是用來兜捕和暫時貯存獵物的工具,它的“大口袋”能伸能縮,平時縮在裏麵。它們身披白色羽毛,寬大的翅膀上點綴著黑色條紋,

四趾有蹼,有利於劃水。喜歡群居,棲息於沿海、沼澤,以魚類為食。

鸕鶿

也稱水老鴉、魚鷹。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體形較鵜鶘小,嘴狹長呈圓形,尖端帶鉤,有喉囊,常群棲於湖泊、沼澤和海濱等處。用樹枝、雜草等材料築巢,每次產卵三四枚,雌雄性共同孵卵。我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該鳥可馴養捕魚,我國古代就已馴養利用,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野生鸕鶿分布於全國各地,繁殖於東北、內蒙古、青海及新疆西部等地。

白鸛

一種無聲的大型鳥類。它們在很高的高空飛翔,顯得強健而有力。與其他鸛鳥類似,其腿、頸和喙都非常細長。羽毛主要為白色,翅膀處具黑羽。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地方常見到。嗓子喑啞,雄鳥在求婚時,就用上下喙當做響板,發出響亮的“噠噠”聲,表示對雌鳥的歡迎,聲音能夠傳到250米以外。遠處的雌鳥聞聲趕來,馬上落進巢裏並以“啁啾”之聲表示喜悅。它們的翅膀長並且寬,可滑翔。飛行時脖子向前伸,腿向後伸,超出其尾尖。已知最長壽的白鸛存活了39年,圈養的白鸛的壽命可超過35年。白鸛一夫一妻製,但非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