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類有鱗目動物(1 / 2)

爬行類有鱗目動物

蜥蜴

蜥蜴俗稱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種常見的爬行動物。蜥蜴與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兩者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周身覆蓋以表皮衍生的角質鱗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橫裂,雄性都有一對交接器,都是卵生。方骨可以活動,多數蜥蜴以昆蟲為食,偶食家禽,其牙尖銳,有3個牙尖。

龍蜥

體側扁,常有鬣鱗,背鱗大小不一,肩前方常有斜行的褶,褶部色深,被細鱗。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琉球群島、印度尼西亞、我國的橫斷山脈等地。龍蜥棲息於海拔300米至3500米的山區或山間盆地的公路旁、坡坎上、灌叢下、

河邊亂石堆中、林間空地、荒坡枯草間或菜地邊和老牆上。

斑點楔齒蜥

曾廣泛分布在新西蘭本島及其周圍的小島上,它的長相類似於2億年前的古爬行動物,四肢發達,頸部和背部長有鱗片壯脊。斑點楔齒蜥的名稱雖然帶有“蜥”字,其實並不是蜥蜴,兩者明顯區別在於斑點楔齒蜥具有第三眼瞼,兩眼之間還有一個類似於鬆果狀的眼,其功能不甚明了。

海鬣蜥

在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岸上,棲息著一種外貌像史前動物的爬行動物,乍一看它們,那古怪的樣子著實令人 生畏,有人把它們稱作“龍”,其實並不是龍,而是海鬣蜥。海鬣蜥是世界上唯一能適應海洋生活的鬣蜥,它們和魚類一樣,能在海裏自由自在地遊弋。它們喝海水,吃海藻及其他水生植物。體長

1.5米左右,頭上長著堅韌的肉刺,身披盔甲狀的鱗片,背上有一條隆起的角刺,粗長的尾和強有力的爪十分威武。它還是個遊泳

好手,能潛入海水中吃食,可以在水中逗留4小時左右。

巨蜥

共有30多種。成年巨蜥全長可達3米,其體溫會隨著白晝的改變而有所變化。巨蜥約3歲性成熟,卵靠太陽照射及地溫孵化,幼蜥自己破殼而出後,先食易捕的昆蟲、蚯蚓等,入冬而眠,來 春蛻皮,它的壽命可長達80年。巨蜥性好鬥,較凶猛,遇到危險時,常以強有力的尾巴作為武器抽打對方。巨蜥在遇到敵害時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如立刻爬到樹上,用爪子抓樹,發出噪聲威嚇對方;一邊鼓起脖子,使身體變得粗壯,一邊發出“嘶嘶”的聲

音,吐出長長的舌頭,恐嚇對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噴射出來引誘對方,自己趁機逃走等。

沙虎

典型的夜行性動物,白天躲藏在自己挖的深達0.8米的地洞中,卵生,為穴居地棲性蜥蜴。一旦受到幹擾,會將身體舉高並發出“嘶嘶”的叫聲,隨時準備反咬回擊,還會如同蛇行的動作慢慢擺動尾巴,使尾巴的大鱗片互相摩擦發出聲音。身體背部為黃褐色或淡褐色,上麵並綴有不明顯的深色帶紋色或條紋,腹部為白色。

沙虎還有自截與再生的能力,遇敵害時尾部可斷為數截,然後趁機溜走,以後又可再生出一條短尾。

瞼虎

有像豹紋般花色並具有眼瞼的壁虎,白天的瞳孔呈一直線,到了夜晚才變大,眼睛兩側有明顯的外耳孔。背部有花

紋,腹部白色,正常的個體有與身體一樣粗壯的膨大尾部,是儲

存脂肪的重要部位。全體扁片狀,頭頸部和軀幹部長約0.12米,頭頸約占身長的1/3,背腹寬約0.07米,尾長約0.11米。其分布於非洲、亞洲和中北美洲,攀附能力要弱於多數

壁虎。

變色樹蜥

變色樹蜥全長可達0.40米,但尾巴約占身長的2/3。鱗片十分粗糙,背部有一列像雞冠的脊突,所以又叫雞冠蛇。其獨特的外型令它易於辨認,別名“馬鬃蛇”、“雞冠蛇”。

生活在稀疏山林、灌木叢、草地及村莊周圍。其行動迅速,追捕食物時常攀緣上

樹,夏季晚上常用四肢抓握樹枝,將身體倒掛在樹上睡眠或隱藏在洞穴中。主要以昆蟲、蜘蛛等為食。分布於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等地。

脆蛇蜥

別名“脆蛇”或“地鱔”。生活在山區潮濕的竹林、草叢和岩石縫隙間,多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