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類有鱗目動物(2 / 2)

穴居。其四肢退化,外形似蛇,體內殘留有肢帶骨,並且背、腹鱗片均為長方形。有活動的眼瞼,背部棕色,腹麵稍淺,略有金屬光澤,以蝸牛、蛤蝓、蚯蚓和昆蟲的幼蟲為食。分布於我國四川、雲南、貴州等地。脆蛇具有自截與再生的能力,遇敵害時尾

部可斷為數截,然後趁機溜走,以後又可再生出一條短尾。

長鬣蜥

頭呈三角形,頭體長0.16米至0.22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兩倍。背正中有一側扁而直立的鬣鱗,背麵綠色,腹麵淡綠色,四

肢棕色,卵生。生活於林間、沙地或居於洞穴中,常在林間或地麵上攀爬,行動敏捷,也能在水中遊泳。主要捕食昆蟲和小魚等,分布於我國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長鬣蜥已被列為雲南省的珍稀保護動物,同時還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鱷蜥

別名“雷公蛇”,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體長0.15米至0.3米,尾長0.23米左右,體重50克至100克,身體可以分為頭部、頸部、軀幹部、四肢、尾5個部分。頭部較高,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別是側扁的尾巴,既有棱脊狀的鱗片,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則又很像揚子鱷,所以被稱為鱷蜥。它們生性膽小,稍有驚動,立即躍入水中,因此,又叫“落水狗”。鱷蜥天生不愛活動,當地人喜歡稱之為“大睡蛇”,它們可以一個月不吃不喝而不影響生存。

過樹蛇

因常居樹上,其體色又似藤本植物之莖,故又名藤蛇。頭較大,頸細,眼大,兩頰下凹。頸背暗色,頸側藍灰色。頭腹及腹側淺棕褐色,腹麵有側棱,兩棱之間色淺。背麵棕色或深棕色,

頸後長有部分藍、棕各半的鱗片,無毒。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的 平原和山區,常棲息於樹上,用身體纏繞在樹幹或樹枝上,分布於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

眼鏡蛇

眼鏡蛇科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有毒蛇,將近250類,這一蛇科的蛇在它們的嘴前部全都有一對固定的有毒鋸齒。眼鏡蛇的名字應該是近代眼鏡出現後才成為正式名稱的。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因此得名。眼鏡蛇的天敵包括灰獴和一些猛禽,獴直接嚼食眼鏡蛇頭部,搏鬥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到獴,獴會在昏厥

數小時後自行排毒,少部分也會被眼鏡蛇吞噬。

響尾蛇

一種管牙類毒蛇,蛇毒是血循毒。它們一般體長1.5米至2米。體呈黃綠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後的殘存物,當遇到敵害或急劇活動時,會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速度之快,每秒鍾可擺動40次至60次,而且能長時間發出響亮的聲音,致使敵害不敢接近,因此稱為響尾蛇。它發出的最響聲音,在30米以外也能聽見。喜歡吃鼠類和野兔,也吃小鳥、蜥蜴和其他蛇類。響尾蛇奇毒無比,足以將被咬噬之人置於死地,死後的響尾蛇也一樣有危險。美國的研究資料指出,響尾蛇即使在死後一小時內,仍可以彈起施襲。

蝰蛇

它們的骨骼上連著長長的鋸齒,這樣的鋸齒在不用時能夠折疊起來。它們能夠自如地控製其毒牙的運動,有巨大的毒腺,這些巨大的毒腺使得它們的頭部呈寬闊的三角形。它的消化係統非常強勁,有些在吞食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蝰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麵的摩擦

來消化食物。

赤鏈蛇

又稱火赤鏈,為無毒蛇,全長約1米,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棲息於平原、丘陵和山區,常見於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時進入住宅內。常蜷曲成團,伏於草堆下。多在傍晚活動,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它的食欲旺盛,每隔七八天便要攝食一次。每次可吞食兩三條小雜魚,多者可達5條。在吞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相互咬傷現象,在食物缺乏時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