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4(1 / 3)

章節14

邁向財富之巔

1987年,春夏兩季,股市正處於牛市全盛期,道瓊斯指數讓人大開眼界地一路狂漲至2700點,許多人從牛市中大發橫財。盡管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又創造了新紀錄,即4270美元,但巴菲特卻未卜先知似地決定提前退場了。

他靜悄悄地賣掉了大多數股票,甚至一批馬上就要分紅的股票,隻保留了“永久”的三種:大都會公司、GEICO、《華盛頓郵報》。他的助手說:“命令很明確,把一切都賣掉。”

這回他的預測準嗎?他的直覺還靈驗嗎?

牛市已經持續 5年了。從 1987年 1月 1日至 8月達到最高點27224點,道瓊斯驚人地增長了44%,股價達到了曆史上最不穩定的水平——利潤的22倍,人人都被衝昏了頭腦。

但現實逐漸揭開了麵紗,通貨膨脹的苗頭開始出現,貿易赤字居高不下,美元彙率急劇下降。證券市場從10月初開始向下猛跌。

10月 19日星期一,市場堆滿了出售表。由於30種道瓊斯平均工業股票中有11種在交易開始後一小時內就不能開盤,中午時分,證券保險售出程序自動啟動了。門顯得太少了,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能擠進股票交易大廳。高聳入雲的股票像做自由落體運動一樣重重地跌了下來。

黃昏時分,恐慌終於發展成了大崩潰。

波士頓投資公司外麵等待變賣股票的人排成了長龍;紐約的金融中心則比平常安靜了許多;洛杉磯報紙上刊登著各種“歇斯底裏”的消息……人們都待在辦公室裏緊盯著計算機顯示屏,“黑色星期一”成了現代社會裏的第一次曆史事件。

它無所不在,並沒有具體的震源中心。大家隻知道道瓊斯跌了508點,或者說是226%。

伯克希爾公司經過22年的辛勤經營,現有資產近50億美元。在大崩盤發生前一周,它的股票賣到4230美元;16日星期五的收盤價為 3890美元;在瘋狂的星期一,它跌到3170美元。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沒變,可在一周內市場價值就減少了 25%,一代人的成果有1/4消失了。

盡管事先已清空了所有股票,但巴菲特所有的損失還是達到了342億美元。他仍可能是全美為數不多的沒有密切關注經濟崩潰的人之一。

他的一名手下驚慌地衝進來,著急地問:“伯克希爾公司現在怎麼辦,我們是拋還是買?”

“買。”巴菲特平靜地給出一個字的簡潔答案,又低頭埋進書中。

他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裏平靜、悠然地讀書、看年度報告,牆上貼著一張關於1929年股市大崩潰的報紙。

兩天後,巴菲特和研究生同學們一起聚會在威廉斯堡。市場仍在動蕩不安,但他們仍然置之不理。

“沃倫,沃倫,”一位財經記者一直纏著巴菲特不放,“對你而言,這次崩潰到底意味著什麼?”

“也許是市場升得太高了。”巴菲特輕描淡寫地回答。

“可是我聽說你已經成功預見到這個大崩盤,並將自己的損失減低到了最小。”

“我不是在預測,”巴菲特認真起來,嚴肅地回答,“我隻是遵守了兩條寶貴的規則:一是永遠不要損失;二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1988年10月的一個周日傍晚,巴菲特在奧馬哈家中接到古特弗倫德的電話,他正與所羅門的幾個銀行家待在第五大街的公寓裏。

“沃倫,好消息!上星期五,雷諾煙草公司的老板提出讓我單獨收購他的公司。”

“哈哈,一筆大交易!”巴菲特不置可否。

“可消息一露出去,華爾街的其他銀行也都想插一手。你是所羅門的董事和大股東,你支持我們投標嗎?”

“我很早就說過,經營權是屬於你們的。”

所羅門的高級投資銀行家接過話筒開始向巴菲特解釋煙草公司的優勢,話筒裏卻傳出巴菲特急促的中西部口音:“別跟我談經濟學。我知道情況很好:你花一分錢生產的產品可以賣到一美元;買主都很有病,他們對這個牌子也情有獨鍾……你把電話給古特弗倫德,問他到底還有什麼問題。”

古特弗倫德照直說了:“伯克希爾願意自己出1億美元以普通夥伴的身份參加這筆交易嗎?”

“這個——有點兒問題,”巴菲特猶豫了一下,“我不想在煙草業中充當什麼主角或合作夥伴。”

幾分鍾時間,協議達成了。巴菲特支持所羅門參與投標,但不想直接參與。

但銀行家們不知道,巴菲特討厭煙草業,卻不反感從煙草交易中賺錢。幾天前,他就已經開始大量購進雷諾煙草公司的股票。盡管所羅門最後沒有競買成功,但雷諾煙草公司250億美元的成交價卻為伯克希爾公司帶來了豐厚的賺價差,即6400萬美元。

巴菲特的投資還涉及金融領域,其中購入威爾斯法哥就是一個例子。

1990年,威爾斯法哥以每股高價86美元上市,由於投資人擔心經濟不景氣會蔓延到西海岸,導致對商業區和住宅區的不動產市場的大量貸款損失。

由於威爾斯法哥是加州地區銀行業中擁有最多商業不動產的一家銀行,因而人們紛紛拋售,並有人估控該股,導致股價下跌,威爾斯法哥股票在當年10月的賣控收益高達77%。

在這種情勢下,巴菲特見時機成熟,開始陸續購進威爾斯法哥的股票。幾個月後,伯克希爾公司已掌握有威爾斯法哥銀行流通在外的10%股份,成為該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巴菲特的介入,導致了圍繞威爾斯法哥銀行股票走勢的一場爭議。在巴菲特一方看來,他介入持股是看好該股,因此,他投入289億美元,為的是它日後的成長。

而在控該股者一方看來,威爾斯法哥是死定了。摩根斯坦利公司一位有影響的分析師巴頓認為,威爾斯法哥股價最終會跌到隻剩10%以上的價格。

當時得州由於能源價格下滑而導致銀行倒閉的事給人們的心理預期蒙上了陰影,喬治·沙勞認為“加州有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得州”。弦外之音是對威爾斯法哥的情形不容樂觀。

在貝倫的一位名叫約翰·利西歐的業內人士也表示:“巴菲特無須擔心誰在長期揮霍他的金錢,隻要他一直試著去買低穀價位的銀行股。”

很明顯,在當時的議論中,幾乎所有的輿論都看淡威爾斯法哥,甚至有人開始教巴菲特,如何在他最熟悉的行業之一銀行的投資了。

而巴菲特之所以選中威爾斯法哥銀行投資,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他有自己了解到的威爾斯法哥信息,更有對信息的準確判斷。

巴菲特了解到,1983年,卡爾·理查德出任威爾斯法哥公司董事長,他是一個深具理性兼睿智的人。走馬上任後,理查德決心不惜血汗,要把死氣沉沉的銀行來個根本轉變,使之變成能賺錢的大企業。

在理查德的努力下,1983—1990年的7年間,威爾斯法哥的平均獲利是13%,而且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是152%。1990年,威爾斯法哥以560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為美國的第十大銀行,充分顯示出了理查德的管理水平。

盡管理查德尚未著手股票回購或發放特別股利的計劃,就已經使股東們獲利了。

巴菲特在1990年買進這家銀行的股權時,該銀行是國內任何主要銀行中,對商業不動產放款最高的銀行,總額高達145億美元,是它股東權益的5倍。

由於當時加州的經濟不景氣狀況正在惡化,因此,分析師推算銀行的商業放款中,有一大部分將成為呆賬。正因有此預計,才導致了威爾斯法哥股價在1990年和1991年的下跌。

也就是在當時,美國發生了一件震動金融界的事情,那就是美國聯邦儲貸保險公司的倒閉。此時,金融檢查人員認真地分析了威爾斯法哥銀行的貸款投資組合情況,迫使銀行在1991年撥出13億美元作為呆賬準備,1992年度再提列12億美元作呆賬準備。

因為準備金是每月撥出,投資人開始對每次的提列金額感到緊張。按規定銀行並非一次足額提列放款損失準備金,而是在兩年內慢慢提列,但投資人對於銀行是否能撐到它的放款問題得到解決的時候表示懷疑。

1990年,由於巴菲特宣布他擁有威爾斯法哥股權後,股價在1991年初明顯上揚,達到98美元一股。這為伯克希爾公司賺取了2億美元的利潤。

但正如巴菲特事後承認的那樣:“我低估了加州的不景氣和那些公司的不動產問題。”果真在1991年6月,當銀行宣布另外一筆放款損失準備的提取時,銀行股票兩天之內下跌13美元,成為每股74美元。

雖然股價在第四季度略有回升,但由於威爾斯法哥必須為它的放款損失再增撥另一筆準備金,這明顯將使盈餘減少,因此到年底,該股以58美元一股收盤,這與1990年10月伯克希爾以平均每股5788美元買進的價位基本持平。

威爾斯法哥銀行1990年賺了711億美元,但1991年由於提列呆賬準備,隻賺了2100萬美元,1992年雖然達到283億美元,但仍小於它前兩年的盈利水平。

但反過來說,如果加上呆賬準備金,那麼該銀行仍有每年賺進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為伯克希爾公司建立了一個理性購買模式,他認為:“加州銀行所麵對的主要風險是地震,除了危及貸款者,也破壞了借款給他們的銀行,它所麵對的第二個主要風險是係統性的,包括一些企業萎縮的可能性或嚴重的財務恐慌,以致不論經營者多麼精明地管理它,它幾乎仍會危及每一個靠高負債運作的組織。”

巴菲特的判斷使他覺得發生這兩種重大風險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仍然認為:“市場最懼怕的莫過於西岸的不動產值將會下挫,因為房屋興建過剩,而且會造成提供融資擴張的銀行極大的損失。因為威爾斯法哥銀行是不動產貸款的領導業者,它被認為尤其容易因此受到傷害。”這將是一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