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巴菲特計算出威爾斯法哥銀行每年在支付平均3億美元的貸款損失費用之後,仍賺進10億美元的稅前盈餘。如果480億美元的貸款裏,不隻包括商業性的不動產放款,也包含了其他所有銀行放款,其中10%是1991年的問題放款,並因此產生損失,包括利息損失,平均為放款本金的30%,則威爾斯法哥會達到損益平衡點。
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威爾斯法哥一年沒有賺錢,這想法也不會令人沮喪。而伯克希爾公司的收購或投資方案,是立足在該年未賺取分文,但預期未來它的股東權益可能成長20%的企業。
巴菲特收購威爾斯法哥的股權,還有另一條理由是,他信任理查德。
巴菲特認為自己的眼光沒有錯。1992年伯克希爾公司繼續買進威爾斯法哥銀行股票,使持股增至630萬股,占威爾斯法哥總股本的115%,然後又利用自聯邦準備局拿到的清算超額準備金,再買進該銀行股票,使持股增加到22%。
巴菲特的堅持再一次獲得了成功。1993年11月,伯克希爾公司以每股介於106美元和110美元之間的價格繼續買進該股票。至當年年底收盤,威爾斯法哥的股票已漲到每股137美元。
這場爭議巴菲特以投資不斷盈利的事實為之畫上句號,也又一次雄辯地證明了他的投資理念和方法是經得起考驗的。即便是大多數人反對和風險降臨,而且幾乎動搖人們信心的時候也是如此。
巴菲特讚賞卡爾·理查德,表明他挑選銀行投資,是挑選經營者最好的銀行。他說:“我不想吹噓威爾斯法哥的股票或任何事,我隻是認為它是真正的好企業,有最好的經營者,價格也合理,通常就是這種情況,投資人可以賺得更多的錢。”
20世紀90年代,巴菲特率領下的伯克希爾公司大舉收購迅速擴展。在20世紀90年代的收購行動中,不少人對巴菲特收購通用動力公司的股權感到困惑。
原來,這家公司既不具有巴菲特以往認定的被收購公司所應有的特質,甚至也不具有經營良好的曆史記錄,那麼巴菲特為何會作出這項投資決策呢?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是名聲赫赫的企業,它是美國主要的軍事工業基地之一,是美國核潛艇的領導設計者、建造者以及裝甲車輛的製造者,其產品包括美國陸軍的MIA1和MIA2戰車。
1990年,通用動力公司是僅次於麥道公司的美國國防承包者。它為美國提供飛彈係統、防空係統、太空發射器和戰鬥機。“F-16”當年的銷售總額超過100億美元。
然而,通用動力公司的輝煌終究有低穀的時候。自20世紀90年代柏林牆倒塌、蘇聯瓦解、東歐易幟後,全球政治經濟態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長期冷戰政策的結束必然引起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而世界第一號軍事強國美國,也麵臨軍事工業的重整,也是必然結果之一。
1991年,威廉·安德森出任通用動力公司總經理,當時通用動力的股價處於10年來的最低點,即19美元。
當時,威廉·安德森了解由於國防工業麵臨的基本形勢的變化,為了企業的生存,他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步驟。在近半年時間裏,通用動力通過出售非核心部門企業,增加了125億美元現金的收益。
安德森此舉引起華爾街的注意,通用動力的股價也因此上揚了112%。
安德森在充裕的現金基礎上,宣布首先要滿足通用動力的流動資金需要;其次是降低負債以確保財務實力。對於仍然多餘出來的現金,安德森決定為股東造福。
1992年7月,依據標購遊戲的規則,通用動力按每股6537美元至7235美元之間的價格,回購了它流通在外約30%的股份共1320萬股。
安德森的這個大膽高明的舉動,引起巴菲特的興趣,他親自打電話給安德森,告訴他自己購買了430萬股通用動力股份。巴菲特說:“我對通用的經營策略有深刻的印象,我買股票是為了想投資。”
兩個月以後,巴菲特又宣布,隻要安德森保留有公司的總經理職務,通用動力的董事會將擁有伯克希爾公司股權所代表的表決權。
巴菲特的這個決定對威廉·安德森來說,不僅使他終生難忘,而且增強了安德森改革的決心。
對於這樣的一個企業,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決策是否有誤,因為這是一家被政府控製,90%以上業務來自政府機構,而且國防工業市場正在日趨萎縮的企業。通用動力公司隻有少得可憐的收益和中下等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除此之外,它未來的現金流量也是不可預知的。
對此,巴菲特是如何想的和做的呢?
1993年,巴菲特對此事解釋說:
在購買通用動力股票一事上,我們是幸運的。我直至去年夏季才稍微注意公司的動向。當它宣布公司將透過標購,買回大約30%的股票時,我就料到會有套利的機會。我開始為伯克希爾公司買進該公司的股票,希望賺得微薄的利潤。
很明顯,因為巴菲特知道這是為套利而購買股票,所以不適用伯克希爾投資股票的原則,包括財務和營運表現的一些條件。
但是,為什麼從套利出發後來又變成為對該股的長期持有者呢?
巴菲特說:
後來,我開始學習了解公司的經營情形,以及威廉·安德森擔任通用動力公司總經理以後的短期表現。我看見的事情令我眼睛為之一亮。他有一個條理井然的理性策略:他積極實現其想法,而那成果真是豐碩。
正基於此,巴菲特不但拋棄了原先套利的“短炒”的想法,反而決定變成長期持股,應該說這是一記勝招。
事實證明,巴菲特這項決策是對安德森是否能夠抗拒盲從同業不理性行為的一大考驗。就在那時,一些人已批評指責安德森解體了一個公司。但是,安德森則辯解說,他隻是將公司的未實現價值轉換為現金而已。
在巴菲特的支持下,安德森的工作確實取得了成效。
當安德森1991年就任總經理時,通用動力公司的市價是賬麵價值的60%,而且那時,相對於其他10家國防工業公司的171%的年平均報酬率,通用動力為它的股東創造了91%的年複利報酬率。
麵對困境,巴菲特認為,很少有這樣的一家公司,以低於賬麵的市價交易,並產生出現金流量,而且積極展開股權強製過戶的方案。
此外,最重要的是,這家企業的經營者能不遺餘力想方設法地為股東謀利益,這是巴菲特最為看重的管理者的素質。這使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優秀管理人才,在巴菲特投資理念中的重要的地位。
安德森沒有停止他的改革步伐,盡管他曾想保留飛機、太空係統作為其核心部門,但後來還是決定繼續將其出售,如航空器賣給了洛克希德。通用動力公司與洛克希德和波音公司本是新一代戰鬥機F-22的合夥人,3家各自擁有1/3股權。後來通用動力通過轉讓,洛克希德取得了F-16業務,波音又取得對F-22的2/3股權;接著通用動力的太空係統又出售給了太空發射係統的創始人馬丁·瑪麗塔。這兩項銷售給通用動力公司提供了172億美元的資金。
現金流量的充沛,公司再度分配股利給股東,僅1993年,4月份發給股東每股20美元的特別股利;7月份又發給股東每股18美元的特別股利;至10月又發給股東每股12美元的特別股利。
一年間,3次發給股東每股紅利即達50美元,而且每季支付的股利也從每股04美元,提高至06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的收益自然也是非常可觀的。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公司在1992年7月至1993年底的一年半時間中,隻要投資每股72美元於通用動力股票上,即獲得了每股26美元的普通股股利和50美元的平均特別股利。
同時,由於安德森開始清算通用動力公司的貨幣價值,並給予它的股東以現金股利,這對通用動力的股票投資收益,不但強過它的同行,並遠勝過同期斯坦普工業指數的表現。因此,至1993年底,通用動力公司股價上揚到每股103美元。
對於外界關心的巴菲特將會持有通用動力公司股票的時間,巴菲特說:“我將會在股東權益報酬率令人滿意且公司前景看好,市場不高估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價值以及經營者為誠實有才幹者的情況下,才會繼續持有。”
話雖簡單,但這正體現了一代股神巴菲特最擅長的投資基本原則。
在巴菲特的事業如日中天時,巴菲特投資以套利為目的的股票不能不令人驚訝。巴菲特居然也想玩一把“投機”,可見其投資股票時在具體操作上並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通用動力公司的成功,也說明股票投資領域方法多樣性的重要,雖然這次巴菲特是以“投機入市”,但後來通過研究該股和管理層,從中又發現了新的投資價值,並決定持股和授權安德森以伯克希爾公司持股的表決權。可見巴菲特投資思想之活躍,投資藝術之高超了。
2003年,伊拉克戰爭已經結束,市場人士普遍看淡石油股,但是巴菲特卻一擲10億港元,先後4次增持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石油”股份。
按照規定,從當年4月1日起,持有某一香港上市公司5%的股權,就必須向監管機構申報權益。此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很少投資中國企業股份的巴菲特原來持有大量“中國石油”股份,持股量累計達到118億股,約占67%的股權。
事後人們才得知,僅在4月17日至24日短短的幾個港股交易日,巴菲特即通過各種途徑,斥資10億港元,4度買入“中國石油”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