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7(2 / 3)

“做事有運氣,但還要看自己的實力,看自己的努力。”王永慶說,“關於運氣,我想這是不可否認的。有的人運氣差,會遭到意料之外的不幸;也有的人運氣好,遇到貴人在重要關頭拉一把,這些都是運氣的關係。人的一生當中,也常會遭遇到運氣的影響,可是我們無法製造好的運氣或者排除不好的運氣,因此我認為要緊的是自己的實力。

“對一個不斷培養自我實力的人來講,當好運氣來臨時,也就有足夠的智慧充分加以運用,使這個好運氣對自己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利益;當不好的運氣降臨到身上時,他也能夠妥善地回應,使損害降至最低程度。”

當有人問起王永慶自己的成功是否因為運氣特別好一事時,他回答說:“是的,我的運氣不錯。不過,以前的成功和失敗可以說是運氣的關係,以後就不能這麼說了。失敗的人,說是運氣不好,再待下去,而不努力奮發的話,運氣是不會來的;成功的人,認為運氣好,也就不去努力的話,他的運氣就要變壞了。”可見,運氣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但關鍵還是靠努力、靠奮鬥。

即使是今天,他已獲得巨大的成功,擁有巨大的財富,有令人傾慕的榮耀與地位,但他仍時刻不忘“刻苦耐勞”四字。吃苦,勞動,在王永慶心目中已經升華,不再被視為苦難的象征,不是不可忍受的痛苦,而是實現目標過程的一種快樂,達到勝利彼岸的一種報酬。他真正懂得“先苦後甜”的道理。這就是王永慶的人生哲學和創業經驗。

王永慶說:

快樂的人生原是人人所追求的,但是不可忘了先賢告訴我們的先苦後甜的道理。快樂的人生要靠自己創造,而人生旅途難免遭遇苦難,咬緊牙關奮鬥不懈,終會苦盡甘來,可以也應該享受一番。享受本身並非罪惡,但淺嚐最為甜美,同時也才能最持久。

貪嚐無度反而感覺乏味,所謂過猶不及,這樣,與苦味也相去無幾了。尤其如果窮極逸樂,因為一切甘甜已經嚐盡,便會產生一種茫然之感,人生乏味就可悲了。掌握方寸,適可而止,才能細水長流,享受持久的人生樂趣。

這種人生的哲學觀點,也被王永慶用於他的企業管理,即“經營合理化”。

王永慶雖然隻上了小學,但他平時刻苦讀書,所掌握的知識非常豐富。他對一些中國古代的哲學名言更是記得滾瓜爛熟。

他常常教導員工: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菜販天不亮就起來叫賣,從來不叫苦,不說睡眠不足,不喊腰酸背痛,為什麼?隻因為他追求一個目標,目標達成即不以為苦;大熱天,賣冰水的沿街叫賣,他不怕熱,為什麼?他認定了一個目標,朝著目標去努力,忘了苦,隻有努力的熱忱和目標達成的快樂。

從小在幸福環境中長大的人,沒有經曆苦難的生活,無從比較,無法真正體會幸福的滋味。

王永慶不僅自己勤勞,努力工作不息,而且教育年輕一代也要懂得勞動的意義,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要讓他們懂得“吃得苦中苦,方能為人上人”的道理。

他在1971年8月台塑集團第二期新進幹部職前訓練結訓時說:

當初安排各位同學到生產工廠半工半讀,其出發點是希望給各位同學一個勞動的機會,使大家能夠體會到,以這份艱苦卓絕的無畏精神作為基礎,何事不可成?吃得了苦,便是最偉大的力量。

要想有所表現,有所創造,有所貢獻,不是憑學曆,憑口舌,而是憑咬緊牙關忍受磨煉的那份意誌,那份精神力量。沒有經過這個過程,所有的成就都是不夠踏實的。

他經常向年輕人講:

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便越腐化、墮落,必須想想吃苦的生活,刻苦耐勞,從基層工作做起,才會覺得每一點成就的可貴。經過田地耕種的苦,就不會輕易丟棄一粒米,一棵稻,一株秧苗。懂得吃苦的意義,才會節儉,努力,奮鬥。

王永慶對年輕人的苦心培育,正是他自己一生奮鬥創業的人生體驗。他就是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堅忍不拔的努力,才能有今天的成績。

不論是在創業初期,還是事業有成之後,他都奮鬥不息,孜孜不倦地工作。一天工作16個小時,一周達100多個小時,幾乎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

一位台灣評論家這樣寫道:

台灣第一代企業家中,年屆80歲,依然活躍商場第一線的,王永慶算是突出的一個。這位被譽為台灣產業界的總龍頭,身體硬朗,神誌清明,努力不懈,拚鬥精神仍不輸年輕人。對王永慶而言,悠悠歲月,似乎人生80歲才開始。

王永慶長年保持著很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他晚上21點多就寢,早上三四點起床,除了每天清晨的長跑外,就是伏案寫作,然後才去上班工作。

多年以前,一天清晨4點半,王永慶去林口高爾夫球場打球,正好碰到一位老朋友,美國休斯敦大學副校長黃教授。黃教授談到自己的子女教育時,對王永慶說:

“王先生,我雖然是大學教授,但也當小工割草賺錢,你相信嗎?”

王永慶感到不可思議。

黃教授繼續說:“我有3個孩子,大兒子12歲,為了讓他養成勞動的習慣,暑假我給他找了一個園丁的工作,割草整理庭院。孩子隻有12歲,還不能駕車,我就每天早晨開車送他去上工,中午由主人家供應簡單的午餐,下午17時再接他回來。”

有一次,他去接兒子,可兒子的工作尚未做完。為了給孩子一個深刻的印象,他便脫下西裝,蹲下去與兒子一塊幹活。

他說:“這不是為了幫孩子賺錢,不是為了讓孩子早點完工,純粹是為了讓孩子了解勞動的神聖,他自己也從中得到快樂。”

王永慶聽後,非常感動。

1971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複26周年的紀念日。王永慶發表一篇感人的談話。他不像那些政治人物,大談台灣取得怎樣的經濟成就,而是要人們看到不足,要勤勞努力,要喚醒全民的奮鬥精神。

他語重心長地說:

台灣光複26年了,經濟成果也頗可觀,不錯,值得高興。可是不要忘記,戰敗國日本的重建也是26年,比較起來,他們也是從廢墟上站起來的,比台灣不知苦多少倍,今天他們的經濟成果高於我們,為什麼?

我想這是因為我們一直在慶祝光複,像忙著開生日舞會一樣,忘了重生時刻母親的痛苦,忘了應該好好努力報答母親,變成了一個浮華的孩子,好像光複了,一切的建設都會從天而降。

簡單一句話,我們努力得不夠。然而日本,他們就像到了絕境,不奮鬥便不能生存,不刻苦便不能重建家園。

戰後有一段時間,很多日本國民每天隻吃兩餐。如果我們勝利了,光複了,也能有吃兩餐的精神,我們今日不知道勝過日本多少倍!

所以,高興是應該的,但不要被高興衝昏了頭腦,忘了還有往後的競爭。我們吃得太多,做得太少。

如果大家想一想抗戰時期的艱苦生活,到底也過去了,今日便沒有理由吃不了苦,受不得打擊。因為光複了,失去緊張的精神,失去堅強的意誌,放鬆了,疏忽了,急著要享受,彌補以前貧苦似的,這樣的光複就失去了它光榮神聖的意義了。

光複的使命在26年後的今日還無法充分完成,我認為慶祝光複節應該把重點放在國魂的喚醒,今日的屈辱,國家仇恨,比之以往台灣被占領更不知有多少倍。

所以,慶祝光複節,最重要的課題是喚醒人們的奮鬥自強,記取曆史的教訓,恢複刻苦耐勞的精神,上下一心,何愁國仇不報,家恨難消?

選定接班人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