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陸鼓勵企業外銷產品,以爭取獲得更多的外彙。王永慶要求內銷產品,與大陸的政策是背道而馳的。為了說服祖國大陸一方接受自己的意見,王永慶對內銷的理由作了詳細的介紹。
王永慶說,台灣原來有數千家三次加工企業,但是現在90%的企業已經外遷,他們中的大多數選擇在福建、廣東等地設廠。因為經營比較順利,這些加工廠不斷擴展生產線,目前的生產狀況已經偏向“供過於求”。
國際市場對於這些產品的需求量也很有限,在這些產品的進口問題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關稅壁壘。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通過內銷來解決三次加工廠的問題。
另外,內銷的好處是可以節約國家能源消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速帶動經濟發展,節省有限的自然資源的消耗,可以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對於這一段經曆,王永慶事後回憶時一再談道:“由於我臨時才提出外銷轉變內銷的看法,事先又不夠周到,沒有提出報備,所以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盡其所能說明清楚,讓大陸領導了解現實的需要以及得失所在。”
王永慶接著介紹說,台塑所提出的各項產品計劃,並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建設用的材料,不但能夠代替傳統的材料,而且還質量兼優。若能大量使用,既可減少國家寶貴資源的耗用,同時也能替代進口,節省外彙支出。
王永慶首先介紹了台塑的“看家產品”PVC粉。他說,台塑初步計劃在大陸每年生產100萬噸,其中70萬噸用於製造PVC管材,可以做到質量兼優,待市場普遍采用,最終目標單是PVC管材一項,年產量就可達1000萬噸以上,對於國計民生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及福利都將極為龐大,因而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接著,王永慶介紹了台塑采用拉伸法所生產的新型包裝袋等產品。使用強韌膠布取代聚丙烯編織袋,可增強其物理強度韌性,用於製袋可以節省抽絲和係帶的工藝。
除了工藝簡易之外,在材料量方麵,強韌膠布還具有較佳的經濟性,一般25千克重的包裝袋子,聚丙烯編織袋的材料用量是125克至135克,但強韌膠布的材料用量隻有70克至80克。
另外,強韌膠布除了可以製作包裝材料外,還有其他非常廣泛的用途。更重要的是強韌膠布也可以替代紙袋,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及耗用,在保護森林資源方麵也具有一定的實質意義。
經過王永慶的耐心說明,大陸方麵的態度開始改變。王永慶所言如果真能夠達成所介紹的效果,那麼對於國家新辦工業及發展經濟都大有裨益,應該肯定和讚成。
第二天上午,雙方的會談繼續進行。大陸一方參加會議的成員,除昨天的原班人馬以外,又增加了一些其他有關部門的負責人。會議一開始,國務院領導直截了當地宣布:“昨天開會時,王董事長所提出來的計劃,我們完全接受。”
對於大陸方麵的決定,王永慶事後由衷地感歎說:“此一牽涉非小的事業計劃案,經過提出介紹說明,便能當機立斷表示接納,顯示魄力非同小可。”
王永慶一邊與大陸方麵展開積極協商,一邊著手推動各項準備工作。其中,僅購買煉油及輕油裂解、人造紙廠、BP廠以及年產24萬噸低密度聚乙烯廠等所涉及的核心技術等,就已經支付了2700萬美元,如果再加上土地以及聘請當地技術人員等費用,台塑為“海滄計劃”首批支出共計5億元人民幣。
當然,王永慶也預計到,“海滄計劃”由於已從原先的全部外銷轉變為全部內銷,所以台塑集團未來的產銷業務實際上將涵蓋整個大陸地區。內銷、外銷的轉換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意味著王永慶的戰略思路發生了調整。
進入大陸的原因由原來單純地追求生產成本的降低轉向以追求市場為導向。當然,台塑若要在大陸各地布局設廠,其工作負荷及經營責任之沉重是顯而易見的。另外,來自島內政商兩界的壓力也必定會使今後的路程坎坷,結果仍難以預料。
11月6日的會談成功,無論對於台塑還是大陸,都是一件大事。當日晚間,國務院領導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盛大宴會,招待王永慶一行,慶祝這次合作取得良好進展,並且大陸的工作班子已經準備好了各種文件等待簽署。
可就在這時,台灣當局對於王永慶的舉動大為惱火,認為“海滄計劃”帶給台灣島內的“政治傷害比經濟傷害大”。
於是台灣島內傳出了台灣當局對王永慶提出的處理意見,內容大致是:如果王永慶與大陸方麵簽署有關“海滄計劃”的協議,那麼台灣當局將停止台塑集團的股票交易,責令相關銀行凍結台塑集團的資金往來,限製台塑集團高層人員出境。
王永慶聞知頓時緊張不安,但為了顧及台灣當局的過激反應,為了台塑的未來發展,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為了對幾萬名股東負責,王永慶於無奈之下隻得在征得大陸方麵的諒解後,決定暫緩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