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4
投資大陸功敗垂成
王永慶動情的陳述打動了在場的中央領導。
中央領導當場回應王永慶的要求,他說,為了配合台塑投資計劃的實施,大陸將向台塑提供3個可供選擇的建廠地點:福建海滄、湄洲灣和廣東惠州。同時還提議雙方先成立一個合資公司,並由大陸一方先拿出3億美元作為該公司的運營資本金。經過協商,王永慶傾向把海滄作為未來建廠廠址。
中央領導當即回答說:
可以在海滄撥出10000畝土地,同時為方便起見,可以用成立特區的方式來推動台塑投資計劃。
若是將來還有需要,也可以在與海滄毗鄰的漳州,隨時再撥出5000畝土地作為配合。總之,大陸對於“海滄計劃”將支持到底。
會見結束後,中央領導邀請王永慶共進晚宴。王永慶委托女兒王瑞華代他致辭。王瑞華是王永慶與夫人李寶珠所生的第二個女兒,從小受過良好教育,既聰穎又美麗,講一口流利的“國語”,代父致辭時年僅20多歲。
王瑞華說:“台塑是台灣島內最大的民營企業,已有30多年的經營曆史,為台灣的化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名中國人,王永慶一直考慮的是,如何能把台塑的經驗帶入大陸,同樣也為大陸石化工業的發展創造一片天地。”
王瑞華的話贏得了全體來賓長時間的掌聲,人們無不為宴會上彌漫著濃濃鄉情而感慨萬千。
席間,中央領導轉過身詢問一旁作陪的幹部:“為什麼不安排王永慶作一場報告?”
在場的幹部麵露疑難地回答說:“王永慶此次訪問大陸的行程高度保密,如果安排講座,難免會曝光。”
中央領導揮了一揮手說:“那就在保密的情況下講嘛!”
3天之後,中央有關部委的相關負責人一起出現在釣魚台芳菲苑報告廳,準備聆聽王永慶的講座。按照中央領導的指示,講座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進行的。
這天的王永慶西裝筆挺,特意係了一條紅色的領帶,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了他內心的愉快和興奮。一連數日的會談雖然使他麵露倦色,但是,在場的人士也注意到,每每講到關鍵之處,他的眼神總是會閃出光來。
由於王永慶講話時的閩南口音很重,同時還不時夾雜著一些英文單詞,但是在女兒王瑞華的幫助下,總算讓每一位聽講的人都清楚地領會到他的心聲。最讓與會人員難忘的是,王永慶係統闡述了台塑集團的經營理念。
他說,我們深切體會人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且人要鬆懈很容易,要緊張起來,相對比較困難。所以在企業經營上,首先必要思考的基本問題是,如何維持不鬆懈的經營態度。
對內部而言,必須由本企業領導者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凡事追根究底,謀求合理化。以“止於至善”作為目標,永無休止地追求,才能在持續謀求合理化的過程中,凝聚企業各層人員的共識,普遍養成追求合理化的習慣,隨時隨地檢討現狀中所存在的種種不合理,並設法改善,以此鍛煉具有競爭力量的經營體製。
對外而言,台塑一般是主動顧及客戶的經營發展需要,在售價方麵自我抑製,盡其可能提供價廉物美之原料,以合理的售價,賺取合理的經營利潤,如此即會形成一種經營上的壓力,不致因為利潤高,賺錢容易,而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鬆懈。
由此可見,我們在經營上所遵循的,是一種兼顧客我,利己利人而能維係長遠的精神與理念,而且唯有能夠利己利人,企業才能恪盡其能,回饋社會。
1991年10月10日,王永慶回到了闊別近兩年的台灣。
王永慶此次回台灣,自然免不了又引起台灣新聞界的轟動。在接受采訪時,王永慶對“海滄計劃”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一方麵,他認為在大陸投資的整體戰略是正確的,對台灣未來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麵,他認為“海滄計劃”是否實施,取決於台灣當局的態度。
他說:“一些政治問題我不知道,也不能替台灣當局講什麼話,就隻好不做,王永慶盡管不參與政治,但生活在高度政治化的台灣,任何事情都會與政治掛上鉤。”
他的“海滄計劃”備受企業界和台灣當局的關注,他不能不有所顧忌。另外,麵對島內複雜的政治形勢與權力鬥爭,作為企業家,王永慶也就隻能如此。
1992年10月,大陸方麵通知王永慶,其所提的11項要求全部得到批準。11月5日,王永慶在北京與國務院領導及其他多位領導商談有關事宜。而此時在海滄,有關方麵已經開始在原定建廠土地上展開基礎設施和土地整理工作。
據媒體報道,大陸方麵為確保工程進度,甚至投入了機械化工程兵部隊在日夜趕工。當地官員多次表示,王永慶投資案已經萬事俱備,隻欠簽約的“東風”。
會談一開始,大陸方麵就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向王永慶表示,“海滄計劃”可以全麵依照計劃推動進行。但不料王永慶卻提出了產品要100%內銷的要求。
他說,“海滄計劃”中有關產品市場銷售的方向必須轉換,當初承諾過100%產品供應國際市場,即以拓展外銷為主,但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3年,島內外石油化工產業的經營狀態和市場情況已經完全發生變化了,所以,必須要求100%內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