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3 / 3)

前者的寓意在於紀念王永慶於1989年11月30日到訪大陸;後者則在於紀念“海滄計劃”於1990年1月開始商談。

王永慶在與大陸領導人會談時說:“台灣的環境有其特殊性,1895年清政府對日戰爭失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被實施了50年的殖民統治。在日本殖民政策之下,將台灣所產米、糖運往日本,換回其他生活必需品,譬如衣著類,當時就全部是從日本進口。

“由此簡單舉例不難了解,在殖民統治的抑製下,當時台灣連一點紡織工業的基礎都沒有,其他各方麵的情況也是大致相同,都十分落後,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唯一的例外就是在製糖工廠下附設了一個小型機械廠,負責糖廠的設備維修,也就是台灣當時僅有的所謂的機械工業。除此之外,其他稍具經濟性的事業以及工作機會,完全受製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居民一般都是以農為生,再有就是做製糖工、做鐵道維修的粗工,或者是在日本財閥三井的大型茶園裏從事種茶的勞動工作。

“1945年台灣光複,雖然經曆了四五十年的發展,一般還是停滯在小型的工商業的階段。雖然規模不大,但已是台灣有史以來首次遇到的最佳發展機會,因此大家都是日夜勤奮投入,努力工作。

“此種情形,就像是一直在饑餓狀態中的瘦鵝,一旦有了足夠的食物可以吃飽,食欲就會特別強,消化吸收的能力也是特別好,一段時間後,竟然長到比正常狀態下所飼養的鵝還要肥大。台灣居民努力工作的情況,以及所獲得的成果,大致上可以用瘦鵝作為比喻。

“但在另一方麵,台灣雖然經過一番發展促成了經濟繁榮,可是生活水準跟著水漲船高,工資大幅提升的結果,使得許多加工產業已經漸漸失去競爭的條件。一般情況下,當勞力密集型的小型加工產業遭遇到如上發展瓶頸時,即必須設法另起爐灶,籌謀其他更具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但是台灣因為缺乏工業基礎建設,再加上企業經營經驗心得相對有限,以至於對上述的產業轉型造成了根本性的阻礙,實際上很難伸展手腳。這亦是台灣今後再往上一層樓發展的難關所在。

“台灣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主要是依賴良質的勞力條件,大量從事各種加工產業,並將其產品源源不斷推銷到國際市場,賺取可觀的外彙,充實經濟發展的條件。加工產業的類別及規模不斷擴充的結果,自然就需要更大量的原料供應,由此而建立了中上遊原料產業的堅實基礎。台灣的石化產業體係就是循此途徑,由下而上逆向發展出來的。

“我本人早年是先行創立了台塑公司,生產PVC塑膠粉,但是因為沒有下遊的加工體係,產品根本無法銷售,因此再陸續成立南亞公司和新東工廠,從事二次和三次加工,好不容易才開啟企業的生機,同時建立了石化產業的根基。當新東工廠培育出了相當數量的加工產業經營人才以後,我毅然將之關閉,讓這些人才出去自立門戶,從此開拓了廣大的三次加工產業體係,為台灣整體石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可觀的貢獻。”

在女兒的幫助下,王永慶一口氣陳述了大約10多分鍾,他的主要思想是向大陸領導人表明台塑集團的經營理念和方法,即石化產業必須上、中、下遊垂直整合,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並參與國際競爭。其實,他的言下之意是說,台塑集團在島內發展壯大的基礎是因為有一大批下遊企業。

王永慶擔心的是,下遊加工廠商大量外移的結果,終將會影響到島內的石化上中遊企業的經營結構模式。在台灣,下遊加工業者不但和島內中間原料廠商已經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交易關係,即使在原料供應方麵有所不便而要向外采購,但還是礙於上麵的關係,最終也是要設法向島內中間原料廠采購。

在目前情況下,島內中間原料廠商的業務還沒有出現明顯衰退,其原因在於加工業者外移後,由於當地工資低廉,其業務大為擴充,加上當地還沒有原料生產,自然繼續保持和島內的中間原料廠商進行交易。

但王永慶認為這種情況並不能夠長久。因為不管怎麼說,中間原料從台灣運到加工業者的外移所在地,運費將占原料價格的5%至8%,加上海運船期甚難掌握,而且貨到當地碼頭還要等待轉交陸運,時常因缺料而耽誤生產。

更為嚴重的是,在製造某種產品的過程中,廠商經常會突然發現還必須補充某種副料,如果要等從台灣補送過去,那麼肯定會造成停工待料現象。

在此情況下,如果當地有廠商生產此種中間原料,並可就近便利供應,那麼以長遠眼光來看,加工業者勢必傾向於就近采購。這是一種極為正常的商業行為,並且可以預料的是,此一情形遲早肯定會發生在台灣中遊業者身上。

“買也要吃,賣也要吃”,王永慶用這句台灣俚語再次來說明自己的意思。他說,生意雙方都希望從交易中獲取利益,因此,賣方在做生意時,除了考慮自己的利益以外,也必須同時替對方設想,讓其感覺有利可圖,如此生意才會長久。

特別是對於原料的供應者而言,如果隻求一己的片麵利益,而不顧及下遊客戶經營上的需要,那麼絕對無法追求到真正的最大利益。台塑在經營觀念上一向堅信,唯有能夠妥善兼顧客戶利益者,自己才能從中求得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