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1 / 3)

章節7

投資轉向到美國

王永慶的台塑廠不斷發展壯大,他的事業心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在台灣島內的環境已經不能滿足王永慶的投資需求,他開始把目光轉向海外。但是因為對其他的世界級企業的實力不了解,他決定去美國實際考察一番。

20世紀70年代初,王永慶來到了美國,這裏給了他很大的啟示, 讓他產生了許多感慨。他對美國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自由向上、經濟繁榮的國家,這裏的人民充滿了自信。

王永慶曾跟紐約一個出租車司機交談。按台灣人的標準,司機不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但那位美國司機並不因職業的原因而感到自卑,他反而更顯得朝氣蓬勃、樂觀自信。這樣自由而自信的人民是快樂的,是幸福的。

美國的繁榮程度讓王永慶大吃一驚。無論在紐約還是在洛杉磯,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寬闊的道路上豪華轎車往來不斷、川流不息。

當時,別的國家還很少見的家用電器在美國差不多已經全麵普及了。工人的工資和台灣比起來簡直如天壤之別。比如,美國一家真空管製造廠的女工的薪水比台灣的一個總經理的薪酬還高許多。

為什麼美國如此富裕、繁榮呢?王永慶經過細心探究,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效率和利益的高度統一。

美國一家隻有350名工人的收音機工廠,每月卻能製造出15萬台收音機。這種生產效率在台灣簡直是無法想象的。

美國商家從不隱諱談到利益,老板要確保利潤充分,員工也要拿到足夠多的薪水。大家不是靠降低利益、勒緊褲腰帶來熬日子,而是多產多銷、多賺多花,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王永慶感到,美國人的做法深得人心,很值得學習。他說:“現在的美國非常繁榮,每年都會撥出巨額款項援助國外,台灣也得到了這種恩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已經強盛了10多年,這種繁榮究竟來自何處呢?盡管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以為其中的一個基本因素,就是能彼此認識,確保正當利益。事業從這個基點產生,終於造成了繁榮的社會。”

從美國回來後不久,王永慶再度去歐洲各大企業考察,他在歐洲先後考察了多個國家的大型企業的發展情況。這些國家大型企業技術之優良和設備之先進,簡直讓王永慶感到震撼。

在英國的某家公司,王永慶看到的是那支龐大的、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這家公司的研究院共有科研人員高達3000多名,其中大多是英國優秀的人才,有些人甚至還獲得過諾貝爾獎。

王永慶還了解到,不僅這家公司如此,英國和美國的許多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機構。

在歐美的所見所聞使王永慶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企業存在的危機感:要想保持巨型企業的龍頭地位,生產出一流產品,必須增加技術研究與開發力量。為此,王永慶於1979年在台塑集團成立技術研究所,後來還陸續成立了其他一些技術研究部門。

1981年5月,在過去企業機構的基礎上,台塑公司組建了“生產技術本部”,承擔此前所有相關機構的全部職能。

這個本部下設3個機構:生產技術研究部、生產技術中心、精密機器事業部。王永慶不惜血本地在技術研究方麵進行投資,為台塑日後大規模投資海外提供了技術保障。

王永慶的兩次出國考察,既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市場預測提供了依據,又學到了不少有效的企業管理經驗,為完善台塑的經營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考察歸來,王永慶下定了投資到海外的決心。他把投資的目標鎖定在美國。王永慶認為,美國的法律製度比較健全,而且,美國是個高度開放的國家,資金和人員流動都比較自由,作為投資場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優勢。

投資美國還有其他優越條件。比如,美國人有高效率的工作作風;美國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高,軍事實力強,因而政治環境相對比較安全。另外美國人坦蕩而誠懇,沒有那麼複雜的人事關係網。再就是美國人由於長期的優越感養成了他們不拘小節、喜歡舒適、貪圖享受的民族個性,因此,要賺美國人的錢,容易多了。

投資美國,可以利用美國豐富的物產資源,大大節省原料的運輸費用和時間。投資美國,還可以把產品直接打入美國市場,避免各種各樣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投資美國,可以利用美國的先進技術,促使自己的設備更新和產品換代,使企業現代化的步伐邁得更快。

基於以上種種有利條件,王永慶對投資美國的興趣非常濃,信心非常足。他說:“台塑要和美國搭上夥,隻要跟他們搭夥,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至於投資美國的時機,王永慶重點考慮的是成本節省的問題。怎樣才能用更少的投資換取更大的成果呢?

王永慶有一個理念:賣冰激淩的商店要在冬天開業。冰淇淋是夏季商品,為什麼要在冬天開業呢?按王永慶的邏輯,冬天吃冰淇淋的顧客少,所以商店必須竭盡全力去經營,並且要嚴格控製成本,降低價格,並在服務質量上下功夫,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這樣一點一滴建立基礎等夏天來臨時,發展的機會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壯大起來。這就是王永慶從“瘦鵝”理論中領悟出來的企業經營之道。在行情不好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就和“瘦鵝”一樣,必須拚力存活下來,一旦環境轉好,“瘦鵝”就會變成“肥鵝”,企業也會迅速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