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投資美國的時機終於成熟了。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機爆發,全球經濟一片蕭條,物價飛漲,許多企業關門,工廠不是倒閉就是慘淡經營,美國失業人數劇增。
就在這時,王永慶遠渡重洋,從台灣來到作為世界工業大國的美國。在全球經濟一片衰退的危難之時,他開始大肆收購美國企業,讓美國人為之震驚。這次收購,也再一次顯示了王永慶過人的膽識、遠大的目光。
王永慶收購美國企業的壯舉,讓中國人為之感到自豪與驕傲。他的行動震驚了美國工商界,也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各大報刊紛紛報道與發表評論,王永慶一時成為美國工商界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也讓美國人第一次對這位大手筆的“東方之子”刮目相看。
王永慶於1978年開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建立生產氯乙烯單體、聚氯乙烯及二氯乙烷工廠,1980年年初企業建成投產。
這次收購美國企業隻是王永慶小規模的嚐試,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王永慶在美國投資建廠、收購企業,則是大規模的出擊。
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和國際保護主義的衝擊餘波意猶未盡,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美國石化業紛紛壓縮生產,甚至出讓設備、廠房。
王永慶第二次出擊收購美國卜內門化學公司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生產二氯乙烷和氯乙烯單體的工廠,以及收購斯坦福化學公司生產聚氯乙烯的工廠。
王永慶把台塑公司的美國分公司建立在美國的特拉華州。特拉華州位於新澤西州的西南部,是美國最小的一個州,卻是美國石化業的生產基地,境內石油化工廠鱗次櫛比,蔚為壯觀。世界聞名的美國杜邦化學公司的發源地就在特拉華州的北邊,杜邦家族在這個州有龐大的勢力。州長就是杜邦化學公司的總裁。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麵性。王永慶雖然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收購了很多企業,省下了一大筆開支,但是這些工廠並沒有在重建或改造之後馬上就帶來經濟效益。因為這些廠之所以被迫出售,總是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王永慶在接管後也不可能一下子迅速扭轉局麵。
王永慶原先預計這些廠正式投產後,經濟已經開始複蘇,但事實上,經濟複蘇的時間比他預想的推遲了一段時間。這是可以理解的。企業家能對世界經濟大勢在宏觀上進行把握,卻不可能在細節上算得那麼準確,因此在美國的台塑廠不但沒有盈利,反而一度出現虧損的現象。
例如,路易斯安那州的那家石化廠是一家有著28年廠齡的老廠,機器老化,設備陳舊,工資負擔又沉重不堪,再加上當時美國塑膠生產嚴重過剩,導致價格暴跌,企業難以維係。
麵對這種情況,王永慶鎮定自若,泰然處之。在他看來,在“冬天裏賣冰淇淋”不可能輕易出現旺銷的局麵,但他有信心在“母豬耳朵裏做出繡花荷包”來。
王永慶決定先要給老企業裁員,他接手路易斯安那州的工廠之後,把那裏的員工人數從406人裁至300人,把特拉華州工廠的員工從400人裁員至220人。
在美國裁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王永慶大量從台灣輸入廉價的台灣人員工,引發了美國工人的強烈不滿,他們不肯輕易善罷甘休,甚至舉行小規模的示威遊行來對王永慶進行恐嚇。
有一天,王永慶乘專車前往工廠視察,當他的車即將駛入工廠大門時,一些遊行示威的青年居然用磚塊向他的車砸去。保衛人員擔心釀成意外事故,勸王永慶返回,王永慶卻絲毫不懼,他讓司機停車,走出車門,昂首挺胸,大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概。他的這一舉動,令在場的人震驚不已。
那些極度憤怒的示威者反而安靜下來,那些人驚訝地看著王永慶,也許是被這位黃皮膚的中國人的氣魄與勇敢所折服,相持片刻,他們便不驅而散。
由於王永慶的勇氣和堅持,工廠的整改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不過,整改的難度仍然很大。除了人的因素之外,物的因素也是個很大問題。原以為購買人家的舊廠房設備省下了不少錢,事後才發現,修改與整頓一個陳舊的工廠比興建一座新的現代化工廠還要困難。
但困難永遠不能阻擋王永慶和他的“台塑部隊”。自接收特拉華州廠後,王永慶先後從台灣母公司派遣許多技術人員前來美國,針對生產管理與技術,逐項進行個案研究改善。
特別是在1982年3月6日,以先進工藝進行改造,使得該廠的年產能很快從12萬噸增加至18萬噸,王永慶也由此獲得了舊廠改造的豐富經驗。
王永慶因為收購美國的化工企業,成為特拉華州有聲望的人物。他是這個州斯坦福公司的新主人。在通往化工廠的公路上也掛上了台塑公司標誌的牌子。台塑美國公司的化工廠占地49英畝,廠外土地達63英畝。
台塑化工廠在這個州的石化分廠依照PVC粉生產類別,分為S1、S2和E2一共3家工廠,前兩家工廠生產一般PVC粉,用於製造電信電纜絕緣管、鞋底、塑膠管、食品包裝容器等塑膠製品的原料。E2廠則是生產粉質更細、技術層次較高的PVC乳化粉。PVC乳化粉屬於特殊粉,是製造室內塑膠裝潢用品的材料。地磚、地毯以及塑料玩具的製造都需要PVC乳化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