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1 / 3)

章節6

創建石化集團

經幾十年奮鬥,王永慶建立了石化工業中、下遊完整的原料生產體係,其規模之大,堪稱台灣塑膠大王,也是世界級大集團。但尚未進入石化業上遊的乙烯與煉油生產領域。

乙烯是石化工業的上遊重要原料,也是王永慶經營塑膠業的命脈所係。沒有乙烯的充足供應,台塑公司就會頓時癱瘓,南亞公司及其下遊眾多二次、三次塑膠加工業也會因此遭殃。

早期,台灣生產乙烯的輕油裂解廠由台灣“中國石油公司”壟斷,生產規模小,不能滿足島內台塑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迅速發展的需求。

因此王永慶希望建立一座輕油裂解廠,生產乙烯,以改變台塑公司原有的“電石”方法,以解決企業原料不足問題。就是這種有利經濟發展的遠大抱負,卻得不到台灣當局的回應,一次次的申請被退回,王永慶為此苦苦追求了20年,可謂 “癡心不改”!

1968年,台灣“中油公司”設立台灣第一座輕油裂解廠,日產乙烯150噸,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小的輕油裂解廠。其產品除供台塑公司製造日產100 噸的低密度聚乙烯外,另外由官方硬性分派投資設立台灣氯乙烯公司,生產氯乙烯,以消化 “中油公司”每日所餘50噸的乙烯。

台氯公司是一家股份企業,王永慶也有入股,其股權分配情況是:台堿公司持股28%,華夏與台塑公司各持股24%,國泰與義芳公司分別持股15%與19% 。

台塑公司是當時一家規模較大的塑膠原料生產公司,但仍采用生產成本高、落後的“電石法”生產乙烯,雖無法得到公營“中油公司”的乙烯來源,卻能克服種種困難,將成本控製在產品售價以下,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相反,台氯公司雖有方便的乙烯來源,卻因經營不善,不能有效降低成本,這種情況不利於塑膠原料聚氯乙烯與石化工業的發展。深具長遠發展眼光的王永慶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於1972年3月17 日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承包台氯公司構想。

按王永慶的設計,願以每噸11755 美元 ,低於當前成本17173美元的50多美元的成本承包,承包期3年,試用期3個月,並承諾:如果沒有達到目標成本願負責賠償。

若低於成本,盈餘則歸台氯公司所有。麵對如此優厚的條件,台灣的“工業局”卻予以拒絕,他們不願讓民間企業承包這個項目。

然而,王永慶卻成為第一個提出企業承包經營模式的人。台氯公司仍在台灣當局的操控之下,將其產品按照各個公司的投資比例分配使用,而且必須依照成本計算售價,其售價要比市場行情高出一二成,年年如此,對台塑公司的投資人造成了比較重大的損失。

氯乙烯是製造聚氯乙烯PVC 的重要原料。台塑公司生產的氯乙烯數量有限,台氯公司生產的氯乙烯成本又偏高,台灣不得不從外國進口氯乙烯,進口量也不斷增加,進口地區也從原來的日本又到美國和歐洲。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國際市場變幻無常,供需無常,價格波動劇烈。一旦氯乙烯供不應求,後果不堪設想,台灣塑膠二次、三次加工業將受到致命打擊。

為了能夠穩定原料來源,王永慶吸取上次承包台氯公司失敗的經驗教訓,這次他提出申請,要求自行建立輕油裂解廠以做好以後的準備。

1973年1月10日,台塑公司與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簽訂協議,由美方提供輕油裂解等一係列產品的生產可行性研究報告,台塑公司正式向台當局“經濟部”提出建設輕油裂解廠的申請。

第二天下午,“中油公司”負責人胡新南及李崇年、華夏海灣公司董事長趙廷箴等企業巨頭與有關官員聚會,再次討論輕油裂解廠的建設與乙烯生產問題。

經過一番協商,達成如下結論:“中油公司”在現階段規劃的第二座輕油裂解廠年產乙烯23萬噸仍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需再建立同樣規模的第三座輕油裂解廠,撤銷台塑公司的計劃案。

王永慶已別無他法,隻好從命,放棄參與上遊原料生產計劃的理想。5月31日,台灣當局 “工業局”正式宣布,“中油公司”所屬的“三輕”計劃定案。1978年,“三輕”完工,也加入生產行列。

這時,台灣已有3家輕油裂解廠,年產乙烯約60萬噸,在亞洲也是佼佼者,其產能僅次於日本。

但是台灣塑膠工業的二次、三次加工工業發展更為快速,台灣乙烯仍需大量進口,台灣石化工業還沒有擺脫國際市場的左右,危機依然存在。

1979年,王永慶第三次發出擴建輕油裂解廠建議。深具危機感的王永慶請求 “中油公司”考慮實際需要,增設較大規模輕油裂解廠,同時多次上書當局機關與“中油公司”,仍無法求得認同。

“中油公司”作為台灣最大的公營石化企業,壟斷了台灣的輕油裂解與油品生產,自己不肯興建,也不讓台塑公司興建,王永慶根本沒有辦法。

最後,在企業界的強烈要求下,王永慶再次提出議案:若“中油公司”同意擴建輕油裂解廠,如果將來生產的基本原料超過市場需求,台塑公司願將多餘部分全部采購。

自己不能建廠,讓位於“中油公司”來做,台塑自己來承擔風險,王永慶為的是中、下遊石化業的長期經營與發展。

台灣最有錢的“中油公司”雖在企業界要求與王永慶的誠心之下表示同意提案,卻要台塑公司提供巨額保證金,以保證按承諾履行。為了確保原料供應,王永慶隻好委曲求全,由台塑公司向“中油公司”提供了數億元的保證金後,“中油公司”才正式決定興建台灣第四家輕油裂解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