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台灣已有4家公營的輕油裂解廠,但仍不能滿足台灣市場需要。台塑集團作為台灣最大的石化企業,還是希望能擁有自己的輕油裂解廠,以保證原料的充足供應。
1980年,王永慶又一次提出台塑公司興建一座輕油裂解廠的計劃,這時隻能稱為“五輕”了。但一切與往常一樣,他四處碰壁,仍然得不到主管當局的回應。王永慶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他決定直接拜會 “行政院院長”孫運璿。
王永慶情深意切地向孫“院長”說道:“台灣石化業上、中、下遊一貫體係已經建立良好基礎,有所成就,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也是指日可待,為了所需原料必須圖謀自給自足,台塑希望有機會為當局分擔興建輕油裂解廠。”
孫運璿聽了王永慶的陳述,覺得頗有一番道理,內心也有所觸動,便說:“我們將按實際的原料需要情況加以考慮,並盡其可能依照你的計劃辦理。”
“考慮”“研究”之類的話不過是台灣官場最普通的托詞,模棱兩可,進可攻,退可守。但畢竟沒有拒絕,王永慶還是抱著一份希望,希望能“考慮”成真。
孫“院長”的話言猶在耳。可是不料幾天之後,他卻改變了想法,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1981年1月31日台灣《經濟日報》報道:孫運璿“院長”在9日“行政院”院會中表示,對於耗用大量能源的重化工業,台灣當局不鼓勵擴充設置,應加強與產油國合作生產產品。
3月2日,《經濟日報》再次登出消息:“有關經建單位研究後,已初步決定取消發展第五輕油裂解廠計劃,四輕油裂解廠建廠規模也擬縮減、速度放慢。”
1982年1月20日,《經濟日報》再度報道:孫“院長”指示,石化工業發展策略將順應國際形勢改變,四輕計劃完成之後暫停基本原料的擴充。
王永慶僅有的一點希望破滅了,他被這個受人尊敬的“院長”愚弄了。他對這個出爾反爾、無視經濟發展規律的“院長”憤怒到了極點。王永慶心灰意冷而又無可奈何,他對國民黨失望了,對台灣當局失望了。但他要建立世界石化王國的夢還在,心不甘。
王永慶既然認定了石化工業這條路,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都得走下去。今天不能做,他就明天做;現在不能做,他就將來做。
一位學者講:“台塑相信他們的王老板,不管是台海兩岸或太平洋兩岸,反正搞不到世界石化王國的最上層,他死不瞑目,他事業上的‘真正王國’就是他的石化王國。”
1984年4月,“中油公司”第四輕油裂解廠完工並投入生產。但其設計能力有限,所產各項原料不能滿足石化工業發展所需,仍要從國外大量進口。
台灣當局有關部門在評估後重提王永慶的設想,興建“五輕”的計劃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並於1985年列入14項重大建設計劃之內,但仍由“中油公司”承建,沒有開放給王永慶。
在王永慶看來,雖然“四輕”投產,並計劃興建“五輕”,但第一、二、三輕油裂解廠不久的將來會陸續作廢而關閉,未來石化基本原料供不應求情況仍將存在,於是他再次提出興建輕油裂解廠。但這時他的輕油裂解計劃隻能排老六,故稱“六輕”。
至1986年8月,王永慶又正式向台灣當局“經濟部”提出自行興建第六輕油裂解廠的詳細計劃報告。
這時的台灣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蔣經國已經年老力竭,去世之日也不遠了;一個新的反對黨“民進黨”強行在“戒嚴體製”下誕生;要求解除“戒嚴令”與開放“黨禁”的民主呼聲高漲;台灣和美國貿易摩擦加劇;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浪潮也前仆後繼,台灣正處於曆史的轉折點上。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永慶提出了興建“六輕”計劃,一個月之內,台灣當局“經濟部”表示同意。這不僅標誌著台灣官方長期壟斷的石化上遊工業將開放民間經營,而且標誌著王永慶執著地追求和等待十多年的夢想出現了新的轉機。
“六輕”是一涉及麵甚廣的巨大工程,不僅需要大片的土地供其開發使用,還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所以在小小的台灣島何處興建,成為王永慶麵臨的首要抉擇。
王永慶走遍台灣島,首先選中了宜蘭縣利澤工業區。由宜蘭龍德工業區台化廠往大海的方向望去,蘭陽大橋另一側就是利澤工業區。
這裏有台灣第五大港,蘇澳港,交通方便;土地價格便宜,成本低;基礎設施良好,已有280畝台灣當局已開發卻沒有利用的土地。
特別是30多年前,王永慶還曾經在這裏經商,有鄉土之情。地方人士也熱心邀請和鼓勵王永慶來此投資。麵對這樣的有利條件,王永慶當機立斷,當即從當局“經濟部”與“中華工程公司”那裏以便宜價格購得280畝的工業用地。“六輕”計劃終於邁出了令人驚喜的第一步。
正當王永慶滿腔熱血、全力投入建設“六輕”的時候,一場政治風暴在台灣刮起,王永慶的事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各種社會運動在島內迅速興起,尤以環境保護運動開展得最為猛烈。
1985年前後,美國杜邦公司申請在台灣彰濱工業區投資,設立二氧化鈦的工廠。但幾十年來,生活在這裏的民眾不斷遭受化學汙染之苦,便集體上書台灣當局“經濟部”不要批準杜邦公司在此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