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國當時還處於內戰時期,台灣作為國民黨在大陸戰場的重要物資基地,在這裏木材跟糧食一樣,也是受到嚴格管製的。
為此,國民黨在台灣成立了台灣林產管理局,除本地居民留有寥寥無幾的雜木、茶山之外,所有森林都劃歸林產管理局接管經營。
即使是市場上的木材交易,也隻有持有林產管理局所開具的提貨單才能進行。這一張提貨單成為申請單位、商人與官員們非法牟利的法寶。王永慶對此卻一竅不通。
當時,台灣全省上至軍方,下至鄉鎮公所和各級學校,不論是否有建築需要,都提出建築計劃,向林管局提出木材申請,然後全部申請交由木材商人包辦。
商人為了通過這些申請單位取得木材營利,必須支付一筆數目不小的“好處費”給申請機關。然後,這些商人再與林產管理局主辦單位進行交易,林管局根據商人給的“好處費”的多少來決定批撥木材的好壞。
這樣官商勾結的結果是,申請機構、商人與官員都有利可圖。大發橫財,最後導致濫發提貨單,並爆發了一係列政壇醜聞。
諸如:林產管理局局長洪維炎的木材賣空買空之類的案件層出不窮,震驚台灣社會。
更嚴重的是,在利益驅動之下,人人意圖謀求。台灣當地的森林遭到亂砍濫伐的現象嚴重,甚至將千百年的寶貴檜木伐下用於鐵道枕木,台灣的水土保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每遇天降大雨,就會山洪暴發,泥石流橫行,林業主管部門已成為千古罪人。
在那場林業大戰中,產生了許多發財的商人,也有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王永慶雖因此發了不少財,也曾一度茫然不知所措。
作為一個木材商人,據說他也加入了伐木盜林的行列。但他並不 那麼幸運。盜伐行為很快被人告發。台灣警方發出了通緝令要將他抓捕歸案,王永慶迫不得已隻好流亡去了日本。
王永慶大難不死。
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隻好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要想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台灣站穩腳跟,唯有發展經濟一個途徑。這時正急需大量的民間企業家來辦企業。
台灣當局力保王永慶回到台灣。王永慶因此免受牢獄之災。
沒過幾年興旺一時的木材行業又走向蕭條,王永慶又麵臨新的選擇。這成為他跨入塑膠業大門的契機。
“瘦鵝理論”的由來
王永慶在經營木材生意時還養了些鵝。這些鵝雖然不能為他帶來巨額的財富,但是卻對他的企業經營有所啟迪。那就是著名的“瘦鵝理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鄉下的大多數人家都飼養雞、鴨、鵝之類的家禽。一般情況下,鄉下人除了給雞、鴨、鵝喂糧食以外,還會把吃剩的食物給它們吃。
但是在戰時的台灣,糧食嚴重缺乏,不要說養家禽,就連人都時常吃不飽肚子,剩飯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各地農戶都是采取散養的方式飼養家禽,放任它們自尋雜草、蟲子之類的食物果腹。
這樣的飼養方式,現在看來是很難得的純天然綠色養殖方式,但在那個時候自然條件下放養的雞、鴨、鵝都餓得骨瘦如柴,在野外養鵝,任其覓食,鵝長得慢,隻有1000多克重,賣不上好價錢。
看到這種情況,王永慶想,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飼料,養鵝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他注意到,當時農民在收獲高麗菜以後,一般都將菜根和粗葉丟在田地,任其自然腐爛。這樣的做法很浪費,與其讓這些粗葉、菜根爛掉,不如把這些東西好好加工一下喂鵝。這些人不吃的粗葉、菜根正是養鵝的很好的食糧。
於是王永慶開始雇工收購這些菜根和粗葉,一方麵他又從一些碾米組織那裏買來稻殼、碎米和陳米之類的廉價的東西,粉碎之後再混合起來作為養鵝的飼料;另一方麵他又從各家農戶收購未成年的瘦鵝來飼養。這些瘦鵝確實是餓極了,一看到食物就拚命吞食,直至喉嚨都塞滿了才肯停嘴。
幾個小時以後,這些瘦鵝喉嚨裏的食物消失了,於是那些鵝又再大吃一頓,如此周而複始,從不間斷。3個月之後,這些瘦鵝轉眼間變成了一隻隻肥壯的大鵝,體重猛增了兩三倍之多。
在正常情況下,鵝一般最多是養到五六千克,但在連人都難以吃飽的戰爭期間,王永慶的鵝卻能夠養到七八千克,他的經營思路和手法確實高人一等。
其實,瘦鵝具有很強韌的生命力,瘦鵝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極強,隻要有足夠的飼料,它就會馬上肥大起來。
從養瘦鵝成功的事例,王永慶悟出兩個道理:
一是人在失意時,千萬不要萎靡不振而倒下去,要像瘦鵝一樣,不斷鍛煉自己的持續的忍耐力,隻要餓不死,一旦機會來到,就可以迅速強大肥壯起來。
二是瘦鵝之所以瘦,問題不在鵝,而在養鵝的人飼養方法不當所致。這跟創業經營之道也一樣,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問題不在員工懈怠、偷懶,而在老板不善於經營,老板沒有能力引導員工全力以赴進行工作。
王永慶是一個凡事用心鑽研,一定要把問題的原因找出來並解決問題的人。他沒有師長指導,遇到問題就隻能自己摸索,鍥而不舍地追求問題的症結所在,他的心智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成熟和穩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