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戰爭以日本、德國、意大利法西斯國家的戰敗而告終。日本結束了在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台灣人民同大陸人民一樣歡欣鼓舞, 全台灣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王永慶像其他老百姓一樣對未來充滿希望。作為一個企業家,王永慶想,日本人既然走了,台灣人民從殖民統治之下解放出來,現在應該是輪到自己當家做主的時候了,自己可以在事業上大顯身手了。
他心中暗喜,在日本人留下的各項事業中,自己應該可以找到能夠有所發展的項目。但似乎一切都不過是夢,一切都事與願違,國民黨接管台灣之後,從日本人那裏接收的事業統統轉變為公營,已經沒有任何剩餘的事業可以留給老百姓去做。
王永慶對國民黨也徹底失望了。
但未來的路還要繼續,生活還要向前發展。他決定還是從他的老本行繼續謀求發展。
1946年年初,王永慶在嘉義車站附近的公賣局製酒廠對麵,投資興建了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碾米廠,10月5日正式開業。這時距離1941年碾米廠關閉剛好整整5年。
1946年10月5日下午,晴空萬裏,米界的同行、地方士紳、當局官員紛紛前來祝賀王氏碾米廠隆重的開業典禮,典禮盛況空前。一位友人向王永慶贈一匾額,題為 “宏圖大展”,這幾個字正中王永慶下懷,說出了他心中的理想與追求,他感到特別高興,準備大幹一番事業。
然而,企業開工剛10個月的時候,一場風暴將王永慶的創業夢擊得粉碎。
1947年3月 11日,王永慶請人從嘉義中埔鄉運來整整一卡車稻穀。車剛到碾米廠,不知從什麼地方忽然冒出了兩名警察要求王永慶到警局接受訊問。
到警局之後,那兩名警察不容分說,就立刻以“越區運糧”違反《糧食管理條例》的罪名將他拘禁了29天。
後來經過檢察官的偵查,證明王永慶所買的稻穀確實是從同一糧區運來的,總算無罪釋放。但問題是他卻被無緣無故地關了29天。那時候也沒有“國家賠償製度”,對於錯誤的被逮捕入獄,隻好是自認倒黴。
回家之後,王永慶內心對此次牢獄之災感到憤憤不平。他很快查閱了國民黨當局製定的《糧食管理條例》,發現國民黨當局對糧食跨區運輸的懲罰極其嚴酷,犯罪者大多被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
王永慶覺得,現時的政治氣候太過敏感,這對做稻米生意的人來說,這無異於守在一顆定時炸彈旁邊。雖然這次幸免於難,但是將來未必能如此幸運。基於這樣的考慮,王永慶決定放棄稻米生意。
開始轉向木材生意
就在米店關門走投無路之際,王永慶認識了建南汽車貨運公司的老板林先生。這位老先生也久聞王永慶大名,卻沒有機會相識,今日相見,兩人一見如故。
當他得知王永慶正處困境時,便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王永慶在他的引領下開始了經營木材生意。
這是一項全新的事業,王永慶從頭開始做,也隻能開展一些小買賣,因為他是經營木材的門外漢,導致經營不善,血本無歸。王永慶不由得暗自傷神。幸好摯友林老先生再一次全力相助,王永慶才得以渡過難關。
王永慶在木材生意上站穩了腳跟後,逐漸擴大業務,從原來的木材小批發買賣逐漸發展為收購原木與委托加工等多種經營活動。
因為經營木材,王永慶的足跡踏遍了台灣的高山和南北林場,結識了木材界的“綠林好漢”,為王永慶在木材業的崛起與擴展新的領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直至幾十年後,木材業仍是他的重要事業之一。
王永慶從事木材生意,同樣把 “顧客至上”作為其經營的第一要素。他講信譽,也信任顧客。
王永慶對客戶收賬條件放得很寬,不要客戶擔保,卻不曾因此有過呆賬和債務上的糾紛。他與顧客建立了很好的供求關係,因此他的客源也源源不斷地增加。
當時的華夏海灣塑膠公司董事長趙廷箴,那時候正從事營造生意,需要大量的木材作為原材料,他由於對王永慶提供的服務和幫助感到非常滿意,所以成了王永慶的大客戶。
當年趙廷箴要成立營造廠時,必須繳納一筆數額不菲的保證金,當時他的絕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新廠建設中了,手中的資金不夠繳納保證金的。
於是他找到王永慶,希望他能提供資金支持,王永慶絲毫沒有猶豫,當即借給趙廷箴10多根金條。等到趙廷箴的樂豐營造廠成立之後,為了報答王永慶,趙廷箴的工程上所需要的木材則完全由王永慶承包了。
後來,這家樂豐營造廠一位工作人員歸還黃金時不慎中途遺失一根,王永慶知道後問清了緣由也沒有追究這個工作人員。
王永慶和趙廷箴兩個人的商場合作進一步加深了,兩個人在事業上互相幫扶,最後被台灣商業界傳為佳話。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環境濕潤,森林茂密,木材蓄積量大,是中國的林業基地之一。
台灣光複後,台灣人進入重建家園的過渡時期,國民黨大興土木,進行恢複性的建設。國民黨當局對木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這是木材業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