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米店倒閉開磚廠
米店風生水起地開了將近10年,可是到了1941年,也就是王永慶28歲時,生意麵臨著一場大變革。
台灣的水稻因為肥料缺乏而產量大幅減少,並且因為日本供應侵華戰爭需要的關係,導致糧油等物資極度匱乏,日本統治者鼓勵台灣人民吃一些番薯、草根之類的東西代替糧食。
並且,日本人開始在台灣實施物資配給製度,其中一項便是對大米采取“共精共販”的方式供應。也就是說,對稻米的碾、售實施嚴格的配給供應製度。當時的嘉義市大約有12家規模大小不一的碾米廠,在實施了新製度後僅剩餘兩家,其餘的則一律關門。
至於稻米的銷售,則按過去營業額的高低進行分配,王永慶的碾米廠在當地排名第三,也屬於被迫關門之列。
1942年,王永慶將手中的資產在家鄉附近的新店廣興買了21畝的山林地,這是不少的地產,他還在雲林大埤和嘉義大溪兩地共買了5畝水田。這對年僅28歲的年輕人來說,算得上是個成功的大手筆的投資。
總的說來,王永慶16歲開始當家做主,自己身兼老板與夥計,隻要是生意上的事,他都可以說了算。他在生意上還有兩個弟弟幫忙出力,無形中培養出王永慶卓越的領導才能。
在經營米店時,他建立了幾項基本經營理念,除了繼續發揚幼年時的勤勞和節儉外,又加入了消費者導向的因素,促使消費者滿意。他提高產品的品質,以薄利多銷的方式打開業務,並了解客戶的困難,配合客戶付費方便,種種經營理念,都顯示出他做生意不但精明,而且肯為客戶設想,這是一種與消費者共存共榮的王者風範。
王永慶結束米店後,將資金投入囤積土地,也非常具有投資眼光,因為中國有一句老話說:“有土斯有財!”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窮人如果賺了錢,就吃吃喝喝,那麼財富終有耗盡的一天;如果將錢做適當的投資,既可將財富保值,又可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更可在日後事業發展壯大時,作為信用的保證。在通過銀行融資時,有土地擔保,自然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王永慶時刻都在尋找可行的商機。在米行關閉的第二年,他便收購了嘉義一家經營不善的磚瓦廠自行經營。這是一項新的從未進行過的事業,王永慶的生意再一次回到了起點,他必須從頭做起。
經營磚廠,需有大量煤炭資源。嘉南平原是台灣糧倉,很少有煤礦資源,因此王永慶不得不從台北、桃園等北部地區運來大量的煤用來燒磚。
王永慶經過一番周折,在台北買到100噸煤計劃運往嘉義。但台灣正處於戰時,加上交通不發達,運輸起來相當困難,一切運輸均以戰爭需要為先。不過王永慶通過在商場結交的朋友,送禮拉關係,費了很大的力氣,煤炭才運到了嘉義。
王永慶以為這下企業有救了,可以大賺一筆,他心中充滿喜悅。可沒有想到的晴天霹靂突然降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磚廠卻要被勒令停工。
原來,磚廠用煤炭燒窯的時候,會冒出濃濃黑煙,不但汙染環境,據說也會影響附近稻米的生長。
王永慶把100多噸煤炭運回嘉義的時候,正趕上稻子開花時期,為了防止濃煙造成稻子減產,當地警察就立即強迫磚廠停工。王永慶出麵去多方交涉,都沒有結果。
磚廠的員工都是附近漁村的漁民,一旦磚廠停工,便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存。在王永慶多次努力都無功而返之後,員工們集體討論出一個迫不得已的辦法。
那時候的大米是實行配給製的,顯得非常珍貴,員工們卻主動將配給的米交給警察機關,請警察機關停止配給他們應得的米糧,以賠償稻穀因濃煙造成的損失。
不知是因為那些大米配額有利可圖,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磚廠終於可以再次開工了。
在日本的統治下,王永慶不斷遭遇與競爭對手不公平的待遇。在距離王永慶所經營的磚瓦廠不遠的鬥南地區,有一個日本人經營的磚廠,名叫台灣煉瓦株式會社。
日本人的磚廠被通稱為八卦窯,其規模非常大,產量也相當高。鬥南這家磚廠的前身本是由台灣人經營的一個小規模目仔窯,但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了控製市場份額,把這樣小規模的磚廠逐一收購,並改建為一座八卦窯。
除鬥南外,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在台灣其他各地還擁有數十座八卦窯,幾乎完全壟斷了台灣的磚瓦市場。
紅磚的原料是泥土,所需設備和生產技術要求也比較簡單,主要的問題在於取土搬運都要耗用大量人工,並且對煤炭的需求量也比較大。日本人經營的優勢和特色是八卦窯的投資大、產量多,而且用煤較省,因此成本較低。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台灣的公共設施建設雖然需要大量的紅磚,但絕大部分業務幾乎都被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獨家壟斷,而像王永慶收購的小規模目仔窯也隻能是勉強度日罷了。
王永慶的磚廠就是在這種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慘淡經營的。由於燒窯用的煤炭在當地不易取得,於是他隻好把磚廠搬到板橋。但是後來,板橋的磚廠也在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因故關門了。
雖然興辦磚廠的曆史不長,但其間所獲取的經驗對於王永慶經營理念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永慶認為,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普通人根本無法找到一項適合自己且能通過勞動獲取財富的事業。這也就是他後來之所以花費幾乎大半生的時間來抨擊壟斷勢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