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 3)

一年後,王永慶積攢了一些錢,便自行創業,在嘉義開了一家很小的米店。由於人生地不熟,再加上白手起家,生意上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王永慶身兼老板和夥計,米店剛開業,他的米賣不出去。於是,他隻好挨家挨戶上門去拜訪推銷,才好不容易爭取到有幾家客戶願意試用。

米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為了留住這些來之不易的客戶,米店就得有一些比其他同行都強的優點。

在當時,大部分米商的大米中免不了混有沙石和米糠,時間長了,商客雙方也就習慣了,見怪不怪了。但王永慶卻細心篩選,把米糠吹掉,把沙石一粒一粒挑揀幹淨,力求在大米的品質上做到比別人好。

另外,為了擴大銷路,王永慶便與兄弟們一起將客戶家中的人數和需求數量一一記下來,預計大米快吃完的時間一到,便主動與客戶聯絡並且送米上門。

王永慶送米上門不僅僅是把米送到客戶的家門口,他還要把客戶家的陳米從米缸中倒出來,先把新米倒進米缸,然後再把陳米放在上麵。

這樣,陳米不會因為被新米壓在米缸底下而放壞變質。這些小細節令客戶很感動,他們口碑相傳,為王永慶贏得了更多的客戶資源。

憑著父母遺傳的堅強毅力,加上靈活的頭腦以及兩位弟弟的幫助,王永慶的米店生意硬是逐步打開了局麵。

在日本控製台灣的時代,一般台灣民眾的生活相當拮據,因此免不了在買米時欠款賒賬。為了及時回收米款,同時也避免給客戶造成不便,防止給自己的生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王永慶總是先打聽好客戶領薪的日子,然後再到發放薪水的第二天,登門回收欠款。

如此一來,王永慶的米既賣得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謂“質優價廉”和“顧客導向”的經營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紮下了根,尤其是建立“顧客檔案”的做法對台塑後來的“表單化”經營管理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當時,零售大米的業務利潤微薄,送一鬥米隻賺一分錢,發展空間相當有限。

記得有一次在深夜2點,外麵又下著雨,一家小客棧的廚師跑到米店敲門,要求立刻送一鬥米過去。王永慶聞聲立刻從被窩裏爬起來,隨便往身上披了個粗麻袋片就跑出去送米,回來後全身已經被淋濕了,凍得瑟瑟發抖。

這次經曆使王永慶意識到,雖然自己已經有了相當多的固定客戶,但若要想多賺錢,那麼就要向上遊發展,要搞糧食批發業務,也就是由自己來碾米,然後再自己賣或者批發給別人。

因為他發現,沿著這條線越往上走,廠商就越少,競爭壓力也就越小,並且行業的利潤卻高出許多。於是在第二年,他向父親借來200元錢,先買了一部分設備,然後再開設了自己的碾米廠。

巧合的是,這一套做法也和他後來在台灣的石化工業中,從二次加工做起,先伸向三次加工,然後再放棄下遊,隻專注中遊,最後又向上遊發展的曆程,有同樣的發展曆程。

從賣米到碾米,就像是從產業下遊到中遊一樣,盡管米業的產業鏈很短而且所需投入不大,但與經營石化企業的道理卻大同小異。

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第一代創業者也都如此,不僅需要極高的悟性,另外也還要比同齡人更加勤奮好學。兩者集於一身的王永慶,自然奠定了經營未來事業所需要的兩樣最基本的商業素質。王永慶的經營才能由此開始逐漸展現。

碾米廠開在一個臨街的鋪麵,因為人手不夠,王永慶還在附近的漁村雇傭了一批壯勞力來搬運大米。碾米廠的工作很辛苦,每天身上都是一層灰,另外,王永慶的碾米廠邊上又有一家日本人開的碾米廠,這個強勁的競爭對手讓王永慶不敢掉以輕心。

為了能夠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王永慶的碾米廠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22點,比日本人的碾米廠整整多幹4個多小時的活。

日本人下班後可以洗熱水澡,而王永慶則隻能在屋外的水龍頭旁衝衝冷水澡而已,即使冬天也不例外。 這樣王永慶每天就可以省下3分錢,這就意味著競爭對手需要比他多賣3鬥米才行。

在這樣點滴積累的過程中,王永慶的碾米廠逐漸排在了隔壁日本人的前麵。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他能取得如此業績,說明他付出的努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