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回家,王永慶也不輕鬆,因為家裏養了豬,需要飼料。
他常常要扛25千克左右的飼料徒步回來。
一個小孩子,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又要努力幹活,自然沒有什麼心思專心求學了,因此王永慶的學習成績一直徘徊在班裏的倒數第十名的位置。
一個人小時候往往不懂得那麼多道理,在周圍大人們“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之下,王永慶也沒有對讀書產生過興趣,直至他後來創業的時候才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可惜他那時已經錯過了求學的最好時光。
王永慶讀到小學三年級時,全家陷入了最艱難的境地。因為那時候,他多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妹妹,而且他的父親臥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完全落在了瘦弱的母親身上。
母親不僅要侍奉年邁的公婆,要供養子女吃穿用度,還要照顧被病魔纏身的丈夫。她倍感生活的壓力,但是她卻充滿樂觀精神,從不叫苦叫累。
母親的吃苦耐勞和樂觀精神成為王永慶的榜樣。看到家裏的這一切,王永慶很是心疼母親,再也沒有心思整天上學讀書了,他開始一邊讀書一邊做工。
母親給王永慶找到了一份放牛的活,每月可以給家裏掙5角錢,盡管這錢少得可憐,卻是他自己掙來的。他一直希望能早點多賺錢貼補家用,好讓父母不再受苦。
一天,他放完牛回家,一進門就看見母親神色慌張,一家人急得團團轉,原來父親王長庚不見了。
一家人趕忙四處尋找。王永慶繞著村子找了一圈,沒有發現父親的蹤影。此時天色已近傍晚時分,他環視四周,周圍都是一些散落的低矮民房,不遠處是村裏的曬茶場,旁邊有棵大榕樹,枝繁葉茂,非常顯眼。
一種不祥的預感向他襲來。他急忙叫母親過來,兩人一起向曬茶場跑去。
夕陽中,有一個人正在往榕樹枝上拴繩子,然後把頭伸進繩套裏。那人正是王長庚。母子倆嚇壞了,他們大聲製止著王長庚的自殺行為,趕忙把他救了下來。經過母子百般勸慰,王長庚才終於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那天晚上,王永慶睡不著了,他眼前總是浮現出父親那張痛苦的臉和母親因操勞過度而微駝的背。他心中暗自思量:父親為何要走絕路?是沒有錢治病,還是為生活壓力不堪重負?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通過個人奮鬥,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人屈從於命運的安排,或自甘貧窮,或消極厭世;有些人則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王永慶正是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並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改變命運的嚐試
王永慶學曆不高,但他能吃苦,不依靠別人,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好不容易小學畢業,家中再也供不起他繼續讀書了,他隻好告別了校園,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種茶農民生活。
但這不是王永慶的理想。他記得祖父的囑咐,種茶樹是沒有前途的,因為茶樹最後會破壞山體的水土,導致水土流失。所以他決定要外出闖蕩,到外麵的世界做工賺錢,養家糊口,發展事業。
王永慶將自己外出打工的想法如實地告訴了父母。年邁的父母雖有點放心不下,還是答應了兒子唯一的要求。他們不求兒子能出人頭地,他們隻是希望兒子平平安安的就好。
1931年,就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的那年,15歲的王永慶離開家鄉,辭別父母,踏上了去嘉義的路,開始了他人生的重要曆程。母親含淚送兒子離去,望著那單薄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遙遠的山路上,內心有說不出的傷痛。
嘉義距離王永慶的家鄉幾百千米,他在這裏人生地不熟,原本他想投靠做大米生意的叔叔王水源,但又想起臨別時母親“臨苦不懼,臨難不縮”的教誨,他還是下定決心自己去找工作。
王永慶一個人走在街頭上,可憐兮兮地挨門挨戶地詢問:“要不要小工?要不要找人幫忙幹活?”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小工,專為客戶送米。
王永慶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白花花的大米,那種興奮的感覺就像久旱的莊稼遇到了甘霖,淘金者發現了金礦一樣,激動得難以言表。這是他過去做夢也不會想到的,每天做夢都想吃飽飯的他第一次可以和大米這樣“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