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機轟炸“提爾比茲號”軍艦
隨著“沙恩霍斯特號”被擊沉,北極航線的態勢發生了重大轉折。由於該艦被擊沉,北極航線遭受德軍大型水麵艦艇威脅的局麵已不複存在,此後德軍在該海域能夠使用的兵力就隻有潛艇、驅逐艦等輕型水麵艦艇和為數不多的航空兵,大大減低了對同盟國海上運輸的威脅。
由此英軍得以將“光輝號”航母、“伊麗莎白號”戰列艦、“榮譽號”戰列巡洋艦等大型軍艦調往遠東,加入對日作戰。因此,“沙恩霍斯特”的沉沒,不但對北極航線產生了直接影響,還對太平洋戰場產生了間接影響。
鑒於威脅北極航線的德軍大型水麵艦艇隻剩下“提爾比茲號”戰列艦,為消除這一威脅,蘇軍於1944年2月11日晚出動15架掛載1000千克重磅炸彈的重型轟炸機,飛往“提爾比茲號”的錨泊地挪威阿爾塔峽灣。
由於蘇軍飛行員地形不熟,天色又黑,最終隻有4架飛機發現德艦並實施了攻擊,投下的炸彈隻有一枚近失彈給德艦造成了輕微損傷。
早在1944年年初,英國海軍就決定在“提爾比茲號”修複損傷之前再發動襲擊,力求擊沉或重創它,以徹底消除其對北極航線的威脅。
由於德軍采取了更為嚴密的防範措施,所以英軍準備以航母艦載機進行攻擊,計劃出動兩艘大型航母和4艘護航航母,搭載150架艦載機。
為取得預期效果,英軍組織參戰的飛行員在地形與阿爾塔峽灣相似的洛奇·博奇爾灣進行了長達數月近似實戰的臨戰訓練。
1944年3月30日,英國海軍本土艦隊司令弗雷澤上將親自率領A編隊,共有一艘大型航母、兩艘戰列艦、一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下午,比塞特海軍少將率領的B編隊,共有一艘大型航母、4艘護航航母、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分別從斯卡帕灣起航。
原計劃兩編隊於4月3日會合,4月4日發起攻擊。由於北極海出現了少見的好天氣,盟軍的北極護航運輸船隊遭到德軍攻擊的危險大大增加,弗雷澤當機立斷,決定提前24小時發起攻擊。
4月2日,A編隊與B編隊在阿爾塔峽灣西北兩海裏處會合。4月3日,攻擊編隊到達攻擊陣位,航母開始起飛艦載機,第一波包括21架梭魚轟炸機、10架海盜戰鬥機、10架惡婦戰鬥機、20架野貓戰鬥機,共61架。
考慮到德軍在阿爾塔峽灣設有防雷網,所以轟炸機不攜帶魚雷,而是攜帶炸彈,總共攜有7枚720千克穿甲彈、24枚225千克半穿甲彈、12枚225千克爆破彈、4枚270千克深水炸彈。
戰鬥機的機槍都配備12.7毫米穿甲彈,海盜式負責空中掩護,惡婦式壓製“提爾比茲”的艦炮,野貓式壓製岸上的高炮。艦載機編隊以超低空向目標飛去。
德軍發出了淒厲的空襲警報,雖然德軍雷達早在5時05分就發現英機,但因值班人員耽誤了時間,所以直至15分鍾後才發出警報。
這時“提爾比茲號”正在準備出航,來不及采取損管措施,有1/5的水密門還未關閉。
5時20分,英機飛臨上空,此時德軍沒有戰鬥機掩護,高射炮來不及開火,煙霧也未施放,英機的轟炸非常從容,僅一分鍾就投下所有的炸彈。“提爾比茲號”艦身上共命中3枚720千克穿甲彈、5枚225千克爆破彈和一枚270千克深水炸彈。
由於英軍飛行員為確保命中率,投彈高度偏低,因此炸彈下落速度不夠大,沒能夠炸穿主甲板。結果主甲板上傷痕累累,多處起火。
還有一枚270千克深水炸彈落到右舷海裏,在水下9米處爆炸。深水炸彈在水下爆炸比直接命中更具威力,強大的衝擊波使德艦右舷凹進一個長15米、寬5米、深1米的大坑,龍骨嚴重變形。
5分鍾後,英軍航母起飛第二攻擊波,原本和第一波機型、數量都一樣,但有一架梭魚因引擎故障而無法起飛,另一架梭魚在編隊時墜海。這樣第二波就隻有19架梭魚和40架戰鬥機,共攜2枚720千克穿甲彈、39枚225千克半穿甲彈、9枚225千克爆破彈、2枚270千克深水炸彈。
6時32分,英機飛臨目標上空開始轟炸。
此時“提爾比茲號”已被煙霧遮掩住,軍艦和岸上的高炮也猛烈射擊,有一架梭魚在投彈前就被擊落,另有一架因開關失靈無法投彈,其餘17架梭魚投下了所有的炸彈,共命中一枚720千克穿甲彈、兩枚225千克半穿甲彈、兩枚225千克爆破彈。炸毀了首樓和一座150毫米副炮,並將上甲板炸開一個直徑近兩米的破洞,還有一枚近失彈炸傷了右螺旋槳。
空襲中,德軍高炮火力非常猛烈,僅“提爾比茲號”上的高炮就發射506發105毫米炮彈、400發37毫米炮彈、8260發20毫米炮彈,加上岸上98門高炮的射擊,共擊落了英軍兩架梭魚和一架野貓飛機。但這點損失與德艦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