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戰中,智伯決水淹沒了晉陽。當時,智伯前去看水勢,魏桓子和韓康子與他同車前往。智伯說:“我現在才知道水也可以滅掉一支強大的軍隊!”
魏桓子以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又踩了踩魏桓子的腳,兩人都想到,汾水可以淹掉魏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掉韓的都邑平陽。
回來後,智伯的族人智過對智伯說:“韓、魏一定會反叛於我們!”
智伯說:“您怎麼會知道?”
智過回答說:“我是從今天攻趙而知:我們聯合韓、魏一起攻趙,而趙滅亡,必禍及韓、魏。現在約定打敗趙國後要三分其地,但現在趙降服已經指日可待,他二人看著水流卻心事重重,沒有表現出一點兒高興的神色,這不是反叛又是什麼呢?”
第二天,智伯就把智過說的那些話講給了魏桓子、韓康子二人。他二人說:“這是有人設計謀,為趙氏說情,讓您懷疑我們兩家而放鬆對趙的攻打。請您想想,我們兩家怎能放棄垂年即月得到的趙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自討苦吃的事情嗎?”
魏桓子和韓康子兩人退出來後,智過進去見智伯說:“大王為何把我說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
智伯說:“您是怎麼知道的?”
智過回答說:“我遇到他們時,看到他們臉色嚴肅而急速走開,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我看出了他們的心思。”
戰爭到最後關頭,趙襄子已經弱不禁風,於是派宰相張孟談以朝見智伯為名而私自求見韓、魏二人,勸說二人聯合攻智伯。
韓、魏二人答應此事,張孟談又去朝拜智伯,出來時正被智過遇見。智過就進去見智伯說:“魏、韓兩家又有變化。”智伯問:“何出此言?”智過說:“我剛才在轅門外遇到張孟談,他顯得很騖持並且臉上寫滿得意。”
智伯說:“不會吧?我已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立下約定,攻打下趙後就三分其地,他們絕對不會欺騙我,你不要亂講。”
智過出來後總是擔憂,就去拜見了魏、韓二人,回來對智伯說:“我看魏、韓二人色動意變,一定會反叛大王。不如現在除掉他們!”
智伯說:“我們兵駐晉陽已3年了,馬上就要攻下趙而分享好處,怎麼能有其他的想法呢?你不要再說了。”
智過說道:“如果不殺他們二人,就快去拉攏他們。”
智伯問:“依你看我該怎麼拉攏呢?”
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菱,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這兩個人都能改變他們君主的想法。大王可以答應他們,打敗趙後就封二人一人一座萬戶的城池。這樣,魏、韓二人就不會再變心,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想要的好處了。”
智伯卻固執地說:“打敗趙後要三分其地,現在又要額外多分給他們兩人各萬戶城池,那我得到的豈不是就更少了,不可以這樣!”
智過見自己的意見不被大王聽取,就逃走了,並改姓輔氏。
張孟談聽說了,就去拜見趙襄子說:“我在智伯的轅門外遇見了智過,看來他已經對我有了懷疑。他進去見智伯,出來就改了自己的姓,所以我提議:今天通報,不然必有後患。”
趙襄子點頭表示同意,派張孟談去通報魏、韓二人,晚上殺散守堤官兵,也來放水淹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見水衝過來,都慌著去救水,陣腳大亂。這時,魏、韓兩支軍隊從兩側夾擊,趙襄子率軍隊正麵進攻,大敗智伯軍隊,智伯被活捉。
手下有遠見卓識的賢能之士,愚魯的智伯卻不知道善用,最後人頭落地,土地被趙、魏、韓三分了。智氏滿門抄斬,唯有智過一族得以活命。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凡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縝密而不處也。”也就是說,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學會保密,否則將會因此遭到傷害。在博弈中,如果你把自己的內心暴露給對手,那麼對手就會借機對你實施適宜的策略,以達到擊敗你的目的。
如果你性情剛直,抱著必死信念來戰鬥,那麼對方就會用計來誘殺你;如果你暴露出內心的膽怯,時時想著逃生,那麼對方就會采取恐嚇與追擊的策略來抓捕你;如果你表現出來的是內心的煩躁與不安,那麼對方就會采用激將法讓你的戰鬥力癱瘓……總之,隻要你把自己的內心暴露給敵人,他們總會用相應的策略來對付你。
這就需要學會用欺騙策略來掩飾自己的心理,讓敵人捉摸不透自己的真實想法。那樣,敵人獲得的就會是不完全信息或者是錯誤的信息,如果敵人仍然想借此來傷害我們,那他們的成功率就會很低了。
此外,這一故事還體現了博弈論中的“智豬博弈”。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發起對趙襄子的戰爭。實際上是智伯充當了“大豬”,而韓康子與魏桓子充當了“小豬”,後者出力不多卻也分得了不少利益。而智伯決水淹晉陽的計謀也被韓、魏二人吸收,成為以後戰爭中的一條上策,這就相當於大豬辛苦地創造條件,而小豬隻需躺著看就能學到不少知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