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搭便車的過程中,韓、魏二人不斷地掌握“大豬”的有效信息,並積極地發展自己,使自己盡快成長為“大豬”。並在博弈中積極聯合另一頭“小豬”——趙襄子,使“小豬”的聯合力量大大增強。當他們感覺時機已經成熟的時候,便采取決水的策略,一舉瓜分了智伯的城池,這就是小豬聯合挫敗大豬的現象。
無論是戰場上,還是生活中,你都應該學會處變不驚,不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隨隨便便地表露出來,同時你也要盡力去觀察對方的內心世界,盡可能多地掌握別人的信息。如果智伯能明智地獲取韓、魏二人的正確信息,那麼他也不會遭到如此的下場。
春秋初期,諸侯並立,兼並無已。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在這場激烈的戰中不斷兼並小國,迅速崛起。晉獻公執政期間,又企圖吞並南麵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
然而,晉國要順利實現目標也並非容易。虢、虞兩國雖然地域狹小,人也稀少,國力更是弱小,但卻是同姓相鄰,結有同盟。晉國攻打其中任何一國,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的軍力相抗衡。於是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係,便成為晉國吞並兩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最後,晉國大夫荀息想出了一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即用重金賄賂收買虞公,以此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等到虞國中計、虢國滅亡後再攻打虞國。晉獻公聽了荀息的計後,認為非常高明,但是還存在一些顧慮,一是舍不得自己的金銀財寶,二是擔心虞國的賢臣宮之奇會揭穿晉國的用心。麵對晉獻公的疑慮,荀息一一予以放心的解釋,指出送重金給虞國,等於是將重金暫時存放在虞國,過後還將收回;至於宮之奇,雖有些精明,但他的意見虞公不一定會聽取,沒什麼可擔心的。一番話打消了獻公的顧慮,他決定按照荀息的計謀開始行動。
很快,荀息攜帶著眾多良馬、美玉等珍貴物品出使虞國。到了虞國後,立即晉見虞公,獻上寶物,並向虞公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貪心收下了良馬、美玉,又不敢輕易得罪晉國,於是便答應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攻打虢國,並表示願意出兵幫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絕對不可,在一旁加以勸阻,但虞公根本不聽,隻是一意孤行,甘願中晉人的圈套。公元前658年夏,晉大夫裏克、荀息率領晉國軍隊經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按約派出軍隊協助晉軍,然後與晉軍一起行動。晉軍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一切順利,很快攻占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一舉控製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並因此而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一步行動奠定了基礎。
時隔3年,晉獻公再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摸清了晉國的險惡用心,指出“虢國一旦滅亡,虞國必然跟著滅亡”。警告虞公“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力圖虢、虞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勸阻虞國幫助晉。可是虞公唯利是圖,根本不聽從宮之奇的建議,反而認為晉是自己的同姓國,絕對不會害己,於是又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宮之奇見虞國滅亡已成必然,為避禍端,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
這次晉獻公親自率軍通過虞國攻打虢國,陣勢遠遠大於前一次,可見其誌在必得。晉軍進展迅速,很快進軍到虢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城下,將上陽城團團圍困。虢國孤立無助,不久便為晉軍所滅,虢公醜倉皇逃奔京師(今洛陽)。晉軍隨即凱旋撤軍,途徑虞地駐紮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活捉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並兩國的目的。
著名兵書《三十六計》還曾將它立為一計,以概括軍事鬥爭中這樣一條重要規律:戰爭指導者有意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利用敵人貪利、畏怯等弱點,借攻擊第三者為由,順勢滲透自己的勢力,控製對方。一旦時機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一舉消滅或製服對手,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合作與共贏是趨利避害的重要手段,虞、虢兩國本是友好的結盟,如果晉國想吞並兩國的話,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結盟使兩小國的實力大大增強,即使晉國能夠吞並虞、虢兩國,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於是,晉國就采取了破壞虞、虢兩國聯盟的策略。
在吞並虞、虢兩國的同時,晉國不斷地在安撫中悄悄吞噬兩國的領土,而虞公卻毫無戒備。如果大家還記得分蛋糕博弈中,狐狸幫小熊分奶酪的故事,你就會恍然大悟,聰明的晉國正是利用狐狸分奶酪的策略不僅蒙蔽了對方的眼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把對方的利益幾乎榨幹了。
在當時殘酷的戰爭中,沒有道德也沒有仁慈,對手會采取一切手段來對付你。
如果你在這場博弈中疏忽大意,或者是放棄合作,將自己置身於“囚徒困境”中,那麼你的前途是渺茫的,你很可能會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失誤而導致整場戰爭的失敗。
正所謂:生活亦博弈,如若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