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看春秋戰國 悟人生博弈(2)(1 / 3)

從未輸過比賽的國王疑惑不解,他不知道田忌從哪裏弄了這麼好的馬。於是田忌告訴國王,他的獲勝並不是因為有好馬,而是用了策略。

隨後,他將孫臏的策略講了出來,齊王這才明白,還命人把孫臏召入王宮。孫臏對齊王說,在雙方條件相當時,對策得當可以戰勝對方;在雙方條件相差懸殊時,對策得當也可以減少損失。後來,國王任命孫臏為齊國的軍師,指揮全國的軍隊。從此,孫臏協助田忌,為齊軍作戰獻計獻策,齊軍在與別國軍隊的戰爭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田忌賽馬是一個經典的博弈故事,就像下棋一樣,簡簡單單的一個統籌與搭配換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從信息的角度來說,田忌賽馬的故事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投機故事。首先,齊王規定了一個製度:三局兩勝。但他並沒有嚴格規定什麼馬和什麼馬比賽。孫臏意識到了這個規定的漏洞,於是利用對田忌的賽馬和對齊王賽馬的了解程度,鑽了製度的空子。其次,齊王並不知道自己的規則已經被悄悄地篡改了,他所掌握的是不完全的信息,所以,他無法預期田忌要采取何種方式獲勝。再次,田忌也隻能勝出這一場比賽,因為如果有後續的比賽,齊王一定將頒布重量、速度、體力等規章來決定賽馬的參賽資格。

可見,信息的掌握與戰術的合理調整可以讓你在博弈中出奇製勝。

吳王夫差親自率領軍隊去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精明的大夫,一個叫文仲,一個叫範蠡。範蠡對越王勾踐說:“吳國此次決心報仇,來勢非常凶猛。我們不如堅守城門,不去跟他們作戰。”

勾踐沒有聽從提議,他發大軍去跟吳國軍隊作戰。結果越軍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

勾踐意識到自己的魯莽。他跟範蠡說:“真後悔沒有聽你的話,落得這步田地。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範蠡說:“按我說,咱們應該去向吳軍求和。”

於是勾踐派文仲去向吳王求和。文仲向夫差當麵說明了勾踐願意投降。吳王夫差表示同意,但是伍子胥卻堅決反對。

文仲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貪財好色,就征集了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派人送給伯,請伯在吳王夫差麵前講好話。

經過伯在吳王夫差麵前一番良言,吳王夫差當終於不顧伍子胥的反對,接受了越國的求和,但是勾踐必須親自到吳國去一趟。

文仲回去把此事告訴了勾踐。勾踐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給文仲,自己便帶著夫人和範蠡奔赴吳國。

勾踐到了吳國後,吳王夫差安排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無人住的石屋子裏,讓勾踐給他喂馬。範蠡跟著像奴仆一樣侍奉吳王夫差。夫差每次坐車出門,勾踐都要給他拉馬。如此度過了兩年,夫差以為勾踐已經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為國報仇,為己雪恥。他為防止眼前的安逸消磨掉自己的誌氣,就在飯桌的上方掛了一隻苦膽,每當吃飯的時候,就先舔一舔苦膽,還自問:“你忘了曾經的恥辱嗎?”他還不鋪席子,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終於,在勾踐的艱苦努力下,越國養精蓄銳漸漸地強大起來,最終大敗吳國,吳國夫差自刎身亡。越王勾踐一舉成為當時的霸主。

越王勾踐在自己的複仇道路上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得成功。從勾踐的博弈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在博弈中,如果自己處於不利的局勢,不妨稍作退讓,從而保存自己的實力。我們曾經在“懦夫博弈”中提到過,如果雙方針鋒相對,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並為此不顧自身性命的安危去做誓死抵抗。那麼,你最終可能會換來英雄、勇士的稱號,但可能你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暫時的忍讓可以讓你謀取更長遠的利益。

第二,勾踐平庸、低微的外表下麵隱藏的是一顆不平凡的心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誌氣。在吳王手下喂馬期間,勾踐一直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把“忠實”、“胸無大誌”的一麵展現給吳王。因此,吳王放鬆了警惕,並做出放勾踐回國的決定。實際上,勾踐是一名善用策略欺騙的智者,他用欺詐的外表與行動蒙蔽了對手的眼睛,為自己贏得了成功的機會。

第三,吳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當他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恰恰忽略了對信息的甄別與掌握。他隻看到了勾踐的表麵現象,而沒有真正了解到勾踐的內心打算。也就是說,吳王獲得的是不完全信息,甚至可以說他獲得的是錯誤的信息。正是這種錯誤信息,造成了他的疏於防範,最後被勾踐打敗,付出了沉重代價。

可見,在博弈中,適時地忍讓可以為你保存實力,巧妙的欺騙可以讓你贏得機會,正確地掌握信息可以讓你高枕無憂。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幾個權臣發生內部之爭,智伯聯合韓康子、魏桓子發起對趙襄子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