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吵得心灰意冷
症狀表現
易怒,愛較真,愛發脾氣,得理不惹人,有大男子主義或大女子主義傾向,吵架之後又會後悔,覺得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想著彌補,但又感到力不從心。伴有食欲不振、失眠多夢等症狀。
案例再現
夏女士,38歲,夏女士自述:“我和愛人結婚到現在有十多年了,我們倆性格很相近,所以這些年來經常會吵架,剛開始幾年,吵完了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和年齡的增長,也許是彼此也膩了,太熟悉了,在日常生活中,吵架的頻率越來越高,漸漸地彼此罵對方的話更加傷人,同時彼此也內心感覺很累,現在他說我們之間倒了盡頭。我心裏恨他,他也說恨我,我們吵架不為錢,也不為感情問題,不過是些日常的小事情,他老改不掉我看不慣的生活壞習慣,而且最讓我恨他的就是他開口就罵人,哪怕是開玩笑也是,我特恨他這點。他不是沒文化,也受過高等教育,外表看上去很斯文,外麵的人還都說他好呢。我真不知道還能過多久。”
案例診治
沒有一對夫妻不吵架的,這是所有“過來人”的經驗,可有的夫妻吵到兩敗俱傷,最終隻好揮手說“拜拜”;有的夫妻卻能越吵越相愛,在爭吵中磨合理解,感情指數上升。英國最新的一項調查表明,如果善用吵架“秘籍”,架吵得好,也許可以成為兩人感情的催化劑,使夫妻之間的感情在經曆“衝突”之後比以前更加穩固和堅實。婚戀專家建議,在吵架時,雙方應遵循以下原則和技巧:
(1)了解吵架的緣由。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也無非是圍繞一些小事吵吵鬧鬧,但小問題背後往往潛伏著動機。因此夫妻吵架之後要仔細想一想吵架的緣由,盡量不要吵莫名其妙的架。
(2)不要爭輸贏。夫妻之間吵架是“角度”問題,不是“是非”問題,沒有絕對的有理或無理,千萬不要爭輸贏。
(3)不要動手。“君子動口不動手”,夫妻也要遵循這條準則,否則,傷了筋動了骨,就是另一種狀況了,有些傷害是難以彌補的。
(4)選擇合適的吵架場所。吵架不當著父母、親戚、鄰居或朋友的麵吵,在公共場所要給對方麵子。家醜不外揚,有什麼要吵的到被窩裏去吵吧,有孩子的要記住把孩子送到別的房間去。
(5)就事論事,不傷及無辜。大多數夫妻吵架是亂吵一通,吵著吵著,就把那些陳年舊賬翻了出來,用口水過濾了一遍,老底揭穿,顏麵盡失,幹脆來個魚死網破,把事端擴大,就這樣,弄不好把婚都會給吵沒了。
(6)做好爭吵後的善後工作。爭吵過後,好好反省,主動打破僵局,求得和解是夫妻爭吵不可缺少的一環。不要想誰服軟誰就傷了自尊之類的,夫妻本來就是相互依附的,沒有必要較這個勁。另外,夫妻之間吵架不可當真,吵架時,如果對方給了你一個台階,那你還等什麼?趕緊順著台階下去才是明知之舉。
如果是老婆的錯:三招讓你成為下台階高手。
(1)哭。不管真理掌握在誰的手裏,哭準沒錯兒!這一招對愛你的人極有效。
(2)離家出走。當然是假出走。再笨蛋的男人在你離家出走的時候都會找你,找到以後再配合使用第一招,他還舍得責怪你?
(3)扮可愛。正常情況下,情人眼裏出西施,他一見你那可愛樣兒,就明白這小西施在想辦法討好他呢,他能不給你麵子讓你下台階?如果是老公的錯:三招讓你成為給台階高手。
(1)給他搭話的機會。這一點無須多說,相信上麵的女主角已經給了你不少提示,比如裝作需要他的幫助等。
(2)上床睡覺。分開來說,就是上床加睡覺,無先後順序。調查顯示,很多情侶都是在床笫之間解決爭端和矛盾,“床”能夠間接暗示對方:我在等著你和解呢,要不我怎麼會回到我們的床上呢?
(3)寫日記給他看。寫下你的怨氣和對他的期望,並把日記放在他看得到的地方,如果他明白你的苦心,自然會找機會給你道歉,或者改掉缺點或壞毛病。
小貼士
夫妻之間的經典定律
洗碗定律:妻子洗碗易淨,丈夫洗碗易碎。
吵架定律:夫妻越是毫無原因的吵架,架吵得就越凶。
傷害定律:夫妻之間,一方對另一方付出得越多,分手時所受到的傷害就越大。
忠誠定律:妻子越是愛丈夫,丈夫對妻子越是忠誠;丈夫越是愛妻子,妻子越是對丈夫不忠誠。
說話定律:夫妻之間誰說的話越多,誰的話就越沒分量。
著裝定律:男人隻有合身的服裝而缺少流行的服裝;女人隻有流行的服裝而缺少合身的服裝。
抱怨定律:經常抱怨的總是妻子,經常被抱怨的總是丈夫。
買菜定律:一到菜市場就不知買什麼菜好的多是妻子,一到菜市場見啥菜買啥菜的多是丈夫。
炒菜定律:經常炒菜的肯定是妻子,炒菜好吃的肯定是丈夫。
出門定律:最著急出門的是妻子,最後一個出門的也是妻子。
花錢定律:妻子把錢花在打扮(美容、穿戴)上,丈夫把錢花在過(煙、酒、牌……)癮上。
嘮嗑定律:越嘮越有精神的多是妻子,越嘮話越少的多是丈夫。
成熟定律:越是被妻子深愛著的丈夫越是成熟,越是被丈夫嬌寵著的妻子就越是不成熟。
幹活定律:在丈夫的眼裏,家裏總是沒有什麼活兒;在妻子的眼裏,家裏總是有幹不完的活兒。
做事定律:做事見好就收的總是丈夫,做事想好上加好的總是妻子。
平等定律:夫妻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家長,可重大的事情又一個人說了不算。
勸說定律:夫妻之間一旦發生矛盾,出麵勸說的人越多,矛盾越是不容易解決。譏笑定律:在懂得愛情的夫妻那裏,相互間的譏笑會演化成一種幽默;在不懂得愛情的夫妻那裏,相互間的譏笑會演化成一場戰爭。
距離定律:有時候夫妻之間的地理距離越遠,情感距離越近。
危機定律:當家庭經濟出現危機之時,丈夫的想法總是希望妻子幫自己一把,而妻子的想法是能否換一個丈夫。
脾氣定律:夫妻之間,掙錢多少決定脾氣大小,不掙錢的人沒脾氣。
回家定律:妻子一出門就想回家,丈夫一出門就不愛回家;妻子一旦不願回家,丈夫就得匆匆回家;丈夫一旦不願回家,妻子遲早也得離家。
有個人永遠地逝去了
症狀表現
神情麻木,陷入失去親人的自責,後悔沒有能力救助親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憤怒,對疾病或災難造成的親人喪失感到生氣,情緒低落,不願與人交流,不願看到與自己親人相似的人
(尤其是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更不願看到與自己孩子同齡的人),什麼都不想幹,覺得生活沒意思,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夜間難以入睡,常做噩夢。
案例再現
景先生,某事業單位領導。景先生自述:“我的父親去世快半年了,但我依然無法從失去他的傷痛中走出來,每天都以淚洗麵,經常失眠,一睡下就會夢到父親,然後就會從夢中驚醒。我已經四十多歲了,可現在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孩子。現在我意識到,父親就是我的精神支柱,他倒下了,我感覺自己就垮了。我是家裏的老大,父親生病期間,我付出最多,其實我很怨弟弟、妹妹,他們根本不關心父親。父親辛苦一生,一直都與人為善,但在生病的時候,他罕見地大發雷霆,弟弟妹妹在父親最需要親情的時候選擇了逃避。父親一去,我覺得和弟弟妹妹們沒有任何關係了。我的心情很低落,一直都無法振作起來,一想起父親就痛苦不堪,世界上最愛我、我也最愛的人走了。在這個世界上,我找不到能夠彌補這種空虛的人了。”
案例診治
你害怕死亡嗎?你認識的人害怕死亡嗎?你有沒有想過在你摯愛的人去世以後如何振作起來?不管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人終有一死。所以每個人遲早都要麵臨這些問題。在很多情況下,當親愛的人過世之後,有些人會有強烈的罪惡感,心神不寧地回顧過去所犯的錯誤,或痛責自己應該可以做些什麼事來避免死亡的發生。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哀傷。哀傷是指因失去所愛的人或事物而引起的反應。廣義的哀傷指任何一種喪失帶來的哀傷,如親友的死亡、離婚、截肢、失業等;而狹義的哀傷專指因死亡事件而引起的哀傷反應。麵對哀傷,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哀傷反應的強度、持久度和形式。
(1)年齡。通常情況下,繈褓中的嬰兒、未成年的子女的夭折都會給家人帶來更大、更持久的傷痛。
(2)親密性。與死者的關係越親密,哀傷的反應就會越強烈、越持久。
(3)死亡的地點。如果死者死在異國他鄉或一些恐怖、肮髒或無人關注的場所,都會令生者感到不安和痛苦。
(4)死亡的原因、形式。由於年老帶來的自然死亡往往是人們最能接受的方式,而自殺、謀殺、交通意外等猝然的死亡方式則可能會令生者在潛意識裏感到有很深的愧疚感,於是在意識層麵上便需要找出一個人為死亡負責。
(5)其他因素。生者與死者之間物質和精神上的依賴性,角色與期待,生者自身的人格特點、文化與宗教方麵的因素等,都會對哀傷的程度和持久性產生影響。麵對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該如何去承受呢?喪失親人之後,通常都會經曆如下4個心理反應過程:
(1)休克期。可能會出現情感麻木,否認喪失親人的事實。
(2)埋怨。有些人會自責,後悔自己沒有救出親人;有些人會憤怒,對災難造成的親人喪失感到非常生氣。
(3)抑鬱期。有些人會出現情緒低落,不願意見人,特別是喪失了孩子的家長,特別不願意看到與自己孩子同齡的兒童;有些人什麼事都不想幹,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夜間噩夢、失眠等。
(4)恢複期。不再做噩夢,開始適應新生活。對於喪親者而言,出現以上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的。若如上反應持續時間超過半年或者過於強烈,則應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在居喪期間,應當嚐試表達哀傷、自責、憤怒等情緒。哭泣、向他人傾訴、寫日記等方式都有利於情感的表達。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尋求幫助,他們可以分擔一部分悲痛。
小貼士
測試:你心中最重要的是誰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掉東西的經驗。假設有一天,你搭公交車時發覺自己有東西掉了,可是又沒辦法回去尋找,那麼你最希望不要掉什麼?
A.手機
B.剛買的心愛物品
C.皮包(有錢及證件)
D.男(女)友送的有紀念性的東西
答案分析:
A:你最重視的是友情。朋友眾多的你,總是借著手機來培養彼此間的友誼與感情,所以對你而言,沒有手機就感覺自己好像不存在一樣。你很相信朋友,所以你也比較不能忍受周遭好友有一絲絲的背叛。
B:你最重視的是自己。也許你正學著如何讓自己獨立過日子。自己租房子,自己打掃,自己煮東西……過著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對你而言,你不希望這個小空間被外界所幹擾,所以也造成你有點獨來獨往的性格。
C:你最重視的是親情。可能是家裏的感覺較溫馨,或是家教比較嚴,所以你幾乎也沒什麼休閑活動,有空就會待在家裏。
D:你最重視的一定是愛情。你和他(她)正處於熱戀期,所以對於他(她)的一切你總是特別珍惜。對你而言,擁有他(她)就像擁有全世界一樣,身旁的一切你會覺得毫不在乎。當然,千萬別因為戀愛就忘了自己其他該做的事。
缺乏安全感,晚上睡不著覺
症狀表現時常感到莫名的恐慌和失落。經常感到孤立無援,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別人傷害,害怕不幸的事情發生。晚上經常失眠、做噩夢。有依賴他人的傾向。
案例再現
趙小姐,25歲。趙小姐自述:“我是一個性格內向、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是長大了膽子就越小。小時候我看過一些恐怖片裏麵的畫麵,以至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現在如果讓我看一部恐怖片的話,就不隻是晚上嚇得睡不著覺,甚至覺得自己都會被嚇瘋掉或者被嚇死掉。我不敢一個人住。有些動物我都不敢碰。吃雞肉不吃雞爪,不是不喜歡,是不敢吃,覺得害怕。不敢看別人殺魚,甚至連摸都不敢摸一下。但是表麵上絕對看不出來,我長得也不是那種柔柔弱弱的人。最近更是時差轉不過來,晚上關了燈就不敢睡了,要麼就是長明燈到天亮,要麼就是不睡看電視或上網到天亮。我現在極其痛苦!”
案例分析
像趙小姐這樣缺乏安全感的人,分析起來就要找到她的思想根源。每個成年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都是受到孩提時代影響的,就是潛意識的影響。比方說,如果你小時候在晚上遇到過一隻野貓,而且在你毫無警覺的時候嚇著了你,那麼成年後的你往往對毛茸茸的東西都有一種天生的戒備。當然,這種潛意識在成年時代也會有,不過其對後期你的生活影響就相比較而言要小很多,原因是你有了比較科學的思維,可以正常地解釋和接受某些事務。然而,說到底,對於自然的恐懼,絕對不是男人或者女人的專利,每個人都有,這些東西往往是幾千年來的遺傳,還有就是旁人的暗示。如驚天的霹靂,每個人都會害怕。總結起來,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多疑,對人防備心理過強。內心安全感不足的人通常很多疑,他們很難相信任何人。和人交往時防備意識很強,通常很少和別人交心,擔心別人會傷害自己,不容易和別人親近,人際交往中時常讓人覺得他們比較自私,和人若即若離或是比較自閉。
(2)過分講究條理和規矩。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最難忍受的是不確定感。雖然他們知道世間的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但他們需要不斷人為地製造確定性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減輕內心的焦慮不安。
(3)苛求完美。內心不安全感嚴重的人也常常表現為過分追求完美,做事力求盡善盡美,以此來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在重複的檢查和確認中緩解心中的緊張和不安。他們常常對自己感到不滿,苛求自己也苛求別人。
(4)控製欲望過強。內心的不安全感會導致強烈的緊張不安,這種緊張不安的感覺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宣泄方式,隻能通過過分的控製來補償,因此,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會有很強烈的控製欲望。
如果存在缺乏安全感的症狀,專家的以下建議可以幫助患者減輕這種症狀。
首先,不要把一個弱點看成全部人格。害羞的人也許當眾說話時結結巴巴,也不喜歡人多的場合,但是寫起文章來滔滔不絕,他們以另一種方式麵對更多的人,向更多的人表達他們的看法。懶散的人也許對生活細節十分不耐煩,但遇到他們在乎的事,他們可是勤快得很。其次,害怕通常是想象的,是不會發生的,也沒有事實根據,要認清到底心裏不舒暢的起因是什麼。大部分人隻有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特別缺乏安全感,如人多時,沒人時,麵對學曆比自己高的人時,或比自己長得好看的人時。自己留意一下,是那些人、事、物使你產生畏懼心理,再把對這些人、事、物的恐懼消除。此外,要允許自己犯無心的犯錯,不犯錯就減少了學習、成長及改變的機會,不是說要故意去犯錯,而是在發現錯誤後接受它,因為在發現時錯誤已形成,甚至已成過去。自知錯誤即是避免重犯的第一步,唯有不怕做錯,才可以減少得失心,也才能慢慢建立安全感。
小貼士
測試:你讓另一半有安全感嗎
有一位隱居在深山湖邊舊房子裏的老太太,她養了寵物,你的直覺告訴你她會養哪一種寵物?
A.大鱷魚
B.中型蜥蜴
C.幾隻惡犬
D.兩隻大老虎
E.恐怖食人魚
答案分析:
A:你會讓另一半擔心你欲求不滿而向外發展。你讓另一半沒安全指數為80%。你天生就具有吸引力,常常會吸引到很多異性。因此,你出差或太忙時,另一半會非常擔心。
B:你會讓另一半擔心你有其他異性。你讓另一半沒安全指數為55%。你在工作上是很獨立、很有自信心的,唯有在談戀愛時,你會讓另一半缺乏安全感。
C:人笨再加上心軟的你,會讓另一半擔心你被騙財騙色。你讓另一半沒安全指數為40%。你心地非常善良,而且很熱心幫助別人,很容易相信別人。因此,另一半會時常擔心他(她)也會被別人騙。
D:異性緣太旺的你,像隻美麗花蝴蝶,另一半根本無法放心。你讓另一半沒安全指數為99%。你本人就是個發電機,不自覺就會發射一些電力吸引外圍的人。因此,你會讓另一半非常沒有安全感。
E:打不走罵不跑的你,讓對方太有安全感了。你讓另一半沒安全指數為20%。你常常在一談戀愛時就陷入自己的感情迷惘中,除非自己醒了,否則別人怎麼勸也沒有用。
暗戀的滋味兒
症狀表現
整天備受煎熬,總是想著他(她),然後會偷偷地一個人傻笑;總想見到他(她),見到時又會害羞、膽怯,心跳加速,會不好意思。很想用什麼來引起他(她)的注意,但又不敢開口說話。暗戀的人最怕被人發現或被公開出來。暗戀的人,往往是自尊心極強的人。一旦暗戀的心事被挑明,那在自我感覺中會無地自容,還會產生負疚自卑感。每天睡覺前總會夢到那個他(她),甚至還會引起失眠。
案例再現
楊鵬,男,23歲。楊鵬自述:“進入大學之後,在第一節體育課上,我就喜歡上了一個女孩了,暗戀了很久,但一直沒有勇氣去說。我覺得我現在還沒有資本,於是決定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在第一個學期結束時,我從別人手機裏發現了她的電話號碼,於是放假回家就給她發短信,她不知道我是誰,我們聊得比較快樂,我一直陶醉在一種幸福中。後來開學了,我們仍舊很少說話。到後來,她逐漸知道我是誰了,這點從她對我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一次偶然的機會,上課時我和她坐在了一塊,可是她卻有意識地和她旁邊的她的好朋友換了座位,我不知道她對我的態度是什麼樣的,也許她一點兒也沒有喜歡我的意思。可是,我偶爾也發現在上課時她偷偷地在看我,可這又代表什麼?這讓我陷入了困惑,於是我開始失眠。”
案例診治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句話所指的感覺也像極了暗戀的滋味兒。暗戀,就是一個人偷偷地喜歡上另一個人而不讓他
(她)知道。幾乎每一個人都曾有暗戀的現象發生。
唐代詩人崔護在清明節到城外郊遊,因口渴到一桃花盛開的農家討水喝。有位姑娘開門給他端來一碗茶水。崔護見姑娘溫柔美麗,喝完茶,不得不戀戀不舍地離去,但他一直思念那個不知名姓的姑娘。
第二年清明節他又舊地重遊,桃花依舊,屋門卻緊閉,敲而無應,於是他便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來崔護又路過那裏,聽到屋裏有哭聲,就敲門詢問。當開門的老婦得知他是題詩的崔護時,傷心地說:“我女兒去年見到你,就總是悶悶不樂,前幾天見到你的題詩,就一病不起了。”崔護聽了很受感動,親臨床前安慰姑娘,姑娘的病不治自愈。後來他們就結為秦晉之好。這位姑娘因暗戀崔護而生相思病,在思想意識現代化的今天,是極為少見的了,可是,暗戀這種心理現象卻仍然是普遍存在的。
暗戀後,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向心愛的人表白,另一條就是把這份愛意珍藏在心底。
第一條路如果成功了,固然是美事一樁。但如果失敗了呢?其實,人生總是有遺憾的,因為誰也不可能把所有事都經曆一遍。暗戀沒有結果,也沒什麼,也是一段寶貴的人生經曆。暗戀是一種心理現象,但如果暗戀的程度較大的話,就會發展成一種心理障礙。那麼,如何才能走出暗戀的陰影呢?
首先,要對暗戀有個充分的認識,認識提高了,再采取相應的措施,就能有效地減少暗戀帶來的傷害。
其次,要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精力集中到學習和工作上來;同時要培養自己的業餘興趣,使“八小時之外”的生活過得有意義,激發新的生活情趣。
再次,一旦發現自己的暗戀有畸形發展的苗頭,應主動去結交異性朋友,創造談婚論嫁的客觀條件,這可以轉移暗戀的興奮點,使自己獲得新的生活。
最後,加強體育鍛煉,培養業餘愛好,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投入生活。
通過以上這樣的“自然療法”,嚴重的暗戀者就能順利地走出心理障礙的誤區。
小貼士
測試:是不是有人正在暗戀你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也許有人正在暗戀你,如果你不知道,豈不是錯過了一段緣分?馬上行動起來,把暗戀你的人全部抓出來吧,沒準就是一段曠世奇緣呢!請依照現在的直覺選一個字,來預測自己到底有沒有人暗戀自己。
請從“我”、“偷”、“暗”、“戀”4個字中任選1個字來做測驗。
答案解析:
選“我”:代表的意思是“有人暗戀,呆鵝不知”。因為我的左邊是牛的部,也就“牝”,意指母性的雞,而改成土就變成牡丹的“牡”,指雄性動物,兩個字都是暗藏著兩性,而如果加一個鳥就變成“鵝”,意思是說你是一個“呆頭鵝”,完全不知道有人在暗戀你。
選“偷”:代表的意思是“人在餘旁,不言可喻”。因為偷是“人”站在“俞”(餘:自己)的旁邊,而且用嘴巴說出來就變成“喻”,了解之意,表示你已經知道有人喜歡你,而且在自己旁邊。
選“暗”:代表的意思是“隻聞梯響,日照沒影”。因為暗是“日”加上“音”,意思是說有人一直講,但太陽一照連個影也沒有,表示沒人暗戀你。
選“戀”(戀):代表的意思是“情絲糾纏,心牽意連”。因為“戀”的上半有“絲”,正在糾纏,用嘴巴在談心,表示已有有“意”的對象,也就是說你們已經在戀愛了,不是暗戀。
對於失眠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可以說已經讓那些飽受失眠困擾的人“苦不堪言”。其實,一些調養失眠的方法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常見的有催眠療法、推拿按摩療法、音樂療法、森田療法、中醫療法、瑜珈療法、飲食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