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生活中的失眠調養(2 / 3)

一場音樂會,音樂大師梅達放情指揮著樂隊,先前掛在他頸上的花環紛紛揚揚散落。在這時,一位女士微笑地對身旁的男士說:“看啊,演出結束時,他將會站在一片花海之中!”男士卻不無憂傷地說:“可那時,他的脖子上將隻剩一條繩索。”你是像那位女士一樣的樂天派嗎?那麼恭喜你,你總能看到美好的一麵,黎明就在不遠處,你的生命將會充滿驚喜;還是你和那位男士一樣是個思想者呢?但作為一個思想者是不是要在生命中承受很多“生命之重”呢?

有一項針對憂慮的研究調查顯示,人們所憂慮的事情當中有40%的事情是從未發生過;有30%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再憂慮也無法改變事實;有12%是擔心自己的健康問題,而這些憂慮是多餘的;另外有10%是憂慮那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說天氣好不好、明天會不會下雨、打電話有沒有帶零錢等;隻有8%是真正值得憂慮的事情,而8%裏麵的一半,也就是4%是完全不能控製的事情,例如俄羅斯會不會攻打日本,會不會發生地球毀滅等。因此,從這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們所有憂慮的事情當中竟然高達96%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據說,有一個老太太整個一生都是在憂慮中度過的,她一生都活得很累:她在念小學時擔心考不上中學;考上了中學,又擔心考不上大學;考上了大學,又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好的工作;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單位,有了很好的工作,又擔心找不到心中的白馬王子;如願以償地結了婚後,又擔心生不了兒子;生了兒子後又擔憂兒子的成長、前途、婚姻、家庭……這個幸運而又可憐的老太太就這樣給自己係上了一條長長的擔憂鏈條,沒過上一天舒坦的日子。

其實,她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是自尋煩惱。心理學認為,給人們造成精神壓力的不是今天的現實,而是對昨天所發生的事情的悔恨以及對明天未知的問題的憂慮。耶穌也曾說過,“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當然,明天也自有明天的辦法,我們不必超前擔憂,預支痛苦。遺憾的是有許多人不懂得珍惜和享受目前的生活,總是擔心明天的日子怎麼過,其理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的思維誤區就恰恰在於把“遠慮”理解成“為未來憂慮和焦慮”,而不是“替將來考慮與謀劃”。

過去的成功與失敗都會或多或少地留在我們的腦海,對於我們,這些是筆財富——經驗和教訓。運用你所擁有的,你便可以在以後的生活中獲利。這才需要真智慧,才能顯示真才實學。

小貼士

6種簡單的治療失眠的方法

對於經常失眠的人來說,以下6種簡單治療方法可供參考:

(1)藥粥療法:大棗10枚,桂圓肉10克,大米50克,砂糖適量。先取大米煮粥,待沸時加入大棗、桂圓肉,煮至粥熟時,調入冰糖即成,每日1劑。

(2)飲食療法:取大棗10枚,小麥20克,冰糖30克,先將大棗、小麥水煎去渣取汁,調入冰糖飲服,每晚1次。

(3)保健療法:每天按摩太陽穴、百會穴數次,用保健木梳梳頭3次,每次5分鍾。

(4)敷足療法:取朱砂3~5克,加米糊適量調勻,置於傷濕止痛膏上,貼敷於腳心湧泉穴上,包紮固定,每晚1次。

(5)填臍療法:取酸棗仁10克,研為細末,置肚臍中,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1日1換。

(6)足浴療法:取磁石30克,菊花、黃芩、夜交藤各15克,水煎2次,去渣取汁,倒入浴盆中,趁熱浸洗雙足15~30分鍾,每晚1次。

以上幾種方法,可任選2~3種,連續3~5天,即可收到明顯療效。

對失眠恐懼

症狀表現

盡管早早躺下,然而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於是強製地數數,聽鍾表聲,結果反而造成大腦過度緊張,造成緊張性失眠。緊閉雙眼,但腦子卻在一刻不停地胡思亂想,這些想法都是負麵的,自然擾亂了睡眠。白天患者感受著人困馬乏、效率低下的痛苦,更強化了對睡眠的期待與對失眠的恐懼。

案例再現

趙女士一到夜裏就發愁:人都困得不行了,可一躺到床上睡意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眼睜睜熬到天亮。這種日複一日的折磨,使她對失眠有著莫大的恐懼和痛苦體驗。仔細問診我們會發現,這類病人失眠多是事出有因,如矛盾摩擦、親人出事、自身健康出點小問題等。他們為此生氣上火、悲痛,影響睡眠後仍窩在心裏,未能及時疏導化解。患者的個性特征多為惆悵型、敏感型,表現為多慮、多愁、多疑,聽風是雨,誇張放大。他們對失眠十分畏懼,患者的口頭禪是:“今天又沒睡著。”像趙女士這種患者在夜幕降臨時,會無意識、不由自主地進入擔憂恐懼狀態,我們稱之為預期焦慮。如此惡性循環,使病情由輕至重。

案例診治

在睡眠不好的人群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越是害怕失眠,就越容易睡不著。醫學界將這種人的失眠症狀稱為“失眠恐懼症”。有的人對睡眠時間的期望過高,認為睡得時間長,就是睡得好,身體就百病不侵;睡得時間不長,就是睡得不好,身體就易出各種毛病。這種對睡眠的時間過分迷信,增加了睡眠的壓力,容易引起失眠。

人難免有睡不好的時候,但有的人對這種暫時性的睡不好及其對身體的影響過於擔心,一想到睡覺,就會條件反射地恐懼,老想著一定要睡好,反而使人更難入睡:偶爾出現的入睡困難,甚至通宵不眠,雖然都表現為失眠症狀,但不應劃歸為失眠症,以免導致“失眠恐懼症”的發生。因為很多人從偶爾的失眠發展成長久失眠的重要原因就是對失眠有著不同程度的擔心和焦慮,就是由於他們把失眠對人的不良影響過度誇大了,形成了害怕失眠——致力於睡眠——失眠——更害怕失眠的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很可能演變成慢性失眠。

有關專家認為,失眠患者中的大多數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心理因素雖然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但隻要患者能夠自我調節心理活動,它又可以成為克服疾病的有利武器。下麵是專家介紹的用心理調節來克服失眠的方法,用這些方法來消除對失眠的恐懼還是很有效的。

(1)微笑導眠法:平臥靜心,麵帶微笑,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後,轉為自然呼吸,每當吸氣時,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頭頂—前額—眼皮—嘴唇—頸部—兩肩—胸背—腰腹—臀和雙腿—雙膝和小腿—雙腳,並於每一呼氣時,默念“鬆”且體會各部位散鬆的感覺,待全身放鬆後,就會自然入睡,必要時可重複幾次。

(2)放鬆情緒法: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遠不如對失眠恐懼與憂慮所造成的危害大。對失眠的恐懼與憂慮,會產生惡性循環的精神交互作用,因此患了失眠症後,放鬆情緒,冷靜地接受現實至關重要,同時要認識到,失眠時隻要能做到心身放鬆,即便是整夜不眠,也無大礙,高僧經常靜坐(臥)不眠卻能長壽就是證明。

(3)逆向導眠法:對思維雜亂無法入靜的失眠者,可采取逆向導眠法。就寢後,不是去準備入睡,而是舒坦地躺著,想一些曾經曆過的愉快事件,並沉浸在幸福情景之中。這些有意的回想與“編故事”既可消除患者對“失眠”的恐懼,也可因大腦皮層正常的興奮疲勞而轉入保護性抑製狀態,促進自然入眠。

(4)緊鬆搖頭法:仰臥床上後,先行雙上肢收縮用勁,持續10秒後放鬆,並體會放鬆感覺,重複3次後,同法依次做下肢、頭、麵部和全身的緊張後放鬆訓練。待徹底放鬆後,微閉雙眼,將頭部以正位向左右搖擺,擺身為5~10度,擺速為1~2秒一次,一邊擺一邊體會整個身體越來越鬆散深沉,搖擺的幅度和速度也漸小,這樣的自我搖擺仿佛嬰兒睡在晃動的搖籃中,睡意很快就會來臨。

專家指出,以上幾種心理調節方法,對於糾正失眠,改善睡眠,有很好的療效,失眠患者不妨一試。尤其是由心理因素所致的失眠,采用以上方法加以調節,其療效會更加明顯。

小貼士

謹慎對待安眠藥

通常,安眠藥隻適用於由於急性心理應激或軀體疾病所引起的短暫性失眠,或者由於精神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但這類藥大多是經過肝髒、腎髒代謝,長期服用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有的還會引起肝髒腫大、腹脹、食欲不振、便秘等肝腎功能損害及胃腸道反應,而且長期服用安眠藥還會產生藥物依賴和耐藥性。使用安眠藥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失眠症狀不嚴重時,盡量不要選擇安眠藥;

(2)哺乳期女性及孕婦忌用安眠藥;

(3)對催眠藥物,既不要濫用,也不要完全排斥。如果失眠周期較長,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切不可自行隨意吃;

(4)服用苯巴比妥等含苯類的藥物時,由於藥效長,第二天可能有頭暈、困倦、精神不振等生理反應,因此千萬不要開車或是操縱可能引發危險的機器。

被恐懼糾纏著

症狀表現

懼怕的對象甚多,如動物、細菌、汙穢、小房間、電梯、巷道、火車、公園、群眾、戲院、台風、高處和幽暗的地方。當與別人談話,讀小說和幻想時,可以獲得暫時的安慰。體重減輕,喪失食欲,不安,失眠。

案例再現

張某,女性,30歲,常常無謂地驚惶,但也說不出有任何可驚的對象。每上樓走樓梯時,她覺得爬上第二樓或第三樓時,就有了驚惶的感覺。她努力消除這種觀念,卻無法挽回這種病態的侵襲。她說她的病症始自一次在夜間獨自在辦公室工作,那時候恐懼的情形無法描述,於是就整理資料,急速回家。當她下樓時,心髒的跳動仍不能平靜。從此以後,她上班時,一踏入辦公室就有了難受的感覺。後來,工作效率降低,上司對她不滿和責備,以至使她失去了工作。因為害怕的感覺,已經讓張女士很長時間都出現睡眠障礙,她覺得自己的精神都快要崩潰了。

案例診治

恐懼是在可怕情景影響下產生的一種十分緊張的情緒反應。人的情緒既是對刺激物的一種反應,又是產生一係列反應的原因。如果消極的情緒過於持久,體驗過於深刻,就會破壞情緒的信號功能和調節功能,引起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混亂。因此,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懼的情緒。外部環境和軀體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然後才產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

恐懼產生時,常伴著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齊、呼吸短促或停頓、血壓升高、臉色蒼白、嘴唇顫抖、嘴發幹、渾身冒冷汗、四肢無力等,這些生理功能紊亂的現象往往會導致或促使軀體疾病的發生。恐懼會使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失去對當前情景分析、判斷的能力,並使行為失調。

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情緒。產生恐懼通常是因為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能力和對可怕刺激的適應性差引起的。恐懼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個體對各種事物的懼怕,如對人的恐懼,對某物的恐懼,對高的恐懼等。恐懼不僅造成人的生活障礙,而且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

人的情緒是社會的產物。引起恐懼的對象不同,具體情況也不同,消除恐懼的方法也必然因人而異。想找到一種通用的方法是徒勞的。但是,既然恐懼是客觀刺激的反應,就必須通過對客觀認識的重新調整和訓練使它發生變化。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麵考慮: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不同,對事物看法也就不同。有些人把個人的名利地位和物質利益看得太重,就可能經常產生不安全感。當這些受到威脅時,會以為一切都完了,驚恐萬分,難於自持。“無私才能無畏”,隻有以天下為己任,把個人融化在人民之中的人,才能臨危不懼,泰然處之。

(2)加強意誌鍛煉。要想克服恐懼心理,就應當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不斷訓練自己,在遇到恐懼刺激時保持鎮定自若,做到遇懼不慌不忙。不能自己恐嚇自己,而要先從意誌上安定自我。常言說得好:“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因此,從主觀上不必承認自己天生膽小,懼怕這,懼怕那,隻要自己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正確地對待現實,恐懼心理就會逐漸消除。

(3)回避可怕情景。碰上能引起恐懼的景物時,要盡量避開或排除,恐懼的情緒很快會緩和下來。

(4)習慣可怕情景。對所懼怕的景物,要敢於去碰它,接觸它,對那些景物習慣了,知道它“不過如此”,也就不怕了。如許多人開始時怕在會上發言,後來硬著頭皮去講,受到大家鼓勵,以後會上發言就不會忐忑不安了,表情動作也自然了。

(5)學習相關知識。恐懼心理往往是缺乏科學知識,胡思亂想而造成的,正所謂“愚笨不安寧產生恐懼,知識和保障拒絕恐懼”。如果麵對恐懼事物能用科學知識加以解釋和分析,那麼一切可怕的事物都將不足為懼,而一切困境也將迎刃而解了。

(6)強化訓練直接動作。這是自己主動地、積極地去接觸恐懼的東西,以達到消除恐懼的方法,例如,平時害怕在人前講話,那麼偏在人前講話。

小貼士

有安全感者和沒有安全感者的不同特點

1.具有安全感者

(1)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感到溫暖和熱情。

(2)有歸屬感,感到是群體中的一員。

(3)基本上將他人視為友好的、善意的。

(4)對他人抱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無憂無慮,有樂觀傾向。

(5)有輕鬆、平靜的感覺,傾向於滿足。

(6)開朗,表現出客體中心、問題中心、世界中心傾向,而不是自我中心傾向。

(7)以現實的態度來麵對現實,能自我接受,自我寬容。

(8)關心社會,善於合作,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2.缺乏安全感者

(1)感到被拒絕,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感到受嫉恨、歧視。

(2)將世界、人生理解為危險、黑暗、敵意和挑戰,感覺世界就像一個互相殘殺的角鬥場。

(3)將他人視為壞的、惡的、自私的,或危險的。

(4)對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

(5)有緊張的感覺以及有由緊張引起的疲勞、神經質、做噩夢等現象發生。

(6)表現出強迫性傾向、病態的自責,過於敏感。

(7)有負罪感和羞怯感,有自我譴責甚至自殺傾向。

(8)自私,以自我為中心。

籠罩在災難的陰影中

症狀表現

有些人情緒不穩,容易出現震驚、憤怒、內疚、易怒等情緒反應;有些人的情緒會處於壓抑狀態,表現得麻木不仁,看似沒有波瀾,但其實他們的問題更加嚴重;思維紊亂,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經常做噩夢,總是記起災難場景以及與其有關的人和事;人際交往上也出現障礙,變得沉默寡言,閉門不出,不願意與親友交談,過度保護自己。軀體上也會表現出病征,比如失眠,始終緊張,某個器官無故疼痛,食欲下降等。

案例再現

王力,男,42歲,在一次地震時,親眼看到自己的兒子和母親被倒塌的房屋砸死,從此很難從焦慮中走出來,他每天早晨4點鍾被噩夢驚醒,老是產生恐懼、擔心等心理。有時產生幻聽,會憑空聽見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與自己說話或者命令自己做事等;有時又感覺周圍變得不清晰、不真實,如在夢中,走到危險的地方也沒有察覺;有時還會出現幻覺,“看到”去世的親人。盡管時過境遷,仍會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災難片段在腦海中、夢境中反複閃現,甚至不願在原來的環境中生活,不願和人交往,表現得過於警覺等,聽到與災難相關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懼不安。

案例診治

千百年來,人類是在災難中生存和發展起來的,災難給人類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是對人心理素質的考驗。強大自然災害後的心理反應主要有3個階段:

(1)驚嚇期。這一階段裏,受害者對創傷和災難喪失知覺,就像通常所說的“失魂落魄”的狀態,事情過後往往對此不能回憶。

(2)恢複期。在這個階段,受害者才出現焦慮、緊張、失眠、注意力下降等,這與通常所說的“後怕”相仿。正常的恢複期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納”5個階段。

(3)康複期。康複期之後,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麵對災害,大部分人都能在經曆了以上3個階段後逐漸從噩夢恢複過來,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災難後的心理反應則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若有上述情況發生,不妨以幾種方式進行自我調節。

1.哭泣療法

心理治療中有一種“哭泣療法”,當然,這種“哭泣療法”與“因環境感傷”有所不同。它是為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哭泣,讓自己再次回到那種無力、無助的恐懼感裏,和當年那個自己在一起,這是“自我診斷”的一種方式,所謂“觸摸心靈傷口”。而在大哭一場之後,一定要多喝些水,不要立即進食,或進行其他應急性工作,讓這種情緒有一個緩衝的過程。

2.心靈護理

所謂“三分治,七分養。”當情緒宣泄的同時,親人或朋友一定要倍加關照和撫慰,如果在哭泣的時候有一個懷抱可以接納,那當然是更好的。接納哭泣的親人或朋友,要全身心地用你最真誠的“肢體語言”撫慰對方受傷的心靈。

3.傾訴療法

要學會向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悲傷。作為受災群眾,在承受突然喪失親人之痛時,也可以采用哭泣、向他人傾訴、寫日記等方式表達和釋放自己情感,還可以尋求家人和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需要,讓大家一同分擔悲痛。

4.自我調整

(1)告訴自己所有的感覺均是正常的。

(2)給自己適時的放鬆休息與睡眠。

(3)必須有定時定量的飲食,即使不太想吃東西。

(4)盡量讓自己休息時的環境保持安靜、舒服、自在。

(5)多給自己及周邊的親友鼓勵,避免批評自己或其他夥伴的救災工作。

(6)肯定自己與工作夥伴任何微小的好的改變,並樂觀期待未來。

(7)有困難時,不要猶豫向夥伴們提出,並接受他人提供的幫助與支持。

災難是一種摧殘,更是一種心理考驗,應該在災難中樹立無往不勝的決心和信心,從封閉中走出來,從陰影中走出來,做一個心理的強者。不抱怨,但要學會傾訴;不悲觀,但要善於表達;雖然很堅強,但也需要淚水和哭聲。當我們再遇到不可避免的災難時,一定要通過科學的心理調節方法,使自己早日擺脫心理危機。

小貼士

麵對災難我們該怎麼辦

1.災民心理如何自助

(1)兒童的心理不安來自於成人;群體的恐慌來自於個體。因此,災民家庭及安置點要努力創造和諧、互助的小環境。

(2)聽比說更重要,非語言行為比泛泛的安慰更有效。宣泄負性情緒要適時、適度。

(3)要注意飲食起居的調節,采取各種方式積極地增加體能。隻有身體平衡,才會心理平衡。飲食要清淡,少辛辣,早睡早起,適度運動。

(4)親人的陪伴和親密的身體接觸有利於援助對象穩定情緒。要注意調動社會支持係統。

(5)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逝者哀悼,表達愛和感恩之情。當自助無效時,要積極尋求專業心理谘詢師的幫助。

2.心理援助者要注意哪些問題

(1)人人都有自我心理調節,自我修複的能力。

(2)指導援助對象學會放鬆技巧,逐步消除緊張焦慮情緒。

(3)要幫助援助對象澄清事實的全部,引導其開始思考現在能做什麼。

(4)不要簡單地說教,滔滔不絕地指導;要引導、鼓勵其發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5)量力而行,不要對自己期望過高。允許自己有一些負性的情緒,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宣泄出來。

(6)援助者要注意自我心理保護,避免“替代性創傷”。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要充分休息,早晚可靜坐放鬆;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必要時要接受監督。

女性經期的失眠症

症狀表現

月經前後或經期神經係統不穩定,心情煩躁,愛發脾氣,痛經,失眠,頭痛,愛嘮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