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焦慮型失眠。通常多見於30歲以上的領導,比如私企老板、財務主管等。通常失眠表現為焦躁、恐慌,夜間驚醒後無法再次入睡。這部分人正處於不斷提升事業的人生階段,而婚姻、家庭、人際關係無一不牽動情緒,因此很容易影響神經係統,從而導致失眠。
4.不良嗜好型失眠。通常是一些自由職業者、經紀人、創意人員、文化公司職員以及從事與時尚有關的工作的人員會出現這種類型的失眠。失眠表現常常為入睡困難,多噩夢,醒後神智懵懂不清。
按失眠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短暫性失眠,少於一周。大部分人處於壓力、刺激、興奮、焦慮等狀態或生病時,或者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規律改變時(如時差、輪班的工作等)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這類失眠一般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
2.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個月。嚴重或持續性壓力,如重大身體疾病或開刀,親朋好友的過世,嚴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問題等可能會導致短期性失眠。這種失眠與壓力有明顯的相關性。
3.慢性失眠,多於一個月。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且較難發現,許多慢性失眠是多種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可能造成慢性失眠的原因如下:
①原發性失眠;
②身體方麵的疾病而導致失眠;
③疾患或情緒障礙而導致失眠;
④有睡醒周期障礙或不規律而導致失眠;
⑤用藥物、酒精、刺激物或毒品等而導致失眠;
⑥睡覺打呼、不規律的呼吸或其他呼吸障礙而導致失眠;
⑦睡前小腿有不舒服的感覺或睡覺中腳會不自主地抽動而導致失眠。
了解了失眠的分類,我們可以對症下藥。不要“病急亂投醫”,否則會加劇病情的發展。
小貼士
腳部按摩治療失眠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髒”,專家指出,在冬季堅持泡腳和足部按摩,對治療老人失眠效果很好。如果老人出現睡眠不好、精神不振、飲食不佳、疲乏無力、情緒不穩等一係列不適症狀,可用熱水泡腳30分鍾,再搓腳心10~20分鍾,直至發熱,會感到神清氣爽,全身輕鬆。
對一般失眠者,可先用熱水泡腳20分鍾,水最好沒過足踝關節。泡完腳後進行足部反射區按摩,首先將足底搓熱,再搓足背及足部內外側,然後重點按壓腎、心、肝、失眠點、大腦、垂體、三叉神經、甲狀旁腺、性腺,每個反射區按壓5~8秒。
對重度失眠者,除上麵介紹的方法外,還可加用酸棗仁20克、遠誌20克、合歡皮10克、朱砂5克煎水,在晚上睡前泡腳20分鍾,睡眠會有很好的改善。
除了運用手指和指關節按摩,還可以使用按摩棒、按摩球、磁波輪、六輪棍、腳踏板等按摩工具按摩雙腳反射區,也可以讓家人代勞。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內按摩;按摩後半小時內一定要喝一杯溫開水。
不要把失眠想得太嚴重
越是害怕失眠的人,往往越容易失眠。醫學上將它稱作“失眠恐懼症”,其實這種“失眠”未必是真正的失眠,而是一種睡眠障礙,或稱“睡眠失調”。這種睡眠失調有兩種類型,一是開始時失眠,表現為入睡有困難;二是持續失眠,包括經常夜裏醒來或太早醒來。據調查,在所有失眠者中,有近50%是由於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像沮喪或焦慮不安。顯然,感覺緊張和擔心會妨礙人熟睡的能力,這其中包括了越是害怕失眠反而越會失眠的“失眠恐懼症”。任何人都可能偶爾出現入睡困難,甚至通宵不眠,雖然他們都表現為失眠症狀,但並不是失眠症,如果總是擔心自己失眠,把它對人們的不良影響誇大,則會真的容易發展為長久的失眠症。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研究了許多失眠患者的情況後,提出了一個新建議:不要擔心自己的症狀,反而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好處。而且還提出:不要把失眠現象看得過於嚴重,不要自己給自己增加更多的心理負擔。
心理學家經研究後指出,有些人失眠,不一定是完全睡不著。心理專家根據一個病人神情恍惚、迷迷糊糊的現象,提出了一個“迷睡”的名詞。專家解釋說:“迷睡”是指有些人在失去正常睡眠後,找到的另一種放鬆的方法。其中,專家所指的這個病人名叫克拉拉。幾年前,她遭遇雷擊,在奇跡般地撿回一條命後,她再也無法恢複正常的睡眠。她要很晚才能入睡,但早上4時就起床工作。當夜幕降臨,在結束了一天的擠奶工作後,丈夫和孩子已經入睡,她又開始在燈下閱讀書籍。失眠對她已不構成任何威脅。她有時在一個星期內隻睡兩小時。克拉拉說:“我對疲倦毫無察覺,我躺下後,感覺就像消失在什麼地方。”專家指出她的經曆屬於睡眠規律被打破而出現的罕見病例,但這一現象並不是絕無僅有的。有人在出海時,因為風雨交加擔心翻船,就曾兩個月不得安睡。有些國家航海機構在船員出海前,甚至要對他們作一種特殊訓練,使他們學會進入一種睡眠和清醒的交叉狀態。在荷爾蒙變化和血液循環的規律被打破後,也會導致“迷睡”的發生。“迷睡”也是一種休息。人一旦適應了這種“迷睡”狀態,也能保持自己生理上的平衡。實際上,“迷睡”是一種淺度的睡眠,人的部分神經中樞處於休息狀態。這可以幫助睡眠不足的人精力得到某種補充和恢複。因此,“迷睡”對一些失眠者也是有益的。
通常情況下,失眠是病人自己感覺到的症狀,但在眾多因失眠而就診的人中,有些人是真正的患有失眠症,而另一些人則屬於睡眠正常範圍的變動或假失眠。因此,我們應該對失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認為每天的睡眠時間少於6~7小時即是失眠,這是不科學的。根據各人情況不同,睡眠時間的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而且睡眠時間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學齡兒童需10~12小時,青少年需8~9小時,成年人需7~8小時,而老年人隻需6~7小時就夠了。因此不能因為少於大多數人的平均睡眠時間而稱之為失眠。
(2)不能把正常範圍內的變動當作失眠。例如老年人與年輕時相比,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深度變淺,夜間覺醒次數和時間增加,早晨也醒得較早,這是正常的。又如外界環境因素和精神刺激引起的暫時失眠,是人體的正常反應,在一段時間後即可恢複正常。這也不能算作失眠。例如乘飛機長途旅行的時差改變或忽然改上夜班所導致的失眠。
(3)避開自我感覺上的錯誤。如許多人把疲乏無力認作失眠。少數人在睡眠過程中心理活動較多,盡管實際上睡得很好,但是自己總是覺得經常醒在床上。
因此,在對失眠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後,就不要把失眠看得過分嚴重。人體是個很精巧的係統,會很好地自我調節,餓了想吃,要休息自然會入睡。適度關注睡眠是應該的,一旦過度,反而會造成人為的失眠。
小貼士
測測你的睡商
聰不聰明有“智商”,成不成事有“情商”,而每天都要睡覺的你,對於睡眠的知識了解多少呢?那麼就來測測“睡商”吧。請試著判斷下麵觀點的對錯吧。
(1)睡眠時,大腦在休息。
(2)每個人每晚都會做夢。
(3)大多數失眠可以不治而愈。
(4)人體不可能完全適應夜班工作。
(5)即使睡眠充足,無聊仍會引起睡意。
(6)年齡越大,所需要的睡眠時間越少。
(7)睡眠障礙主要因為憂慮和心理障礙。
(8)開車時開大音響音量有助於保持清醒。
(9)躺在床上閉目養神不能滿足身體對於睡眠的需要。
(10)大多數人無法明確說出自己什麼時候會犯困。
(11)如果打鼾既不影響別人也不會鬧醒自己,那就沒什麼害處。
(12)如果睡眠時數低於需要量1~2小時,第二天的行動會受到一定影響。
結果分析:
第1題,錯。睡著後,身體在休息,而大腦沒有。大腦在睡眠過程中依然十分活躍,為第二天的覺醒和最佳狀態做準備。
第2題,對。雖然很多人醒了之後不覺得曾做過夢,但其實每晚每個人都會做夢。睡眠分為幾個階段,如果你是在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醒來,你就會記得自己的夢境。
第3題,錯。不幸的是,很多因睡眠障礙而痛苦的人並未意識到這是種疾病,更不知道它是可以治療的。
第4題,對。所有的有機體(人類、動物、植物)都有其生理周期,或稱24小時節律。這影響到我們睡眠和覺醒的更替。而對夜班工作者來說,晝夜更替並無改變,因此其生理節律也不可能調節。
第5題,錯。人在活躍興奮的時候當然不會有睡意,但是如果一旦歇下來,或者有些無聊時就會有困倦感。其實,真正引起睡意的是睡眠不足。無聊並不能引起睡意,而是讓睡意變得明顯。
第6題,錯。睡眠需要量在成年人階段變化不大。老年人夜間醒來次數較多從而睡眠時間減少,但他們的生理需要量與年輕時相比並未減少。
第7題,錯。應激才是引起失眠(入睡困難或頻繁醒來)的第一位的原因。但同時,它也隻是部分人慢性失眠或白日困倦的原因。實際上,睡眠障礙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
第8題,錯。調查顯示,開車困倦時,開大收音機音量與嚼口香糖、打開窗戶等一樣收效甚微。
第9題,對。如果沒有睡夠,身體就在積攢著“睡眠債”,並且遲早為之付出代價。
第10題,對。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何時感覺困倦。多年來,研究者詢問了成千上萬的人是否有困倦感,但得到的答複全都是“否”。這其中甚至還有些人回答後立即就睡著了!這意味著什麼?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困倦,何時困倦,為何困倦。
第11題,錯。打鼾表明存在著威脅健康的睡眠障礙,被稱為睡眠窒息,經過治療後可以改善。
第12題,對。睡眠是生理需要。大多數成年人每天需要8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如何知道自己的實際睡眠需要量呢?睡前不要設鬧鍾,睡到自然醒。這就是你的睡眠需要量。
計分(每題1分)
A:11~12分。祝賀你,你已具備了足夠的有關睡眠的知識。
B:8~10分。不錯!請了解更多睡眠知識以提高睡眠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