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洞窟雕刻巨匠:微生物(1 / 1)

位於美國西部新墨西哥州的卡爾斯巴德洞窟國家公園裏那個能裝下6個足球場、足有30層樓高的大洞讓參觀者歎為觀止,卻讓地質學家困擾不已。

幾十年來,參觀者被告知,這個大洞是由碳酸一點一滴把石灰岩侵蝕掉的結果。但是,這麼多岩石都跑到哪裏去了?

在按照這種方式形成的大多數洞穴裏,殘餘物都是由地下的水流帶走的。但是,卡爾斯巴德洞窟不存在地下的水流。

在新墨西哥大學的地質學家卡蘿爾·希爾看來,科學家向遊客們講述的關於這個洞穴形成過程的故事沒有說服力。

她說:“讓我們真正難以理解的是它的規模:卡爾斯巴德洞窟中的‘大洞’是北美洲最大的洞穴。要形成這麼大的規模需要弄走很多石灰岩。洞就在那兒,那些石頭沒去任何地方。”

答案其實一直就在大家的眼皮底下。

沿著卡爾斯巴德洞窟的通道設有許多路牌,上麵寫著:據認為,洞穴是雨水徑流帶來的碳酸滲到石灰岩上產生侵蝕作用形成的。

但是,正像希爾發現的那樣,這種“垂滴說”會產生誤導。實際並非“垂滴”,而是“冒泡”。

這不僅涉及地質學,還要加進生物學。

與希爾一道進行這項研究的新墨西哥大學生物學家黛安娜·諾瑟普說,在卡爾斯巴德地區以小片石油層為食的單細胞微生物才是真正的洞穴雕刻家。諾瑟普說:“石油中的含碳化合物被微生物吃掉,然後產生了硫化氫。”這種致命氣體通過岩縫跑出來,直至與水和氧氣結合。硫化氫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後產生硫酸,硫酸可以溶解若幹個體育館那麼大體積的石灰岩。

這個過程給地質學家留下了線索。在卡爾斯巴德洞窟(特別是在勒楚吉拉洞窟)都可以看到大塊的石膏,它們就是上述化學反應的副產品。

與大多數偵探一樣,希爾要在“罪犯”離開“犯罪現場”很久以後找到答案。卡爾斯巴德洞窟和勒楚吉拉洞窟都是三四百萬年前形成的。

在關於其他洞穴(特別是懷俄明北部的下凱恩岩洞和墨西哥的盧斯鎮岩洞)的文獻中可找到一些答案。哈倫·布雷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布雷茨曾在40年代對岩洞形成的傳統看法提出質疑。

自1923年開放以來,卡爾斯巴德洞窟吸引了大約3600萬遊客。勒楚吉拉洞窟一直用於研究而沒有對公眾開放。

希爾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著作《卡爾斯巴德洞窟的地質情況》直到最近5年才得到徹底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