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再出發(1 / 1)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你可能永遠看不出來一個愛說愛笑的人他到底經曆了多少的不堪痛苦、心靈的掙紮與折磨。。。才能有資格過得像個普通人,也許這大浪淘沙滾滾浪潮,隻有你成功了,這個世界才會對你有所同情,才會對你感同身受,不然的話,不管你怎麼努力,可能你都成不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嗯,就這樣。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就有幸從村裏的小學跳到區裏最好的小學讀書,其實也“有幸”倒不是因為我學習成績好,而是我媽動用了她能動的關係資源交了一定讚助費幫我搞到的,這是我唯一的一次動用關係弄來的受教育機會,後來我媽每每揶揄我或是向旁人炫耀總是張口閉口都是“如果不是我,托關係幫你找學位又用了多少錢,以後你能讀那麼多書嗎“之類,我很少跟人說過這段經曆,因為無論你最後得了第一名,那都是不光彩的事,這次借著在記憶中把這經曆抄出來,我心裏好受了一點。而我現階段,也願意,再多努力一點,想讓她再吹噓起來,想再硬氣一點,恐怕還不足以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了,現在被她拿出來數落的是我,沒能進國企被認為對不起自己的也是我,怪不得人們常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了。也難怪,失意落魄的時候,感覺全世界都在針對你。

我還沒出生的時候,我爸就離家外出打工了,那時候他回家一年最多就兩次吧,現在好點,一年有四五次了,可二十多歲的我離家屈指一數也十多年了,回家的機會也沒比他多,見麵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了,見一次就多一次了。是啊,在中國很多農村地區,如果父母沒時間照料孩子,或是想讓他獨立生活學得更好,或是孩子很調皮搗蛋,通常都會明智、無奈或者狠下心來把子女放在寄宿學校吧,並且如果不是好的學校都很少有寄宿製的,寄宿製的學校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掌握更好的教育資源,有更好的師資和環境,封閉式的管理通常似乎更能保證學生的安全,讀寄宿學校更是給家庭添的,因為從裏麵出來的學生可以考出好成績之後讀好的中學。”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觀念極大地影響和製約著千百萬家長,讓他們很緊張。所以,每個地區每個城市的教育都富有中國特色,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的那個時候,在我們這些五六線的城市,讀寄宿學校都是擠破頭也很難搶到的,我早早就開始了寄宿學校生活。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媽都不用考慮我的喜怒哀樂,就把我送到那些地方了,心理還是美滋滋的,現在的教育家和社會都在批判學校寄宿生活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影響,可在2003年的時候,哪有什麼孩子心理啊?那時候也就更沒有”留守兒童“一說了。而那時我對我媽的這一決定是心存感激的!

我們從出生開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在未來的某個時段能背叛農村,我經常想家,可我對故鄉是沒有鄉愁的,故鄉貌似就一條落後封建人情世故的村子而已,不過我時常對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那些美麗鄉村、社會主義新農村那些畫麵心向神往,數據可能會有假,那些村民幸福洋溢的笑容卻是怎麼都裝不出的。如果我們是電視上的那些村的其中一條多好。我們努力學習,是為了貯備離開故鄉的能力;我們追尋理想,是為了給離開故鄉樹立目標;我們需要發展空間,是為了給離開故鄉找到借口;我們終於離開了,終於給自己找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而那時年紀輕輕的我,找到的就是離家離鄉的學校寄宿,誰能想到我十幾年的學校寄宿生活就此開始了。

深夜喝了碗雞湯,“所有漂泊的人隻是為了有一天能不再漂泊,所有流浪,所有流浪的人隻是為了有一天能不再流浪。我們隻是想變得更好,能夠在父母老去之前支撐起他們,就像他們之前一直做的那樣。”句子很勵誌,“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也很文藝,可能是離家太久,經常和孤獨打交道後,我要去的遠方竟是家,是家,除了這,也沒幾個地方我想去的?

可是,回去又能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