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識之士和那些在“沉睡中驚醒”的人,趕上了好時代,搭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便車,學有所成拚有所得有了他該有的物質文明之後,開始大聲疾呼:“教育不是訓練,不是灌輸,教育隻是教育。”或者又從國家層麵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些口號理念不虛,也不什麼不對也不是不適用,隻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太遙不可及了。
可我想說的是,有些孩子如果讀不上書的話,連被灌輸的資格都沒有,也不談不上什麼應試教育或者素質教育了,可能連通識教育的一點點常識都照不進他心靈的窗戶吧。這個社會美好又殘酷,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的孩子能走進校園,接受基礎教育隨後是高等教育,也有可能產生了像我這些明明得到了很多現在卻喜歡有的沒的反思什麼讀書有什麼用的敗類,但不管怎麼說,在21世紀初的時候,按父母的說法是,我們是比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在起跑線贏了一小段。
就比如說,四年級第一學期剛開學上的自然課,貌似像盼及時雨一樣把它盼來的,確切來說是不知道被壓縮被擠占了多少次多少節的自然課,那可以說是我“最美好的回憶了”。雖說十幾年就這麼過去,至今我都清楚地記得:自然課上,老師照著課本的文字可有可無地念著:“同學們,地球是圓的。”她特意高舉了課本,右手削骨的食指點著那幅圓形球體的插圖,別一組其中一幅是帆船在大海從遠處,另一幅也是;一幅是桅杆先前看不見,另一幅是桅杆在我們的目光下漸漸出現了。2003年的那時候電教平台還不是很普及的,但你還是能想像得出一艘船從遠處的一個點,漸漸變成半艘船身,最後全艘船都露出海麵的景象。我讀的初中用的地理書也出現過圖片,也是彩色印製插圖類似的。
她說完後,比劃完後,講台下是一片的歡呼雀躍,我在他們之中,我感受得出那種想下課的喜悅,顯然一節新奇而無聊的自然課對他們緊繃著的認真也會略顯疲態,這個中心小學一天上午四節課下午三節課,晚上還要上自修到晚9點,這樣的學習強度還沒等我們上中學,我們已經提前真真實實地經曆了。我理解得了大家想下課的那種心情的!時間在一秒一秒地過去,雖教室內沒有鍾表懸掛著,有手表的同學也是寥寥幾個,那時候手機的稀缺更不可能出現在校園,可那種催人吃飯無味的自然課就算課前有再多的期待,也會快速耗光。。。
可講台下仍有個不懂事的孩子底氣不足地問:“老師,為什麼地球是圓的?不能是方的嗎?圓的話,人站在上麵站得穩嗎?”頓時,整個教室各種的目光都向他射來,氣氛燥動得很壓抑,也許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課也差不多要下了,那個老師清了清嗓子,像是一口痰卡在喉嚨模仿著電視劇的口吻講了起來了:“你信不信是你的事,反正地球是圓的。我還要接送小孩呢!”鼓起勇氣才說出的提問被老師的打斷式的回答凍得僵硬。哈哈哈哈。。。“,教室裏接著一陣哄堂大笑,可能他們覺得這些明明課本就說是圓的,還要明知故問幹什麼呢。下課鈴聲不遲不慢地響起來了,終於老師滿意了,大家也滿意了,留他一個人,兵荒馬亂。
後來,我跟幾位當年一起上過課的同學,多年後聚在了一起,在茶餘飯後百無聊賴無端地拿這起教學事故當談資時,我不敢告訴他們那個不懂事的孩子是誰,我總感覺他們已經忘光了,他就是我,我總調侃說我們那位同學真無聊居然提這個問題!也許那幾位好友聽得出那個同學是誰,扭頭便是一杯啤酒下肚,他們碎碎念著卻讓人聽不清楚說了什麼。故事不夠動人,也不夠動聽,可說故事的人卻眼含淚光,幸好是頭頂的霓虹燈用餘光把它遮住,於是杯盤狼藉的餐桌又是一陣狂歡。
也許,當年我能歡喜地收下老師的授課,靜靜地接受這一切,接受”地球本來就是圓的“這個事實,不要隨隨便便問為什麼,以後隻顧學習和思考,也許我能好過一點,但如果她真的回答了下去,我想從此即便我一生黯淡無光,也有位老師不厭其煩解答了我,那可以說是我最美好的回憶。畢達哥拉斯設想了地球是圓的,亞裏士多德隨後首先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所以,無需我再去摸著石頭過河了吧。我想,是的!